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里桥之战丨蒙古骑兵最后的血性:3万铁骑血战8000联军,毫不畏惧,不输骨气
userphoto

2022.11.19 河南

关注

1860年,是我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年。

这一年,清政府统治者或主动、或被动地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举世瞩目的圆明园,也被联军无情烧毁。

这些历史事件,加快了我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我国也随之步入了长达了百年的落后于国际社会的困境。

当时,闭关锁国的政策已经深入人心,看不到外面世界发展的清朝,采取的封闭举措,关闭了对外贸易的道路,关闭了看到国际社会的发展,更是关闭了随着时代潮流发展的途径。

闭关锁国导致的落后,让欧洲的统治者们变得蠢蠢欲动。他们想要通过侵略来达到打开我国大门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打开我国市场,为他们自身争取更多的权益。

为了守卫清朝政府统治的江山,保证我国的权益远离侵害,满蒙军队与侵略我国领土的联军,在北京近郊的八里桥,爆发了一场战争。正是这场战争,决定了满清帝国的历史发展走向。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抵抗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而在北京外围打响的一场战斗。此战清军虽然表现英勇,但终因战法陈旧、装备严重落后而惨败。三万清军以伤亡过半的代价,消灭英法联军12人,战后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在电影《最后的武士》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一群手持冷兵器的武士面对强大政府军的火枪大炮,毫无畏惧,跨上战马冒着猛烈的炮火疯狂向前冲锋,直到战斗至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其实,电影中的这一幕曾经在中国真实上演,但却由于诸多原因而不为国人所知。

一直以来,晚清政府给大多数国人留下的印象是颟顸自大,腐败无能,八旗军队则是一触即溃,丝毫没有战斗力。但凡事不能一概而论,

八旗军中一支由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统帅的蒙古骑兵,就是例外。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面对气势汹汹的英法联军,这支八旗军在今北京通县八里桥对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武器的侵略者们进行了震撼人心的殊死抗击,史称八里桥之战。

僧格林沁的部队有何过人之处?我们从其镇压太平军的辉煌战绩可见一斑。

1853年5月,太平天国派出骁勇善战的林凤祥、李开芳率两万精锐太平军北伐,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很快经安徽、河南进入直隶,逼近天津,咸丰帝宣布京师戒严。僧格林沁受命统领八旗劲旅出京,围剿北伐太平军。在此后两年里,增格林沁大小数百战,连战连捷,先后擒获林凤祥、李开芳,剿灭了北伐太平军,僧王(僧格林沁)因此威名震于海内。“南有曾帅,北有僧王”,二人被倚为大清柱石。

1856年,英法殖民者以广州“亚罗”号事件为由,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9年,英、法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利益,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战争爆发后,由于当时中国南方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无法将有战斗力的绿营和湘、淮军抽调出来卫戍北京。无奈的清政府只得动用了最后的王牌——僧格林沁率领的近2万名蒙古铁骑入卫京畿。

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僧格林沁指挥清军英勇反抗,由于清军准备充分,战术得当,将士用命,大沽口一战竟然大败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英法联军不甘心失败,决定扩大侵华战争,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18000人,绕道大沽口,由北塘登陆,从背后进攻大沽炮台。8月21日,大沽失陷,24日,联军占领天津。僧格林沁统率大沽之战后的蒙古马队七千、步兵万余名,从天津撤防退至通州、八里桥一带,加上当地原有的军队,僧格林沁统率清军共计30000余人。

9月18日,英、法联军先头部队自天津出发,向北京进军。联军事先得到了中国军队中有蒙古骑兵参战的情报,当年蒙古铁骑对欧洲的远征给欧洲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为了对付蒙古骑兵,英军还专门部署了印度骑兵,甚至还有使用装备康格列夫火箭的印度土著火箭兵。

是日中午,英法联军自河西逼近张家湾附近,并向张家湾的清军驻地发炮攻击。僧格林沁所部守军严阵以待,向敌阵发起勇猛冲锋,蒙古骑兵象他们曾经远征欧洲的先辈那样表现出极其强悍的攻击力。英法军急忙集中火炮轰击蒙古骑兵,并出动印度土邦火箭兵用康格列夫火箭齐射悍不畏死的蒙古勇士!

蒙古骑兵的战马,此前从未见识过西方近代火炮爆炸的威力,更不用说极其先进的康格列夫火箭,受到惊吓战马惊骇回奔,冲垮了后方的步兵,导致阵势混乱,清军顿时阵脚大乱,格林沁见势不妙,随即率部“退入八里桥,以扼赴京道路”。随后,英法联军占领了张家湾和通州城。

僧格林沁所部由通州退守八里桥后,将全军分设南、东、西三路截击敌军。其中,将1万名蒙古骑兵部署在八里桥一带防守。八里桥东距通州八里,西距京城三十里,是由通州入北京城的咽喉要地。清军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在这里构筑了土垒和战壕,准备和敌军在此决一死战。

9月21日凌晨4时,英法联军由骑兵在前开路向八里桥方向推进,凌晨5点半,英法联军发出了出发信号。雅曼率领法军两个炮兵连和参谋部兵员作为先头部队,科利诺率领法军一个炮兵连居中,英军居后。英法联军各有4000余人,共8000余人,投入战斗的清军有2.5万至3万人。

八里桥之战打响后,清军首先发动了进攻,蒙古骑兵即按原定部署立即由正面冲上前去。他们奋不顾身,齐声大呼杀敌。由于火枪装备有限,大部分人手持马刀、弓箭,凭着一腔热血迎击敌人,企图冲乱和割裂敌人的战斗队形。他们知道,只要冲到敌军面前展开近战,那么胜利一定属于蒙古勇士。

蒙古骑兵排山倒海一样的向前冲锋,他们视死如归,一些蒙古骑兵冲至离敌人四五十米的地方,有的甚至冲到敌人的指挥部附近。然而最大的悲哀不是彻底的失败,而是差一点成功。蒙古骑兵的冲击遭到据壕作战的联军步兵密集的步枪火力阻击,血肉之躯在枪炮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中弹的清军纷纷倒下,在巨大的伤亡面前,清军不得不终止进攻。

当时联军步兵战术为:第一排卧倒,第二排单腿跪,第三排站立,轮番射击。同时蒙古骑兵还遭到敌炮榴霰弹的轰击而大量伤亡。战马因受惊而横冲直闯,几乎不能成军,被迫在敌人火力的轰击下撤退。同时,南路的法军主力第2旅将大量的炮弹倾泻在八里桥上之后,给参战的中国步兵以巨大杀伤。

上午7时,英法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清军阵地发起攻击。联军东路为雅曼指挥的法军第1旅,西路为格兰特直接指挥的英军。南路担负着主攻八里桥的重任,是科林诺指挥的法军第2旅。此次作战以法军为主,由法国人孟托班担任总指挥。

当法军第2旅的两个前锋连队冲至桥边时,守卫石桥的清军士兵在统帅胜保的率领下勇敢地冲出战壕与敌军展开了白刃战,给法军以很大震动。胜保负伤落马后,遂率军退至定福庄。在胜保部与南路敌人战斗的同时,僧格林沁指挥马队穿插于敌人的南路与西路之间,企图分割敌人,尔后以步队配合胜保部包围南路敌人。

由于胜保所部溃败,僧格林沁的作战意图未能实现,遂与西路英军展开英勇激战,双方伤亡惨重。上午9时,英军兵分两路,一部分继续与僧部对抗,一部分向于家围进攻,企图抄袭僧军后路。僧格林沁面临腹背受敌的险境,但他仍然“骑着马站在前面,挥舞着黄旗表示挑战”。

英法联军先用大口径火炮轮番轰击保卫八里桥的清军,清军顿时尸横遍野,然后步兵向前推进,伤亡惨重的清军节节败退,布杰少校率领法军第101旅夺取了清军阵地中心村庄,雅曼率法军占领八里桥,僧格林沁率残部撤出战场,八里桥之战以清军的惨败而结束。之后,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英法联军出于报复心理,野蛮劫掠并焚毁了圆明园。

八里桥之战从早上9月21日7时打到12时,战斗异常惨烈。其中,蒙古骑兵在战斗中表现得异常勇敢,多次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疯狂冲锋,这一幕给当时的联军将士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撼。

德里松伯爵的《翻译官手记》中这样写到:“皇帝的鞑靼禁卫军,帝国军队的精华正聚集在首都的大门口……我们的炮弹造成了成批的杀伤。死神一刻也没有歇手,却并没有吓倒这些不灵活,然却勇敢的斗士,他们寸步不退。”电影《火烧圆明园》真实的再现这永恒的一幕!

1860年通州八里桥之战,是近代历史上中国军队同西方军队的第一次大规模野战。这场战役最出人意料的不是战争的最终结果,而是战争双方悬殊的伤亡对比:三万多清军伤亡过半,而英法联军仅十二人阵亡,数十人负伤。

与其说八里桥之战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的战斗,不如说这是一场近代军队对封建军队一边倒的虐杀。根据双方的综合战力对比,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场清军必败的战争,但是如果僧王指挥得当,灵活部署,这场战役不一定非得败的这么惨!下面我们从军事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八里桥之战。

英法联军当时刚刚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的锤炼,战斗经验极其丰富。英法联军参战兵力为两个旅,约8000多人(含辎重后勤),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前装击发步枪——米涅步枪,这种步枪杀伤距离可达918米,550米内可以保证精确命中,射速3发/分,威力巨大;同时,英法联军使用的是空心方阵和三排阵列等最新战术。

清军方面,参战的八旗军是以冷热兵器混用为主的步骑混合军队,其中20000绿营军装备的是少数进口和仿制的旧式滑膛枪,其余均为和大刀、长矛等冷兵器,另外10000蒙古骑兵则主要装备蒙古马刀。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武器装备和战术方面,联军占据绝对优势;而清军则在人数方面占压倒性优势,另外,清军本土作战,熟悉地形。

蒙古轻骑兵冲锋速度至少可以达到800米/分左右(欧洲战马60公里/小时的冲刺速度,蒙古战马爆发力较弱,只有不到50公里/小时),跑完米涅步枪的射程(约918米)需要一分多钟,在这一分多钟里,联军(排除炮兵和少量骑兵)三排阵列至少可以射出15000发子弹,加上联军在阵前挖掘了战壕,设置了障碍,蒙古骑兵又是以密集队形冲锋,这就能充分解释为什么蒙古骑兵成了供人射杀的活靶子。

僧格林沁作为清军统帅,无疑要对这场战役的惨败要负主要责任。僧格林沁被洋人从大沽口打到天津,再从天津被逼到通州,不是不知道洋人的厉害,然而他居然仍用对付太平军的战法来对付洋人,将马队派上宽大正面,对敌人实施反冲锋,这种战法对待同样以冷兵器为主的太平军有效,但在装备强悍火器的英法联军面前,这种冷兵器骑兵大宽度的正面集团冲击无疑是自杀!这也直接导致八里桥战斗的失败。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以弱对强,绝对不能硬碰硬,要么偷袭,打了就跑,要么夜战,制造混乱恐慌,给敌人造成损失。事实上,战前清政府也注意到了,考虑到敌方火力的强悍,曾明令僧格林沁:“马队劲旅,一定要绕至敌后,于夜间轮番出击,使其自相惊忧,进退失据。我军趁此时机,利用熟悉地形方位等优势给敌人以痛击。”这样纵使不能彻底打败敌人,也可以对敌造成大量损失。

然而,由于不熟悉敌军火器的威力和对于蒙古骑兵攻击力的过度自信,僧格林沁公然抗命,不但不于夜间派出马队绕道敌后轮番出击,反而和占绝对火力优势的敌人进行阵地战,岂有不败之理?

八里桥之战是两个时代之间的决战,经此一战,清政府终于彻底认识到血肉之躯终归抵挡不住侵略者的新式枪炮,北京陷落,园林被焚,皇帝客死他乡,这一切终于使天朝上国有所醒悟,也坚定了清政府“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决心。此后,清政府开始大建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以图自强。古老的帝国开始了缓慢而艰难的转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战清军死伤数千人,而英法联军仅死亡五人就进犯通州直逼北京!
悲壮且滑稽的八里桥之战
从八里桥之战看晚清最精锐部队的战斗力
策神解密:蒙古铁骑最后的余辉,八里桥之惨败纪实录
英法联军
僧格林沁本有可能打败英法联军 民族英雄为何成了牺牲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