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剂习读】玉屏风散

【方剂习读】玉屏风散

《究原方》,录自《医方类聚》

【组成】防风一两(15g) 黄芪蜜炙 白术各二两(30g)

【用法】上 咀,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9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证治机理】《灵枢·本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肌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今卫气虚弱,不得温分肉,充肌肤,则腠理空疏而恶风;卫表不固,开阖失司,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卫气虚弱,风寒之邪易乘虚而入,则易于感冒。面色㿠白,舌淡,脉浮虚,均为气虚之象。治宜益气实卫,固表止汗。
【方解】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协黄芪以益气固表实卫,为臣药。二药相合,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风邪不得侵袭。佐以辛润之防风以祛风邪,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本草纲目》曰:“黄芪得防风而功愈大。”三药相伍,固卫气,实肌腠,兼疏风邪,共奏固表止汗之功。方名玉屏风者,谓其功用似御风之屏障,有贵重如玉之意。
【配伍特点】甘温为主,辛散为辅,补中有散,散中寓补,相反相成,药简效专。
【运用】本方为治疗表虚自汗之常用方。以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脉虚为辨证要点。

【鉴别】玉屏风散与桂枝汤均治表虚自汗。然桂枝汤所治之自汗,病由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其云表虚,乃与麻黄汤之表实相对而言。本方证之自汗是因卫气虚弱,腠理不固所致。二者均有汗出恶风,但桂枝汤证当见发热、鼻鸣、身痛等外感症状。

【方论选录】

气虚自汗者,此方主之。自汗者,无因而自汗也。常人不自汗者,由卫气固于外,津液不得走泄。所谓阳在外,阴之卫也,卫气一亏,则不足以固津液而自渗泄矣,此自汗之由也。白术、黄芪之所以益气,然甘者性缓,不能速达于表,故佐之以防风。东垣有言,黄芪得防风而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者也。(吴崑《医方考》卷四)

汗证有两名方,治自汗用玉屏风散,盗汗用当归六黄汤。这两方用之对证确实效如桴鼓。我体会玉屏风散方不但能治自汗,一些盗汗属气虚者亦适用。临床上常用汤剂,根据个人经验,其用量为: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5克。我认为,其组成份量比例颇需研究,较为重要的有两点:其一,防风用量要少于黄芪,这是根据东垣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之说,又因防风为疏散之品,汗症不宜多用,与黄芪相配达相畏相使之目的便可;其二,白术的量须是黄芪与防风之和,这是根据“发在芪防收在术”之意,一走一守,达表“实卫”。并且白术绝对不可以用苍术代替。曾有1例自汗盗汗之患儿,治以玉屏风散,稍效,后因药房缺白术,找余商量,因我不在,另一医建议用苍术代之,结果大汗淋漓!这是不明方意,不知苍术辛燥发汗,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服之过,只走不守,发散不收,故汗水淋漓!
临床上运用时,若见自汗盗汗兼阴虚者,我喜用玉屏风散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若汗出特多者,则加麻黄根10克。至于纯阴虚之盗汗,我认为当归六黄汤往往效如桴鼓,此处只言玉屏风,故不赘述。《邓铁涛医话》
【医案举例】
郭绍翁,年四十许,经营米业,劳顿实甚,癸酉秋,患伤风咳嗽,就诊于余,脉浮部虚大,寸口涩小,自汗淋沥。余曰:伤风症也,但脉象极虚,寸口脉应大反小,是内伤而微有外感,若服发散之药,汗必漏而不止,虚阳浮越矣。法宜补益,玉屏风散,二剂而瘳。(《一得集》)

拓展阅读《名老中医方剂医案》


小儿汗证

张某,女,4岁。2011年7月26日以汗多、反复易感、纳差就诊。患儿身体弱,稍有不慎即感冒,平素汗多,活动后及夜晚更甚,脐腹时痛时止,纳差,夜间磨牙,喜俯卧。查体:精神稍差,面色少华,下唇黏膜内可见粟状白点,心肺听诊正常,咽部略红,舌淡苔白,脉象较弱。中医诊断为汗证,证属脾肺气虚,治以益气固表,兼安蛔消食。处方:
黄芪10g,炒白术10g,防风6g,党参6g,麦冬10g,五味子6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浮小麦15g,牛蒡子10g,桔梗6g,乌梅10g,使君子10g,槟榔6g,川楝子10g,炒白芍15g,远志6g,酸枣仁15g,焦三仙各3g,鸡内金10g,炙甘草6g。
6剂,水煎服,每日3次。3剂后脐腹痛消失,出汗减少,饮食增加,6剂后诸症消。

按:本例患儿平素体质虚弱,脾肺俱虚,反复感受外邪使肺气受损,卫阳不足,卫外不固;加之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肺卫更虚,阳不为之守,以致津液不藏,表现为自汗,容易感冒;动则耗气,津随气泄,故汗出更甚;脐腹时痛时止,夜间磨牙,喜俯卧,下唇黏膜内见粟状白点,均为虫证的表现;精神稍差,面色少华,纳差,舌淡苔白,脉象较弱,均为脾肺受损,气阳不足所致。方选玉屏风散健脾益气,固表止汗;伍入麦冬、五味子滋阴敛汗,又含有生脉饮之意,同时防小儿“阴常不足”之虞。二方合用,脾肺同治,气阴双补,阴阳并调,标本兼顾。配以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收敛止汗以治标;乌梅、使君子、槟榔、川楝子驱蛔杀虫;牛蒡子、桔梗利咽消肿;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焦三仙、鸡内金开胃消食;炙甘草和中益气以坚固中州,促进脾运胃和。药证相符,故疗效确切。[王治斌,宋仙芝.张士卿教授运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小儿汗证经验.中医儿科杂志,2012,8(2):1-2]

【编者点评】针对小儿疳积可以配合用三棱针挑四缝的方法治疗

反复呼吸道感染

李某,女,4岁。2010年3月20日初诊。

家长叙述患儿反复感冒,经常输液。刻下患儿面黄少华,多汗,动则溢汗,偶咳,咽红,厌食,大便正常,唇口色淡,舌质淡红,脉数无力,指纹淡。诊断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辨证为肺脾两虚,气血不足。治宜健脾益气,补肺固表。玉屏风散加减:

炙黄芪12g,防风8g,白芍8g,苍术8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五味子8g,浮小麦8g,夏枯草10g,浙贝母10g,僵蚕8g,枳壳8g,炒神曲8g,炒麦芽10g,炒谷芽10g,焦山楂8g,炙甘草8g。

1日1剂,水煎分3次饭后30分钟温服,并嘱停用其他药物,饮食宜清淡,适当休息,连服1周,继服玉屏风散合四君子汤加减调理巩固治疗。

按:史老师在临床中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常以玉屏风散加减,常用黄芪、防风、苍术、白芍、甘草,咽喉肿痛加木蝴蝶、夏枯草等消肿散结药,咳嗽加浙贝母、桔梗、杏仁、枇杷叶、前胡等止咳化痰药,多汗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五味子以敛阴生津止汗,纳差厌食加炒神曲、炒麦芽、炒谷芽、焦山楂以开胃消食,大便干结加莱菔子、槟榔、决明子以消积导滞清热通便,低热、手足心热加青蒿、银柴胡、制鳖甲、地骨皮以养阴清热,心烦不安加连翘、竹叶、酸枣仁以清热除烦,养心安神。[田晓慧.史正刚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经验.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0):906-907]

【编者点评】小儿盗汗多汗,邓铁涛前辈主张不可以用苍术易白术。

咳嗽

患儿,男,5岁。2011年6月17日初诊。

患儿阵发性咳嗽,反复发作2月余,痰多不会咳出,无鼻塞流涕,无发热,面色少华,易疲劳,汗出较多,活动后汗出尤甚,纳食不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查体:神清,咽充血(-),扁桃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辨证为气虚咳嗽。予玉屏风散合健脾化痰药治疗。处方:

黄芪15g,白术10g,防风6g,陈皮8g,法半夏6g,炒莱菔子8g,谷芽、麦芽各10g,茯苓10g,浮小麦10g,甘草4g。

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011年6月22日二诊:药尽后咳嗽减轻,痰减少,纳食稍好转。不更方,再进5剂。半月后随访,家长诉上述症状消失。

按:咳嗽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幼幼集成·咳嗽证治》认为“因痰而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咳嗽与肺脾的关系最为紧密,特别是反复咳嗽,劳力耗气,常损伤脾气而影响饮食,加之小儿常肺脾不足的体质,辨证当属肺脾气虚。治疗当补肺健脾,化痰止咳。方药以玉屏风散加减治疗。玉屏风散补脾肺之气,陈皮、半夏理气化痰止咳,茯苓、谷麦芽健脾消食,有“培土生金”之意。全方补中有泻,泻中有补,共奏补虚泻实、补气化痰止咳之功。[朱树丽,王广青,张晓春.张晓春副教授运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儿科疾病拾零.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6)143-145]

过敏性紫癜

王某,女,5岁半。2011年7月15日就诊。

半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双下肢对称性出血点,出血点淡红,抚之无退色,双下肢关节肿胀、疼痛,无腹痛,无尿血,身疲乏力,汗出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查体:神清,精神可,咽无充血,双扁桃体无肿大,心肺(-)。查血小板正常。处方:

黄芪10g,白术10g,防风6g,茯苓8g,太子参10g,炙甘草3g,墨旱莲5g,女贞子5g,三七8g,仙鹤草5g,怀山药10g,荆芥炭5g。

治疗10天后好转,又连续服用2个月后未再发作。

按: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广泛的小血管炎症为病理基础。皮肤紫癜,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肿痛和肾炎等症状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发病以学龄期儿童居多,冬春季节常见,疾病的预后与肾脏的受累程度有关。西医对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主要是以去除病因、抗过敏、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中医药在本病治疗中有一定的优势。本病属于血证的范畴,病机主要是风扰卫虚,营分郁热,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证治概要》亦云:“卫气不固,热乘表分,则为肌衄。”辨治当以祛风固表,清热祛瘀为主。方用玉屏风散加减,其中玉屏风散祛风固表并举,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玉屏风散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良好的脱敏作用。四君子汤合怀山药补脾摄血,墨旱莲、女贞子凉血止血,三七、仙鹤草活血止血,荆芥炭既有止血之效,又兼有祛风抗过敏之功。大量的临床研究也表明,玉屏风散治疗过敏性紫癜效果显著。孙轶秋还认为在遵循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下,恰当运用风药治疗过敏性紫癜,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朱树丽,王广青,张晓春.张晓春副教授运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儿科疾病拾零.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6):143-145]

鼻鼽

鼻鼽[qiú]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相当于西医的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等疾病的范畴。

孙某,女,22岁。2013年1月19日就诊。

主诉:反复鼻塞、喷嚏、流涕半月,加重伴心慌、胸闷1周。患者自诉近半个月来出现打喷嚏,一次4~5个,流清涕遇冷加重,起初以为是感冒,自服感冒药未见好转,近一周来出现心慌、胸闷,常自汗出,乏力,查体:鼻腔内见大量清稀样分泌物,鼻腔黏膜色苍白,双侧下鼻甲肿胀明显,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四诊合参,诊为鼻鼽,属心肺气虚。治以补气益肺,补血养心。方用玉屏风散合炙甘草汤加减。处方:

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0g,炙甘草25g,附片15g(先煎1小时),桂枝10g,生姜10g,党参15g,阿胶10g(烊化),大枣10g,当归10g,熟地黄15g,蝉蜕10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天3次。

二诊:患者自诉服药第3剂后打喷嚏、流涕明显改善,心慌亦减轻,第5剂时心已不慌,现患者偶有喷嚏,一次1~2个,无心慌、胸闷现象,自汗、神疲现象也较前好转,查体:鼻腔内见鼻腔黏膜色淡白,双侧下鼻甲稍肿胀,舌淡,苔薄白,脉细。

上方有效,效不更方,原方去熟地黄、阿胶之滋腻,减炙甘草为15g,加桔梗宣肺散邪。予方6剂,患者欣然而去,3月中旬与患者偶遇街头,自诉服完上方后现诸症消失。

按:上方由玉屏风散合炙甘草汤加减而成,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防风祛风解表,三药合用可益气固表止汗,祛风散寒而御邪,即取玉屏风散之意。炙甘草汤为《伤寒论》治疗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的良方,方中炙甘草、党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熟地黄、阿胶、当归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附片、桂枝、生姜合用温通心阳,散寒除湿。诸药合用,共奏补气益肺、补血养心之功。[赵辰,唐光俊.田理教授论治鼻鼽经验.中医药学报,2013,41(6):36]

多汗证

患者,女,50岁。2010年9月13日初诊。

大汗淋漓10余年,紧张时易作,膝关节痛,过马路时感觉动作不灵活,双腿无力跑步困难,双腿发沉,手指关节、肘关节均痛,查风湿因子无异常。心慌,纳食可,大便干结,3日1行,小便频,舌质嫩红,舌苔薄白,脉细。患者曾在外院诊治,无明确诊断。中医诊断:多汗证,痹症,心悸,辨证为卫表不固,阴阳失和,瘀血阻痹。处方:

黄芪30g,炒白术12g,防风10g,麻黄根30g,党参30g,柴胡15g,黄芩12g,半夏10g,炙甘草10g,大枣10枚,煅龙骨、煅牡蛎各30g,浮小麦30g,丹参30g,砂仁12g,檀香10g。

服药7剂后,于2010年9月20日二诊:汗出淋漓减轻,双下肢冷,足踝痛,指关节痛,腰放射痛,头晕,胃部不适,恶心,怕冷,口干渴,尿频,胸闷,憋气,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腻,脉细。辨证为卫表不固,脾肾两虚之证。方药如下:

黄芪30g,炒白术12g,防风10g,麻黄根30g,仙茅15g,淫羊藿15g,巴戟天12g,当归10g,厚朴12g,枳壳10g,石楠藤15g,狗脊12g,骨碎补12g,补骨脂12g,鸡血藤15g。

服药7剂,于2010年9月27日三诊:自觉汗出减少,活动后时有微微出汗,双腿无力症状明显好转,活动较前灵活,有时头晕,食欲一般,右手指关节昨天疼痛不能弯曲,今日好转,大便干,小便频,白天困倦,入睡困难,易醒,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此为肾虚风湿内阻之证。处方:

狗脊15g,石楠藤15g,络石藤15g,鸡血藤15g,老鹳草30g,海风藤15g,威灵仙15g,细辛3g,独活12g,桃仁12g,郁李仁15g,巴戟天12g,木瓜12g,川牛膝12g,怀牛膝12g,陈皮12g。

患者于2010年10月30日因感冒再次来诊时述已无汗出,关节疼痛未作。

按:初诊周教授辨证为卫表不固,阴阳失和之证,治疗用玉屏风散合柴胡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合丹参饮加减治疗,其中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加强卫表之气的防御功能;柴胡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调整阴阳,使气机调畅;因该患者心慌,且汗为心之液,故合用丹参饮主治气血瘀滞互结于中所致心胃诸痛,具有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

方中重用丹参,入手少阴、厥阴血分,活血化瘀,既有养血之用,又无碍气之弊,血瘀必有气滞,而苦寒之丹参,配以温通之檀香、砂仁之行气,使气血并走,刚柔相济。全方体现了周教授治疗多汗证所用益气固表,调整阴阳,调畅气血之法。

二诊患者多汗症状减轻,以肢节疼痛为主,周教授治疗继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配伍二仙汤合石楠藤汤温补脾肾,养血通络,体现了周教授对于藤类药物与健脾益肾温阳之品应用的配伍经验。周教授认为藤类物具有良好的通络功能,但脉络失畅者常同时有阳气不足难以推动气血在脉络中运行之候,故用藤类药物通络的同时常配伍使用温补肾阳之品。而单纯温肾,气机运行不畅,则阳气难达络脉之所,故配伍藤类药物助其达病所以温之,本例患者是以二仙汤咸味温补脾肾。[张晋,苏博,陈莹珍,等.周文泉运用柴胡龙骨牡蛎汤合玉屏风散治疗多汗证经验.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37-13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补气剂之​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
为什么说玉屏风散可增强免疫力?
118.玉屏风散详解研讨
感冒肺气虚证治
固表良药玉屏风,防御风邪显奇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