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脾胃是后天之本!调养脾胃试试这些中医妙方,把胃一步步养好

经常感觉食欲减退或食后腹胀,劳累过度或受凉后,感觉口淡不渴、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大便稀溏,如果出现以上症状,你的肠胃功能很可能已经紊乱了!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故脾胃乃后天之本。

脾胃是身体的轴心

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的关系极为亲密。胃功能不好,必然会影响脾的运化,脾喜欢燥,不喜欢湿;胃喜欢规律,讨厌刺激。

中医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而现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湿'问题。

脾胃不好的症状表现

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不好的人往往在身体上会有一些明显的症状表现,通过这些症状表现便可以及早发现。

脾胃出毛病,症状大致为:

纳呆、腹胀、腹泻、便溏。即:不想吃饭、吃饭不香;不吃不胀,吃一点东西就发胀;拉肚子,水和粪能分开叫'腹泻',水和粪均匀混合叫'便溏'。

1、睡觉时会流口水

《黄帝内经》中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

2、脸色发黄

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

3、睡眠不好

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4、鼻头暗淡

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中医调理妙方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多种疾病都由脾胃失调引起,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可影响脾胃失调。

脾胃不好的人首先要注意调整饮食,放松心情。此外,还可通过揉按穴位来调理。

经络连接着人体的各个脏器,通过揉按经络上的特定穴位,可以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调理脾胃的目的,以下介绍几个常用穴位。

1、带脉穴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而揉带脉则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

2、神阙穴

作用: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

操作手法:一般以手掌按摩为主,每次时间为5至10分钟,每日2至3次。对脾胃虚弱,不能耐受寒凉的胃部疼痛及便秘、腹泻等患者都有良好疗效,临床上此穴也常用灸法,以达到温中健脾、散寒止泻的作用。

3、中脘穴

作用:温中健脾、和胃消胀。

操作手法:一般以手掌按摩为主,每次时间为5至10分钟,每日2至3次。对胃痛、恶心、呕吐、泛酸等消化道症状都有良好疗效。此穴也是灸法常用穴位。

以上穴位,长期坚持按揉或艾灸,可达健脾养胃、强身健体之功效。但并不是万能的,如果症状较重,不能及时缓解,应尽快到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胃病
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虚则五脏皆虚,这些健脾方法赶快收藏
脾胃总是养不好,怎么回事?中医调脾胃有道,记住这六字箴言!
胃痛、腹胀?试试这个穴位,往往立竿见影
特殊时期如何修炼“免疫力”?中医:这三组穴位要牢记
糖尿病杂谈之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