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方剂剂型选择对临床疗效影响的探讨(无图文章,不喜勿入)

在工作中经常会被问及各种问题,有一些问题笔者觉得值得探讨一下,以下内

容仅仅是笔者自己的观点,也许对,也许不对,欢迎大家一起留言探讨。

生活中,经常有朋友说,大夫给我开的中药汤药太难喝,能不能制成丸剂,不用尝味道直接吞服,不那么痛苦。这个问题看似是个小问题,并不值得一提,技术上完全不是事,但是问题背后所涉及到的事情,我认为值得探究一下——中药方剂本身对于中药剂型的选择。

什么是方剂对于剂型的选择?其实很平常,我国现存大量的中医药古籍,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等,是广大中医药从业者和爱好者学习中医药的不二法门,这些古籍里面记述了大量的方剂及其临床应用的记载,而每一首方剂都有名字,比如“麻黄汤”、“逍遥散”、“薯蓣丸”等等,大家有没有发现,方剂的名字里就带有“丸散膏丹”等传统中药剂型的描述,细看方子下面的制备方法的注解,如“麻黄汤”:“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此为煎煮汤剂;又如“逍遥散”:“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坡,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此为煮散;再如“薯蓣丸”:“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此为蜜丸剂。

中药方剂本身对于剂型是有选择的,而且对于制备方法也有详细的要求,那么在临床实践中,就有两种情况,也就是我可以选择遵从原方的要求去制备用药,也可以不遵从要求,以个人喜好去用,这就牵扯到开篇的那个问题了,汤药难喝,能否制成丸剂?我先分享两个我亲身接触过的例子:

2012年左右,我还在大学念书,当时的一个暑假,回到家中,我母亲身体不适,经过中医大夫辩证,开出了逍遥散,当时大夫是让直接去药店购买了某景出产的逍遥丸(浓缩丸),回去服用了许久仍然不觉得好转,后经多方确认的确是逍遥散证,于是我按照“逍遥散”原文的方法,将各药制成粉末,又准备好了薄荷和烧过的生姜,如法煎出了一碗药汁,母亲喝下后不一会就自觉症状消退了,又服用了两三剂,基本正常了;

2018年,我的一位医生朋友跟我分享了她的临床心得。由于她之前委托我做过薯蓣丸(蜜丸),谈到这里,她告诉我薯蓣丸用汤剂临床效果甚微。原先她接触一位病人,辩证后开出薯蓣丸的方子,首先让煎煮成汤剂汤剂服用,因为一般临床认为汤剂药效是最快的,但是服用一段时间,收效甚微,于是制成蜜丸,服用后很快见效了。同时她也告诉我,临床上她也见过一些本是蜜丸的方剂,结果大夫开汤药,或者配方颗粒的,收效均不太理想。

看完这两个例子,反思开篇的问题,或许就有了一个大致的答案,得看情况,是什么方子,这个方子适合什么剂型,至少可以说,并不是任何组方对任何剂型都适宜。我们应该尊重原方剂的选择,尊从医师的指导,不可按自己的意思随意变动剂型。

祖国医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考验来到了今天,所记载的很多东西一定有其道理,方剂也不例外,对比与如今的现代医学,药物研究先通过动物实验,然后再通过人来验证,短短百年,中药和中药方剂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了千年的临床验证,而且实验对象一直都是人体本身,那么古籍记载的方剂所选择的剂型,不一定绝对只能用记载的剂型投入临床,但所记载的剂型一定是临床效果比较好的,这是长时间临床实践的选择。

那么究竟什么组方适合什么剂型呢?我想这个问题很难有具体的回答,但是中医有强大的调试性,我们常说先开一两副药“趟趟路”,如不对证立马调换处方,其实我认为很多临床常用的对各种证的方子,最初也都是不断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吧,它们有可能并不是某一位大夫创造的,而是经过无数位很多代大夫临床使用、调试、总结,最后结出的硕果,中医药学就是如此,虽然已经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但是自身还在蓬勃的更新与发展,而推动其发展的,就是一代代肩负使命的中医药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临方制剂的探讨
中药配伍,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
《方剂学》学习笔记31
中药“袋泡煮散剂
中医是怎样组方的?何谓君臣佐使
中医是怎样组方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