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课题“小”在哪里——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典型特征剖析

本文作者:费伦猛

小课题研究源于一线中小学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是教师在短时期内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而积极主动进行实践改进的一种课题研究方式。学校轰轰烈烈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中,一些课题或者大而无当,或者虚而失实,或者伪而乏真,而且常常是“校长领衔、全体参与”。这些课题从立项开始就与一线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层“厚障壁”,广大一线教师因为工作岗位职责做课题而“被成为”课题研究成员,导致他们或作为“旁观者”而存在,或作为“研他员”而存在,大多数教师并没有作为研究的真实主体存在,必然会出现“开头轰,中间空,结尾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教育科研没有很好地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没有很好地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正是基于此,与这些“大课题”相区别,“小课题研究”频频出现在中小学教师“字眼”里,得到广大一线教师广泛关注、普遍认同和自发追求。

小课题研究作为中小学教师的一种课题研究方式,符合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一般要求,但相对于大课题研究而言,小课题研究具有低起点、日常化、短周期、好操作、易评价等典型特征。

一、低起点

中小学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不是为了构建某种宏大的理论,也不是为了发现某种普遍的规律,而是完全出自教师自身实践改进的需要,这种需要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所涉及的因素较单一,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点”或者某个细节,主要解决教师工作中遇到的困惑,解决教师自己真实的小问题。如上课时,学生不愿举手发言怎么办,新授课课堂导入如何有效设计等。这些问题也许“小家子气”,以至于无法进行大课题立项,但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也无论其教育科研能力的强弱,都可以作为课题主持人进行研究。鼓励全体教师选取某个具体的小问题开展研究,更容易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

例如,“利用分层作业设计提高高年级学生数学作业正确率的研究”、“利用‘谈天说地’培养低年级孩子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利用‘形体训练’矫正学生不良站姿坐姿的行动研究”等,这些小课题,课题研究的门槛较低,研究切入口一目了然,具有“倾向平民”的特点。教师研究这些小问题,既包括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美好愿望,又包括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成长动机,是教师应对“专业困境”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姿态。


二、日常化

中小学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从研究的人员构成来看,所涉及的人员少,既可以个人独立进行,也可以两三个人共同进行研究。从研究的过程来看,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是常规教学中的小难题,它一般没有热热闹闹的开题报告会,也没有如现在一些学校那样的课题挂匾仪式,更没有用于小课题研究人力、物力、财力的专项投入。众多一线教师将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遭遇的最为真实的小问题、小难题,转换为小课题开展研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影响着教师顺利组织教育活动的现实问题。

例如,经过一个愉快的周末后,部分小学生星期一上学时,常常出现懒散、疲倦、纪律松懈、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星期一综合征”。其产生原因按照巴甫洛夫“动力定征”学说来解释是旧的动力定型被破坏而新的动力定型难以建立时的“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课题“小学生‘星期一综合征’干预策略行动研究”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小课题的研究,主要是班主任针对学生出现的小问题,自主开展研究,研究过程虽然静悄悄,但研究过程伴随着实际问题解决过程,扎实而有效。


三、好操作

小课题研究比较符合中小学教师现实需要,符合广大教师的真实的研究水平,进行小课题研究,教师一般不需要像专业研究人员一定要具备有关研究设计和解释的高级技术,只要具有基本的问题意识和知识,会运用文献查阅、调查、案例、行动研究等方法,在设计的程序上也不需要那么严格,往往在比较自由的读书、行动、反思中作出调整。

但是,小课题研究方法相对简单,并不是说小课题研究不要方法。一线教师经常出现“有研究无方法”的现象,尽管在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中罗列了不少研究方法,可“研究”时并没有应用这些方法去“研究”。以读书和文献查阅为例,读书、文献查阅是教育科研的一项重要活动,它贯穿研究的全过程,小课题研究也不例外。如在开展“初中‘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难点的破解”这个小课题研究,“列方程解应用题”为什么让学生感觉如此之难?难点到底是什么?这首先就需要进行读书和文献资料的查阅,以便从中了解到同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还需要利用数学科集体备课的时间,与备课组教师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归纳教师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综合收集的资料和备课组意见,归纳出解决“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难点。这样,既有广泛的文献查阅和研读,又有与同行同事进行同伴互助式研讨,必要时还要向专家请教。教师在反思、分析与综合、借鉴基础上,确定问题解决的方法,设计好研究蓝图,形成小课题研究方案。


四、短周期

小课题研究是基于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了,得到一点收获,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研究周期相对较短。小课题研究也不需要触及该问题的方方面面,不需要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也不苛求一定要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关键是要让自己体味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主尝试解决影响教育教学效益的问题,在对教学过程的干预和对教学方法的改进的过程中,教师不自觉地进入了研究状态。

例如,“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行动研究”这个课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题切入点比较清晰,但是,“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换成一句话讲,学生语文素养并不是短期内能有效提升的,因此,研究周期会比较长,如果要开展这方面的小课题研究,可以修改为“经典诵读提高小学生语文语感的行动研究”或“经典诵读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等等。


五、易评价

小课题研究的评价不同于大课题,从成果表达形式上看,它一般不需要编写专著,也不一定要撰写长篇的结题报告和专业论文。小课题的研究成果既可以是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教育案例、精品课例,也可以是研究小报告、小论文,甚至可以是听评课稿、沙龙材料、学生作品和音像作品、图表、教具等实物。这些成果没有晦涩、艰深的理论阐述,而是自由表达,或理性提升,或问题取向,或直抒胸臆。教师用朴实的语言叙述自己生动的实践,从实践中提炼观点,让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与同行分享成功经验。这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成为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基本存在形态。

例如,某班学生思想活跃,下课时常常“热闹非凡”,被认为是“副科”的历史课,每次上课前,老师都要花费一些时间,甚至需要使劲拍桌子,才能让他们安静下来。如何课前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该老师开展“运用‘每课一歌’课堂导入策略提高学生初二历史新授课学习兴趣的行动研究”小课题,那么,该小课题成果内容和形式是什么?主要包括:(1)“每课一歌”历史课堂导入教学片段实录和教学反思。(2)“每课一歌”历史课精品课例。(3)“歌曲导入,快速进入历史课堂学习”为主题的教育案例。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提炼,就可以逐步形成有关研究论文,甚至可以形成教师“歌唱历史”教学风格等。这些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是在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生成,按照中小学教师“话语体系”而表达。

小课题研究是在与大课题研究的区别中产生的,是中小学教师以课堂教学或班级管理等中“小问题”为切入口,将“小问题”转化为“小课题”开展研究的一种课题研究方式,是中小学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适合教师自己开展的“真实的”教育科研行为。目前,广东、江苏、四川等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已经高度关注小课题研究,把小课题列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小课题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一些传统大课题研究的不良积习,但它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如通过小课题研究培养教师进行大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为进行大课题研究做准备;许多大课题研究都可以细分成许多小课题,通过小课题研究把大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化。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既要发挥大课题在理论引导、集体调控、全员参与、整体互动方面的优势,又要充分体现出小课题贴近底层、短小快捷、自由开放的操作优势,两者互动互补,和谐交融,充分激活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主体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年8月13日┃参考选题┃300多个最新立项的省级课题名称,各学段学科的都有
2022年1月8日┃选题指导┃中小学课题研究中选题的基本类型
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向
小课题研究: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贵州省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素养测试教育政策类论述题(精简版)
【课题研究】中小学美术学科中表现性评价应用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