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究竟是什么因素,诱发了唐中期的安史之乱?

前言

公元755年,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同乡史思明,在范阳一地举起了反唐大旗,正式宣告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的开始。很快叛军便兵至长安城下,唐皇被迫弃京出走,前往成都避难。无力解决叛乱的唐玄宗只好将皇权交付予太子李亨,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以逼战祸。在唐肃宗的指挥下,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下去。

安史之乱导致了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不仅彻底中断了开元盛世的发展,还缩短了唐帝国的国运,使其灭亡的日子更早的到来了。不仅如此,安史之乱也改变了自此以后的历史进程,使唐帝国内部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藩镇割据的局面,撕裂了唐初以来的大一统局面,也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开元初期,唐玄宗曾设立十大藩镇,九大节度使。而安禄山一人就掌控着三大藩镇,其军事实力不言而喻。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隐藏在开元盛世下的诸多矛盾开始逐渐浮现出来,严重延缓了平叛的效率,甚至在安史之乱结束后依然没有得到消除,反而继续成为潜在风险威胁着唐帝国。

唐玄宗李隆基画像


盛世的到来促成了奢靡享受风气的产生

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诸多盛世,但最为著名且最大的盛世仅有三个,那便是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唐朝中期的开元盛世和清朝中期的康雍乾盛世。而开元盛世正是唐玄宗李隆基所开创的。虽然开元盛世不是唐玄宗一人的功劳,但为了表述方便,姑且归功于他一人身上。

开元盛世的到来让唐玄宗沉浸在自己的功绩中不可自拔,看着帝国欣欣向荣、繁荣鼎盛,唐玄宗也逐渐迷失了自我,开始享受着盛世带来的优越的生活条件。《旧唐书·列传·后妃》中曾记载:

"韩、 虢、秦三夫人岁给钱千贯,为脂粉之资。銛授三品、上柱国,私第立戟。···玄宗颁赐及四方献遗,五家如一,中使不绝。开元已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玄宗凡有游幸,贵妃无不随侍,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熔造,又数百人。扬、益、岭表刺史,必求良工造作奇器异服,以奉贵妃献 贺,因致擢居显位。"

唐代繁荣的商业街道

从上述史料可以清楚看出唐玄宗在后期有多么铺张浪费,因过度宠爱后妃不断挥霍着财富。试想一下,这些被挥霍掉的财富从何而来?其一便是地方官员为讨好皇帝及贵妃上贡而来的。其二便是每年国库的收入。而国库的收入全部来源自百姓。也就是说,唐帝国全境的百姓矜矜业业,辛勤劳作的结果就是供养唐玄宗如此奢靡的生活,自然会引发民间的强烈不满,也造成了君民之间矛盾的激化。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当中,常常出现君王沉迷物质生活的享受,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进而影响到了国家的稳定,因为此类事件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比如夏朝末代君主夏桀、隋炀帝杨广等等。可惜的是,在如此之多的前车之鉴面前,唐玄宗并没有吸取深刻教训,挥霍的程度反而愈演愈,激起百姓的不满也是意料之中,所以这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之一。

隋炀帝杨广

过度将权力下放给地方节度使

如果说唐玄宗挥霍无度是引发安史之乱的间接原因,那么唐皇将权力过度下放给节度使则是引发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开元初年,唐玄宗设立了十大藩镇,并设立了九大节度使分别统领这些藩镇。藩镇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强化当地的军事组织和民政组织,使二者结合的更为紧密,并在节度使的领导下能够尽快对游牧民族的入侵做出反应。

既然要求节度使尽快做出应对外族入侵的反应,就必须授权给节度使相应的地方军政大权。也就是说,从节度使设立的那一天起,节度使们就拥有了优于其他朝代封疆大吏的权限。对此,《通典·职官·州郡》中曾有相关记载:

"大唐诸州复有总管,亦加号使持节。武德元年,诸州总管亦加号使持节。···七年,改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总管府为都督府。···其边方有寇戎之地,则加以旌节,谓之节度使。自景云二年四月,始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其后诸道因同此号,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外任之重莫比焉。本皆兼支度、营田使,开元九年十一月敕,其河东、河北不须别置,并令节度使兼充。

节度使印绶

从上述史料可以清楚看出节度使的发展及演化。其实节度使最初就是地方总管,随着地方行政机构的扩大,总管府也扩充为都督府,封疆大吏手中的权力也随之扩大。到了后来,都督又改称为节度使,并彻底掌握了地方的军政大权。不仅如此,节度使在身份还是总管之时就已经有了"加号持节"的特殊地位,所以后期节度使握有大权也并非是意料之外。

在笔者看来,历代封建王朝都不约而同地会出现一段皇权的衰落期。通常导致该类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两种:

  • 一是封建统治者过早去世,而继位的新帝因年龄尚小不能亲政,从而导致外戚集团或功臣集团夺取了绝大部分权力。

  • 二是大变故之后的权力流失。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诸侯手中的权力开始逐渐膨胀,并拥有了募兵权和掌兵权。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在皇帝处于被动局面中导致的权力流失。但安史之乱与这些例子都十分不同,安禄山手中的权力是唐玄宗心甘情愿赋予的。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自安禄山心甘情愿成为杨贵妃的义子后,唐玄宗更是对他信赖有佳,也从未对安禄山产生过任何疑心。即便是在安禄山已经举兵反唐之时,唐玄宗仍然认为是小人从中作梗,以此玷污安禄山的"清誉"。

不难理解,设立节度使镇守边关这一制度的初衷是良好的,但能够保证节度使不失控的前提因素是皇权必须足够强大,并且皇帝手中一定要有能够遏制节度使拥兵自重的手段。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曾经为了避免权力的流失,故而定下了"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的铁律。虽然最后曹操打破了这一制度,从而给自己加封了魏王头衔,但需要承认的是,刘邦定下的这一制度确实为汉帝国续命了多年,但唐代并没有类似制度。

定下"异姓不得称王"铁律的汉高祖刘邦

均田制的崩坏引发连锁反应,致使私兵现象愈来愈严重

诱发安史之乱的另一大原因便是均田制的崩坏。占田制原本与安史之乱并没有直接关系,但该制度的崩坏却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影响到了战争的爆发。

均田制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并逐渐得到了完善,被隋、唐两朝广泛采用。唐代均田制的特点是将全国土地收为国有,并按照每户的情况授予两种田地,一种在死后需要交还与国家,另外一种可以世袭传给子孙。同时,唐廷还规定这部分可以世袭的土地允许交易,这就给土地兼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获得土地的农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唐廷掌握的土地数量开始快速减少,国有土地在以惊人的速度转化为私人土地,给唐廷的财政收入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地主阶级和世家大族不断吞并普通农民的土地,使土地所有权开始集中。《旧唐书·列传·张嘉贞》中曾记载了张嘉贞对于当时现状的描述:

"嘉贞虽久历清要,然不立田园。及在定州,所亲有劝植田业者,嘉贞曰:'吾忝历官荣,曾任国相,未死之际,岂忧饥馁?若负谴责,虽富田庄,亦无用也。比见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闻者皆叹伏。"

开元一朝的名相张嘉贞

均田制的瓦解导致唐代的军事制度也受到了冲击,府兵制下的唐军无法获得足够的兵源来源,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来保障军队的建设。很快,军中便出现了大规模逃兵的现象,这一现象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就已经十分普遍,但唐廷却拿不出任何解决的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已经无法维持府兵制的运行,只好采取传统的募兵制来取代府兵制。当地方节度使拥有了募兵权后,便可以借此培育自己的私兵,使其只听从节度使的命令而无视朝廷的命令,唐廷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也因此下降,外重内轻的局面也渐渐形成。

渐渐的,地方节度使所控制的私兵规模越来越庞大,而中央军的规模却在不断缩小,这便使中央和地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所以这也是安禄山之所以敢于发动叛乱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


结语

可以说,对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玄宗要负主要责任。首先,唐玄宗因过度宠爱杨贵妃,导致已经得以澄清的政治风气开始逐渐恶化。无论是京官还是地方官员,都极力讨好杨贵妃以求得唐玄宗的宠爱。同时,唐玄宗为了给爱妃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不断调拨国库存银和从地方敛财,导致国家的收入大部分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

唐玄宗继位初期虽然对土地兼并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的本质,仅仅是遏制了土地兼并发展的趋势而已,百姓的生活水平依旧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反而因皇室的铺张浪费而更加恶劣。如此,自然会引发百姓们的强烈不满,也影响到了唐玄宗在帝国百姓心目中的明君形象。

再加上府兵制的瓦解和腐败现象的扩大,使中央军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战斗力,在面对叛军时竟然溃不成军,甚至连都城长安都未能守住。唐玄宗在漫长的时间里竟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现象将会给国家带来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没有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任何应对。唐玄宗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却又亲手将帝国送入了"开元乱世",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列传·后妃》

2.《略谈唐朝的节度使制度》,高凤林著

3.《通典·职官·州郡》

4.《旧唐书·列传·张嘉贞》

5.《简析安史之乱爆发原因》,杨海燕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悟空问答
唐玄宗晚年,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盛唐光环难掩统治肌体老化
唐玄宗的成败
进击的地方军,过快扩张的后遗症,盛唐衰落的根源
安史之乱:浅析唐朝由盛转衰的深度缘由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没能重新崛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