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调锋是书法核心技术之一,必须要掌握!

《二谢帖》中的“静”字,调锋之技法,体现的淋漓尽致。

        运笔之法的关键在如何调动笔锋,毛笔前部呈锥形,后部呈圆柱形,笔尖谓之锋,锋着纸即出墨迹,笔下的线质如何,全在运笔。此处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书法的运笔之法当有碑、帖两个笔墨语言体系,本文只就帖而言。古人以为,运笔之时以正锋藏气为贵“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笪重光《书筏》)

       当然,古人强调中锋行笔,但也并不否认侧锋的作用,所谓“正锋取势,侧锋取妍”,子瞻因为提不起笔,多用“信笔” 而受到批评。之所以古人主张用正锋,关键就在这“势”上,古人以为,有势方有神采,宁存风骨不存机巧,宁取丑拙不取妍媚。事实上,一件作品中,当中侧互现,相得益彰。古人强调中锋、藏锋的最重要原因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 “中庸”使各种对立因素和谐一致,达到完美的统一,是书法美学的最高表现。

《频有哀祸帖》中的字组,调锋动作,一气呵成。

    运笔的过程就是控制笔锋的过程,控笔的原则首先是要把笔提起来,听侯调遣。笔提不起来,笔下的线条就缺少节奏感,写出的字如同体瘫患者,直立不起。笔锋的运行轨迹不清晰,自然也就体现不出力度。同样,没有力感也就没有气势,书法艺术它的技术环节的关键即在起笔、行笔及收笔的过程中。

        起笔的环节怎样处理呢?“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如作一横画,往往末大于本,中减于两头,其病坐不知此耳。竖、撇、捺亦然。”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古人强调起笔时要心神稳重,交代清晰,无论起笔是顺是逆,皆须着力。不管是正书(包含隶书、篆书、楷书),还是行草,调锋时笔下的线条都要讲究变化。有里变化,线条语言就会丰富多彩,而且,节奏和气韵也会随之而来。古人在这方面亦有精到的阐述。

《二谢帖》中的“日出”字,提按顿挫,笔迹清晰。

  从古代书论我们能够看出,古人强调运笔要有提按,提按是调锋控笔的核心问题,折锋和搭锋都是靠提按来成形的。一般情况下,逆向按下笔锋之时,笔尖部必或仰或俯横落于纸上,重顿强笔后便出折锋,折锋有形质,有了形质便出性情。笔之中截以涩笔为贵,如何出涩笔,是以方笔逆入,此种方法增加了笔与纸张的摩擦系数,故笔线杀纸力强。

        方笔直行出涩笔,直行时,锋线居中不露怯寒,线条饱满圆健,内敛含蓄,似玉筋,如钗股。提按还体现在力量的转换中,作书若以均衡之力驱之则墨线绵软,无骨无筋。

        尤其草法重转换,转换之时折搭自然,则顾盼多姿。作草书需将篆、隶、真、行的笔法融会贯通才可。而且,这些笔法都是在疾笔的快速使转中完成的,包世臣《艺舟双辑》“草法者,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而不知草书之妙在点画,此草法所为不传也。”草书之即难于此。

《自叙帖》中的“国”“错综”“其事”等字,可窥草书之调锋运笔的奥妙。

1.换笔心

你想一想,汽车是怎样转弯的?

这个问题很简单,人人都知道。当司机扭动方向盘,汽车就转弯了。很好,请你记住这个简单的结论。

写字也要转弯吧,笔锋怎样转弯呢?

跟开汽车一样。你看这一个笔画,书法中叫做“勾努势”,它几个地方要转弯呢?两个。其实不止两个,不过大家还没有学过。我先说明显的转弯处,就是两个。

笔锋到了要转弯的地方,就要做点动作。这动作就等于司机转方向盘。控制笔锋的方向盘,就是笔心。只要把笔心扭过来,笔锋就顺了。这个扭笔心的动作,书法上称为“换笔心”。

清代刘熙载《艺概》说:“论书者每曰‘换笔心’,实乃换向,非换质也。”这里讲的质,就是实质的东西。书法上请你“换笔心”,是指笔心换方向,不是叫你把笔头拆开来,换一个新的笔心。

2.衄锋

如果你给晋唐人讲“换笔心”,他们可能听不懂。这个名词是后来才有的。

那么“九用”中有没有讲换笔心的技法呢?

有的,就是这个衄(nǜ)锋。上一课讲了“九用”中的挫笔,那“九用”还剩五个。今天要讲“九用”之六的衄锋。

《玉堂禁经》说:“六是衄锋,住锋暗挼是也,烈火用之。”这三句话还真不大好懂。我来逐句解释。

第一句话说:“六曰衄锋”。先要说说“衄”发什么音,《说文》“女六切”,古音为nǜ,你照“女”字发第四声就可以了。但这个音还是可以讨论的,我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其次,“衄”这个字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说:“鼻出血也”,就是流鼻血。不用紧张,流鼻血跟书法没有关系。跟书法有关的是“衄”的假借义。

《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说:“按诸书用‘挫衄’者,‘缩朒(nǜ)’字之假借也;缩朒者,退却之意也。”原来有这个字“朒”,发音和“衄”一样。

这“缩朒”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讲月亮的变化。《说文·月部》:“朒,朔而月见东方,谓之缩朒”。农历月初,月亮在东方出现。新月如钩,好像月亮缩小了。古代称为“缩朒”。而“缩朒”又可以写为“挫衄”。很显然,这是当时各地发音不同所引起的。

“挫衄”就是“退却”的意思。比如说:“挫衄”在古文里边经常说,就是形势翻转。你打仗的时候,先往前冲,但是打不过人家,那就要退却,退却就称为叫“挫衄”。

如《晋书》里面说:“(诸葛)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诸葛亮攻打陈仓,不成功,形势反转,回去了。

简言之:罗君惕先生说:“丑是扭的本字。”很多右旁是“丑”的字,都有“扭”的意思。扭纽钮杻忸狃等,都有“扭”的意思。在书法中,“衄锋”其实就是“扭锋”。

第二句话说:“住锋暗挼是也。”“住锋”就是驻锋,暂时停止,停一停做什么?“挼”,挼就是揉搓。韩愈诗:“瞻相北斗柄,两手自相挼。”就是两手来回搓一下。

《说文解字》说“挼,推也”。颜师古说“揉谓矫而正之也。”所以“暗挼”,就是暗中揉搓一下。把笔心后退调整一下。

第三句话举例,说:“烈火用之”。“烈火”就是烈火势,常用的笔势之一。

你看这是王羲之写的“华”字,烈火势就是中间这一个。

这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草书“笙”字。头上就是烈火势。

这是南宋张即之《书杜甫诗》中的“筵”字。也有一个烈火势。

这是明文征明《游虎丘诗》的“簿”字。起手就是烈火势。

这个烈火势,在二级课程“笔势”中还要详细讲。

现在简单介绍一下,它就是两个“人”字。

第一个用撇捺,第二个变形为竖横。如果你把它看成一条道路,它要转换的地方真是很多。这些地方就要换笔心,也就是扭锋。

好了,回过头来看《玉堂禁经》九用之六:“六曰衄锋,住锋暗挼是也,烈火用之”。所谓衄锋,就是扭动笔心,调整方向。

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书谱》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就是说,一画要有高低起伏,一点要有扭和挫不同的动作。一个点,不管你向左向右,通常就是两个动作,一扭一挫,或者是一挫一扭。

这是孙过庭《书谱》中的左侧点。

这是他写的右侧点,里面就是两个动作。笔锋行走到红点,就要做衄锋动作了。

这个东西,大家都看见过,打游戏的操纵杆,当你抓住它前后左右摇动,就可以控制方向,毛笔也一样,笔管是笔心的延长,当你执住笔管,那就等于握住了操纵杆。可以自由地操纵笔心的方向。

可以先写线条比较细的,容易掌握。写的时候,要注意扭笔心。转动手腕,来扭动笔心的方向。

那我们来试一试,这个细的。这是细的,然后呢,写熟了,就可以加粗。加粗下笔可以写到三分。扭,再扭,然后横,然后收笔,收笔我用两次揉搓。我们来看一看。

本节要点:“换笔心”这个术语,指笔心换方向。九用之六为衄锋,即扭动笔心方向。运用衄锋的实例:烈火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級課程 (16-20)
如何进行线条的立体创造
运笔的基本概念(二)
不会调锋,犹如开车不会转弯,危险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121中锋和偏锋
?自学书法走迷路,是你没有遇到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