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换个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伪,从公权私有化和邦联制发展,得出结论

西晋时期,有一个叫“不准”的盗墓贼,发掘了一座战国魏侯的大墓,结果金银财宝没发现多少,倒是帮后人找到了一部,自上古至魏国时期的历史专著——《竹书纪年》。

自《竹书纪年》问世以来,关于其史料的真实性,以及后世流传版本真伪问题,一直是没有定论。其中,关于尧禅位于舜的故事,在《竹书纪年》中,完全颠覆了《史记》的记载:

“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由于《竹书纪年》在流传中也出现过缺损、佚失、删改、伪作等情况,各种版本说法不完全一致,但是其表达的核心思想很统一:舜得位不是尧心甘情愿禅让,而是舜以政变的方式强行夺取!

这个记载,完全撕碎了司马迁标榜的上古政治楷模——禅让制。

实事求是地讲,在没有新的考古发掘证据出现之前,所有的争论都限于理论研讨,不可能形成定论。不过,回归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来探析这个问题,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话题。

我先把自己的结论分享给大家。

尧舜禹时期的历史,就是一段中国从部落联盟到邦联制结构过渡阶段,权力结构的私有化进程,必然促使领导权,由原始的选举向垄断转化。由此,从“民主”到暴力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禅让只能存在于更远古的时期,不可能在政权结构中存在,它只是司马迁的美好愿望。

同时,从历史演化的理性分析来看,从黄帝氏族到夏朝之间,一定会存在若干个王朝,或类王朝,夏绝不是第一个。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可能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某个部落邦联制结构政权的代称。

我们先从无解的“舜囚尧”夺位谈起。

尧舜禹时代是一个充满私权斗争的历史阶段,不可能存在禅让制生长的环境

按《史记》记载,尧在位一百年。尧七十年,四岳向尧联合举荐了舜;尧七十三年,舜文庙受命,代尧行天子之权;尧一百年驾崩于陶唐;三年丧期后,舜正式即位: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这个记载跟《竹书纪年》基本相同,所以,从史料看,除了出处存疑的“舜囚尧”外,其实在古本《竹书纪年》里,找不到关于舜篡位的直接证据。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史料里“闻到”一些火药味:

1. 尧帝权力崩塌的三个阶段

我们对照《史记》和《竹书纪年》,以双方不冲突的资料互补,很容易看出,尧帝在执政过程中,多次遭受大臣们的挑战。

①讙(huān)兜与共工结盟对抗尧帝

尧十九年,天下遭遇洪灾,讙兜向尧推荐共工治水。尧开始不同意,后来勉强接受,但共工治水不成功。后来在一次商议接班人的会议上,讙兜再次推荐共工,被尧严词批评。最后,讙兜和共工,与鲧、三苗部落一起被流放,称“四凶”。

②丹朱被流放暴露尧家族的内部斗争

丹朱是尧的儿子,大臣放齐曾经建议确立丹朱为接班人。不过这个提议没有得到响应,尧以丹朱的德行不够为由,终止了话题。尧五十八年,尧又让后稷流放了丹朱。尧去世三年服丧期满后,舜让位于丹朱,丹朱避于房陵,舜即位。

后稷是尧的弟弟,除了后稷(周的始祖),尧还有一个弟弟契(商的始祖),和侄子皋陶,这三个人在尧帝时期几乎没有作为,而舜即位后,三个人都是重臣,应该也是把舜推为接班人的重要势力。

史学界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尧其实一心想把丹朱捧上位,但是遭到了激烈的反对。结合这个观点,以及后稷等人的履历,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由于尧迟迟霸占帝位不选举,并试图将帝位传给丹朱,影响了后稷、契的接班,导致他们联合其他反对派,共同以舜为领袖,推翻尧帝!

也就是说,流放丹朱其实是舜在斗争中,对后稷等人的一次妥协。

③四岳推荐鲧和舜有逼宫的嫌疑

四岳是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的总称,也称四羲和,是尧帝最重要的助手。四岳与尧的前期合作非常顺畅,尧帝把天下诸侯管理和四季节令都交给了这四人,但是分歧从尧六十一年开始出现。

由于洪水肆虐,四岳举荐鲧治水,被尧否决。在四岳坚持下,尧勉强同意,结果鲧治水九年不成,在尧六十九年被废黜,并被流放。

第二年,就发生了四岳举荐舜为接班人事件,一场装神弄鬼的祥瑞降临表演后,尧宣布确认舜为接班人考核对象,并于第二年将两个女儿嫁给舜。

联系上文,四岳推荐鲧和舜,更像是尧的最核心力量出现背叛问题。

也就是说,上述矛盾,早期是讙兜、共工等少数势力对尧的掣肘,中期是尧家族内部矛盾的大爆发,后期是尧核心班底的集体反叛!

2. 舜帝掌握权力的四个关键节点

自有史书记载以来,没有哪一位帝王登基,像舜那么复杂,那么充满玄机,光仪式就有三次。我们将舜掌握权力的四个关键节点,一一呈现:

①受四岳举荐获接班人地位

这件事发生在尧七十年,尧的表态是“吾其试哉”(我用他试试看),《竹书纪年》描述得更详细:

“洪水既平,归功于舜,将以天下禅之,乃洁斋修坛场于河洛,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

这段话其实信息含量很大:

  • 其一,去年刚刚以鲧治水不力处罚了他,为何第二年就“洪水既平”?怎么又成了舜受禅的理由?
  • 其二,《史记》说“试哉”,《竹书纪年》却说“禅之”,两个内涵差异太大。

能将这两个信息统一起来,只有一个解释:鲧治水是成功的,否则不会让他瞎折腾九年,他被废黜不是因为治水不力,《竹书纪年》也没有鲧治水不成的说法。舜的功劳,在于他举荐了鲧。

尧面对集体反叛,不得不妥协,接受了舜作为接班人的事实,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放弃,企图以婚姻拉拢舜。舜在不能一举击溃尧的情况下,接受了尧的妥协方案,一方面保留尧的帝位,一方面接管尧的实际权力。

②文祖庙“受终”

“受终”就是承受帝位,即正式登基,文祖庙是尧帝的家族始祖庙。尧七十三年,舜在文祖庙登基,《史记》和《竹书纪年》记载一致。也就是说,这三年,尧帝没能实现得了翻盘。不过尧虽然失权,但是名义上还是君,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起,天下有两个君。

《史记》中有尧二十年后告老的说法,《竹书纪年》有对应记载:尧九十年游居陶宫。

这段记载怎么理解呢?是不是这么一种情况:舜登基后尧一直还试图抗衡,为丹朱上位谋划,因而惹怒了舜,于是在陶地修筑游宫,将尧囚禁于此。也就是说,《史记》的记载所谓尧告老,其实就是被舜囚禁了,并渡过了最后十年的囚徒岁月!

③尧一百年驾崩

尧驾崩后,天下仅有舜一个君了。按照规矩,新王登基必须要等到三年丧期满,虽然舜还不是正式的君王,但是已经不存在任何障碍了。

④丧期满后正式登基“改元”

当然,那时候还没有改元说法,只是借用来形容舜正式登基的纪年标志。丧期满后,舜让位于丹朱,丹朱逃往房陵,于是舜元年开始了。

从以上四个阶段看,你根本看不到禅让的温情,禅让需要那么藕断丝连的纠缠吗?你见过正常权力交接,前后领导之间如此复杂的交集吗?

3. 几次重大人事调整暗藏玄机

①尧帝流放“四罪”

四罪就是前面说的讙兜、共工、鲧和三苗部落。这件事发生在尧七十三年前,《史记》说这是舜的建议,我觉得这件事存疑。

讙兜和共工是两个部落首领,跟尧有矛盾,跟舜的关系不详。鲧与尧也存在矛盾,由此可见,流放四罪是尧的主意,而不是舜。相反,鲧应该是舜要力保的人。

②舜帝流放“四凶”

四凶是指帝鸿氏后裔“混沌”、少皞氏后裔“穷奇”、颛顼氏后裔“梼(tāo)杌”、缙云氏后裔“饕餮”。这件事发生在尧七十三年之后。请注意,流放的不是四个人,而是四个家族。

③舜帝启用“八元八恺”

八元是指高辛氏的八个儿子,八恺是指高阳氏的八个儿子。舜启用八元主管教化,用八恺负责农业生产管理。同样这十六个人,是指代十六个家族。

④舜帝架构二十二臣权力中枢

这件事持续事件比较长,在尧七十五年,舜就提拔了禹主持治水工作。从那以后,舜连续任命二十二臣,架构了一个从地方到中央,完整的权力机构。其中十人为中央官员,分别是:

禹:司空,相当于宰相;契:司徒,掌教化;皋陶:士,掌刑律;后稷:掌管农业;伯夷:秩宗,主祭祀;夔:掌音律;龙:纳言,掌政令;倕:共工,掌营造;益:虞令,掌畜牧业;彭祖,职掌不详。

另任命十二位地方长官,分管天下十二州。

《史记》中明确说,八元八恺虽然很有才能和德行,但不被尧帝启用。这样的描述,对把尧塑造成上古君主道德楷模的司马迁来说,有点不可思议。二十二臣中,除了契、后稷、皋陶是尧时期不受重用的大臣,其余不见记载。

由此可见,这四次人事调整,其实就是尧和舜两派政治势力的斗争结果。第一次,舜刚刚走向前台,与尧之间势力相当,所以尧流放了鲧,舜无能为力。

第二次是舜掌握了实权后,立刻就流放了尧的铁杆势力,即四凶,同时大力提拔尧的反对派八元八恺。

第三次是在势力得到巩固后,将尧的最主要反对派禹、契、后稷等人,全部擢拔到核心岗位,从而不光尧回天无力,丹朱未来也毫无翻盘的可能性。

从尧失权、舜得权和人事调整过程的分析,很显然那个所谓的禅让根本不存在。

如果史料的分析,大多限于证据缺损,难免流于理论分析,不能让人完全信服,那么我们换一个角度,从以上事实能不能得出以下结论:尧帝时期,充满了私权的斗争。

我想这个结论是可以下的。

那么请问,什么叫“禅让”?禅,就是荐之于天;让,就是授之以位。可见,禅让就是将社会公权,以民主的模式神化的方式,实现权力传承。它有一个前提条件——公权,那么,尧帝时代还是公权社会吗?

从部落联盟到邦联制政权结构,是公权私有化的进程,禅让制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我国上古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氏族社会阶段、部落联盟阶段、邦联制结构阶段。

氏族社会阶段也称原始部落阶段,人类按血缘关系群居,每个群体就叫一个氏族,氏族内部数量大约20—80人,是一个原始的大公社会,族群最年长,经验最丰富,最德高望重的家长,出任这个氏族的首领。

部落联盟是若干个原始部落群体,以联合的模式,组成相对复杂的社会种群。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人口大量繁衍,农业文化的繁荣,和生产关系的复杂性,进化的必然结果。在部落联盟阶段,联盟的首领就必须以选举的方式,或轮流坐庄的模式产生。

邦联制结构则更复杂,它是由层层嵌套的部落联盟之间,达成的权力架构,以协调部落联盟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并以政权模式,强制执行。

夏朝和商朝,就是典型的邦联制政权结构。尧帝时期属于哪个阶段呢?我认为属于非典型邦联制结构阶段,或者说是邦联制结构的初级阶段,五帝时期都是这种结构。

他们都有一个最显著的共同点:公权私有化!还有一个显著的差异点:私有化程度不同!

①先说共同点:公权私有化。

在氏族部落阶段,人类不存在私有权,连人都不是私有的,有老人一起赡养,有孩子一起抚养。部落首领甚至都不需要推选,自发公认才是主要表现形式。首领也没有任期,大家觉得你行,你自己也愿意就可以继续干。

这个阶段就是老子最推崇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

到部落联盟阶段,因为有了不同氏族群体的合作,分配机制必然诞生,就开始出现了私有化的概念。部落联盟首领自然就演化为利益代表人,所以,必须要有选举制度保证私有化的公平性。由此,部落首领的公权走向私有化进程。

需要指出的是,公权私有化的演变有个漫长的过程,它随着部落联盟的不断庞大,私有化程度越来越高。

部落联盟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邦联制结构的诞生,也就是公权完全私有化的阶段。这个时候,领导权的产生,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由下而上的选举,而是少数强大的部落之间的“寡头民主”。

尧帝之前是皇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尧帝之后是舜帝、禹帝。我们翻开史料就会大吃一惊:原来这几位帝王都是一家人,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尧是帝喾的儿子,舜是颛顼的六世孙,禹是颛顼的孙子。

请问这种禅让是公权的民主表达吗?所以,它跟后来的夏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公权私有化的历史阶段。

因而,禅让这个词,就不适用于邦联制结构历史条件之下。即便是尧将帝位让给了舜,那也不是真正的禅让,顶多算是家族内部的“内禅”。

②差异点:私有化程度不同

虽然都是公权私有化,但是五帝时期与夏商周三代,在私有化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五帝时期的领导权还带有部分“公”的色彩,即大家族内部之间的公推公选,而到了夏商周,则完全演变为小家族内部的法定继承,完全没有了一点“公”的地方。

分析清楚了公权私有化的进程,我们就可以判断:五帝时期跟三代一样,都是邦联制政权结构时期,都是以强制手段,将公权垄断私有化的历史阶段。只不过,五帝时期是邦联制结构的初级阶段,还带有部落(家族)内部寡头民主的特性,三代则以极端的强权,把公权完全私有化。

因而,尧帝所在时期,大体上算是私有制社会,并非传统认知上的公有制社会。五帝时期就已经具有国家政权的强制特性,而不是夏朝才诞生。尧帝期间,邦联制内部,几个寡头部落之间的权力斗争非常激烈,并非温文尔雅理想社会。

尧帝时期有资格角逐领导权的部落有:陶唐氏(尧)、有虞氏(舜)、夏后氏(禹)、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少昊氏(帝挚),此外还有一些主要的政治力量,如帝鸿氏、少皞氏、缙云氏、轩辕氏、有熊氏等等。

我们在第一部分的分析,尧帝期间的政治斗争,就是围绕在几大寡头氏族内部的权力之争。尧帝背后也是一大群利益群体,他想禅让也做不到。

舜绝不是一个靠德行走到历史前台的“励志青年”,他本就是黄帝后人,有虞氏部落的首领。舜之所以继承尧帝,说白了就是有虞氏与夏后氏、高阳氏、高辛氏等部落之间,达成了利益同盟,以强大的联盟势力,甚至直接发动政变,逼迫尧帝让位。

结论:公权私有化的历程中,不具备禅让的土壤,不可能诞生禅让!

社会发展不可能有转折点,夏之前存在几千年的邦联制朝代,禅让只能是早期故事

在我们的认知中,中国在五帝之前是原始部落生存状态,五帝之后进入国家意识形态,夏被定义为第一个王朝,禹和启就是历史的转折点。

这个结论肯定站不住脚,按照这个理论,从一个公有制“禅让”,到私有的“家天下”,父子两代人就可以完成了?要知道,任何一个历史进程的转变,都需要若干年的演化期,越是重大的转型,时间越长。就像汽车转弯,速度越快,转弯半径必然越大。

举个例子,从分封制到帝制,整个春秋战国都是过渡期,春秋松动了封建制,战国摧毁了封建制,秦朝创建了帝制,整个过程历时五百年!

再举个例子,从门阀士族集团控制国家机器,到皇权独裁统治,经历了南北朝及隋朝,历时二百年。

那么,人类怎么可能紧靠父子两代人,就能完成从“禅让”到“家天下”?按历史发展规律,这个过程至少是以千年为单位量级的演化过程!

事实上,已经有考古推论,在夏朝之前还有虞朝,即舜帝建立的有虞氏王朝。不仅如此,可能还存在有尧帝创立的陶唐氏王朝(叫唐朝?)、帝挚创造的帝挚王朝等等,连黄帝创造的王朝,也有轩辕黄帝朝、有熊黄帝朝、缙云黄帝朝和帝轩黄帝朝四个阶段。

原来,所谓黄帝、帝挚、颛顼、帝喾、少昊、尧、舜,不仅是指代某一个帝王,而是指一个个长达数百年的王朝代称。比如尧帝的陶唐氏王朝,历经六代229年,尧只是开朝帝王,末世帝王叫“密”。

难怪《史记》中五帝的寿命都长得吓死人,比如黄帝和尧,都在位一百年。也难怪年长的舜比禹低了四辈,原来他们仅仅是朝代的符号,并非真的是某个人。

虽然,这些资料仅仅处于有限的资料推测中,没有定论,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人类从邦联制结构前的公权社会,到夏朝的私权结构,不可能由五帝这么短的时间完成历史急转弯。

从理论上讲,五帝代表的是五个,乃至更多个王朝,完成邦联制结构的初级阶段,将公权逐步演化为半公权。最后随着公权私有化的程度加深,自然催生夏王朝的私有结构,这才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们把尧舜时期,放进那个历史阶段,就会得出结论,那个阶段怎么可能会是禅让制存在的时期呢!它应该发展到接近于夏朝的公权完全私有化阶段了,禅让一定只能存在于黄帝之前的部落联盟阶段。

抛开道德纠缠,历史更迷人

人们被《史记》的道德观所左右,往往喜欢以道德眼光来审视尧舜禅代关系,由此纠缠于细节的道德挖掘、推演和评论。其实意义不大,两千多年来,已经被嚼烂了。况且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没有了旧体制下的文化制约,不存在文人士大夫的阶级立场。

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历史更有意义,也更精彩。谨以此文抛砖引玉,与您共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尧舜禹禅让到底是真是假?
【杂谈】如何理解传说中的禅让制
《竹书纪年》与《郭店楚墓竹简》对尧舜禹的记载为何是两种说法?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分别是哪五位?
第一辑 舜帝传说及民俗研究 一、重新审视舜帝传奇生涯中的诸多问题
算上夏朝也才四千年,为什么说中国有五千年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