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隋唐神都洛阳城有多美?大运河穿城壮丽如同天宫

这是古代最美的都城,千帆万帆在城中的大运河穿梭,城中里坊布局整齐,宫殿楼台壮丽如天上的紫薇神宫。

隋炀帝即位后,改洛阳为东京,大规模营建洛阳。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东京建成。贞观年间,唐太宗多次来洛阳城巡游,两次下令进行修葺。唐高宗即位后,下诏改“洛阳宫为东都”。武则天临朝称帝,改国号为周,“改东都为神都”。中宗即位,“复国号为唐”,“复神都为东都”。

唐朝以后,这座城的辉煌延续到北宋,洛河两岸园林遍布,牡丹盛开。金代以洛阳为中京,却废弃了隋唐城,城址规模大大缩小。

经过考古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工作,已基本查明了城址的位置、规模、整体布局及主要文化内涵。该城址主要由外郭城、宫城、皇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及西苑等部分组成。

外郭城平面近方形,南宽北窄。东垣长7312米,南垣长7290米,西垣长6776米,北垣长6138米,周长27516米,面积47平方公里。城墙外有护城河,宽13米,深2.5米。城垣夯筑,北墙一段至今在地表上仍可看到,长近千米,墙体宽10米左右,残高2—3米,夯层清晰。外郭城的城门除西垣无门外,东、南、北三垣共开8门。其中,定鼎门为郭城南面正门,三个门道,东西两门道各宽7米,中间门道8米,门道间隔墙各宽3米,门址两侧筑有夯土阙台。

外郭城内由纵横街道组成里坊区,形成棋盘式格局。外郭城内街道,洛河以南已探出南北街12条,东西街6条,洛河以北探出南北街4条,东西街3条。定鼎门大街北起皇城正南门(端门),经洛水上的天津桥往南至定鼎门。

城内里坊现已堪探出洛河以南五十五坊,洛河以北九坊。里坊一般为方形或近方形,长宽在500至580米之间,坊四周建有坊墙,坊内设十字街,四面开门。坊内往往居住达官贵族。1992年白居易宅园遗址经发掘,宅园西傍伊水渠呈南北长方形,南半部是以“南园”为主体的园林区,北半部是前后两进式院落,南有门房,中有厅堂、东西有厢房、回廊,北有上房。遗址内出土大量唐、宋遗物。

当时城内的工商业区“三市”,即北市(隋通远市)、南市(隋丰都市)、西市(隋大同市),市内店肆林立,珍货山居,胡商济济。在南市发掘出唐宋道路、各类建筑基址20余处,出土文物千余件。

皇城东西较长,南北较窄,呈横长方形。皇城内主要设有五省、三台、五监、九寺、十二卫、十六府等中央官署及驻军,另设有太庙、仓储和接宿四方来宾的四方馆舍。

宫城平面近方形,东西垣各长约1270米,北垣长约1400米,南垣中段向南突出呈“凸”形,长约1710米,墙垣夯筑且内外两侧包砖。宫城的10座门址均已发现,其中应天门、崇庆门和圆璧南门业已发掘。崇庆门和圆璧南门均为单门道结构。应天门为宫城正门,门址中部被定鼎路所覆压。其结构为一门三道,东西两侧向南突出巨大双阙,保存长度45米,阙南端宽30米,两阙相距83米,阙与城门之间有宽17.5米的城墙相连,整个平面呈“凹”字形。

宫城之东有两重隔城,一为东宫,一为左右藏;之西的两重隔城,一为皇子、公主居住的隔城,一为通往上阳宫的夹城。宫城之北有隔城三重,由南向北依次为陶光园(玄武城)、曜仪城、圆璧城。在圆璧城东部曾发现32座地下粮食仓窖。

目前,在宫城中轴线两侧已勘察出6片大的殿基。其中,位于今中州路与定鼎路相交的东北角、距应天门约400米的二号殿基系夯土筑成,平面呈八角形,东西残长54.7米,南北残宽45.7米,正中有一口径9.8米的圆形柱基坑,深4.06米,向下逐渐缩小,底径6.16米;坑底为四块大青石构成的巨型柱基石,石厚1.5米,表面平整并刻有两圈细线,外圈直径4.17米,内圈直径3.87米;柱基石中心处凿有一方形柱榫槽,在柱基石的西北、东南、西南三块石板上分别凿一圆形柱孔,围绕柱基石有砖砌八角形短墙一周。基址自中心向外分为五个部分,每部分夯土厚度不同,中心部分夯土厚达10米,外圈仅厚1.2米,这与各部分承重不同有关。结合文献考察,该基址当为明堂基址。

九洲池位于宫城西北部,东西长约205米,南北宽约130米。其入水口在北侧,总渠流经陶光园南墙附近后分为东西两分渠,各宽4—5米,南行注入九洲池,出水渠则在池的东南角。池的西南,北距池岸7米处发现两排东西向,南北并列长达43.5米的大型廊房建筑,廊房之间设有明暗水道和砖砌甬道;在九洲池内探出五座椭圆形或近圆形小岛,并在其中三座小岛上发现亭台建筑遗迹。

由于皇城面积狭小,无法设置更多的政府衙署,因而一些重要机构如尚书省、军器监、少府监、大理寺等均建在东城。

园内殿、廊回环,亭榭居中,曲径朱栏、一泓碧水;砖石道路,四下相连;明暗水道,交互相通;亭、路、楼、池有机结合在一起,布局和谐严谨,虽历经沧桑,但仍能显现宋代园林的典雅风韵。象这样保存基本完好、布局较为完整统一的宋代园林遗址,在全国还是第一次发现。

隋炀帝营建东都时在宫城东、东城北建造含嘉仓,唐代一直延用,为隋唐两代中央政府设置的大型粮仓。据考古勘探,含嘉仓城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有夯土墙,总面积43万平方米。仓城内有东西向和南北向大路各一条,分别宽12米、10米,将仓城分成四个部分。仓城西北部有一片无窖区,推测为管理机关所在地;东北部和南半部,已勘探出粮窖287座,东西成排,南北成行。从仓窖的排列情况推测,整座仓城内应有400余座仓窖。仓窖是由地面向下挖口大底小如缸形的土窖,窖口径最大者18米,一般为10至16米,最深达12米,一般为7至9米,窖底和周壁经防潮处理,储粮后上部铺席、堆糠、垫草,然后用土密封。从已发现的仓窖中出土有刻录文字的方形砖,称为“刻铭砖”,内容记载粮窖所在的位置、储粮来源、入窖年月及管理人员的官职姓名等。在含嘉仓160号窖内发现满窖唐代炭化的粟米遗存,估算当时该窖储粮达50万斤左右。

西苑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家禁苑,与东都城同时营建。隋称会通苑,又名上林苑;唐武德初改称芳华苑,武后时又改神苑。

隋西苑规模宏大,“苑囿连接,北到新安,南及飞山,西至渑池,周围数百里”。唐代改建后的西苑范围大大地缩小,“安史之乱”后,西苑被毁。

西苑内的离宫、亭观,目前大多无迹可寻,仅在涧西区辛店乡龙池沟村调查到一处大型宫殿遗址。该遗址位于洛河北岸一条南北向的黄土岭上,面积约4.5万平方米,地面尚保留有双阙、前殿、后殿等建筑基址,均为夯土筑成,规模宏大。前殿为不规则长方形,后殿为椭圆形三层台基,基址周围发现大量唐代筒瓦、板瓦、瓦当和脊饰砖雕等建筑材料残片。

上阳宫是唐高宗在西苑范围内新建的宫苑。其内殿堂楼阁,鳞次栉比,并有夹城通往宫城。上阳宫作为高宗与武则天时期重要的宫延政治活动场所,素以华丽著称。“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漫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唐诗人王建的赞叹,生动描绘了上阳宫建筑之奇、景色之秀。

宫内有砖石砌壁的水池,池底铺卵石,池岸垒砌太湖石,岸边有立围栏的柱洞;池屈曲,在西端通向水渠的尽头筑有水榭,整个建筑遗址显得灵秀典雅,当为上阳宫庭园建筑的一部分。

兴建大运河时,隋朝国家粮仓位于城外,现在的瀍河区小李村、马坡村西。

2004年在该区域约36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道路4条,仓窖71座。这些仓窖排列规整,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共12排9行,仓窖间距在8-10米之间。通过对其中3座仓窖的试掘可知,仓窖距现地表深1-2米,均被初唐地层叠压,窖口圆形,口径8-10米,窖深7.5-9米,底径6-7.5米,剖面呈倒置的等腰梯形;窖口有一周夯土带,窖内包含物均为初唐遗物,且一座仓窖内出土一块刻有“大业元年”的铭文残砖,因此推定该处仓窖的时代为隋代。目前遗址总面积尚未探明,仓窖的总数也应远不止已发现的71座。结合仓窖群位置、考古结果和文献资料推测,该遗址可能是隋回洛仓遗址。

隋唐城墙角楼正在复原展示,更美的神都洛阳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洛阳执政的帝王隋炀帝杨广
剪不断的洛阳城与大运河文化
洛阳的五大都城遗址今在何处
朱岩石:北朝都城考古学研究
试论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的性质|都城|金代|平城|北魏|辽代
六大古都之洛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