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史踪迹|苏轼,一首诗作赞“三州”


  北宋元祐六年(1091)闰八月二十二日,至翌年二月底,文学家、书画家、水利专家苏轼在颍州任太守,虽仅半年,政绩颇多。元祐七年(1092)三月奉命移知扬州,但他仍时刻牵挂和关注着颍州的水利工程进展情况。不久,与苏轼同治西湖的颍州签判赵德麟寄来信函,兴奋地以诗寄怀苏轼,报告了西湖工程竣工的喜讯。苏轼欣作《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其韵》一诗奉答。全诗如下: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雷塘水干禾黍满,宝钗耕出余鸾龙。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

  苏轼在这首著名的诗中,记述了颍州、杭州(古称钱塘)和扬州三处的情景。如“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几句,这也是苏轼两年后在诗中首次披露,追叙守杭时治理杭州西湖之事。杭州西湖的湮塞,在于菰葑滋蔓,侵蚀湖面达二十五万余丈。所谓“菰葑”,菰(gū)指茭白根,葑(fèng)指长满菰根的水田。在湖塘沼泽上,以木作架,上铺泥土,作为种植水生植物的农田,叫“葑田”。苏轼主持将葑根淤泥挖出,用它在湖中南屏山至北山一线,堆筑成贯通南北十多里的长堤,即后来闻名古今的“苏公堤”,俗称“苏堤”。堤上筑映波、锁澜、望山、压堤、束浦、跨虹六桥,并遍植花柳,结果湖清似镜,长堤如画,士女遨游,百姓欢忭。古代颍州西湖也有“苏堤”,史料介绍是东坡组织清浚西湖时堆积淤泥的地方,大体走向是出颍州城向西北,蜿蜒曲折直到西溪的一道湖堤,沿堤有“宜远”、“飞盖”等桥梁。苏轼诗中的“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一句,则是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把杭州西湖之水与颍州西湖的水视为一脉相通,均为神龙所居之所和遨游的天地,为两处若人间天堂般的西湖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和神圣的灵气。苏轼只所以在颍州西湖置行祠祷雨张龙公,或是有这个用意寓其中。

  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琉璃风”;“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等经典名句,均出自该诗。其中“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一句,是说杭州西湖与颍州西湖虽有大小之别,但以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安徽蒙城人)大秋毫而小太山和佛教一滴水中有一个大千世界的观点来看,两个西湖就无雌雄之分了。再者“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琉璃风”一句,最能表现苏轼改知扬州后对颍州的眷恋和感慨:扬州又有什么呢?“二十四桥”只是个传说,怎么可与颍州西湖的十顷碧波交换呢。

  当然,苏轼是非常喜欢扬州,对扬州有着深厚的感情。北宋元祐七年(1092)三月初,苏轼从三里湾新渡码头乘船离开颍州城,沿沙颍河入淮河东下,作《淮上早发》:“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说他十次来往于江淮间,也多次过扬州。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其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二月,恩师欧阳修曾到这里为太守,并在城西北蜀冈大明寺内筑“平山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就像颍州的“聚星堂”一样,成为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苏轼感怀恩师欧公,作《西江月·平山堂》,词云:“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仰慕欧公,在平山堂后亦建堂,集取“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谷林堂》)诗句中“谷林”两字,题名“谷林堂”。现今阜阳颍州西湖遗址处“会老堂”内的《欧阳修石刻像》,即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颍上知县程鈺,托其门人从扬州“平山堂”拓本重勒上石所敬献。(原载2021118日《颍州晚报》颍韵周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颍州西湖 未觉杭颍谁雌雄”
苏东坡:“未觉杭颍谁雌雄”
颍州西湖
欧阳修:“星汉灿烂”只因有他...青青
苏轼两首词,抒写和欧阳修的师徒之情,其深情感人肺腑
南师大校友作品专刊 · 散文选登(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