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孩子跑赢未来的不是STEM能力,而是内驱力!

当教育似乎开始分层,课程越来越贵时,其实这些都是表象。很多昂贵的、优质的教育,是因为教育创新与个性化教学提升了成本。而作为家长,我们又是否为孩子准备好了一个个性化的、适应未来的教育思路呢?

作者:留学全知道观察员Shasha:折腾界中年妇女,生活了三国四城,曾任职投资银行和英国媒体。

回国后听到一个词:“高开低走”——说的是人生辉煌了一下,之后转入下坡路。据说有两个典型场景:

1. 小孩家庭优越,父母名校毕业,教育起点高,可是越长大越平庸,从顶尖名小跌落三四线大学;

2. 成年后名校毕业,名企入职,年轻时在职场春风得意,但中年后大环境变迁,频繁失业或职业转轨。

最让大家害怕的是:你兢兢业业上班,孩子按部就班努力学习,看似“都挺好”,却发生了以上两种情况。

这样的焦虑,与其说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如说是一种时代病。世界变化快,一些人看准赛道超车,让节奏不变的人感到局促;而超车的也不踏实,担心下一个弯没转对,开到岔路上,生活突然改变。

体制的单一性,让我们曾经习惯一种节奏和思维方式;当环境多元,机会不确定,无论是自己还是孩子的人生轨迹,不再是简单的“努力耕耘”二字,更不是念北大还是哈佛二选一的问题。该如何规划人生呢?

都说生活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可是在变化中,有没有一些规律呢?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三个问题。

01 STEM是刚需吗?

热门的STEM是不是标配?

我认为不一定。“STEM” 不是孩子人生的刚需,然而,关注STEM学科却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刚需。

为什么这么说?

表面上看,STEM是近年就业的热门。自从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提出美国对于STEM的重视,即对于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和数学(Mathematics)的高度重视,相应的移民就业政策也发生变化。美国政府对于就读STEM相关专业的学生给与签证延期三年;而加拿大今年新增的30万新移民机会,也以STEM人才为目标。

而更根本的是,STEM代表了人类发展的一种趋势。围绕STEM出现的新的研究,也告诉了我们:孩子的天赋,如何在未来的变革中发挥作用?

也许,你的孩子没有选择STEM目录中列出的专业,然而,让他对于该领域的关注,他可以把自身所学,与STEM的未来发展跨界结合,创造世界认可的价值,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价值和自由度。一个人能够跟上时代,获得满足感,往往是幸福感的来源。

偏理工科的孩子,才应该关注STEM么?并不是这样。STEM的涵盖范围很广,列表也在发生变化。

除了传统的信息工程、计算机、动物学、植物学、兽医、心理学等等、还包括新兴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农业、牛奶研究、数据分析、数字传播和多媒体、教育统计与研究、机器人科学、职业安全与健康科学等等。

总结一句话:未来无论老师、医生,还是科学、传媒,都不再是传统的方式运作,而需要分析数据、用户心理学等,来创造更人性化的产品。举例说:孩子学习计算机,并不是枯燥的编程,还可能通过建模,改良奶牛产奶;热爱教育,可以通过分析统计,创造更适合儿童心理和个体发展的产品;孩子喜欢传媒,可以通过与计算机结合,诞生与用户互动的作品。

而引导孩子学习,首要的是关注新的发展,为他打开一扇窗。育儿育己,从来都是分不开的,父母对于新发展的关注,也会带动孩子去参与和思考。

但具体可以怎么做呢?”偷懒“的办法是,当你拿到STEM专业目录,可以把专业关键词,输入到Youtube之类的网站,找到相关的视频给孩子看,从卡通到纪录片,到职场专家的演讲分享,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得到知识。

当然,使用网络,家长的第一层筛选把关很重要。

02 终身学习是能力,不是姿态

数码产品多了,选择多了,很多朋友最头疼的是孩子每天太忙了,要学好多东西。你说娃不努力吧,人家比鸡都起得早;但你问他们努力要干嘛?小祖宗脸上大写着三个字:不!知!道!

现在的困境在于:课程丰富,教学手段越来越有趣,看似调动了孩子的学习意愿;可是,一旦课程没意思,或者需要孩子自己看书,很多孩子无法专注,也缺乏耐性。

可是人生长跑,所有跑赢人生后半场的人,往往是能够自我驱动的人,不仅面对机会,也能克服困难,耐得住逆境。

然而,孩子的自我驱动来自哪里呢?他的选择很多,梦想也很多,能否为梦想脚踏实地的努力呢?

说到底:无论时代怎么变化,终身学习的动力才是根本。

我认识一个留学顾问老师,她曾遇到一个学生沉迷玩《王者荣耀》,比其他孩子更迷,无法自拔的那种。成绩不好,也没啥其他特长。老师为了他,专门下载了《王者荣耀》,研究了各种攻略,跟孩子畅聊了大半天。

孩子碰到一个如此懂”王者“的老师,高兴坏了,把自己的心得和盘托出。老师发现,这个孩子很有心、也有想法。为了激励他,老师协调了资源,带着孩子去参观了硅谷最先进的一批游戏工作室,孩子激动得不行。然而,当他和游戏业内人士一聊,发现他们都是编程或者设计达人,名校毕业,聪明且有趣。

在跟他们的相处中,这个孩子被斯坦福大学种草了,很想去,回国后学英文也特别主动,成绩提高很多。他后来虽然没考上斯坦福,却也考到了美国一所很不错的大学,远远高于父母预期。大学时主动实习,梦想着能到硅谷工作。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兴趣来引导学习,可以事半功倍。

然而仅有兴趣是不够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如果长期待在同一个优越的环境里,缺乏刺激,他是无感的。无论沉迷游戏追星还是谈恋爱,“沉迷“本身是潜意识对于环境的对抗,往往内心缺乏”意义感“。

在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一书中,作者提到幸福有两种:一种是纯粹感官的刺激愉悦,是即时的,比如一顿美餐、一次温泉,一顿表扬,这种快乐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还有一种是内心的充盈满足,比如完成了一个创作,实现了长久以来的一个目标,获得了提升,这种快乐更深入,难以替代。

现在很多孩子条件优越,他们不缺少当下的、短暂的快感,有无数的娱乐综艺产品,可以满足他们的快感,而学校和家庭教育,也开始注重给予孩子当下的奖励;但是,很多孩子不具备,也从没体验过长久的内心充盈,所以,他们需要沉浸于短暂的快感当中,来填补内心和生活。有的甚至一旦脱离家长老师的表扬,离开考试与奖励,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对于这个问题,环境可以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要让孩子在兴趣的基础上,见识更优越的环境与资源,激发他的内动力。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多教育心理学和经济学家都曾研究。成年人也有这样的体验:一个月拿同样的薪水,如果公司所有人穿戴体面,优秀努力,写字楼灯光明亮,装修高档,你会在无意识中提升自我要求,也会不自觉地提升消费。潜意识里,你感觉自己是更优秀的人,应该做的更好,也值得更高的消费。环境,会抬高人对自我的预期。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先假装,直到你真的成功),这句话是有心理学基础的。当人沉浸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和环境中,会提高对自我的期望值。当然另一方面,这个环境不能有太多对孩子形成打压的竞争者,导致孩子无论怎么努力,都追不上,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内动力本质上,是一个人的自我要求。当孩子看到更美好的未来,以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他往往会获得动力去争取。

而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源于内心的持久动力,而不是外在的短暂压力。

同时,终身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其中包含了与外界的沟通能力。

为什么这么说?有时候,我们对于”终身学习“存在误解。比如,一个终身读诗,沉浸于自我,很少与外界沟通,既不写作,也不爱谈话的人,算不算是在终身学习?如今互联网发达,孩子可以足不出户上各种课,这是不是有效的学习?

输入知识,当然是一种学习;然而,假如孩子除了听课,就是玩耍,缺乏把学到的技能与外部连接的机会,也就是说,缺少了输出与沟通,他很难知道学到的东西到底有多少价值,并获得持续进步的动力。

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我的母亲在我9岁那年,把我的暑假作文投给了报社。发表后,我不仅得到一笔稿费,还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几百封小读者的来信。这让我发现,原来好好写作是有价值的,能帮到自己,还能慰藉他人,之后便一直没有停笔。甚至为了给每一位小读者写回信,还学会了管理时间,用碎片时间看书、背课文。

自我价值,很难在”完全自我“的环境下实现。孩子做任何学习也是一样,除了通过考试和老师表扬来检验,还需要大人放开脑洞,用更多方式创造与外界的连结,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比如,鼓励孩子参加科学创新比赛,把她的绘画作品配上故事、给媒体投稿,用钢琴技能到老人院做义工等等。

有些事看似“浪费时间”,好像没有专注于主课学习,但实际上通过交流和沟通,孩子获得了满足感,体验到自我技能的价值,这些都是激发他进一步学习成长的动力。

03 技多不压身吗?

还有一个问题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技能学习到底有用吗?当课外活动越来越丰富,孩子时间有限,怎么决定该做些什么?

常常听人说,给孩子报这个班,只是陶冶一下情操,也不指望未来能干啥。结果是,每周风雨无阻接送,当孩子到了中学,很多家庭都无法再坚持。我们每个人长大后,都有一个好似烂尾楼一样的“曾经学过,如今荒废”的某种技能。

还有人说:美国顶尖大学看重的就是这几个比赛,于是孩子半个班的同学都赶紧去参赛了,可最终获胜的最多一个人。僧多粥少,焦虑升级。于是有人问:我们一定要沿用高考的思路,在一条窄路上升级打怪吗?

最近教育家呼唤中国教育从“淘汰式”向着“成全式”转变。具体到技能学习,我的理解是:不要以孩子的技能高下为唯一依据。也就是说,以前我们觉得,孩子钢琴获了大奖,就可以往音乐专业或者特长生的路上培养;倘若没有,孩子只是喜欢,但学的一般,不如中途放弃算了。

而未来并不是这样的。孩子钢琴弹得再好、围棋下的再好,可能比不过人工智能人,那么她的技能还有什么情操之外的价值呢?如果她没有进入全球最知名的那些大赛,她的升学之路没有机会了吗?

谈论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再到网上找找答案。比如到Linkedin看看,这是全球职场人士求职和交流的网站。

当你搜索:“Music(音乐)”,你会发现需要音乐技能或知识的岗位,已不仅仅是钢琴表演家、学校音乐教师这些传统工作,而且这样的工作机会并不多。反而是百老汇、Facebook、苹果、Instagram等娱乐或互联网巨头,在打着灯笼寻找具备音乐知识的人。

再顺着这个线索,找到招聘广告,你会发现这些企业需要音乐 + 管理或社交媒体或编程或数据分析相关的人才。也就是说,懂音乐是大前提,但还需要管理、科技或大数据的知识。这跟文章开头说的STEM趋势,是合拍的。那么孩子参加什么项目可以培养这些能力?哪些学校的专业是这个方向的?

不妨再来搜一下吧。比如Apple Music (苹果音乐)的员工,他们曾经在哪里上学?读什么专业?业余给哪些青少年的课外项目做培训导师?他们的个人网站发表了什么作品?

这些在网上一目了然。当你刷完 100+世界前沿人才的简历(感谢互联网!),你会发现一些规律,包括:未来心仪的企业喜欢哪些大学的学生(未必是哈佛耶鲁)?哪些技能是交叉联系的?如何让孩子的技能学习,和世界发展趋势(也就是未来就业)正向关联?更重要的是,孩子能从大牛们做的个人项目里,获得创意启发,完成自己的项目。甚至,你可以直接在网上联系这些业内的人。

网络,创造了联结,也为很多困惑提供了思路。

当其他人盯着北大和哈佛,纠结于钢琴10级时,你会有新的思路。每个孩子的特点和脑洞是不同的,以热爱音乐作为例子,孩子并不只有拼命考级一条出路。

当世界变化迅速,我们更需要跳出原有的框框去思考问题、寻找规律。如果把孩子的技能学习算作100小时,你该如何规划?是全部投入到上课与练习当中,还是偶尔带孩子望一望正在变迁的世界,获得启发,比如,如何把技能交叉联结,如何发起一个项目?你是否应该完全听从机构老师的(有些老师可能除了教师或销售之外,从没做过其他职业),来决定是否给孩子再购买100节课?

孩子的未来,不仅在于他的努力,更在于家长的眼界和想法。

当教育似乎开始分层,课程越来越贵时,其实这些都是表象。很多昂贵的、优质的教育,是因为教育创新与个性化教学提升了成本。而作为家长,我们又是否为孩子准备好了一个个性化的、适应未来的教育思路呢?

低头奋斗,抬头看路。方向本身往往比努力更加重要。看清未来,再回到一地鸡毛的生活里时,你和孩子都会获得灵感,看到学习超越当下的长远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到底是为了谁
【教育趋势】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来袭,学校必须做到这几件事情
对终身学习的几个认知-《翻转式学习》
STEM正在帮助孩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未来十年最缺的人才和技能,这样培养才不会担心被AI替代
解读谷歌K12教育报告,怎样的孩子才是未来主人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