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钱颖一:无用比有用更有用,好学比学好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在知行教育基金会(YES WE DO)慈善晚宴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就教育的基本问题发表演讲。他就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这三个基本问题,提出“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好学”比“学好”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钱颖一陪老领导回经管学院

钱颖一受聘国务院参事

以下是钱颖一演讲全文:

一、“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1939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弗来克斯纳在《哈泼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他在这篇文章写道,虽然麦克斯韦尔在1873年发表的电磁理论完全是抽象的数学,赫兹在1887年对他做的电磁波实验的实用价值也毫不关心,但是正是这些看上去无用的研究却为马科尼发明电报和电台奠定了基础。

再举一个工程中的例子。乔布斯当年大学一年级辍学后并没有离开学校,而是听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其中一门是美术字课。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无用的课,在十年后他设计电脑上的可变字体时发挥了作用。乔布斯这样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去上这门美术字课,苹果电脑就不会发明这么漂亮的字体。”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对知识有用性的认识不能过于短视。我们心目中的“有用”,往往是指立竿见影式的马上有用。这种“短期功利主义”使得我们把知识的“有用性”局限在极其小的范围内。

比如,大学中人文类的专业和课程不受青睐。又比如,学生在选课前总要先考虑这课对找实习或找工作有什么用。可是另一方面,毕业10年、20年、30年的校友们,对他们在大学时期所上的课的评价,却与在校生很不一样: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当时学的所谓有用的课在后来变得如此无用;同时又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日后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的课。有趣的是,不少美国商界的成功人士,他们在大学本科读的是“无用”的人文类专业,比如投资银行高盛的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在哈佛的本科专业是历史,私募基金黑石的CEO史蒂夫·施瓦茨曼在耶鲁的本科专业是文化与行为,PayPal联合创始人、《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在斯坦福的本科专业是哲学。

钱颖一对话彼得·蒂尔

有许多原因,使得毕业时间较长的人对知识“有用”的看法会基于更加长远的考量。首先,知识发展得快,过时得也快。许多在大学里学的知识虽然一时有用,但是没有多长时间就变得过时了;第二,多数人在一生中要更换多次工作和专业,他们后来从事的工作与他们早年在大学选择的专业不一样,甚至相距甚远;第三,人们对未来预测的能力很有限,只有在事后才能看清。乔布斯曾这样反思:“在我念大学时,是不可能把未来的很多点连接起来的。只是在10年之后,当我回头看时,是如此的清楚和显然。”

二、“好学”比“学好”更重要

在中学阶段,“好学生”就是“学得好的学生”,而学得好就是学习成绩好、考试成绩好。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磨练出一套怎样学好的方法,可以概括为:文科靠死记硬背,理科靠大量做题。

进入大学后,“好学生”就不应该是这种类型的“学得好”的学生,而应该是“好学的”学生。“学好”与“好学”有很大区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的境界:“学好”是学习中被动的接受,而“好学”则是学习中主动的探索;“学好”是今天学习的一个结果,而“好学”则是今后学习的一种习惯;“学好”只是对学习已有知识的一种度量,而“好学”则是对学习未来知识的一种态度;“学好”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好学”是为了探索问题;“学好”得到的是答案,而“好学”追求的是真理。“好学”远比“学好”更重要。

钱颖一对话埃隆·马斯克

“好学”是懂得怎样学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中有若干要素,我特别要强调“好奇”、“好问”、“好思”这三点。

我把好奇放在首位。多年前,四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到清华理学院与学生座谈。当被问到什么是科学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好奇心。连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都说:“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

好奇是好学的第一要素,好学源于好奇。然而,我们发现,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好奇心”。我进一步的猜测是,人生来都是有好奇心的,是后天的教育把原始的好奇心磨灭了。

钱颖一对话蒂姆·库克

好奇往往导致好问,而好问是质疑既有知识、探求未知的起点。但是,我们面临的情况是,学生不好问,也不会问。我们不仅不鼓励学生质疑老师,而且还往往对那些喜欢质疑的学生产生负面印象。

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会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据说,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问的是:“你今天提出了什么好问题”,甚至还接着问:“你提出的问题有没有老师回答不出来的”?以色列著名作家阿莫斯·奥兹说:“怀疑和争辩是犹太文明的特征。这是一种怀疑和争辩的文化,一种解释、反解释、重新解释、反对性解释的开放式自由问答游戏。”全球犹太人总数只有一千多万,还没有北京市人口多,而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犹太人以百计。这或许与他们的好问有关。

钱颖一对话扎克伯格、马云

三、“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教育如何体现“育人”?在我看来,作为目的的“人”包括“人文”、“人格”、“人生”三个方面,所以,关于人的教育,应该包括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养成的教育和人生发展的教育。

钱颖一对话马化腾

人文是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言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科学进步与人文进步并举的。如果说科学是为了做事,那么人文是为了做人,做有品位的人。科学告诉你什么是真理,人文告诉你说真话的价值。台湾作家龙应台这样解读人文:文学使你看见原来看不见的东西,可以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从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从而有了走出思想迷宫的可能;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其特定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文学让你看见,哲学让你定位,历史让你连接,这都是人文的价值。

以人文为基础的人格是做人的准则。人格养成是人的教育的基础,正直诚实是对人格的基本要求,而对人格的起码要求就是人格底线。说话有底线,就是说话讲真话;做事有底线,就是做事有原则;做人有底线,就是做人有良知。人格的底线就是文明人的底线。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经批评我们的一些精英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批评的不是一般的利己主义者,而是那些学过很多知识、善于利用制度的缺陷和传统的弊端,同时又没有人格底线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当前的教育中,相对而言,我们更缺乏对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发展的教育。理解人文价值,坚守人格底线,反省人生意义,应成为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必修课

好书推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颖一: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
短期功利主义”在教育中很严重
【知新】钱颖一:如何理解“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钱颖一:如何理解“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 正略名家
深度 | 顾明远对话钱颖一:一定要摆脱培训机构绑架学校的问题!
钱颖一:当前教育缺乏人文精神,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