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俗小说《明月西河》(节选)
userphoto

2023.02.09 浙江

关注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当太阳渐渐西沉,天空布满绛红色云彩,家家户户的烟囱上升起屡屡炊烟的辰光,学堂放学了,于是村里的学堂门口空地就会聚集一大群和我年龄相仿的孩子,他们继续着余兴未尽的游戏,同时也会齐声无心唱着这样的一首童谣:“天下属吾国顶好,吾国属浙江顶好,浙江属兰溪顶好,兰溪属瀫北顶好,瀫北属毛家顶好,毛家住过朱元璋,村东兵营头,村南马踏塘,村西璋河过,村北乌龙坑,还有一座京同殿,门口皇帝搭戏台”。

       之所以有这么一首童谣,是我们这个毛家村现在村所在的位置在当年朱元璋攻打衢州时的屯兵所在地,也是指挥中心,在这里朱元璋指挥着常遇春大将攻下了衢州。从此在毛家村和附近的临近三村方圆几十里的地方留下了许多关于朱元璋的传说。

       毛家村,和所有的村落一样在这个地球上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村庄,但是我把这个村的故事、传说象小说一样写下来,就不一样了,这个村就是一个有文字记录的村,这个村即使以后迁居消失了,文字会把毛家村流传下去。

       毛家村位于东经 119.3654度,北纬 29.1448度交叉点的方圆3000米左右的地区,这里包括了他的田地,池塘,河流,墓地。他的实际集居区域大概也就方圆300-500米。孩提的时代也就不下100户村居。

       我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研究一个这么小的毛家村,起初知道我们的一世祖是南宋时期从江山迁过来的,都说江山清漾是毛氏的江南发源地,但我们始迁祖具体在江山什么地方,已经很难考证了。其实我更想知道我们毛氏来之前这里是什么人在生活,怎么演变到现在这个样子的。那些先民呢?他们到哪里去了呢?我的明月西河小说开始讲述这些故事。

       要解开这样迷团,先从公元前482年的那场战争开始叙说。这场战争历史上称作“泓水之战”或越偷袭吴都之战。

       周敬王三十六春(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伐齐,越王勾践派出了一名叫诸稽郢的大将率兵3000助吴王夫差攻齐国,之所以这里我提诸稽郢这个人,因为很有可能今天的诸暨地名就是这么来的。吴王夫差在诸稽郢和鲁国的联合下在艾陵(今山东莱湖)大败齐国取得了胜利,史称“艾陵之战”。败齐后,信心爆表,于是就挑战当时的霸主晋国,就有了黄池会盟。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领了精兵强将三万,来到了宋、卫、郑、晋交界的黄池(今河南新乡)与晋定公、鲁哀公以及周王室代表卿士单平公会盟。会盟的目的就是争取盟主之位,得到周王室的许可,成为霸主。

会盟的口舌之战中,吴国的王孙雒出面认为吴国当盟主的理由是:“于周室,我为长”。意思是吴王夫差与周王室的关系,并且吴开国之君更是周文王的大伯父。晋国赵鞅反驳王孙雒:“于姬姓,我为伯”,意思是晋国在姬姓的诸侯中,历史都是霸主。双方争执不下。就在这个时候,吴国发生后院起火的大事。

       越王勾践得到吴王夫差北上黄池会盟的消息,偷偷地率领2000水军,40000陆兵,卫武士6000卫士千人(原文:习流二千,教士四万,君子六千,诸御千人)讨伐吴国,兵分三路,一路由范蠡、舌庸统帅,循海逆流淮河,以阻断夫差的北上之兵;一路由畴无余、讴阳统帅先攻吴国近郊,一路勾践统帅,逆吴江而上攻击吴都姑苏。

       史载公元前482611日,畴无余、讴阳的部队攻到了吴国郊区,吴国留守的将领太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大将寿于姚。这个时候,吴将王孙弥庸看见了越军中的“姑蔑之旗”,即要求出战,吴太子友不许,但弥庸不听,说:哪有见了父亲的仇人而不战的。(原文:后附)

       一般来说,这样的战争局面肯定是一败涂地的,但事实有时很奇怪的。620日弥庸率兵5000出击,在王子地的协助下,双双得胜。弥庸俘获了畴无余,王子地俘获了讴阳。等勾践赶到,弥庸和王子地入城防守。第二天,弥庸再次出城交战,太子友王子地守城,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越军大败吴军,俘虏了吴太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622日,越军攻入吴都,王子地也被俘获,越王勾践焚毁了姑苏台,缴获了吴国的大船。

       在城破之际,王子地派出了七名使者从水中出逃,北上向吴王报告国内的情况。

      七个人历经千辛万苦,死里逃生,奔波千里之途来到黄池,想不到吴王夫差是个狠人,为了不让吴都攻陷的消息泄漏在帐幕中杀了七名使者。在这样的境地,后来的史书上记载了王孙雒很著名的论述(很精彩的这里就不展开了),坚持要把盟主之位争下来,这是唯一的出路,于是76日在王孙雒的坚持下,夫差一夜之间把带来的三万军队分成左、中、右三路,各摆方阵。左军一万将士,一律穿红色战袍、红色铠甲、红色的旗帜。红色的翎,望去好像一片红色的烈火;右军则全用白色,望去像一片盛开的白花;中军则全用黑色,望去像一片乌云(如火如荼成语就这么来的)。吴王鸣金击鼓,三万人齐声呐喊,以攘王的口号震慑晋国,最后晋王要求吴王改吴公后尊吴王为盟主。吴王将此事报周敬王,周敬王认可了,吴遂成春秋霸主。

       这些事情在《左传》、《史记》、《东周列国志》、《越绝书》、《吴语》中均有记载,其中几个与毛家之地有关的地方我将原文写上,分析一下。

       ①王孙弥庸见“姑蔑之旗”

      《左传 哀公十三年》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无馀、讴阳自南方,先及郊。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雠而弗杀也。”金华龙游的本地研究者把这里姑蔑作为我们这块土地上的姑蔑国的依据,甚至意会为越王勾践的军队中有举着姑蔑之旗的姑蔑兵助战,实际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越讨伐吴国,吴国王孙弥庸看见了越军中的姑蔑之旗,说“姑蔑之旗,是我父亲的旗,我不可以见到仇人而不去迎击,” 弥庸说这句话一方面是要迎战,另一方面是为迎战找理由。是先秦时期的“孝”由,杀父之仇,不可以不报。所以这个地方的“姑蔑”是吴军的“旗帜”,原来是弥庸父亲的旗幡,而根本不是什么姑蔑族人的旗,或者什么姑蔑族人参战。

       ②黄池会盟在王孙雒的一番利弊分析后。《吴语》记载:吴王与晋争,乃戒夜中官师拥铎建“祀姑”

       翻译今天的语言是:吴王与晋争盟主,连夜让军队穿上战袍铠甲,手持武器,竖起“祀姑”的旗幡。而后就是排起了如火如荼的阵仗。

       到这里,我们发现,吴国的有史书记录的旗幡,都会有个“姑”字。“姑蔑”“祀姑”,都城也称“姑苏”,为何与姑这么有缘呢?

       最近几年的考古发现,吴王寿梦,字熟姑。2014年在苏州鲁迅路发现的吴王余眛剑,在诸樊(者反)前有“姑发(殳)”字样,余眛有“姑雠巾”字样。

       以我多年的考证研究判断,“姑”应该是吴王室的姓,是上古母系社会留下来的姓,虽然文字记载中上古八大姓没有“姑”姓,但并不能排斥不存在“姑”姓。

     所以,吴王寿梦,应该姓姑,氏吴,名寿梦,字熟。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中有个美女叫褒姒,实际是姓姒,名褒。春秋时期的姓氏和我们现在的姓氏是不一样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哀公十三年 六邑为虚 于越入吴 黄池之会 吴越讲和
中国古代史(先秦)(十六)
《国语》吴语06 吴晋争长未成勾践袭吴 | 吴语| 儒家
中国史上战争(24)吴越姑苏之战
春秋战国——一段霸气的历史 第250节;迅读网手机版
成语故事 如火如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