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服常见礼仪简介

诸礼简介

竹林

丙申猴年二月廿八日 

目录

目录 2

前言 4

 关于礼仪——三本仪书 4

1.《周礼》 4

2.《仪礼》 4

3.《礼记》 4

 礼的介绍 5

(一)礼的分类 5

(二)礼器 6

(三)语言立行 6

 诸礼简说 6

(一)冠礼 6

(二)笄礼 7

(三)士相见礼 7

(四)士昏礼 8

(五)乡射礼 9

(六)乡饮酒礼 9

(七)丧礼 10

(八)泮礼 10

(九)拜师礼 11

 汉服相关礼仪 11

 揖礼: 11

二、迎宾礼: 11

三、拜礼 11

前言

汉族,是一个传统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本册将对礼仪文化的几个礼节进行简述。其中包括对《周礼》,《仪礼》,《礼记》三书进行简短说明;另外,对冠礼,相见礼,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泮礼,拜师礼和汉服相关及出行的礼节进行说明;对以上礼节的具体流程不做说明,只为简述。此做为新解,如有问题,联系竹林(QQ:1147339445)。

关于礼仪——三本仪书

1.《周礼》

原名《周官》,内载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冬官已经失散,取《考工记》补之,著名的著作为郑玄所著。天官主宫廷,地官主民政,春官主宗族,夏官主军事,秋官主刑罚,冬官主营造。后来的三省六部制的六部就以此而做。

《周礼》展示了一个国家的典籍制度,比如行政规划农田规划等,《周礼》所表达的思想,是寄托于对社会对人对上天的思考,是一个理想的蓝图;关于其年代和作者至今仍有争议,尚未定论。

2.《仪礼》

本名《礼》,乃献王所得旧书,唐文宗开成年间石刻九经。《礼经》用《仪礼》之名,遂贯后;汉传《仪礼》有四种,大戴(德)本,小戴(圣)本,庆普本和刘向本。

关于年代和作者仍存在分歧,一说是周公,一说是孔子;宋神宗后,《仪礼》旁落,到清学者胡培翚(hui)《仪礼》较为系统健全地阐述了礼仪。

3.《礼记》

《礼记》原为《仪礼》的“记”,学者单独列出,足见其重要性;有大戴和小戴礼记两版,此文所说为《小戴》。《礼记》内容庞杂,郑玄注为九类,为通论,丧服,吉礼,制度,祭祀,明堂阴阳,世子法,子经,乐记共四十篇。《礼记》是了解和研究古代礼制的重要文献,富有哲理,其思想和格言历代流传,影响至今

礼的介绍

(一)礼的分类

《周礼》春官将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

1.吉礼:指的是祭祀之礼,为求吉祥,安顺等,吉礼按照对象下分三种,分别为神,鬼,地qi

神:天神,一玉皇大帝,天子或国君祭;二日月星辰,三对民有利有功的星。以上三种祭祀方式有异有同,同的是都有将燃积的薪柴燃烧,使烟气上达于天,这和寺庙道观以及我们普遍上香寓意相甚。

鬼:主要是对祖先的祭祀,后世的已超过本宗的范围,比如对先师,贤臣。

:一是社稷,五祀,五岳,用血来祭祀:二是山林,川泽,用“貍沈”祭,将玉帛牺牲注入土中;三是四方百物,用疈辜来祭,疈辜是祭牲之胸,将剖过的牲体进一步分解。

小记:帝王的大礼服有六种,分别是裘冕,衮冕,鷩(bi)冕,毳(cui)(xi)冕,玄冕;此六种分别在不同的祭祀场合中出现,比如祭天用裘冕,四望山川用毳冕;与此相同也规定了王后和诸臣的礼服。读古文或相关作品时,会读到太牢少牢,这些是祭祀时的祭品,根据等级不同,分化不同;另外祭祖祭于太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2.凶礼:“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主要包括丧礼,吊礼,荒礼,禬礼,恤礼。

丧礼:当邦国有新丧时,则兄弟国(亲戚)要为其服丧,派使者前去吊唁,并送上相关助丧之物。

吊礼:当邦国遇上水火之灾,派使者前去慰问。

荒礼:当邦国遇到灾年,出现流行疫病时,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同情之情。

禬礼:邦国发生灾祸时,应资于相应的物品或钱财。

恤礼:领国发生内忧外患时,应派使者前往问安。  

小记:见于以上诸礼,知对于邦国之间的相关行为往来,有规定的礼仪制度,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与邦国的友好关系。凶礼向后发展,由于社会结构的改变,遂用于中央集权下的中央政府。

3.军礼:治军相关的礼,天子治理天下也在内,军礼分为以下几种。

大师之礼:国君亲自出征

大均之礼:在建立军队的基础上,士兵自费战备物资。

大田之礼:古代诸侯亲自参加四时田猎,目的是检阅军队。

大役之礼:为国家工程而使役民众。

大封之礼:诸侯国之间侵犯对方后,要确认原来的疆域,聚集失散的人口,从而封土植树。

4.宾礼:接待宾客的礼仪

5.嘉礼:“以嘉礼亲万民”,嘉礼的范围很广,包括婚,冠,贺,学等方面。

(二)礼器

指在与礼节相关的器物,礼器思维设置有严格的要求;人言“藏礼于器”。礼器主要有玉器,乐器和食器;食器通常有鼎,尊,簋(gui)等,不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乐器有钟,鼓,笙等;玉器有壁,琮,璋等。

(三)语言立行

礼仪虽有诸多规定,亦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因此在言语上有相关规定;如冠礼加冠时,正宾的辞令;再如昏礼中,对方的辞令。对于立行也是不可或缺,比如趋步;《礼记》中及祭之日,颜色力温,行必恐。再如“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等,均体现出立行。

诸礼简说

(一)冠礼

《礼记》作“冠者,礼之始也”,故竹林在此将冠礼作为诸礼之始而介绍。

据《礼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就要举行冠礼。古代社会,认为冠礼是男子的成人之道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冠礼过后就意味着冠者成年,要更好地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了,要践行忠孝等德行。由于重要,在家庙举行。

筮日,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冠礼举办的日期,日子定了之后,主人会通知亲朋好友前来观礼,称为戒宾;再次通过占筮,从众宾中选出一位德行兼备的正宾为冠者加冠,是为筮宾,在选一人协助正宾,是为赞者。

冠礼的主要流程是依次将三种不同的冠加于冠者之首,同样配有三种衣服。三冠分别是缁布冠,皮弁,爵(que)弁,分别放置于竹制的器皿中;礼基本由正宾和赞者完成。正宾为冠者取表字,三加完成,冠礼即可完成,最后相互拜谢。到唐宋时期,加冠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如幞头也出现在冠礼之中。冠礼第二天,冠者要在其后的几天时间里拜见大夫,乡先生等人,以示尊敬。

小记:冠礼在当下中国已经很少有人举办,取字的现象也是难寻踪迹;在汉文化辐射的韩国和日本,仍有这种现象。另外,冠礼和笄礼在宋朝,经过一些士人的加工主张在全社会推行。

(二)笄礼

男子有冠礼,女子有笄礼。《礼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因此女子笄礼的年龄为十五岁,而且是有许嫁,即有婚约之事;如果十五岁没有,那就推到二十岁。关于笄礼的细节,文献没有过多记载,有宋一代士大夫的民族文化使得笄礼较为完整地推向社会。

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冠礼仪节相同。笄礼有母亲担任主人,主妇女执礼,饰品放于盘中,用清帕蒙之。行礼前一天,主人登门去正宾家中再次告之邀请,称为宿宾。其余仪节与冠礼大致相似,每笄一次,换好衣服,出房向众人展示。

(三)士相见礼

此礼主要记载入仕的士初次去见职位相近的士的礼节,见士是一件很重要的,所以要诚心去做。且初次见士是不可以直接接近对象的家里的,而是通过中间的人员来传达,这是双方身份不一致时。

初次相见,征求对方同意后,带来礼物前去拜访,礼物是“挚”,士与士用野鸡作为礼物,这是一种郑重的方式,有“不以挚,不敢见之”,而取雉(野鸡)是不惧威慑,宁死不屈的特点。

通过下人通知,主人迎宾而进,双方谦谈;对于挚,也是几番推脱而就,谈完之后,主人送出行礼。这期间,双方均多次行礼,初次见面行礼,送挚行礼,中间交谈也是。礼尚往来,一般在第二天,便是回访;即在昨天的主人成了今天的宾客,同样带挚,礼节与初次大多一致,礼又回到了第一天的客之手。

小记:双方交往,重视感情的真挚。如今,着汉服者逐渐增多,关于相见是否行礼,竹林认为应当行礼,行何礼?揖礼(小,后文有解释)即可。

(四)士昏礼

士昏礼,是指时间上的昏,即昏时;古代婚礼是在傍晚时分举行的,据前辈考察,这是抢婚习俗的流传。据《礼记》“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和于乡射,此礼之大成也”。因此昏礼为很重要的礼节而被制定。

据礼记载,士娶妻,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个步骤。士娶妻要经过的这六个环节,双方不能直接来往,得派人沟通联系。纳采,相当于提亲,男方要送上礼物——雁;问名,即对方的血缘关系,避免出现同姓婚配;纳吉,男方通过占卜,合两姓之好;纳徵,相当于订婚,双方的婚姻关系便由此确定 ;请期,确定结婚日期,男方派人去女方家里告之;亲迎,就是去接新娘子了。婚礼中间,新人要对席而坐,共牢而食。第二天,要拜见公公婆婆。

结婚当天,新人是允许被穿官服的,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这种现象称为“摄盛”,于是就有新郎官一说了。女子出嫁前三个月要接受关于“妇德,妇顺”的教育,意在出家后,遵守妇德,勤于持家,孝顺父母,安于持家等。新郎穿爵弁服,下裳为纁色,新娘头戴发饰,身穿镶有黑色的纯玄色衣裳,以及墨车和漆车,均以黑色为主。唐代却扇逐渐流行,宋代的盖头用秤杆或纺梭挑起。

小记:古代的婚礼,双方不能直接来往,得派人沟通联系,而如今这一传统还有保存;先秦时期,娶嫁三日之内不举乐,不息烛,以表示思念和哀戚。

(五)乡射礼

关于乡的理解,乡是一个行政区域划分,天子都城之外百里为乡,乡下设五个行政单位,分别是州,党,族,闾,比。乡学称为“庠”,州学称为“序”。乡射礼是每年春秋各州为教民礼让,敦化成俗而举行的射礼。

主持射礼的是宾,宾是尚未获得官爵的处士,但德行卓著。射礼的具体指挥司射,箭靶称为“候”,设置在堂的南方三十丈远的地方。乡射礼的核心是三番射,第一番射侧重于射的教练。司射挑选六名德才兼备的弟子,两个一组称为“耦”,每耦分上射和下射,每次发四支箭,第一番射为习射,不计入成绩。第二番射,众人开始组合,为表示谦敬,主人为下射,此次结果记入成绩,射前,两位射手相互行拱手礼。第三番射,过程与第二番射相同,在比赛过程中加入了音乐,伴随着音乐,展开射击。

小记:《射义》说:“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箭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调整好自己的体态和心志。通过射礼的整个过程以观君德。

(六)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在“庠“和“序”中举行,每年正月,各乡大比,选贤能天子或诸侯,为表尊隆,乡大夫以主人的身份在乡学中与贤能之士饮酒,意在尊文重才。这里的乡射礼做出的是此种意思,对于养老的不做解释。

德行最优者为宾(正宾),其次为介,再次者为众宾之长;宾介人选一旦确定,主人要亲自到家中通报。主人向宾献酒称为献,宾回敬主人称为酢(cu),主人先饮,再劝宾一起饮,称为酬,三者合称“一献之礼”。期间,乐工要演奏《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白华》,《鱼丽》等,后主人向乐工献酒,乐工之长拜谢。宾告辞,主人劝留,开始旅酬,旅酬是尊者酬与尊者,是自上而下的劝酒。乐宾之后,主宾饮酒不像献酒是那样有严格的爵数,主人与客宾频频举爵,不计其数,进兴而止,故称“无算爵”,与乐工之间则成为“无算乐”。宾拜返,次日,宾前往主人家中,拜谢昨日的款待。

(七)丧礼

“礼奠重于丧”,丧礼的仪节极为复杂,前后守丧长达三年之久,而丧服则是表达丧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丧礼,就是对死者的仪节,主要分为葬前和葬后,即葬前对尸身的处理和葬后对死者的祭拜。

丧礼是很庄重的仪节,因此,有着严格的规定;丧服也是,丧服大概分为斩衰(cui),齐(zi)衰,大功,小功和缌麻,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不同的丧服,如为父亲服斩衰,为曾祖父服齐衰;五中丧服的材质和做工也不同,亲死而伤,越亲越伤,故斩衰的是最粗疏的,不修边幅。丧服用衰絰,有首絰和腰絰,即头戴和腰系。

杖期,服丧期间,有丧杖;用杖也有相关规定,比如为父亲用竹杖,为母亲用桐杖,比如为子为父用杖,为祖父则不用杖期。期指时间,一年为一个周期,武周之后,将父母的丧期一律改为三年。

通过对死者的哭,拜,祭到殓到最后安葬,都有规定,比如殓中,大殓小殓加起来要为死者穿几十套衣服。入葬当天,助丧者将灵柩送到墓地后掩埋,主人埋头大哭。葬后要对先人进行祭拜,在周年也要祭拜,这里称为小祥和大祥。要为父母守丧,三年之中,不兴乐,不闹喜,不做官等规定都是出于对先人的思念。服丧期间,在生活上表现的朴素,住的地方简单,吃的东西都是粗茶淡饭;言谈上,行为上,沉默寡言;期间,不能游戏做乐,外出宴饮,娶嫁生子,求官等。   

(八)泮礼

泮,是指泮池,学校周围的半圆形池。学有小学和大学,泮礼就是指在小学入学时为孩子举办的入学礼,此礼是学生入学的礼节,经过多次完善,最终成为学子踏上学习道路的开始。

泮礼的大致流程是所有的学童着好衣服,由师长为其正冠,后集合学童,由师长带领过泮池,后再拜师长,行拜师礼,并向先生赠送六礼束修;再通过净手去除心中杂念,专心求学,最后由老师朱砂启智,整个过程就结束了。

小记:现代泮礼已难寻踪迹,小孩入学也变得草率。现代有学籍表,古代也有类似的称为“亲供”,著名籍贯,体型特征等。

(九)拜师礼

拜师礼,重教尊师之道,行拜师礼,首先要为老师准备六礼束修,:肉干(谢师恩),芹菜(业精于勤),龙眼干(启窍生智),莲子(苦心教学),红枣(早日高中),红豆(宏图大展),等组合成的六礼束修。先向孔子画像行礼,学童向师者呈送拜师贴,学童诵读《诗经》中相关篇幅,通过送束修,拜师,敬茶,聆训等礼节而后礼成,期间师者要回礼,在学生拜后回礼,六礼束修中也要回礼。

汉服相关礼仪

揖礼:

1大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用于对长辈,师长,也用于祭祀。 

 2小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或下巴处,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左右。对平辈朋友之间  

 3、拱手揖手相似也是叠手于前,身子和胳膊保持胸前不动,头可点动

、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客人答,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三、拜礼

(一)男子跪拜礼

1、 男子稽首礼:最隆重的跪拜礼,属于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以及拜天、拜神、拜庙之礼。

肃立,两脚微分呈外八字,双膝同时跪下,膝分开与肩同宽,呈跪坐,拱手下与心平,手心向内,左手在外,俯身,头部轻触手稍作停留,举首,再拱手下于膝前,至地叠放,左手在上,俯身,头伏于手前边地上,停留片刻(约三秒),直身跪坐,垂手,跪立,双膝同时离地,起立。

2、 男子顿首礼:地位相等的人互用的跪拜礼。

行礼方法与稽首礼同,只是俯身引头至地就立即抬起,不作停留。

3、 男子空首礼:用于尊者对卑者的答拜礼。

肃立,两脚微分呈外八字,双膝同时跪下,膝分开与肩同宽,呈跪坐,拱手下与心平,手心向内,左手在外,俯身,头部轻触手稍作停留,直身跪坐,自然垂手于身体两侧,跪立,双膝同时离地,起立。

(二)女子拜礼(女子正拜:肃拜):用于正式礼仪场合的跪拜礼。

两脚并拢肃立,袖手于腰际正前,双膝同时跪下,两膝相并,跪坐,右手压左手,下手至于膝上(重者至地),头微俯,欠身约30度,稍停留(约三秒),直身,跪坐,收手、袖手于腰际正前,跪立,双膝同时离地,起立。

说明:本篇不对汉服出行做相关礼节性的要求。汉服部分礼节借鉴水无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神为宾:商周丧祭礼制中人神关系的新考察
乡射礼:克己复礼,执觯迎宾
(7)《仪礼》士冠礼
李冠云:《仪礼》述要
罗红昌:先秦饮酒程式及限度
冠昏丧祭释奠等汉族基本礼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