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碗汤圆|胡光波

故乡读书会

  ◆  

    

余梦楼

    

人间笔记

一碗汤圆

|胡光波

我不是王运熙先生的门徒,但有幸吃过他的一碗汤圆。

那是1997年秋。曹旭老师从台湾讲学回来,要向业师王运熙“汇报”,就顺便带着我们五个学生,去晋见王先生。我们对王先生心仪已久,现在居然能登其门,一睹风采,个个兴致高昂。

王先生虽为复旦知名教授,却在校内没有住房,他的家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幢楼上,大概在十层。我们乘电梯上了楼,穿过一个暗淡、狭窄的过道,到客厅门时,只见王先生已站着等待。

整个屋不到五十平方米,客厅不大,朴素整洁。除了几件老式的家具外,最显眼就是各处散放的书,一个小凳上,还放着一叠手稿——看来客厅与书房合一。靠近正墙,摆着两个简易沙发,上面铺着软布,中间的茶几,放着少许杯盏,没有烟灰缸。墙上的对联“种树类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虽出之端直的楷体,但流动中呈劲健之势,意蕴清淡,恰能把主人的趣味表而出之。沙发两边,摆放着几个不高的书柜,端直静默,与周围环境相宜。

几句寒喧过后,两位老师居中落座,我们五人围成半圆,听他们谈话。王先生是典型的南方人,身材瘦小,头发银白,面容清,戴一副深度眼镜,文静温和,略带一丝羞怯之情。他说话轻声慢语,问曹老师在台情况。因不谙沪上口音,当日的谈话,我听得不真,现在更无从记起。但当曹老师说到台湾某位学人的轶事时,王先生就笑起来。

大家初来乍到,比较拘束,不敢插嘴说话。为轻松一些,曹老师把我们的情况一个个介绍,每次王先生都作欠身状。介绍我时,曹老师特意加一句,这位是陕西人,现在湖北,原作过中学教师,老大不小还单身,属“苦大仇深”者(这原是我给曹老师信中的玩笑话)。王先生深悟其意,会心地笑着,专注地看着我。我羞赧地低下头,几个同学也笑起来。一直严肃的气氛,顿时松弛下来。

看大家坐得久了,王先生起身叫保姆,弄点吃的。不一会儿,端来几个白瓷小碗,盛着汤圆,热气腾腾。小时,我在县城上学,路途较远,遇雨雪天,不易回家,母亲给我钱,叫我在甜食店买吃的。我在那里转来转去,看着滚滚汤圆,虽然眼馋,但不爱吃甜食,最终还是踅到另一家店,买碗面条。后来,见汤圆也不大感兴趣。今天,看到久未吃的汤圆,倒想试试看。夹住一个,轻轻一咬,黑芝麻糖馅,从滚滚的白米皮馅里,就流了出来,觉得甜而不腻,温热盈口,当时就没了拒斥之心。一碗见底,暖意融融。

我们吃的时候,王先生不紧不慢,随意地说着,不像在教导我们,倒像熟知的人拉家常。当然,大多数话,还要曹老师翻译,而王先生的平易、良善、和蔼,深深感染大家。

不知不觉,屋内日光已斜,我们起身告别。王先生视力不佳,大家不要他送,但他执拗地起身,随我们走到电梯口,在梯门关闭之前,仍在摇手致意。

我生也晚,才拙思弱,无福做王先生的及门弟子,但竟有幸随曹老师拜访他,一睹他的风采,还在先生家吃汤圆,听教诲,真乃幸运。后来每与人言及王运熙先生,我都要提起这一事。王先生的学问,非我所能论评,但他为人谦和低调,具贤良方正之风,犹如那碗热腾腾的汤圆,不多不烫,但温馨香甜,沁人心脾。

附:王运熙简介

王运熙1926年6月生。江苏金山(今属上海市)人。194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52年后,历任复旦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专于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学理论批评,尤长于六朝、唐代文学和《文心雕龙》的研究。著有《六朝乐府与民歌》《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文心雕龙探索》,主编有《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等。王运熙先生治学严谨,视野开阔,思维辩证为人朴实谦逊,淡泊沉静,不计名利,以其学术建树和高尚品格,受到了中外学人的由衷敬仰。2012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的《王运熙文集》。2014年2月8日于上海去世,享年88岁。  

【认识作者】

秦人胡光波|陈春生

 

欢迎阅读:

钉枋盖的人|人间世

我的朋友次仁央宗|非常道

胡光波:如今的青年人都是二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邬国平:为一次“上书”的走访
曹旭 | 恩师王运熙独特的治学之道
陈尚君:学问是天下最老实的事情
儿子眼中的王运熙
温润的光辉
复旦大学文学史家王运熙教授8日晨去世 享年88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