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释儒道医四家静坐法要(6)——宋代儒家调息静坐的倡导 周敦颐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正统,儒家文化成为主流文化。宋代以前一千多年来,儒家虽然在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次序、稳定帝王统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就其本身学术生态来说,似乎长期处于沉闷之中。直至宋代性理之学的兴起,才为儒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

此后,明儒继起,进一步光大门庭,使宋明理学成为中 国思想史上最富生气而又最具特色的思想派别。

宋明理学的一个有趣现象,就是不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曾大力倡导调息静坐的修炼方法,认为是存心养性,格物致知,成就圣贤气象,体悟世界事物之理的津梁。

有研究者注意到,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唐代以来兴起的道教内丹学有关。近年来,有学者在研宄儒家传统身心修炼时指出,宋明理学家的心性修持具有明显的身体向度,这种具有儒家特色的调息静坐养生法,“其所带来的`健康'就不仅是心理一一精神的,同时还是身体的。换言之,儒家身心修炼既导致精神的升华,同时还具有显著的身体治疗的效果”。

因此,研宄宋明儒家的调息静坐历史,不仅是儒家理学研宄的应有内容,更重要的还是中华传统养生学值得深入发掘研宄的课题。

宋儒的调息静坐发端于理学鼻祖周敦顾。周氏在其《太极图说》中提出了一个十分简明的宇宙生成体系,援引《易》理,阐发万物生生的无穷关系,说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复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在周敦颐的宇宙论中,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无极”。这个“无极”有两个特点,一是无形,二是虚静。因而,世界一切事物的本来状态都是无形而虚静。周氏还把“主静”即进入中正仁义的静定状态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是,如何才能做到静?周氏在《太极图说》“主静” 二字下注曰:“无欲故静。”

由此,后人把周敦顿的思想特征归纳为一个“静”字。实际上,周敦顾的“无欲故静”,并不是完全排除物质或感官的需要,像佛家那样断绝一切欲望,而是一种志学,即不汲汲于金钱名誉地位,却有关注社会、经世致用的志向,追求治世的有为,只不过不以物质的享受为目标而己。周敦顾“主静”只是通达“圣学”境界或者是“学圣”的一个前提,他在《通书圣学》中说: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虚静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涛。明通公薄,庶矣乎!”

此外,他在《养心亭说》也说到: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很显然,周敦顿认为圣人是可学的,人人皆可成圣。只要经过养心存性的修持,即静虚无欲,就能诚立明通,动直公溥,从而成贤成圣。

不过,究竟如何来实现心灵的虚静,有没有什么切实的功夫或方便途径,来做到无欲而静,周敦顾似乎未曾有过明确的说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敦颐对人格教育的指引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真正奠基者
周敦颐不是唯心主义哲学家
贺州有什么名人
古典儒学到宋明理学的过渡(微国学07)
网摘:阮仪三谈宋明理学绿色营造观:城市不应追求高、大、洋、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