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释儒道医四家静坐法要(5)——先秦儒家的调息静坐观念

先秦儒家的调息静坐观念

一般都说,儒家的调息静坐来源于佛老二家,而不是儒家本身自有。实际上,儒家调

息静坐的渊源甚远,其观念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

《周易艮卦》卦辞“艮其背”被认为是最早的端坐记载。《彖》传所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系辞?上》:“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禽,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这是历史上较早论述动静关系的资料。而《周易》还论述到: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这些则是较早述及静坐或静坐体验的材料。这些记载,虽然没有明确提到静坐、调息等字眼,但反映了周至春秋时间《周易》编纂整理者的动静及静坐洗心漆虑的观念。

孟子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於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傻也。”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这是调息养气切实体悟。我们虽然不能知道孟子养气的具体方法,但其调息的史实是可信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之旨,即在于培养明德亲民,臻于至善的人格精神。在这种培养过程中,知、止、定、静、安、虑、得,称为“七证”,都与后儒倡导的静坐凝思、排除各种欲念,以成就圣贤气象,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密切相关。也可以说,宋儒以后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静敬思想均导源于此。

《荀子解蔽》提出“虚一而静”的观念,倡导通过解蔽来达到“大清明”的精神自由境界。这种虚静解蔽的理念也是后世澄心默虑以达到心地清明思想的渊数。

总之,我们虽然还没有发现先秦儒家身体修炼的直接材料,也还不清楚诸如孟子养气、荀子解蔽的具体操作方法或途径,但他们的思想材料,无疑为后世儒家通过个人修身养性来格物致知,认识万物之理及探求性命之玄妙,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孟子和庄子所信奉的养生之道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与《周易》儒道互补的“天人和谐”观
老了才明白,无论我们到了多少岁,都需要这三种“智慧”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瓢饮
儒家的代表人物以及思想主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