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释儒道医四家静坐法要(2)

调息析义

调:

“调”词义相对单纯,《说文》:“和也。”指协调、和谐、合适。这是指事物的一种状

态,属形容词。调,也作动词用,意为调养、调理,如陆贾《新语?道基》:“调气养性,

仁者寿长。”

调息的重点在于息,息是调的对象,息的词义相对要复杂些。

息:

《说文》:“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

段玉裁注:“口部曰:'喘,疾息也。'喘为息之疾者,析言之。此云息者喘也,浑言

之。人之气急曰喘,舒曰息。引申为休息之称,又引申为生长之称。引申之义行而鼻息之

义废矣。《诗》曰:`使我不能息兮。'传曰:`忧不能息也。'《黍离》传曰:`噎,忧不能

息也',息之本义也。其他《诗》息字,皆引申之义也。……自者,鼻也。心气必从鼻出,

故从心、自。”

故息即为气息,指呼吸时进出的气。其疾者为喘,舒者为息。正常时,人的呼吸之气

应当舒缓而平和。由于词义引申范围扩大,其词义系统主要分析如下:

1.呼吸之气。《增韵?职韵》:“息,一呼一吸为一息。”《素问?逆调论》:“不得卧而

息有音者”。张志聪集注:“一呼一吸曰息。”《汉书?扬雄传下》:“尚不敢惕息。”颜师古

注:“息,出入气也。”《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曰复息。”颜师古注:“息,谓出气

也。”

2.气息。《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成玄英疏:“天

地之间,生物气息,更相吹动。”《山海经?海外北经》:“山海之神名曰烛阴,息为风。”

郭璞注:“息,气息也。”

3.鼻息。《论语?乡党》:“屏气似不息者。”朱熹注:“息,鼻息出入者也。”《说文》

口部:“噎,饱出息也。”段玉裁注:“息,鼻息也。”

4.生息。《易?系辞上》:“乾坤或几乎息矣。”惠栋《述》:“息,生也。”《管子?幼

官》:“雾茫茫戒审四时以别息。”尹知章注:“息,生也。”《史记?孔子世家》:“自大贤之

息。”司马贞《索隐》:“息者,生也。”《孟子?告子上》:“是其日夜之所息。”朱裏集注:

“息,生长也。”杜甫《朝享太庙赋》:“息五行而归厚地。”仇兆鳌《详注》:“息,生息也。”

5.滋息。《汉书?五行志下之下》:“不能,则灾息而祸生。”颜师古注:“息,谓蕃滋

也。”《荀子?大略》:“有国之君不息牛羊。”杨惊注:“息,繁育也。”

6.止息。《易?随?象传》:“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惠栋《述》:“息,止也。”《尔雅?释

诂下》“憩,息也。”邢房《疏》:“息,止息也。”《说文?广部》:“瘐(qie),病息也。”朱

骇声《说文通训定声》:“息者,止也,已也,休也。”止息之义,还可继续引申为安息、

安宁及消失等义。

调息,简单地讲,就是调理气息,使呼吸之气平和、协调,达到修持所规定的某种状

态或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观息入定的最高法则
打坐心静十口诀
虚实静功(3)
鼻息---百日筑基进阶*
气不在于吸得多在于吸得深
气息练习合集 超级有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