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说瓷 | 如何鉴赏洪州窑瓷器

洪州窑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最早见载于《茶经》,《茶经》卷中《四之器》记载:“……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

港塘清丰河窑址

1977年,江西省博物馆首次发现了该窑址。经过文物工作者近40年的工作,基本上弄清了窑址分布在江西省丰城市境内赣江流域或与赣江流域相通的药湖岸畔的山坡、丘陵冈埠以及清丰山溪河底、河东岸畔的丘陵缓坡地带。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三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洪州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洪州窑工匠锐意进取、勇于革新,善于吸收和总结当时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创造了不少个性鲜明的制瓷工艺技术,较早地掌握了成熟青釉瓷的生产(图1)、最早发明了匣钵和使用匣钵装烧技术(图2)、较早使用火照掌控窑温(图3)、芒口烧制技法、最早使用玲珑技法装饰瓷器、较早使用化妆土并能够熟练应用,以及高超的龙窑砌筑技艺,堪称当时陶瓷工艺革新的典范。

图1 陈家山遗址汉末青釉标本

图2 象山窑址出土东晋匣钵

图3 象山窑址出土东晋火照

这些突出的窑业技术全面提升了洪州窑瓷器的产量和质量,使得洪州窑瓷器不仅销售到江西省内大部分地区,而且扩展到省域四周,甚至远销东亚;瓷器因质量高成为贡瓷,纳入宫廷使用。

洪州窑瓷器在江西境内从南到北均有出土,覆盖面大,时间从东汉晚期到晚唐五代时期,贯穿洪州窑的整个生产时期。洪州窑瓷器不仅在江西境内普遍被发现,大量出土于汉晋至隋唐时期的墓葬中,而且其产品遍及全国,流布到东达江苏、浙江,西及四川、广西,南至广东,北及陕西、山东、河南,以及安徽、湖北、湖南等11个省、市、自治区的广大地区。

正因为洪州窑瓷器在全国各地大量出土,各地公私博物馆均有不少收藏,人们对如何鉴赏洪州窑瓷器颇有期待。研究表明,洪州窑历史悠久,最迟在东汉晚期就能烧制成熟的青釉瓷,历经三国吴的积累,西晋的发展,东晋、南朝进入兴盛期,盛烧时间一直延续到盛唐,晚唐、五代时期逐渐衰落,最终被其南面丰城钳石窑、吉安吉州窑、赣州七里镇窑,北面景德镇窑所取代,前后延续烧造长达800年之久。而对古代瓷器的鉴赏,不外乎从造型、胎釉、纹样、装烧、款识等方面来综合考虑。正如著名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所说:“……从以下五个方面鉴定瓷器,即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这五方面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偏重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鉴定便会有误差;五方面联系起来看,对瓷器的年代、产地的判断,其可靠系数就比较大。”由于洪州窑是早期著名的青釉窑场,其所处的时代较早,处于陶瓷发展的前期阶段,瓷器各方面的要素不完备,瓷器本身没有款识方面的内容。所以,对洪州窑瓷器的鉴赏在关注造型、胎釉、纹样、装烧等四个方面的同时,更注重发展阶段性和地方特色。

| 器物造型 |

造型是瓷器最具时代特色的指标之一,器物形式的演化和发展,隐藏着当时人的行事习惯和生活方式,乃至背后的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

洪州窑烧制的产品种类有陶器、酱褐釉(图4)和青釉瓷(图5)。各个品种随时代的不同而变化,两晋以后陶器基本上不生产,以青釉为主。

图4 洪州窑三国吴褐釉四系罐

图5 洪州窑西晋青釉弦纹对角罐

瓷器分褐釉和青釉,造型繁多,规整端巧,器形多样,有鸡首壶、盘口壶、唾壶、罐、盖罐、小罐、双唇罐、虎子、盆、钵、碗、盏、盏托、盘、釜、洗、灯、盅、擂钵、碟、分格盘、杯、灯、博山炉、熏炉、砚台、盒、盖盒、耳杯等日用器和耳杯盘、灶、井、仓、鸡舍、鸭圈、狗圈、牛、羊、马、鸡、鸭等模型明器。造型上西晋流行仿动物形状,如鸡首壶、羊形烛台、狮形插器等,形制独特,富有创意,颇具匠心。西晋模型明器的大量流行,不仅是当时地主豪强牛羊成群、鸡鸭满圈、阙楼耸立、拱卫森严的庄园经济的历史写照,同时显示了西晋时期青釉瓷器制作工艺的娴熟水平。东晋时期新出现里青釉外褐釉的双色釉(图6)。

图6 洪州窑东晋酱褐釉青釉双色釉盖钵

南朝器型饱满中见秀丽,由两晋的矮胖端庄趋向修长秀气,这与南朝门阀士族“秀骨清像”的审美观和社会习俗相一致。流行桥形系耳,系耳规整,棱角分明,新出现长颈瓶、高足盘、三足炉、四管器、五管器等。最有洪州窑南朝时代气息的是鸡首壶(图7),壶身变得瘦长,曲柄加长超过口部,两侧的桥形系规整,棱角分明,造型优美。八系盘口壶为江南地区特有的造型设计,肩部置四个对称竖向、二个横向桥形系,两周弦纹贯穿六系,独特的是盘口下方设置一对环形系,这类装饰不见于其他地区,地域特征十分明显(图8)。

图7 洪州窑南朝青釉鸡首壶

图8 象山窑址出土南朝青釉盘口壶

隋代流行圜底钵(图9)、高足杯、高足盘、双环足砚、盘托双环足炉等,尤其内壁单体戳印规整的朵花、柏树、宝相花纹的高足盘、圜底钵醒目。唐代开发了适应文人雅士独特需求的七连盂、五盂砚、敛口水盂、辟雍砚、鸽形哨等和海内外市场走俏的仿金银器造型的加腹碗、六字形把手杯、高足杯等。这些器物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凝聚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艺术取向,也是当时生产力和匠师们高超技艺的综合体现。不同时期的洪州窑场生产不同造型的瓷器,满足不同时期不同阶层消费者的需求。

图9 洪州窑隋代青釉戳印钵

| 胎釉特征 |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制瓷原料有所差异,各地采用瓷土原料和配制原料方法的不同,决定窑场不同时期产品的胎釉色调和质地的差别。

东汉、三国、隋代、晚唐五代时期,洪州窑酱褐釉瓷器原料选择不精,胎质较粗,淘炼不精,含沙粒,常见气泡,但是烧成温度较高,胎骨坚硬致密,胎色较深(图10),呈深灰色、黑灰、深灰泛紫红色,以深灰色或铁灰为主。尤其是隋代酱褐釉瓷胎杂质较多。唐代酱褐釉瓷虽然胎色也很深,呈深灰、铁灰色,但是与其他时期的酱褐釉瓷器不同,制作精致,淘洗更加精细,胎质细腻,质地坚硬。

图10 洪州窑隋代褐釉四系盘口壶

东汉晚期至东晋、隋代、唐代,青釉瓷的胎质细腻,坯泥都经过充分淘洗和长时间的陈腐,胎质疏松,胎色较浅,呈灰、灰白、灰黄、灰泛红紫色,以灰、灰白色为主。整体上南朝的胎质略胜一筹,绝大多数呈现白或灰白色。南朝青釉器物精美者,含杂质较少,胎色以灰白色为主(图11);胎质粗松厚重者,呈浅灰色,甚至少量深灰色。

图11 洪州窑南朝青釉莲瓣碗

洪州窑瓷器施釉的方式主要有五种:第一种,内壁满、外壁不及底施釉;第二种,口沿以及外壁不及底施釉;第三种,内外壁全部满施釉;第四种,碗盏类圆器内底心刮釉露胎、外壁及底施釉;第五种,内外壁分别半施釉。器物施釉技法单调,器物内壁采用荡釉法,外壁用蘸釉或涮釉法。

器物自东汉晚期至晚唐五代,多数碗盏类圆器采取内壁满、外壁不及底施釉,琢器类则口沿及外壁不及底施釉。其中东晋时期有少量精致的高档产品,如盘口壶、唾壶、点彩弦纹碗、弦纹碗、盖盒等,内、外壁满施青釉,釉层较厚,釉面晶莹,玻璃质感强。使用支钉间隔装烧,内、外底足留存有支烧的痕迹。南朝时期有一类使用圆柱状间隔具装烧的碗盏圆器,碗盏类圆器内底心刮釉露胎、外壁及底施釉。隋唐时期,碗盏类圆器流行内外壁半施釉。

东汉晚期、三国、隋代褐釉瓷器的釉层较厚,颜色较深,呈现青褐、黄褐、青黑色,以黑褐和青黑色为主,胎釉结合较牢固,少见垂釉和脱釉的现象。隋代酱褐釉瓷器制作较为粗造,器物变形,胎釉不精。釉面开细冰裂纹,局部釉层脱落,有流釉现象。唐代由于追求釉面的效果,青釉釉层厚而均匀,饱满滋润,釉面柔和,光泽感强,以釉取胜,酱褐釉色多呈青褐、黄褐色,与陆羽《茶经》描述的褐釉相同,使洪州窑的产品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飞跃。晚唐五代酱褐釉色多数为深褐、褐、黑褐色,少量为黑色,釉层脱落严重。

图12 洪州窑南朝青釉双系鸡首壶

东汉三国青釉瓷器釉层厚薄不均,较薄者釉面粗,较厚者釉面细腻。釉色以青灰色为主,少数呈青绿、青黄色。西晋青釉釉层较为均匀,釉色以青和青泛黄色为主,釉面偶见冰裂纹。东晋南朝青釉釉层光亮滋润,釉面晶莹,色调柔和,以青、青绿或青灰色为主。由于使用的瓷土原料含铝量较高,含铁量低,胎的烧成温度相应提高,釉的烧结温度却没有作相应调整,致使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尽一致,使得釉面开冰裂纹,易剥落(图12)。同时由于采用匣钵装烧,质量大为提高,釉面光洁晶莹。隋唐时期青釉釉层均匀,釉面较光净、莹润,玻璃质感较强。由于釉层下涂抹灰白色化妆土,胎、釉和化妆土的烧成温度不一致,膨胀系数不同,化妆土与胎釉结合不牢,釉面普遍开细冰裂纹,且多有剥釉现象,器物脱釉严重。化妆土的使用使较粗糙的坯体表面变得光滑洁白,增加釉的莹润效果,釉面光润柔和,玻璃质感较强。隋代青釉以青泛白、青灰为主,具有时代特征(图13)。唐代青釉饱满滋润,釉面柔和,光泽感强,以釉取胜,釉色多呈青褐、青黄色。晚唐五代青釉釉层薄而不均匀,釉面缺乏光泽,欠滋润,釉色呈现黄褐和青灰色,有流釉现象。

图13 寺前山窑址隋代青瓷碗

| 纹样装饰 |

瓷器纹饰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发展脉胳,集中反映了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趣。洪州窑装饰工艺自成系列,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和艺术风格,注重实用,装饰简单,朴素大方。装饰技法多样,有刻花、划花、戳印、捏塑、镂孔、锥刺、褐彩等,有的一种技法单用,有的两种、三种甚至多种技法混用。

东汉晚期装饰内容单调,常见弦纹、水波纹(图14)、麻布纹、窗棂纹、网格纹、方格纹、铜钱纹、铺首。开始注重纹饰布局,强调纹饰搭配,如弦纹与斜方格纹的搭配、弦纹与水波纹的搭配等。

图14 洪州窑东汉青釉双系罐

三国时期保留了东汉晚期的拍印、划花、贴塑和戳印技法。比较普遍的在壶颈、罐肩、水井腹部划水波纹,腹部饰方格纹,有的贴饰铺首。支座外腹有的戳印水波或铜钱纹。

西晋时期除了沿袭三国时期的拍印、划花、贴塑外,出现了镂空和褐彩等新技法。褐彩技法主要是点彩,于鸡首壶、盘口壶、罐、钵、盏等器物的口沿、肩部和器盖的盖面上点施褐彩。点彩呈深褐色,在整体青色中缀以几点褐色,非常醒目(图15)。褐色点彩技法的运用,提高了洪州窑瓷器的档次,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是洪州窑装饰工艺的一大突破。

图15 乌龟山窑址西晋青釉点彩器盖

东晋时期流行划花和褐彩,新创了刻剔花技法。以往一直使用的麻布纹、水波纹不见了,弦纹和褐色点彩突出,出现并开始流行莲瓣纹、菊瓣纹(图16),形成了以莲瓣纹、褐色点彩为主体的新装饰风格。

图16 象山窑址东晋菊瓣纹杯

南朝时期褐彩技法逐渐衰落,划花技法多见,流行刻、剔花技法。最能代表洪州窑南朝青釉瓷装饰特点的是莲花纹样(图17)。与佛教信仰有关的莲瓣纹、莲花纹、卷草、忍冬纹成为青釉瓷的主流,常见于莲花尊、碗、盏、盏托、盘口壶外壁和盘内底。

图17 象山窑址南朝青釉莲瓣纹碗

隋代扬弃了褐彩和刻剔花技法,常见划花、刻花、堆塑、模印、镂孔、戳点技法,流行单体戳印技法(图18),终隋一代盛行不衰。单体戳印是在瓷胎未干时,用瓷质印模在胎体上压印凸凹不平的花纹,然后施釉,入窑烧制,显出釉下的花纹。戳印的纹样主要有松枝纹、枝叶纹、宝相花纹、圆圈纹、莲子纹、朵花纹、梅朵纹、忍冬纹、莲瓣纹等。

图18 洪州窑隋代青釉印花钵

唐代大体承袭隋代,没有更多创新,仍然为划花、刻花、锥刺、单体戳印技法。单体戳印纹样有水波纹(图19)、朵花纹、朵梅纹、莲花纹、莲瓣纹、飞鸟纹、宝相花、重圈纹、月华纹等。

图19 寺前山窑址出土唐代褐釉印花盏

晚唐至五代时期,装饰以素面为主,除了划花、戳印、模印技法,褐色彩绘有了新的发展。褐彩装饰改变以往用点彩为主的技法,出现圆形褐斑(图20)和条形彩装饰,主要装饰在碗、罐的外腹壁。

图20 洪州窑唐代青釉褐斑花口碗

| 装烧工艺 |

装烧是制瓷工艺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装烧工艺涉及窑炉和窑具,洪州窑产品的烧成从东汉晚期至五代南唐时期全部在龙窑窑炉中烧造(图21)。

图21 寺前山窑址唐代龙窑遗迹

器物的装烧各时期使用的方式不一样,装烧技术的不同,直接影响器物的特点,留下不同时代的烧造痕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东汉至东晋前期基本相同,主要采用裸烧,将支座置于龙窑窑床上,然后把坯件放在支座上裸露烧造(图22)。罐、壶、虎子等琢器多是单件置于支座上;碗盘类圆器使用环形、环形三足(图23)、圆形锯齿状间隔具间隔叠烧,每摞4~5件置于支座上,多数器物的内底留有4~8个圆形、椭圆形或长方形的垫烧痕。

图22 港塘清丰河窑址支座

图23 洪州窑环形三足间隔具

东晋晚期装烧工艺出现重大突破,开始使用匣钵装烧,使洪州窑从东晋后期、南朝早期开始进入兴盛期。这类装烧方法一直延续到唐代中期。精致的高档瓷器采用一匣一器烧成(图24);一般产品使用一匣多器的装烧方法,坯件间以圆形锯齿状、环形间隔器或细砂间隔。晚唐五代产品一改以往的匣钵装烧法,采用砂堆间隔叠置裸露烧造的方法,在器物的内底和底足边缘分别留存5~8个长圆形沙堆泥团痕(图25)。

图24 寺前山窑址唐代青釉水盂装烧标本

图25 窑仔岗窑址晚唐酱褐釉碗

除了烧造工艺的不同之外,洪州窑瓷器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圆器类采用拉坯成形,在底足,尤其是圆饼足足面留有密集的割线痕,有的留存釉斑。琢器类采用拉坯成形,系耳把柄等附件采用模制或捏塑成形,然后粘接。早期青褐釉瓷则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形,瓷塑类多采用捏塑而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烧制工艺的改进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不同时期的洪州窑产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成为鉴赏洪州窑瓷器的重要依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具 |《茶经》中的洪州窑
随唐洪州窑兽面纹三足炉
邢??窑
一文看懂北朝瓷器
秦大树:瓷器化妆土工艺的产生与发展
细数河南历代生产瓷器的地方(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