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艺|削竹为器自翛然

(此文原载于《环境与生活》2014年第三期,文字略有出入。)

竹,非草非木,既有草之柔韧,又有木之刚坚,自古便是用途广泛的良材。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在生长旺盛的季节,一天即可生长1-2米,当我们置身安静的竹林,似乎都能听到它簌簌拔节生长的声音。以竹为材,源于自然而却不损害自然生态,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崇尚自然的道家对竹情有独钟,日本人则将竹作为自然生命力的象征用在祭祀当中。竹子凌寒不凋,清雅自然,“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外尚虚心”,古代文人将诸多理想品格寄托于竹子之上。如此集优越的物质属性和深厚的文化属性于一身,几乎没有哪一种植物可以和竹子匹敌。

我国有竹500多种,种类占全世界近一半,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竹类资源的丰富,使中国成为了最早种植和利用竹子的国家,至少在约7400年前的新时期时代,先民已经掌握了竹篾编织的技术。根据竹材的不同特性,古代艺人创造了丰富而辉煌的竹器艺术。

竹制素器,侘寂之美

(此图片为乐渔樵-有器誌提供)

竹子中空笔直,挺拔有节,绝不华丽,却有与生俱来的优美,这恰恰合于日本茶道所崇尚的侘寂之美。侘寂一词,本意大致可以概括为简素、质朴、融于自然的美。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村田珠光开启了草庵茶风的素朴、简淡和自然,在他的茶室布置中尽去浮华、接近自然,在器具的使用上也崇尚质朴,更多采用了合于自然的竹制素器。他用竹编花瓶取代了华丽的唐朝黄铜花瓶,用竹勺取代了象牙制品。后来千利休将日本茶道的侘寂之美发展到了极致,在茶室中使用有裂纹的竹子制作成花器,投入一枝茶花,同时也将竹子原始的质朴美感发挥到了极致。

竹制素器除了上述提到的茶器,笔管、香筒、箫笛、扇骨等等种类繁多。就扇骨来说,竹制扇骨被认为具有其它材质所不能比拟的清雅风格。在明沈德潜的《万历野获编》中载“今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者,俱目为俗制,惟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

折扇最早起源于日本,高丽也颇流行,在我国则是直到明朝得益于明成祖朱棣的喜爱才流行起来。初流行更多是从日本进口的倭扇,后来由于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内才开始仿制,并形成了与倭扇不同的素雅风格,苏州的吴扇、杭州的杭扇、四川的川扇都是折扇中的佼佼者。扇骨有精雕细刻的,也有素竹扇骨纯粹玩赏竹子天然色泽、花纹和形态的,如湘妃竹的紫花斑点,如佛肚竹的独特形态,如棕竹的油亮质感。湘妃竹,产于湖南君山和九嶷山,整体色泽鲜明,以“紫花蜡地”为上品。另有梅箓、凤眼,与湘妃同属斑竹,但梅箓的色泽较青灰,凤眼则较散淡。三种斑竹均以色泽匀净、斑点清晰,发色深浓为佳。佛肚竹、罗汉竹竹节形态特异,制成扇骨也颇可赏玩。选择素竹扇骨,外侧大骨以花色清晰、皮面光洁无伤、制作严谨精良者为佳,小骨则以篾条色泽一致光洁整齐韧性佳者为上。一副好扇骨入手,再配以书画扇面,纳凉、赏扇、把玩,可谓一桩乐事。

竹刻雅玩,文人的手作

(吴鲁珍作品)

关于刻竹的记载,最早在西周,主要为竹简。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竹勺,勺柄已经出现了透雕纹理和浅刻龙纹装饰,简洁细腻,这成为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早期竹刻艺术精品。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竹刻艺术直到明中叶才发展起来。

明代竹刻并非匠人之艺,而是文人雅趣。明人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将刻竹与焚香、临帖、喂鹤等并列为“一人独享之乐”。刻竹赠酬在文人中流行,从而成就了竹刻艺术。嘉定竹刻作为竹刻艺术的主流和代表,即兴起于此时。嘉定竹刻的首创者朱鹤(松邻),生活于正德、嘉靖年间,诗画兼善、精于篆刻,以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风格高古质朴。所制竹器有笔筒、香筒、杯、罂等,尤以簪钗等饰品称于当时。清代学者王鸣盛《练川杂咏》称“玉人云鬓堆鸦处,斜插朱松邻一枝”,即指朱松邻的竹簪。此后其子朱缨(小松)及其孙朱稚征(三松)发扬朱氏技法,并称三朱。在《竹人录》中,喻之汉魏古风。

清康熙年间的吴之璠(鲁珍)代表着竹刻鼎盛期的成就。他在三朱的技法中发展出开创性的浅浮雕技法—薄地阳文技法。在民初金西厓的《刻竹小言》中记:“鲁珍此法,其突起高度虽低于朱氏高浮雕,但游刃其间,绰有余裕。一则因鲁珍善于在纸发之隙,丝忽之间,见微妙之起伏,照映闪耀,有油光泛水,难于迹象之感。”吴鲁珍在浅浮雕的微空间中,以纯任游刃的刀法细刻起伏,精摹透视,极致妙绝。造型构图尚简逸,常于局部精细刻画一事一物,其余则“刮及竹理,任其光素”,意味悠远,颇得文人画趣味。在《竹人录》中,以建安风骨喻鲁珍之简逸遒劲。

在清前、中期,另有以顾珏(宗玉)为代表的精镂细刻一派,在《竹人录》中以齐梁绮靡喻之,其风格极尽经营繁复,于精微细刻中见功力,由于过于图案过于精细而用久易坏,不易保存。

周颢,号芷岩,康乾时人,《竹人录》以集大成的杜甫喻之,可谓是竹刻鼎盛时期的最后一位大师。他开创了竹刻的新局面,但也缘引了竹刻艺术的衰落。在此前竹刻发展的两百多年,大家多是以北宗绘画技法入竹刻,注重表现刻画的立体和层次。而周芷岩则在三朱基础之上将南宗画法之写意融入竹刻艺术,以刀为笔,皴擦勾勒,多用阴刻,笔简意深。而后人却以为就此觅得了方便法门,仅学其皮毛,不再重视三朱以来的圆雕、浮雕等凸刻技法的锤炼,而去一味追求简逸格调,而落入了平板单一的境地。至民初时,传统的圆雕、浮雕技巧竟已无处可学,绝大部分的作品都仅用留青和阴刻工艺,不得不称为一桩憾事。

「灿若云锦,薄如蝉翼」的竹编

(自贡龚扇)

竹子纤维柔韧,是编织的良材,竹编因此成为最早的竹艺形式。在浙江湖州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200多件竹编制品中已经出现了人字纹、十字纹、六角纹、菱格纹等多种纹样,体现出高超的编制工艺。竹编的使用非常广泛,食器、盛器、箱笼、竹夫人、竹扇等等。许多竹种,如慈竹、单竹、水竹、青竹、金竹等竹节长纤维柔韧者都适宜制作竹编。浙江、四川、福建、云南等省都是竹编艺术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中最为人惊叹的恐怕要算的自贡龚扇了。

自贡龚扇为光绪年间四川艺人龚爵五创制。传说龚爵五本为运煤工,一次偶然见到乐山来的商人手执竹扇,十分喜爱,于是自己苦心钻研,最终竟用细如发丝的竹丝编出一柄精美的竹扇。龚爵五拿着这柄竹扇进京参加赛宝会,竟一战成名,获得了光绪的赏识。自贡龚扇因此入宫成为妃嫔们的爱物,也开启了此后130余年历经五代的传承。

自贡龚扇从选料到制作,极为讲究。竹材选用背阴肥土、节长叶小的一年龄青黄竹,须在秋分、白露后不久砍取。一年龄的嫩竹能够保证竹丝的颜色嫩黄、纤细透光,而秋冬时节,竹内含水量低,纤维相对强韧,此时砍取能够保证竹丝的柔韧和结实。砍取的竹材经过清水灌养制成光洁透明、微风可拂的竹丝,竹丝最细可达0.01毫米,比头发丝还细。50千克的竹材仅能取这样的竹丝0.2千克。

编织时,运用竹青和竹黄的自然色泽依经纬丝编制图案,山水花鸟人物无不毕肖,在自然的嫩黄色泽中若隐若现,“灿若云锦”而格调却是清雅。质地轻薄透光如蝉翼,又类纨绢。郭沫若初看自贡龚扇,即认作纨扇,经仔细辨认才看出是竹丝编织,不禁盛赞“巧夺天工,世之少有”。自贡龚扇的工艺水平极为高超,目前能够制作的已不足10人,一年仅制几十柄而已,可谓不可多得的传统艺术珍品。

现今玩竹的人也是花样百出。竹材的源源不绝,让手制文玩变成一种新玩法。取一截青皮无损的带节原材,取适当长度即成花器,花样多的,还可在侧挖出一个或两个方形孔,适于插花时营造错落有致的效果。竹材一剖两半,略加打磨抛光,便可制成不错的素竹臂搁或茶则。如果能找到靠近根部的竹材,那特异的形态,更有宽阔的想象空间。需要注意的是新伐竹材如直接制作会有开裂、霉变、生虫等问题,须经过长时间煮制和几个月的曝晒才可制器。在市场上我们能够找到已经加工过的竹材,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

走过一个又一个远方

探寻自然之美

体味手工艺之美

一边行走

一边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巴蜀风物博考:竹器
竹刻技法介绍与鉴赏
石大宇的气质很中国,但他反对外形上的「中国元素」 | 设计癖
“薄意之父”林清卿也向它学习,以刀为笔刻画出文人情怀
小众的竹雕,总有人执著地去追求 | 竹刻展大师风采:张伟忠
刀痕竹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