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崇禧对林彪评价不高,直到去台湾,仍认为我军第一悍将另有其人

白崇禧在国军将领中素有“小诸葛”之称,享有极高威望,故而与中共将领多有交手,诸如林彪、粟裕、陈毅等。

多次交手,互有胜负。

许是胜负对半,他对中共将领多无太高评价,即便对十大元帅林彪、陈毅亦是如此。直到其在解放战争中全权指挥中原战事,国共双方进行诸多斗智斗勇的直接较量后,白崇禧却对另一人评价道:他才是第一悍将。

一、初交手,不过如此

白崇禧之所以对林彪评价不高,源于两人的几次交手。

林彪还是娃娃时,白崇禧早已在军中摸爬滚打。待林彪考入黄埔,白崇禧早已在广西又打又拉,为建立新桂系立下汗马功劳。

论资历,白崇禧确实称得上老资格。资历老、有能力,善于思考和总结经验,这才有了“小诸葛”之名。

也正是两人并非同时期人物(林彪1907年生,白崇禧1893年生),红军时期并没有多少交手机会,直到解放战争初期,两人有了三次交手。

第一次交手,四平之战。

国民党依照“抢占整个东北”的战略布局,计划于1946年4月初占领四平。按照既定计划,国民党新一军(五大王牌军之一)在七十一军、五十二军的掩护下,向北快速推进。与此同时,东北民主联军也向四平增兵。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此时四平战场就是一盘棋,不过双方棋手并非白崇禧和林彪,而是杜聿明与林彪。白崇禧是在四平保卫战结束前夕才飞抵沈阳,名义上是到前线督战,实际是代蒋介石传话,因此第一次交手,白崇禧和林彪只算得上“试探”。

林彪成名于红军时期,抗日初期也曾因平型关大捷名声大振。对于这位后起之秀,白崇禧并不太在意,接下来第二次交手,更加加深了他的轻视之心。

第二次交手,青树坪战役。

1949年初,蒋介石被迫“下野”,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新桂系主事,白崇禧自解放战争以来,一直秉持明哲保身的态度,实力尚在。三大战役之后,他这股力量反倒成了解放军最大的威胁。

为促使白崇禧主力与我军主力决战,解放军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的方式,力求将白崇禧部围困在广西境内。在此过程中,林彪与白崇禧进行了第二次交手。

第二次交手,带有一定“偶然”属性。依照林彪所想,是稳步推进,将白崇禧部逼进包围圈,结果负责追击的其中一部,即第四十九军并未查明前方情况便一路猛进,中了白崇禧设下的埋伏圈。

率先进入包围圈的第四十九军一四六师损失惨重,还是在一四七师的接应下才突出重围。青树坪战役,白崇禧胜。

经此一战,一扫国民党此前阴霾,给一路败退的国民党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此之前,解放军势如破竹、锐不可挡,军中也滋生出自大轻敌的麻痹情绪。青树坪战役失败,无疑给解放军敲响了警钟。

解放军自我反省的同时,白崇禧却因一场胜利有些忘乎所以。虽说他对林彪评价不高,历经三大战役之后,也清楚林彪用兵严谨,是绝不容轻视的大敌。不过青树坪战役后,他自大的认为能和解放军一战。

心态的转变,为下一次交手的结果埋下了伏笔。

第三次交手,衡宝战役。

相较于四平保卫战、青树坪战役的“小打小闹”,衡宝战役更像是两人多次试探后的全力出手。

青树坪战役后,解放军收起了轻视之心,林彪也愈发重视这位国民党“小诸葛”。不过白崇禧就是个“泥鳅”,铁了心保存实力不和解放军决战,想要撤回广西。撤退过程中,他发现了孤军深入的解放军一三五师。

一三五师如同一四六师一样,一路高歌猛进,直插衡宝公路以南,大部队尽数在衡宝公路以北。

“青树坪战役”再度上演,或不可避免。

在白崇禧注意到一三五师,派重兵形成包围圈时,林彪也注意到了一三五师。不同于多天前青树坪的一四六师,林彪只给一三五师下了一道命令:做一颗钉子,死死地将白崇禧主力牵制住。

青树坪战役时,一四六师孤军深入,友邻部队并不能提供及时援助,加上部队并未及时休整。如今不同,大部队就在一三五师周围,各军也经过了有效的战略调整。只要能将白崇禧部主力钉死在衡宝,就能将之完全消灭。

利用白崇禧意欲复制一场青树坪战役的心态,林彪让被白崇禧视为一块肉的一三五师成了一颗钉子,彻底黏住了白崇禧部。

衡宝战役结束,白崇禧部被歼4.7万人。

两次小胜,一次惨败,白崇禧与林彪的三次交手落下帷幕。白崇禧或许从不会想到,有一天会被后起之秀赶超。

即便如此,他依旧认为给予其致命一击的林彪并非解放军第一悍将。毕竟解放战争中真正与之交手最多、最早的对手可不是林彪。

二、共军第一悍将

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刘伯承,邓小平)浩浩荡荡向大别山进军。

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就像一把尖刀狠狠扎在国民党“心脏”上,让蒋介石坐卧难安、辗转反侧。

蒋介石可知道刘伯承的厉害,曾长叹“手下无人堪比”。如今无人能比的共军大将就横亘在国民党心脏处,控制了长江北岸三百公里的区域,焉能不让他焦急?着急无用,还得找人与刘伯承对垒。

找谁?蒋介石首推白崇禧。

白崇禧成名已久,素有“小诸葛”之称,领兵打仗自然是不差的。除此之外,蒋介石也想将白崇禧“调出去”。

作为新桂系代表,白崇禧与蒋介石矛盾由来已久。借此机会,蒋介石正好将其“外放”。11月10日,时任国防部长的白崇禧被派往九江。

人虽然被“外放”,蒋介石起初并不放权,也就是给白崇禧“国防部九江指挥所司令长官”的头衔,并不给他人。军事一应指挥权利,起初都掌握在蒋介石手上。故而委任令下来一周,白崇禧不为所动。

虽鲜少和刘伯承交手,白崇禧对这位南昌起义参谋长、红军总参谋长、一二九师(八路军)师长早有耳闻,知晓其是一位劲敌。

深谙用兵之道的他清楚,过得了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伯承,是有能力渡过长江。单单固守九江,是守不住的。

若要阻遏刘邓大军,非靠绝对优势兵力采取强攻不可。

手中无兵,这仗打不了!本有意削弱白崇禧权利的蒋介石如何不清楚,最终许下其15个整编师33个旅的兵力。

手中有兵,这仗能打!

“小诸葛”白崇禧与“军神”刘伯承的直接较量,于中原战场正式拉开序幕。在蒋介石划拨兵力第二日,白崇禧就召开了一场会议,会上分析了刘邓大军的弱势。

1、总兵力不足,刘邓大军在鲁西南战役中有所伤亡,加上千里跃进大别山部队得不到休整、补充,战斗力不足,总兵力或在7到10万之间。

2、打不了硬仗,千里跃进大别山途中多有战斗,加之过黄泛区、跨黄河,大炮、车辆能扔的都扔了,重武器方面并不足以支撑打硬仗。

3、开展运动难,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招险棋。正如邓小平在部队出发前所说,部队到大别山或将面临根基不稳、全军覆没的险境。

看着挂在墙上的大别山地形图,白崇禧脸上不免有了几分得意,兵力不足、打不了硬仗,最擅长的“运动战”也将受限,他实在想不出刘邓大军赢的可能。

虽然胜券在握,白崇禧却没有忽视刘伯承的能力。看似刘邓大军步步危机,到大别山后也曾将国民党几个整编旅吃掉,正如他评价刘伯承所说:

“别看刘伯承跑来跑去避战,他不打就是不打,一打绝不含糊。”

刘伯承深有谋略,工于心计,白崇禧将之视为劲敌,自然拿出毕生所学,势要将其势头彻底按下去。

三、见招拆招,步步为营

国共两大将领的交锋,正式打响。

占据主动的白崇禧,选择主动出击。利用兵力优势,他制定了“集中推进”的作战计划,即各部纵横交替,对大别山刘邓大军进行“搜剿”。

交替前进过程中,各部互相策应,彼此形成拱卫之势,其目的自然是为了防止刘邓大军逐个击破。

不得不说,白崇禧确实很懂刘伯承,起码很懂解放军的一般套路。正是因为了解,他还想出一条计策:成立保安队。保安队由当地地主、乡保长、中共叛徒组成,旨在“围剿”掉队的解放军,并阻止中共开展群众工作。

白崇禧这套组合拳下来,让刘邓大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小诸葛”并非虚名,刘伯承“军神”之名也不是白叫的。

面对白崇禧步步紧逼,刘伯承适时改变作战方式。既然敌人步步推进,那就大摆“迷魂阵”,牵着白崇禧部走。

刘邓大军采取适时分散、集结,内外线结合的战斗方式,一时让白崇禧分不清刘邓大军主力位置,只能疲于奔命。

看似国民党追着刘邓大军漫山遍野跑,实际追的不过是小股分队。一番折腾下来,定下的“集中推进”计划土崩瓦解。

初交手,白崇禧被戏耍了一通。占据人数优势、武器优势的没想到刘伯承比想象中还难缠,白崇禧只好改变策略,采取地面地毯式搜索、空中侦察齐头并进的方式,希图利用空军优势,对刘邓大军发起“围剿”。

意识到形势严峻的刘伯承决定再次改变作战方式,不再固守大别山,而是采取“敌向内,我向外;敌向外,我亦向外”的战略部署。

千里跃进大别山以来,牵制中原敌人、开辟地后方根据地的战略目标初步达成,接下来就是依靠大别山向周边辐射。一把利剑插在敌人心头,只有不停地拔动才能让对方感受到恐惧、绝望。

面对灵活的刘邓大军,白崇禧感觉有力无处使。即便占据行动上的主动,战略上却处处被动,反倒只能见招拆招。不过要承认的是,白崇禧给刘伯承带来了一定压力。率部辗转大别山期间,刘伯承曾数次差点被白崇禧部截住,这也是不少人称“刘伯承被白崇禧在大别山追的满山跑”的主要原因。

白崇禧率部“围剿”刘邓大军那段时间,刘邓大军来来回回跑,看起来确实狼狈至极,实际取得了不少胜利。

到12月底,大别山和豫皖苏两区连成一片,大别山不少县城相继被解放,歼敌数千余人,刘邓大军进一步壮大。

原本以为胜券在握的白崇禧,眼睁睁看着“围剿”刘邓大军的计划失败,还曾被刘伯承戏耍数次,从未占过一点便宜。这对于成名及早的“小诸葛”来说,心理上多少有些接受不了,故而不甘心的评价“刘伯承是共军第一悍将”。

刘伯承之大才,早已是世界公认。若是去了解刘伯承指挥过的战斗,就会发现他并不单单是为了赢,更注重战争细节。

他讲究战术细节,所指挥的战斗称得上一场“战斗艺术”。那是谋定而后动、目光深远的战略纵深布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刷新了人们对战争的一般认知。

除了战斗意识拉满之外,他的资历、人品也鲜少有人能及。军神、将军校长、军事奇才等,一应评价无一不证明了他的能力。正是如此,蒋介石、白崇禧、朱德等人都曾正面评价过刘伯承。此人之大才,世所罕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伯承都不敢打的“大别山首战”,他坚持要打,打出1:15的战损比
1947年,刘邓12万大军跨千里挺进大别山,为何是解放战争转折点?
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的关键一战
刘伯承都不敢打得仗,他却坚持要打,结果:800人的代价灭敌10000
刘伯承不敢打的仗,此人却坚持要打,仅用800人代价埋葬12000日军!
47年刘邓接到3A绝密电报,看后大惊,毛主席:阅后焚毁,必须执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