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例与任务情境创设辨析
手绘表情包,探寻真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例
董 健(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教学目标】
1. 研读诗歌,依据诗歌中的景物特点,推断作者的心情变化,以表情包的形式绘制出李白的“心理变化轨迹图”。
2. 查找相关材料,了解李白生平,尤其是写作此诗前后的经历,结合梦游天姥山的“心理变化轨迹图”推断出李白表达的内容。
3. 研讨诗歌最后一小节,认识李白“厌世隐逸”表象背后的“用世梦想”。
【课前准备】
1. 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古汉语词典,读懂诗歌意思,并根据梦游过程中景色的变化,画出李白登天姥山过程中的表情包。
2. 查找李白生平资料,尤其是写作此诗前后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好!提起李白,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在你的印象中,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用一句话评价。
学生评价: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仗剑天涯、云游四方的文人;一个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的侠士;一个放荡不羁、特立独行、蔑视权贵的风流名士……明确:“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同样,“想见其为人”,就一定要“读其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这首诗重新认识一下我们所“熟悉”的李白。
二、绘制表情包,理解李白的心理变化
1.按照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从听闻天姥山到梦游天姥山结束,李白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你以简笔画的形式绘制李白梦游天姥山的“表情包”,并附简要说明。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表情包(图略),并作简要说明。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
第一个表情:向往、渴慕。
说明:“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些句子运用夸张、衬托等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神奇壮观,表达了作者对天姥山的向往与仰慕。
第二个表情:欢快、愉悦。
说明:“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从“飞”和“送”两个动词以及诗歌的明快韵律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些清丽幽静、壮阔雄奇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欢快与兴奋。
第三个表情:疑惑、犹豫。
说明:“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因为无数山岩重叠,使道路盘旋崎岖,加上天色阴暗,作者看不清前路,不知道该如何前行,此时他的心境是疑惑、犹豫的。
第四个表情:害怕、惊恐。
说明:“熊咆龙吟”让岩石、泉水、深林、层巅都不停地发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这两句从听觉和感觉上渲染了一种惊恐的氛围,“云欲雨”“水生烟”又营造出一种恐怖而神秘的气氛,让作者感到害怕和惊恐。
第五个表情:惊诧、艳羡。
说明:“日月照耀金银台”,这个神奇的仙府里的楼台都是金银做成的,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这里的仙人用彩虹做衣裳,用风当马,用老虎弹瑟,用鸾鸟拉车,这些无不让作者感到惊异,这样奇异的世界和光彩照人的仙人生活也让作者不由自主地羡慕和神往。
第六个表情:失望、惋惜。
说明:“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既补充说明了作者对刚才仙境生活的艳羡,也说明他此刻的失望与惋惜。“嗟”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参加仙人的聚会,“嗟”自己还没有看清这场聚会的主角,“嗟”自己不能像仙人一样“衣霓”“驾风”,这些无不透露出作者的惋惜与遗憾之情。
2. 绘制李白梦游天姥山的“心理变化轨迹图”。
学生依据上述分析,用自己熟悉的形式画出李白的“心理变化轨迹图”。
示例

三、查找资料,探析梦境的寓意有人说“梦中仙境”是李白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自由的追求;也有人说“梦游天姥山”是李白天宝年间人生轨迹的折射,是那个阶段李白宦海沉浮的反映。请依据你查找的李白生平资料和梦游天姥山的“心理变化轨迹图”说一说你的看法。
1. 学生展示查找的资料。
资料:李白早年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科举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在朋友贺知章以及玉真公主的推荐下,进入朝廷,供奉翰林;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赐金放还。第二年他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2. 对比李白天宝年间的人生轨迹与梦游天姥山的“心理变化轨迹图”。
明确:从绘制的李白梦游天姥山的“心理变化轨迹图”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在梦游天姥山时的心情并非完全是愉悦、欢快的,这个梦境也并非完全是自由、美好、光明的。梦游时,作者的心理有一个变化过程,而这个变化过程与其两年的长安仕途生活有着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对天姥山的仰慕,与他奉诏入京前对朝廷的渴望是相同的;梦游路上的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与他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任翰林时的心情完全一致;“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步态何等潇洒,“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景观何等壮观,这也正是李白由布衣而卿相青云直上的艺术表达;天色变暗,山路不明,心中的疑惑、犹豫也和他进入官场之后发现唐玄宗只是把自己当成写诗作词的娱乐文人时的迷茫与纠结的心境完全相同;“熊咆龙吟”“丘峦崩摧”的恐惧,也正是他经历朝中同僚的嫉恨、排挤与诋毁,意识到官场险恶时的忧惧;而对仙府的金碧辉煌与仙人的光彩照人的惊异,对仙人生活的艳羡,也可理解为他对朝廷与权力的依恋,对位列朝臣的渴慕;惊醒后的叹息,则可以理解为他被赐金放还,没能在朝廷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遗憾和惋惜。
3. 小结。综观全诗,作者是用比喻手法,以梦作比,抒写自己对现实经历的看法。
四、研读尾段,认识李白的“用世梦想”如果说“梦游天姥山”是李白天宝年间仕途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么我们不难看出李白并非完全厌恶这段宦海生活,甚至还为这段生活早早结束而感到惋惜和遗憾。那么,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一段中李白的“归隐”与“厌世”思想呢?
这里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启示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的主旨:
1.如果李白真的想归隐山林,为什么要“放白鹿青崖间”?
“青崖间”不可以归隐吗?为何一定要“访名山”?
2. 从全诗来看,李白真的厌弃官场和朝廷吗?从你查找的资料看,你觉得李白蔑视的“权贵”是哪些人?
明确:
1.“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背后要表达的东西,并不是许多人以为的归隐,若是归隐,既在“青崖”间,又何须再访“名山”?“名山”与“青崖”的不同就在于,“青崖”只是青山绿水,但“名山”乃仙道之人所在,非山非水,实是名士风流的进仕门径。从搜集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是不屑科举的,他进入仕途靠的是名士风流。
所以,这三句诗当然也不是指向归隐,更不是他追求自己个性的自由,而是他还要去追求名士风范,重新发力去走名士风流的仕进征程的心志表达。“别君”之“君”既可以是东鲁诸公,也可以是他内心的明主。这是“日忆明光宫”的李白永远无法释怀的士子情结或者说用世梦想。
2. 从查找的资料看,李白进京之初得到很多“权贵”朋友的帮助,比如他的忘年之交贺知章,还有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李白并不“蔑视”他们。从他的梦境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霓为衣兮风为马”的“仙人”不但没有“蔑视”,相反充满了艳羡之情。所以,把这首诗歌的主旨理解为“李白对朝廷生活的厌弃,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有失偏颇的。
李白所蔑视的只不过是朝廷中的几个奸佞小人,他对朝廷、对仕途并没有厌弃。“安能”云云乃性格使然,是对奸佞小人有气就要撒出来的名士做派而已,并非文章的主旨句。
3.小结。李白看似隐逸、消极的外表下一直隐藏着一颗“济苍生,安黎元”的用世之心,他桀骜不羁的性格和济世治国的志向使得他只能一生借“求仙访道”博求宫廷青睐,所谓“对官场和朝廷的蔑视与厌弃”绝不是诗歌的主旨。
五、总结读完了这首诗歌,请你用“李白看起来是一个 ,实际上是一个 ”来总结你对李白的认识。
示例:李白看起来是一个避世的隐者,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用世的士子。
六、作业请选一首你所熟悉的唐诗,认真诵读,尝试换一个角度,作一个新的解读,写不少于 300 字的鉴赏文段。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A刊2021.11

任务情境创设辨析

—— —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为例

董 健(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落实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2019 年版)的使用, “情境”“任务”俨然已是当下语文教学界最“热”的两个词,可以说达到了提语文教学必谈“情境”“任务”的程度。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认为,新课型的标志“一个是真实情境,一个是任务驱动”,而笔者认为这两个要素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单谈“任务”会给人一种压迫感和强迫性,因而要围绕“任务”创设一定的“情境”,这样“任务”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而如果“情境”没有任务,就会变得松散和无序,所以又要在“情境”中融合“任务”,这样“情境”就有了意义。“任务”是目的,回答“要做什么”的问题,而“情境”是条件,回答“在什么情况下做”的问题。这时任务中有情境,情境中有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相关的要求,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任务情境”或“情境任务”。
围绕着某一教学目标而创设一种基于生活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欲望和动机,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来完成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这是当前语文学习基本教学范式。因此,一个好任务情境创设,显然已经成为语文学习活动有效展开,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 “但是,与核心素养教学对教师情境设计能力的高要求相比,当前教师在情境设计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可能是未来掣肘素养教学效果的瓶颈,是未来核心素养改革难以落地的关键。”那么,恰当的“任务情境”应如何创设呢?作为一名一线老师,笔者也很难从学理上做出明确的回答,这里想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中几位老师创设的任务情境为例,来做一个辨析,为大家创设好的任务情境提供一些参考。以下是笔者在本学期听的四位老师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创设的任务情境:
(1)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洒脱,雄奇奔放,超脱于俗世,但是李白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有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遭遇、苦恼和追求,今天我们通过一个梦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2)浙江天姥山风景区准备举办“李白文化旅游节”,请为该活动设计一张宣传海报,并增设几处特色景点,制作一份图文兼备的导览图。
(3)南江高级中学高一(4)班受电视台《邻家诗话》节目组邀请,参与制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电视诗歌散文,请你为该节目选择背景音乐、配图、旁白解说,再现词作场景,展示李白的心路历程。
(4)小明同学在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发现在梦游天姥山过程中李白心情变化非常明显,他想以“表情包”的形式来展示李白的“心理变化轨迹图”,请你帮助小明制作一组李白“表情包”并附简要文字说明。
这里第一位老师设计的只是一个“情境导入”,而不是任务情境的创设。“这里的任务情境不是教学中的一个导入环节,或者通过'讲个故事’将学科知识做所谓学生本位的庸俗化处理,而是结合学习的主题将整个学习内容、学习进程都置于情境之中,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挑战性。”这个“情境”虽然也指向“走向诗人的内心世界”,但它并没有具体的任务,也没有指向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它只是教学的一个小小环节,作用仅仅是一种激趣,因此这不能算作任务情境的创设。
第二位老师所创设的“浙江天姥山风景区准备举办'李白文化旅游节’”是一种基于真实生活的情境,它贴近生活实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或将来学习、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因此它是“真实、富有意义”的情境。由此产生的“设计宣传海报”“制作导览图”任务也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并超越学生已有的经验,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任务,学生依据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完成。
但是这是一个好的任务情境吗?笔者觉得不是。原因一,这个任务情境的创设并没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热情或者这个情境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近文本。语文学习活动的中心是对文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活动,如果离开文本而去搞活动,那就不是语文学习,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了。
完成这两个任务其实是可以不用去读阅读文本的,或者说你读了文本,你还是完成不了这两个任务。完成“为李白文化旅游节设计宣传海报”这个任务,你只需要到网上去查找与李白相关的资料就行了,即使你不读诗歌也可以完成,而且你读了诗歌对你完成任务也没有什么帮助;“制作导览图”这个任务好像能和诗歌联系起来,因为李白也是游览天姥山,任务好像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去阅读文本,研究李白游览天姥山的过程,从诗歌中获取相关信息,从而绘制导览图。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纵然把这首诗歌背得滚瓜烂熟,你还是画不出这张导览图,因为这是一首诗歌并不是一篇游记,它并非按照“移步换景”方法描写天姥山的各个景点,诗歌中一个叫得出名字的景点都没有,它是“梦游”,他是李白用想象、夸张的手法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曲折的表达。如果真的根据“梦游过程”制作出了一张导览图,我们很难想象依照这张导览图去游览天姥山会是怎样的情景。
原因二,这个任务情境并没有指向单元学习任务。《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 8 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对应的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提示”中对本课的学习要求是“学习时要在诵读中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单元学习任务是“探讨诗作的内涵,思考对你有怎样的启示”“鉴赏诗歌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写文学短评”。“设计宣传海报”虽然也涉及写作,但它指向“天姥山的李白文化旅游节”,为天姥山、李白做宣传,完成这个任务和整个单元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制作导览图”既不能驱动学生阅读诗歌,也无法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象,更无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涵,所以这样的活动除了热闹以外,对完成教学任务基本上没有什么帮助。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考虑,笔者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任务情境。
第三位老师“制作电视诗歌散文”的任务情境与第二位老师很相似,都是一种“社会生活情境”,但是与第二位老师的“李白文化旅游节”的情境相比,它既指向单元的学习任务,又可以有效地驱动学生对诗歌的阅读与探究。
要完成“为电视诗歌散文《梦游天姥吟留别》选择背景音乐、配图、旁白解说词”这样一个任务就要深入地研读诗歌。背景音乐和画面选择不是随意的,它要与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相匹配,这首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把诗歌意思读懂,还要读懂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及其变化;其次还要有一定音乐与绘画鉴赏能力,还要在诗歌与音乐、绘画之中寻找共同点。旁白解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解说或是作品的写作背景知识,或是剖析作者的内心情感,或是解读诗歌的艺术手法,或是对诗歌内容、手法的评析,都是要对诗歌做深入的研讨与分析之后才能完成的。这样的活动显然有别于“设计宣传海报”“制作导览图”那种浮于诗歌阅读表层的活动,而是驱动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活动。而且这些活动还指向“鉴赏诗歌”“品味梦境中的意象”“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文学短评”这些单元学习任务,所以与第二位老师相比,第三位老师的任务情境创设显然是比较成功的,从理论上来说它是一个好的任务情境。
但是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不好,学习热情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而且展示的学习成果也很难令人满意,背景音乐、配图、旁白解说几乎没有什么能与诗歌相配的,更别说一件完整的“电视诗歌散文”作品了。那么如果从这个学习结果上来看,这个任务情境的创设无疑又是失败的,原因何在呢?“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从课标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务情境”应该是“真实、富有意义”的。这就意味着情境不仅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日常表现相联,是学生日常或将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还要符合学科特点,扣住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与动机;同时还适合学生实际水平,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并超越学生已有的经验,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制作电视诗歌散文”这个情境任务显然已经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很难完成。选择合适的音乐与配图,需要专业的音乐与绘画知识,这是很多学生很难完成的;而把诗歌内容通过视频方式呈现,再加入画面,融入音乐,配解说词这些活动技术性太强,学生几乎无法完成;更主要的是制作电视诗歌散文这样的活动,在学生以后生活中遇到的可能性非常小,除个别学生以外,几乎是不可能。所以远离学生生活的情境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导致接下来的学习成了应付老师、强迫自我的行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课堂上学生热情不高、任务完成不好的原因。
最后,让我们来看第四位老师创设的“帮助小明同学制作李白'表情包’任务情境”,这是一个“个人体验情境”,它是指“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它虽然说是“个人”情境,但也具有“共性”,具有普遍教学意义。与第二位老师的“李白旅游文化节”的“设计宣传海报”“制作导览图”的任务相比,制作李白“表情包”,更能把学生引向对诗歌的阅读与探究。
因为要制作这个表情包,就要了解李白的心情变化,而诗歌中李白心情又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是蕴含在诗歌的景物描写之中,蕴含在意象之中的,这就要求学生要认真去研读文本,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李白在这个梦境中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情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现实隐喻。
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指向本单元“鉴赏诗歌”“品味梦境中的意象”“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文学短评”的学习任务。与第三位老师的“制作电视诗歌散文”相比,这个任务显然更“真实、富有意义”。首先,表情包是一种幽默的表达,学生非常喜欢,因此这个情境任务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与动机;其次,表情包是现在学生中非常流行的一种表达方式,他们在网上经常使用。不过,给古代文化名人李白制作表情包却又是学生从没有做过的事情,所以这个任务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并超越学生已有的经验,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再次,这个任务情境把学生引向对诗歌的阅读分析与表达,符合学科特点,扣住教学重点。制作表情包看似一个绘画问题,其实也是一个语文问题,因为这个表情包要反映人物的心情,人物的心情又源于对景物与意象的研读,而且文字说明更是一种直接的语言文字运用。从教学实效上来看,学生制作热情很高,课堂展示也很积极,展示的表情包有简笔的、有动漫的、有拼接的,形式各样,但却都能印合梦境中的景色和李白的心情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李白写此诗的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再去探讨李白梦游时的景色与心情变化及其与他入朝做官的仕途经历之间的关系,体会李白“生命的诗意”,将课文的学习引向更深处。所以综上来看,笔者觉得第四位老师创设的情境虽然看起来不是那么“高大上”,但是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驱动学生阅读诗歌,指向单元学习任务,确确实实是一个好的任务情境。
“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课标在“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部分的这两句话,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情境”的重大意义,但当前我们很多老师对于“情境”的理解停留在“情境导入”简单层面,或一提“任务情境”创设就必是“做海报”“拍视频”“朗读会”等活动层面。其实情境种类很多,有“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其创设也应根据不同单元,不同课文,形式多变,不拘一格,但必须基于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符合学科特点,扣住教学重点,指向单元学习任务,这几点显然应该是一个好的任务情境创设的基本要素。(《语文月刊》21.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活动任务,要立足“学”而设计——从朱平老师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起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云飞扬-搜狐博客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李白主要作品》阅读及注释 >> 梦游天姥吟留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