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仁甫 杨虹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及品鉴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李仁甫(江苏省盐城中学)

作者简介:

李仁甫  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首届教学名师,盐城市李仁甫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全国生成课堂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青少年现代写作学会常务理事,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兼职导师,盐城师范学院兼职教授。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等。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0多篇,主持十多项省级以上课题,出版《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你的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灵动》《好作文是这样生成的》等专著。被《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中学语文》等期刊“封面人物”、“名师”、“名师工作室”等栏目介绍,入选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中心2017年“最具影响力教育人物”、《中国教师报》2019年全国“十大课改人物”。研究领域广泛,如生成课堂研究、微博式作文教学研究等,其中“生成课堂”项目获得国家级成果奖,入选2018年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2019年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参展项目。


第 一 课 时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所在的专题,名称叫什么?
众:“文明的对话”。
师: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从时间来说,是现代与传统的对话。这我们已经学过。那么,从空间上来说,是什么与什么的对话?
众:中国与外国的对话。
师:对。也可以说是本国与外国的对话,或者说是本土与外地的对话。当然,我们通常研究得最多的还是中国与外国的对话。大家已经预习了《拿来主义》,本文说的是哪一种对话?
众:中国与外国的对话。
师:同学们说得很准确。学了《拿来主义》,你们就会明白中国与外国应该如何对话,不过我们首先要与文本对话。我们在学习其他课文时,就布置大家对本文自学、预习了几次,同时就注音、解释、常识等基本内容检查了几次,并要求大家把每次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或者把自己最欣赏的地方标出来。现在我们进行交流。
生 1:第一段中的“几位'大师’们”这一说法是不是有问题?用了“几位”,后面不能加“们”。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词典上说“名词前有数量词时,后面不加'们’”。
师:挑战语言大师了!
(众笑。)师:大家看看,究竟鲁迅对,还是他对?
(众议,多数表态说生 1 对。)师:大师也会犯错误,我们不要迷信。敢于向大师挑战,精神可嘉!下面请继续交流。
生 2:第一段中,鲁迅先生对待梅兰芳的态度是否正确?
师:你看呢?
生 2:我认为,梅兰芳是我国京剧艺术大师,他不仅热爱艺术,还热爱国家,属于进步人士。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京剧,深受广大戏迷喜爱,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师:梅兰芳先生在天之灵有知(的话),一定会被你的话感动。
(众笑。)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生 3:我认为,被鲁迅在文章里骂过的人有很多,比如梁实秋、陈西滢,这不奇怪,这要放到当时的情况来理解。
师:你认为梅兰芳被骂是活该了?
生 3:也不是这个意思。
(众笑。)
师:我来谈谈我的看法。如果梅兰芳先生今天还健在,他再次到苏联——  哦,解体了,那就俄罗斯吧——  去交流,他还会挨骂吗?
众:不会。
师:送艺术家到外国进行文化交流,在今天是非常频繁的、正常的事情。为什么现在没人骂了?
众:国家强大了。
师:因为强大,所以平等。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交流。我们再假设一下,让当今的京剧大师于魁智先生玩穿越—— (众笑。)
师:也出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也被送往苏联去,你觉得鲁迅先生会骂他吗?
众:会。
师:为什么?因为当时的中国跟外国的地位是严重不平等的!中国被迫把自己的好东西送给人家。所以,与其说鲁迅骂的是梅兰芳、于魁智,倒不如说骂的是当时的政府。这叫对事不对人。其实从整体来看,第一段集中写的是什么?
众:送去主义。
师:对。不仅理解送梅兰芳,就是理解送古画,也要结合语境来揣摩。梅兰芳个人无罪,古画也无罪,有罪的是当时的—— 
众:政府。
师:以及他们的文化政策。请继续交流。
生 4:第三段说“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我觉得这种说法跟后面“拿不出东西来”的结果矛盾。
(不少人嘀咕:不矛盾。)
师:谁说不矛盾的?你来谈谈。
生 5:作者用的是反语。
师:反语就是反过来说,当然我们也就要反过来理解了。“不算坏事情”当然就是“算坏事情”了。你理解得很正确!请坐!我们知道,鲁迅是用反语的高手,请大家把本文中其他的反语也找出来。
(生紧张地寻找。)
师:找好的先发言。
生 6:第一段中的“发扬国光” “进步”。
师:对。不是“发扬国光”,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是“进步”,是落后。有没有了?
生 7:第三段的“丰富” “大度”。不是“丰富”,而是有限得很;不是“大度”,而是吹牛。
师:分析得很好。还有吗?
生 8:第一段中的“大师”。
师:对。讽刺“送去主义”的后果,讽刺政府的可怜,可怜到几乎没有什么大师了。还有没有了?
(生沉默。)
师:前面几段找得差不多了,后面还有一个明显的。
生 8:哦,第九段中的“国粹”,师:找得非常精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都很精彩。下面请继续交流其他内容。
生 9:第八段中的“大宅子”是什么意思?
(不少人嘀咕:文化遗产。)
师:对,就是文化遗产。本文的话题,就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 86 页,填写编者为我们设计的一个表格。

(两分钟后。)
师:填好了吧?你怎么填的?
生 10:“孱头”对待遗产的方式是“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作者评价是“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昏蛋”对待遗产的方式是“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作者评价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废物”对待遗产的方式是“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作者评价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 “接受一切”。
师:你填写得非常到位!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作者评价。作者的评价是针对具体的大宅子的,而既然大宅子比喻为文化遗产,那么针对文化遗产,你是否能把作者的评价重新表述一下呢?
(生思考。)
师:比如, “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 “接受一切”就是“全盘肯定”或者“全盘接受”。
生 11:“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就是“不敢接受”“拒绝接受”。“保存自己的清白”就是“全盘否定” “否定一切”。
师:很好,请坐。关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问题,也有人换一个角度来分析:第一种态度叫逃避主义,第二种态度叫虚无主义,第三种态度叫投降主义。这三种态度都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的态度是什么?
众:拿来。
师:对。具体如何拿来?
生 12:占有、挑选。
师:是占有,还是挑选?
生 12:挑选。
师:这就准确了。“占有”是承接上文的,实际上就是“拿来”。
师:关于“挑选”,作者又使用了四个比喻: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面对这些东西,如何具体地挑选?请从原文中找出关键词语。
生 12:鱼翅, “吃掉”;鸦片, “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烟枪和烟灯, “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一群姨太太, “请她们各自走散”。
师:这四个比喻,比喻什么?
(生沉默片刻。)
生 13:文化遗产。
师:对,还是文化遗产。你有很强的语境意识。语境意识强的人,理解力就强。第八段只以大宅子来比喻,而这一段却以很多东西来比喻。这说明,不同的东西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不同部分。请大家思考一下,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分别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什么部分?请分组讨论,然后推荐一位发言人发言。
(生讨论。)
师:请小组发言人发言。先发言的先亮观点,后发言的如果看法雷同就会失去机会。有请!
生 14:鱼翅比喻优秀的东西,鸦片比喻优劣并存的东西,烟枪烟灯比喻虽反动但可以做反面教材的东西,姨太太比喻极其反动的东西。
生 15:鱼翅比喻精华,鸦片比喻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混合体,烟枪烟灯比喻一般的糟粕,姨太太比喻危害性最大的糟粕。
生 16:鱼翅比喻进步文化,鸦片比喻进步与落后兼有的文化,烟枪烟灯比喻一般落后的文化,姨太太比喻非常落后的文化。
师:有没有其他看法了? 
(生沉默)
师:看来没了。这三种看法,说法不同,但都是正确的。谢谢各小组成员的精彩合作,谢谢发言人!好了,我们总结一下,第八段和第九段都使用了比喻,这从论证方法来讲,叫什么论证?
众:比喻论证。
师:对。用打比方来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论证方法,就叫比喻论证。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就大量地使用了比喻论证,还记得是哪篇课文吗?
众:《劝学》。
师:对。本文使用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呢?你来说说。
生 17:使所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师:很好。不过除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还有作用更重要—— —生 17: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师:那这两段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的?
生 17:拿来主义。
师:是的,题目就是观点。不过题目的表述太简单了,文中有没有更为具体的观点?在哪里?
众:第七段。
师:我们一起朗读一下。
(师生齐读。)
师:作者从“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谈到“拿来主义”,正反对比,先破后立。在中心论点提出来之后,主要使用了比喻论证方法来具体说理。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这种论证方法,希望大家以后在写作中借鉴。
第 二 课 时
师:上一节课大家交流的内容很有价值,交流得非常精彩。还有没有其他问题了?
生 18:关于“大宅子”的来源,既然说是“因为祖上的阴功”,又为什么说是“骗来的,抢来的”?如果“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而只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这样做不是显得太流氓了吗?难道鲁迅先生认可、鼓励这种不择手段的行径?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水平了!这是一个应该赢得掌声的问题!
(一片掌声中,我决定先让同学们议议再说。)
师:人家问题提得有水平,下面我们不妨来讨论讨论,看看有没有人把问题解决得同样有水平。
(一番热烈讨论之后,有人举手。)
生 19:鲁迅先生自己表述得非常清楚,请看原文,“祖上的阴功”后面的括号里不是写着“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在这里,作者提醒我们对“祖上的阴功”这一说法不要当真。
师:你这是替鲁迅先生辩护。那么,他辩护得有没有道理?
生 20:我认为没有道理。其实鲁迅先生就是要强调“祖上的阴功”,然后为下文“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的说法作铺垫。
师:请大家看看注释,什么叫“阴功”。所谓阴功,就是“迷信的说法,人们做了好事,阴间就给记功,可以泽及后代子孙”。这位同学提出的“铺垫”说,大家同意吗?
众:同意。
师:问题是, “骗来的,抢来的”跟“阴功”又如何能联系在一起呢?
生 21:“骗来” “抢来”跟骗抢之后被官府发现,不是一回事;甚至骗抢之后被发现,跟发现之后被判刑,也不是一回事。既然骗抢之后没有什么严重后果,这不正好证明祖上有“阴功”吗?
(有人鼓掌。)
师:你很善于逻辑推理!这使我想起了目前法律中“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命题。你所说的,其实就是“程序正义”,虽然这种骗抢行为违背了“实质正义”。也就是说,在“实质”没有被发现之前,不能超越“程序”定罪判罪。骗了抢了却不被发现、不被定罪,这或许就是“祖上的阴功”在起作用吧。这完全符合中国人“因果报应”的思想。当然,这也不能说鲁迅先生就有这样的思想,他只不过是“姑且” “这么说说”而已。
这也是杂文风格的需要。好了,我们一起解决了一个疑点。不过前面提出的问题中,还有一个疑点没有解决—— — 明明是“骗来的,抢来的”,鲁迅先生却提倡“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这是不是太流氓了?是不是助纣为虐呢?难道鲁迅先生认可、鼓励这种不择手段的行径?请大家继续思考、讨论。
生 22:鲁迅先生不写自己对这种骗抢行为的谴责,并不表示他就不谴责或放弃谴责。事实上,鲁迅先生把骗抢之后不被官府发现、不被官府判罪的结果,归因于“祖上的阴功”,而且补充说明“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这本身就是对这个骗抢行为的一种嘲讽。
师:你很会咀嚼语言,能从文字本身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来。我再来补充一点看法,正因为本文专门论述“拿来主义”,谈要大胆、勇猛地来“拿”,谈在“挑选”之前首先要“占有”,所以才把“骗来的,抢来的”等不同的情由搁置起来,不予评判。什么叫“且不问”?就是姑且“不问”,而不是真的“不问”。而前面“祖上的阴功”也是这样“姑且”说说的,而不是真的就归因于“阴功”。鲁迅先生一向以“疾恶如仇”著称,在这里“姑且”一下,目的正是为了突出强调“这一次”的写作意图—— — 只谈“得了一所大宅子”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这所“大宅子”。
好了,前面两个问题终于解决了吧?同学们,有了艰深的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探究的信心和能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险远之处,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到奇异的风光,大家心里一定会感到非常快乐吧?
(生都沉浸于成就感、自豪感之中。)
师:还有其他内容要交流吗?
生 23:老师,你上一节课说《拿来主义》是杂文,那“杂文”是一种什么文体?
师:我们前面分析的时候,提到了中心论点,提到了比喻论证,大家看这是什么文体?
众:议论文。
师:对,但杂文跟一般的议论文又不同,杂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文体。议论的东西,以批评、批判为主,比如本文针对当时的“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批判了全盘否定、全盘接受等不同的态度,提出“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正确主张。不过本文在议论时,又具有文学意味。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本文的文学味道?
众:感受到了。
师:谁具体谈谈?还是你吧。
生 23:多用反语修辞,多用幽默、讽刺的手法。
师:对,上一节课我们谈到过反语。那么幽默、讽刺,请找一两例。
生 23:第一段写“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捧” “挂”,讽刺了送去主义者一味送去而最终无物可送的可怜相。
师:分析精彩!能再举一例吗?
生 23:第三段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贺喜”,通过对后代子孙沦为亡国奴的悲惨下场的想象,讽刺了送去主义的危害。
师:很好!请坐!像这样带有幽默、讽刺色彩的句子,文中还有不少,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分析了。
因为多用反语修辞,多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杂文就具有了一般议论文所没有的犀利与深刻,所以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鲁迅先生就曾把他自己的文字比喻成“匕首” “投枪”。还有同学要发言吗?
生 24:最后一段说“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四个条件中前三个我理解, “不自私”不太懂。难道“自私”的人就不会“拿来”别人的东西了?
师:这里说的“自私”的人,当然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指在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时怀有私心的人。因为怕丢失自己的权力、地位而拒绝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拒绝科学、民主理念的,是什么人?
众:保守者。
师:比如晚清政府,比如当今一些不想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所以, “不自私”就是要求一个人放弃一己之私而能考虑民族、国家、人民的最高利益。还有没有问题了?(生沉默)好,没了。最后总结一下我们的学习心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 25:杂文要善于使用反语、幽默与讽刺手法,语言要力求形象化,中心论点要明确。还有,用比喻论证,既可以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又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还有,鲁迅主张的“拿来主义”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师:总结得非常好,特别是最后一点。在当今,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我们的青年,一定要具有开放的胸襟,多元的文化意识,做一个地球村里的世界公民。下面请一起朗读最后一段。
(生朗读。)
师:“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前面鲁迅先生以大宅子为喻,以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为喻,结果不但观点具有说服力,而且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那么这种比喻论证,你会使用吗?下面,我们就以现场大家看得到的“窗子”为比喻—— —(生朝窗子看去。)师:也来谈谈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光看教室的窗子还不行,最好还要联想到你曾经接触过的其他各种功能、各种装饰的窗子。给大家两分钟,可以写在纸上。这样吧,我起个头:“假如把我们国家比作一间教室,那么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就是打开窗子。”你们接着往下写。
(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写草稿。)
师:完成了吧?下面我们交流。开头是“假如把我们国家比作一间教室,那么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就是打开窗子”,下面怎么说?
生 26:打开窗子,把新鲜的空气放进来,把我喜欢的鸟声放进来,把窗头摇曳的柳枝放进来。
(众笑。)
师:看来,你要把一切都放进来,不论好坏、香臭。不过,写得很有想象力。其他同学再来谈谈。
生 27:窗子打开了,新鲜空气和鸟语花香进来了,但是尘土也刮进来了。为了既能让新鲜空气和鸟语花香进来,又能最大限度地拦截尘土,不妨不要把窗子全部打开,可以关起半扇。
师:好像现在的玻璃窗都只能开半扇,看来他们都用了你的专利。
(众笑。)
师:不过,既然打开窗子是改革开放,那么按照你的说法,改革开放就是半改革半开放了呀。请大家继续发言。
生 28:窗子打开了,好风好音好空气都进来了,但同时苍蝇、蚊子以及其他臭虫也飞进来了。为了趋利避害,我们可以装上纱窗,
师:有了纱窗,好风好音好空气可以继续进来,而苍蝇、蚊子以及其他臭虫只能无奈地在窗外唱哀歌了。好构思!来点掌声!
(生鼓掌。)
师:好,在同学们交流的基础上,我来总结成文。
假如把我们国家比作一间教室,那么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就是打开窗子。打开窗子,是为了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但同时进来的不只是空气,还有苍蝇和蚊子。这时我们怎么办呢?愤然关上窗子?那会成为孱头、昏蛋!那么,对苍蝇和蚊子不理不睬?那简直成了废物!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安上纱窗—— — 这样既能使空气流通,又能防止苍蝇和蚊子进来。如今我们搞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就应该既大胆地吸收,又要采取有效的手段,防止封建的、反动的、落后的思想对我们侵蚀!
(掌声。)
师:谢谢!其实,比喻论证,首先是论证,其次才是比喻,比喻的背后体现的是论证过程,尤其是辩证思维的过程。所以,写议论文,关键在于论证、说理。下课!
生成课堂: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课堂
杨 虹(前黄高级中学)

一、组织学习方式的多样化1.质疑式。
最明显的一种组织学习的方式是质疑。两节课中,学生质疑七处,教师质疑也是七处。其中,第一课时中学生质疑了四次,教师质疑了四次。先看学生质疑:第一处质疑,文中“几位大师们”这一说法是否有问题;第二处质疑,鲁迅先生对待梅兰芳的态度是否正确;第三处质疑, “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和后面的“拿不出东西来”是否矛盾;第四处质疑,文中“大宅子”的意义。对于这四个问题,教师一般会考虑到第四个,而其他问题估计很难预设到。尽管如此,这几个问题在李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还是很轻松地解决了。
让李老师始料不及、一时难以解决的,要算第二课时开始时学生抛出的第一个质疑了:“关于'大宅子’的来源,既然说是'因为祖上的阴功’,又为什么说是'骗来的,抢来的’?如果'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而只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这样做不是显得太流氓了吗?难道鲁迅先生认可、鼓励这种不择手段的行径?”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生成了这样有质量的问题,不仅意味着第一课时师生对话的成功,也标志着学生有很强的思维能力。面对这一高强度的质疑,李老师不慌不忙,保持镇定,他采用了另外一种组织学习的方式—— — 讨论。结果,这个质疑在课堂中又生成新的质疑,使大家都沉醉于很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之中。这正如一位教师所说的:“生成不一定是课堂中收效完美的一个总结,也绝不是偏向主观的一个论断,而是学生心中衍生的疑惑,是他们找到解决疑惑的途径,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领神会。”[1]与此同时,正是学生的充分质疑,让教师了解了他们的学习需要,而在学生的质疑中教师又生成了新的质疑。再看第一课时中教师的四处质疑:其中一开始教师对“文明的对话”的质疑,确定了文本在教科书的位置,并让学生大概了解了编者的意图;第二处质疑,对待外国文化遗产问题正确的态度是什么;第三处质疑,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分别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什么部分;第四处质疑,比喻论证有何作用。后三处质疑是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生发的,教师通过质疑把学生的浅层疑惑转向深层疑惑,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整整两节课,李老师以“学生质疑”为起点,对学生问题进行再生成,从而把学生的学习不断推向深入。
2.体验式。
面对第一课时学生的第二个质疑,李老师临时设计了两个体验式问题:(1)如果梅兰芳先生今天还健在,他再次到俄罗斯去交流,他还会挨骂吗?(2)再假设一下,让当今的京剧大师于魁智先生玩穿越,也出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也被送往苏联去,你觉得鲁迅先生会骂他吗?这两个假设,不仅让学生兴趣盎然,更让他们明白了如何结合语境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 — 梅兰芳无罪,古画也无罪,有罪的是当时的政府和文化政策。李老师针对学生生成的质疑,生成了两个假设,在基于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文本。本来,作为一篇说理性的文章, 《拿来主义》教起来容易枯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往往会有很大的难度(这从学生的质疑中也可以看出),而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却不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
第二课时李老师让学生现场以“窗户”为喻谈谈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学生在这个环节真正体验了比喻论证方法的使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似信手拈来的一个教学环节,却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生成课堂的多元互动,让课堂成为真实高效的课堂。可以说学生的生成成就了教师的生成,教师的生成又推动了学生的生成,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一览无余,师生的智慧让生成课堂大放异彩!
3.合作式。
第一课时中针对“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分别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什么部分”这一问,李老师安排了分组讨论,并推荐一名发言者发言交流。
第二课时开始时学生那个让李老师始料未及的质疑,李老师灵机一动,也采用了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
两节课中的两处讨论,让学生从同伴的交流中摸索出一些思路或者说答案,这与我们的传统课堂有区别。以往当课堂出现预设以外的问题时,教师或者不作为,或者直接告诉答案,而生成课堂关注过程甚于结果,关注差异甚于同一,关注创造甚于规律,关注歧态甚于正态。李老师没有错过任何一处生成的可能,把学生的质疑留下,通过合作讨论使教学过程呈现的不仅是师生互动、学生和文本互动,还有生生互动。在种种互动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两处讨论结束后,掌声雷动。特别要说的是第二课时开始时的讨论,两位学生对问题进行了争辩:一位学生说“作者提醒我们对'祖上的阴功’这一说法不要当真”,另一位学生马上提出质疑,认为那是对后文说法的铺垫;接着又有一位学生论证“骗来的,抢来的”和“阴功”之间的关系,论证思路清楚,逻辑推理明晰,赢得了大家的掌声;而紧接着一位学生对这一问题又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补充说明“姑且让我这么说说吧”其实是对这个骗抢行为的一种嘲讽。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鲁迅杂文语言的感悟,更深入地理解了《拿来主义》的思想主旨。
学生自己讨论自己的问题,并在讨论过程中生成思维火花,李老师在这里不仅仅是个“看客”,同时也是一个思考者和组织者。他巧妙地把生成的问题设置到讨论中,在讨论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思考并参与讨论,进行平等对话,真正做到了“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二、组织学习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点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对生成教学较好的阐释。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李老师在整个生成课堂的组织学习过程中始终关注两个点:1.教学起点在于“发现问题”,而非仅仅“发现的问题”。
现在的很多语文课堂比较关注学生的问题,把学生的问题当作教学的起点,但是如果仅仅关注学生发现的问题,那么课堂教学内容生成就较少。事实上,阅读过程往往是复杂的,课堂上学生也不愿被动接受,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质疑—解疑—质疑—解疑……”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李老师的课堂让学生处于永远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整个教学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中。在课堂上,学生真实的思想得以充分显现,教学的一个个新起点在碰撞中不断产生。这样的语文生成课堂“从注重理解课文内容,转变到感受和领悟语言对象的表意特点和规律;从呆板的篇章结构分析,转变到生动的言语感受、理解和品味;从接受静态的语言知识,转变到学习动态的表意经验和规律;从封闭的阅读范文,转变到开放的积累生活和使用语言的应验。”[2] 真正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语文性!
2.教学落点在于“生成问题”,而非仅仅“解决问题”。
《拿来主义》这两堂课可以看出学生的问题是富有挑战性的,答案是不确定的(而恰恰是如此多彩的回答才能凸显学生的个性);整个课堂既不是让学生回答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一连串问题,也不是全部问题的解决,而是让学生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生成更多的问题。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是教学的终点,教学的终点便是“生成问题”。
比如第一课时最后,李老师的总结便使学生对正反对比、先破后立、比喻论证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充满了兴趣和期待;第二课时最后,李老师提到的思辨和说理又会让学生产生一个个新的疑问,进而对鲁迅先生杂文的探究也会开辟出一个个未知的新方向。语文课堂便在无数个这样的动态生成中走向精彩!
参考文献:
[1]陈俊杰.从“学生质疑”出发建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J].语文学习,2015(7/8).
[2]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3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闫敬霞获奖课例《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学实录
【教学】论时事不留情面,砭痼弊常取类型——《拿来主义》教学札记
语文教学应传递灵魂中某种神秘和感动
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
从核心素养角度谈高中语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