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材料)关于“传统戏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站在百年大党再启新征程的历史节点,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进一步凝聚民族向心力,传播中华文明,准确描绘中国形象。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文艺作品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有着天然的优势,而戏曲艺术又是最具有民族特性的文艺形式,应该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中大有作为。

精于选材,择取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和当代伟大变革的中国故事进行书写,这是戏曲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依靠两个系统:一是精英文人集团及经史子集等典籍,二是民间社会及流传其中的戏曲曲艺等通俗文艺。这两个系统的思想观念交互发生作用,共同形成中华民族文明。自古以来,戏曲是民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观众借此熟悉本民族历史,并浸染于忠孝节义的历史精神和道德传统之中,因此,不识字的渔樵村夫与精英文人有着一致的文化认同。古代的“时事剧”,如《鸣凤记》《清忠谱》《桃花扇》之类,及时反映当下重大社会政治变革,戏曲对现实的把握和表现并不因为其超越生活的形式美感而受到限制。新时代戏曲发展,应该继承戏曲艺术这一优秀传统。同时,戏曲更需要面向当代,择取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中的故事,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求索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戏曲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在艺术表达上下功夫。中国故事,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故事,只有将这个人塑造得有情感有温度,活生生地立于舞台之上,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自古以来的戏曲作品中,往往奸佞小人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而忠孝节义的人物被描摹得比较呆板,这是因为忠孝节义之人似乎只是被贴上了标签,缺乏作为一个有血有肉鲜活人物的生气。古人讥讽这种写法,就像“做年谱”——只不过是一些材料的堆砌。因此,需要“出之贵实,用之贵虚”虚实相生的构思,还需要更新塑造正面人物的理念和方法。近年来,豫剧《焦裕禄》、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湖南花鼓戏《一个人的长征》等主旋律题材作品中被歌颂的正面人物,无论是革命者还是英雄劳模,不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而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人物塑造时细腻的肌理真实可感,观众理解了“这个人”并进而接受了故事所宣扬的主题。无论是时代背景的差异还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人的丰富内心世界和细腻情感是共通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讲好故事。

戏曲是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戏曲艺术需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表现现代生活的艺术方式。古代的时事剧虽然也表现当时的现实生活,但因为古代社会变迁比较缓慢,而且同处于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内容和形式上的矛盾并不特别明显。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现代文明与古代社会有着极大差异,古代社会土壤中诞生发展的戏曲艺术在表现现代生活时陷入困境。二十世纪初开始,就有汪笑侬、梅兰芳等人以时装戏的方式表现现代生活,海派京剧中也多有这方面的尝试。抗日战争爆发后,戏曲现代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戏的探索从未停止脚步,其中也有《朝阳沟》《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等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但戏曲现代化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守正创新,是解决戏曲现代化问题的根本原则。戏曲现代化并不存在一个预设的固化目标,它是一个展开的过程,坚持戏曲艺术思维,广泛吸纳现代艺术的营养元素,对戏曲传统表现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戏曲才能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表现当代生活的最佳艺术呈现方式。

戏曲讲好中国故事,还有赖于有效的推广和传播方式。在各种文娱活动应接不暇的现代社会,戏曲不再像古代社会一样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因此需要业界主动谋求有效的推广和传播方式。戏曲人应该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利用各种自媒体平台宣扬戏曲艺术,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本民族的戏剧艺术。疫情时期,很多剧目通过网络进行展演,“互联网十”的传播方式蔚然成风,学界应该及时对这种新型传播方式规律进行研究,引导“互联网十”的传播方式健康发展。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各种展演,为戏曲“导流”,使戏曲成为人们的重要精神食粮;同时,遴选戏曲艺术精品,将其推广和传播到海外,实现戏曲文化输出,让世界人民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欣赏可爱、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

千百年来,戏曲一直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讲述着中国故事,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新时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更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时代同生共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光增彩,以期弦歌不辍、传留久远。

(摘自吴新苗《如何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二:

踢腿、开胯、耍棍……这些是北京市东城区革新里小学三年级学生乌达木六年来的日常,他从三岁半开始练京剧基本功,如今依然保持每周末七八个小时的训练强度。

“重视美育,为戏曲发展提供了机遇。因为美育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传统文化,而戏曲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文艺评论家胡一峰指出。在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戏剧(含戏曲)更是被重点关注的学科之一,明确将戏剧列入义务教育五大艺术课程,戏曲实现由“进校园”变“驻校园”。

与此同时,“互联网+戏曲”带来的大流量传播,吸引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越来越多“互联网一代”是自己在网络.上了解到戏曲而成为“曲友”“票友”的。“新媒体弥补了那些'存留在博物馆’的艺术,比如戏曲等传播上的缺陷。年轻人和互联网的'亲密’关系,使他

们能更好地通过网络渠道接受传统艺术。”周星说。

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总论篇中提出:“通过高雅艺术、高质量的文娱产品、健康向上的审美风尚占领网络阵地,培养对真善美的敏感力和鉴赏力。”“我经常网上看戏曲相关的视频。随着中国国力发展,戏曲近年来重新被重视起来,相关的视频不仅产量高,质量也高。”来自台湾的北京师范大学以雅昆曲社成员郑庭绎说。

“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戏曲多演绎历史故事,讲述中华儿女的家国大义,《牡丹亭》《西厢记》等不乏清丽典雅、韵味悠长的戏词……可以说,戏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舞美、服饰、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戏曲既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在理念,也表现传统文化的外在符号,同时还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念。戏曲是进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个很好的入口。”胡一峰认为,很多青少年戏迷,对戏曲的爱如同投石于传统文化之湖,泛起层层涟漪,引发他们对更广泛的传统文化的兴趣。大学校园中一些“曲友”“票友”,甚至将古典戏曲或传统文化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从文本的角度,很多古典戏曲剧本本身就是文学经典。当人们了解、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时,他们自然会喜欢上传统文化。”周星说。

“京剧团的孩子们,也许今后从事的学业和事业与戏曲无关,但每个学过京剧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文化自信都是融入血液的,有学生去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等留学,还会给外国友人讲京剧。”陈艳丽说。

高校社团流动性大,但曲社毕业的学生很多选择继续在天南海北讲昆曲的故事,有人作为免费师范生回新疆教书,在课上给学生科普昆曲;有人远渡重洋深造,在耶鲁大学加入当地曲社,继续传播昆曲。

(摘自《光明日报》2022年10月27日《传统戏曲火遍青春校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最具有民族特性的文艺形式的戏曲艺术,更应该利用讲述中国故事的优势、传递中国声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光增彩。

B.戏曲虽然在形式上超越了生活,但对现实的把握和表现并不会受到限制,采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民众形成一致的文化认同。

C.戏曲艺术不仅需要守正,更需要创新,要广泛吸纳现代艺术的营养元素,探索出最佳的艺术呈现方式,来表现当代的生活。

D.戏曲演绎历史故事,讲述家国大义,当人们借助文学经典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时,就自然会喜欢上传统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戏曲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面向当代,精心选材,择取典型性的时事故事,来表现中国精神。

B.戏曲只有塑造好有情感有温度的鲜活人物,才能引发观众共鸣;构思要虚实相生,人物要有血有肉。

C.戏曲现代化的探索不断出新,虽有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屡屡出彩,但戏曲现代化依然任重而道远。

D.虽然戏曲不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但戏曲人要有文化自信,将艺术精品推广和传播到海外。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从再启新征程的历史节点出发,认为戏曲艺术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B.第三段从艺术表达上下功夫的角度,运用事实论据论证了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所在。

C.文章结尾段从历史价值和现实需要这两个角度,强调了要运用戏曲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D.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体部分论证层层递进,最后得出结论,顺理成章。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传统戏曲”是如何“火遍青春校园”的。(4 分)

5.两则材料都围绕“戏曲”展开,但在表达方式和写作意图,上有明显差异,请加以分析。(4分)


1.D(原文是“戏曲多演绎历史故事”,人们未必需要借助文学经典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喜欢上传统文化”条件未必充分。)

2.C(虽有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屡屡出彩”,于文无据。)

3.D(“主体部分论证层层递进”有误,是并列式分层论证。)

4.(4分)

(1)戏曲传承实现由“进校园”到“驻校园”;(2)“云上”青少年“票友”越来越多;

(3)戏曲成为进人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入口;(4)戏曲传承从校园走向世界。(共4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5. (4 分)

(1)材料一运用议论,提出“借助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观点,旨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文化自信。

(2)材料二运用记叙,大量引用他人话语,从不同侧面展现传统戏曲火爆校园,旨在表现传统戏曲助力美育教育,彰显美育教育的价值。(共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维导图:美育中考知识积累——戏曲艺术
中華牌匾
民间美术的当代美育价值
国家督学、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扎实推进新时代美育工作
京剧“邂逅”连环画,不只是一种“混搭”
中国戏曲服装图案集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