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材料)关于“乡土中国”论述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②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④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在鼎盛时期,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就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

⑤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②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③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④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材料三:

①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电脑、网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代的变迁使得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

②网络的发展使得facetoface的人际交往模式中增加了cmc的交往模式(基于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在cmc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无所顾忌的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

③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上级的不满、批判政策的不公。于是,网络的舆论压力使得有关部门不得不考虑民众的意见反馈,从而制定出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网络成为了人们宣泄的一种渠道,也提升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批判意识,从而使法制观念得到强化。

④网络社会下的具有超时空特点的人际关系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向外扩散,但人们的交往范围始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交往的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的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与此相对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交往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不一样,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

⑤当水波纹荡及现代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日益演化为一种“新差序格局”。我们要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传统差序格局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以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下差序格局的变化》)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的结构不同在于中国的家庭不是一个人员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会随着中心势力大小伸缩。

B.中国家庭的亲属关系是通过生育和婚姻所发生的可包括无数人的社会关系,每个社会关系网络中都有一个“己”作为中心,每个中心都不同,并且互不交叉。

C.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是“同心圆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处于不同波纹上的人与中心势力之间有亲疏远近之别。

D.中国传统思想里缺乏那种以平等观念及宪法观念为基础的“自我主义”,我们信奉的是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别从亲缘和地缘这两个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是差序格局。

B.材料二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方面说明了祠堂的功能。

C.材料一中“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都运用了比喻,说理形象生动。

D.材料一的第四段与材料二的第三段都是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祠堂以血缘为基础,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场所,祠堂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B.祠堂中举行的祭祀活动可以加强族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而祭祀结束后的礼节也使得祠堂祭祀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

C.网络的普及让传统社会中面对面的交流变成了虚拟性、开放性的交流,从而彻底淡化了差序格局中的等级观念。

D.只有我们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它对人们的影响,从而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的利弊。

1A

2D

3D

4①有利于社会关系网络中成员之间的亲密交往,增强人情味。②有利于优秀传统道德礼仪的传承,强化家族凝聚力。

③易看重对方与自己的血缘远近以及权势大小,形成以私利为中心的社会圈子。

④难以形成个体之间平等的意识,容易发生集体对个人的利益侵害或道德绑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土中国》复习资料
论述百练: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docx
凌云讲语文:学术著作阅读批注些什么——以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为例
N读费孝通《乡土中国》有感作文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3(上):不懂差序格局如何读懂中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