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氓》课内文段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试题精选

【课内文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氓(节选)
《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请简要概括诗歌第一章描写的三个场景。
2)诗歌的第一、二章节中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案】

1)初次求婚——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女主人公:纯真、专一、痴情、温顺迁就、信守诺言。男主人公:表面忠厚、殷勤主动;而实际急躁、任性。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思路按照顺序进行梳理,恰当的分析。从诗中“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写氓到女主人公这里来,他不是真正来交换丝的,而是来和女主人公商量婚事的,可概括为初次求婚;从“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可概括为定情后相送;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可概括为双方约定婚期。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人物形象是中考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可采用这样的方法:(1)在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诗句中了解人物形象的身份。(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3)要知人论世,分析本诗词中对于人物的外貌等描写可以理解塑造的人物形象。阅读此题可以从诗中“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可见氓表面忠厚、殷勤主动;从“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可见氓易怒,任性。从第一章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可见女主人公温顺迁就;第二章的句子中可见女主人公:纯真、专一、痴情、信守诺言。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抱布贸丝”体现了先秦时期以物易物的经济特点。

B. 男女双方可以自由见面,在“无良媒”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自由商定婚期,体现了先秦时期男女开放自由的恋爱观。

C. “尔卜尔筮”体现了当时占卜文化的特点:以小明大、以微见著,通过微观与宏观的联系为原理,用龟壳、铜钱、竹签、纸牌或占星等手段和征兆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

D. “顿丘”和“复关”都是地名,在诗歌中实际上都是指卫国的两个不同的地方。

2.这两节诗歌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D

2.(1)温柔体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2)热情大方:“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3)忠贞于爱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各项军考核诗歌的内容,其中D项,复关是借代,代指氓。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注意结合诗中的对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形象特征,如可根据“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分析其温柔体贴;根据“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分析其热情大方;根据其“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分析其忠贞于爱情。

三、阅读下面《氓》节选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氓(节选)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尚书》云“诗言志”,节选部分抒发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节选部分对桑叶的前后变化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对婚后生活贫困,辛苦劳累的感慨;②对丈夫感情不专一的斥责;③对其它女子勿要重蹈覆辙的告诫;④对男女在感情生活上不平等的痛陈。

2)①引出下文(或“起兴”);②表明时间(或“季节”)的变化;③暗示(或“比喻”)女子的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④暗示(或“比喻”)女子和“氓”的感情从浓到淡,关系从亲密到疏离。

解析

1)分析抒发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概括。从“自我徂尔,三岁食贫”看,写出了对婚后生活贫困的叹惋;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看,“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男子在婚后暴露出花心的本性,写出了对婚后丈夫用情不专一的斥责;从“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看,写出了对男女在爱情上不平等的感伤;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看,劝告其他的女子不要像自己一样被男子的花言巧语蒙蔽,遭受被遗弃的痛苦。(2)结合诗经的手法特点和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对桑叶的前后变化的描写采用了起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了引出下文的作用;桑叶的变化,表明了从春天到秋天的季节变化;“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人用桑叶的鲜嫩来比喻女子的年轻美丽比喻,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憔悴色衰,桑叶“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变化的过程,暗示出女子从容颜娇美到憔悴不堪,也暗示了女子和“氓”的感情生活由甜蜜到冷淡,关系从亲密到疏离。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所选文段有三处使用了比兴手法,请你用“--”画出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实际的含义是什么?
2)选文部分,女主人公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选文对女主人公进行了___活动的刻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文章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融进了___之中,反映了___的社会现象。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答案: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方面是写女主人公年老色衰,另一方面是写两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枯竭。
2)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的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4)心理 叙述和议论 古代社会妇女在婚后被任意遗弃
4)①男子沉溺于爱情之中,还可以解脱。女子沉溺于爱情之中,就无法解脱了。
②女子没有什么差错,但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总是三心二意。

解析】1)应是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②“桑之落矣,其黄而陨”;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①表面在写桑叶长得很茂盛,实则是喻指他们的爱情此时还很甜蜜,很滋润,也暗示此时女子的还很年轻,很漂亮;②表面写的是桑树叶子变黄枯萎掉落,实则暗示女子和氓之间的爱情已经枯竭,同时也是暗示女子年老色衰;③表面在说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实则是说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行为的变化无常,也是在说自己的愁思无边。说明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已经到极限。
2)选段之前写的是女子对男子非常痴情。后来由于女子年老色衰,男子渐渐态度变了,“士贰其行”“二三其德”。所以她渐渐清醒过来,意识到不能太过沉溺在爱情里,说到“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明她渐渐悔恨起来。后面还写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男子不仅对她没有了爱,甚至还“家暴”起来,使得她彻底看清了这个负心的男人,发出痛苦的呼喊,说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决定和男子断绝关系。说明了她并非像传统的女子那样柔弱,她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男子已经变心,爱情不可挽回,所以毅然与男子决裂,显示出其性格中刚烈的一面。
3)选段写到“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在婚后,女子渐渐认清了氓的本质,一开始想要挽回爱情,独自伤感垂泪,面对男子日复一日地对其施暴,她最后下了决定,那就算了吧,与氓决裂。展现了其心理斗争的过程,属于心理活动的刻画。并且还融入了叙述,叙述了自己多年来在家里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劳作。回忆了往昔的美好。
4)①“耽”,沉溺于爱情;“说”通“脱”,脱身。句子翻译为:男子沉溺于爱情之中,还可以解脱。女子沉溺于爱情之中,就无法解脱了。
②“爽”,差错;“贰”,数词活用为动词,不专一;“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数词活用为动词,变化不定。句子翻译为:女子没有什么差错,但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总是三心二意。“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是议论句,自己对爱情有了深刻认识。《氓》通过女主人与氓恋爱结婚到受虐待、被遗弃的婚姻悲剧,反映了春秋时期男尊女卑、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和妇女受欺凌被损害的悲惨命运,女主人公对氓的谴责,是对自身不平等地位的一种抗争,也体现了诗歌作者对当时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批判态度。

五、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1.下列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叶沃若——沃若:润泽的样子

B.于嗟女兮——于嗟:感叹词,“于”通“吁”

C.女也不爽——不爽:指不爽快

D.靡室劳矣——室劳:家里的劳苦活儿

2.下列加线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B.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3.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如果沉迷于爱情,就不好意思说出来!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树叶子枯黄了,就会纷纷落下来。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静静地沉思一下,就会感到痛心不已啊。

答案】1.C

2.C

3.C

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暗含什么意思?(4分)

2)文段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表现出什么性格特点?(4分)

答案】1)运用了比兴的手法,(2分)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已经到极限。(2分)

2)男子寡情易变,(2分)女子决绝刚强。(2分)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氓(节选)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从所选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诗歌的最后一章中“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1.从忍辱负重转变为刚强决绝。

2.诗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反比,说明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对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对比烘托作用。

八、阅读《卫风·氓》最后两章,完成1~2题。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对这两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一章用“兴”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受到兄弟们的冷笑。

B.后一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到老就产生怨恨,无法挽回。

C.“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两句诗比中有兴,言下之意是说淇水和沼泽都有边岸,我的痛苦为什么没有尽头?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和痛苦。

D.“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真能做到如此吗?从她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氓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也是她的悲剧性格。

2.对《氓》全诗进行整体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重章复唱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以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B.诗人以浓墨重彩,描写了女主人公深挚而复杂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恨,从而塑造出一位有血有肉,有鲜明个性的悲剧人物形象。

C.此诗在赋比兴交替使用的同时,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特别是将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同是一条淇水,随着主人公前后处境不同,表现悲喜不同的心情。真是情以景迁,情与景合。

D.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其原因是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与一男子私定终身。

答案:A;D

解析:

1.不是回到娘家受到兄弟的嘲笑,而是兄弟不知道我的处境,只是以欢笑迎接我。

2.有妁逐之言,父母之命,其原因也不是那样,而是中国古代的大男子主义。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

B.始适还家门         适:出嫁。

C.女也不爽          爽:差错。

D.渐车帷裳          渐:渐渐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桑未落      仲卿闻,亦自缢于庭树    

B.静女姝      士贰

C.尔车来      我贿迁       

D.既遂矣      静思之

3.下列对该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

B.本诗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来十分感人。

C.本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诗歌可窥见古代的集市贸易和婚嫁礼俗。

D.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运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C.“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技巧上看,它与下文“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构成对比,便于抒发心中的愤慨,更能突出“警醒其他女子的作用”。

D.女主人公认为自己并无差错:对感情忠贞如初,多年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对得起丈夫了。

5.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3分,共9分)

1)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3)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答案

1.D
2.D                                                   
3.D
4.A
5.(1)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在品德上三心二意。(3分)

(踩点给分,“罔极”:没有定准,1分;“二三”: 三心二意,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

2)披上江离和白芷这些香草,把秋兰连结起来作为佩戴在身边的装饰品。(踩点给分,“扈”“纫”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

3)那些结党营私的小人苟且偷安,贪图享乐,国家的前途黑暗而危险。(3分)

(踩点给分,“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1分;“偷乐”,苟安享乐,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D项“渐车帷裳”中的“渐”如解释为“渐渐地”在语法上讲不通,联系前后的语境应解释为“浸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与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词语的词性有关。A.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用作代词,代“这个消息”。B.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代词,他的。C.介词,用。/介词,把。D.语助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D项,“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不当。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A项,这里是“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罔极”:没有定准,1分;“二三”: 三心二意。第二句中,“扈”,披上;“纫”,连结。第三句中,“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1分;“偷乐”,苟安享乐。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D.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2.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貌美和受宠。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比的手法,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楚辞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前人认为传统诗歌中有一种寓比于兴的比兴方式,是比兴合于一体,故兴即比,所指兴都是比的意思。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答案

1.C

2.C

3.D

4.(1)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作为婚期。

2)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异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

A项,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达到某种程度。

B项,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C项,贸丝,古今都是买卖丝的意义。

D项,三岁:古义,泛指多年;今义,指年龄。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

C项,“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一句是“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

D项,“所指兴都是比”错,而是指“兴中有比”。

故选D。

4.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字有(1)愆,拖延;子,你;将,请;秋以为期,以秋为期。(2)爽,差错;贰,差错,这里指爱情不专一;罔,无,没有;极,标准,准则;二三,有时二有时三,经常改变,比喻三心二意。

十一、阅读《氓》,完成第1-3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涉淇,于顿丘。匪我愆期,良媒。将怒,秋以为期。

乘彼堍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栽笑载。尔⼘尔筮,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兮,耽!之耽兮,犹可说也。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陨。我徂尔,三岁贫。淇汤汤,渐车帷裳。⼥也不爽,贰其也罔极,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既遂奂,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静思之,躬悼矣。

及尔偕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之宴,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下对《氓》的鉴赏,有误的⼀项是()

A.这是⼀叙事诗,采回忆追述和对法,讲述的是少被⼀青年男追求,两⼈终于成为了夫妻,她贫操劳,多年如,然最后却被丈夫休弃归家。

B.此诗通篇采用比兴的法。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既暗示女主⼈公的容貌由青春⽽⾄衰才老,更是两⼈的爱情由盛到衰的象征。

C.氓,婚前婚后也形成鲜明的对。从“氓之蚩蚩”到私欲得到满于暴矣”,乃朝三暮四后的贰其”,有地表现了男的暴戾不仁、忘恩负义的性格。

D.《氓》这诗同多数的《诗经》中的四诗⼀样,句式以四为主,多采回环跌宕的结构,注重重章叠句。

2.下列各句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氓》的女主人公讲述自己恋爱结婚、被虐和无端遭弃的婚恋悲剧,满腔愤懑。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是女主人公在三年婚嫁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经验和教训。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隐喻女子容颜的由美而衰。

D.氓恋爱时“信誓旦旦”,变心则为钱财已得,“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可为证。

3.《氓》三处写到“淇水”,任选其中二处所写“淇水”,赏析其作用。(4分)

4“淇汤汤,渐车帷裳”这两句描写有什么作

5.如果把这诗的情节分为“恋爱”“婚变”“决绝”三个部分,那么随着这样的情节变化,主⼈公的形象有什么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6.简要赏析《氓》中女子的形象。(5分)

答案】1.B

2.D/变心是因为女子色衰,以及氓品行不好。“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是当时的婚俗。

3.①《氓》三处写到淇水,所写淇水有实有虚,它成了一场悲剧婚姻的见证。②谈婚论嫁时,送子涉淇,淇水喻示了爱情的缠绵;③遭弃归途中,淇水湿帷,淇水暗合了婚姻的变故;④归家静思时,淇水有岸,淇水反衬了悲剧的宽广。(答一处2分)

4.这两句景物描写充分表现了⼈物悲伤的⼼情。其⼀,洪⽔浩浩汤汤,如同⽆边的悲苦;其二,眼前是当年出嫁时幸福地渡过的洪⽔,洪⽔依旧⽽⼼境迥异。

5.峦爱阶段是勇敢追求爱情的形象,也是⼀个坠⼈爱河的痴情的形象,如“将子⽆怒,秋以为期“乘彼堍垣,以望复关”等;婚变阶段是⼀个被⽆情抛弃的悲惨形象,如“静言思之,躬⾃悼矣”;决绝阶段是⼀个⾃尊、坚毅的形象,如“反是不恩,亦已焉哉”。

6.《氓》中女子是一场悲剧婚姻中的弃妇。(1分)她美丽多情,敢于追求美好的婚姻生活;(2分)她勤劳坚强,勇敢地面对婚变而向不专一的爱情诀别。(2分)

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有所思
〔汉〕佚名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诗经·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氓》描绘了一对恋人婚前婚后的变化,呈现的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故事,表达的是女子的反思和觉醒。
B.《有所思》写女子思念爱人,大海阻绝不了她的相思。她想赠礼物表达爱意,就在玳瑁簪上系以双珠,再用美玉装饰之,从中可见主人公非常用心,十分珍视爱情。
C.“妃呼豨”,语气词,表叹息,主人公一切的愤怒、伤心、不舍、难过都化作了那一声长长的叹息,令人嘘唏不已。
D.“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写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
15.两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有诸多相同之处,描述的女主角的人物形象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案】
14.D15.①两首诗都用第一人称,都以女性视角来表达遭遇爱情波折时的情感。
②两首诗都采用对比手法,都将女主人公热恋时的缠绵悱恻和知晓郎君有二心时的悲痛愤怒进行了对比。
③两首诗都采用了赋比兴手法,都以直陈其事为主,加以比兴烘托。《有所思》以“秋风肃肃晨风飔”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氓》三次写淇水,见证了两人的爱情,“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暗示了女子容貌和爱情由盛而衰的变化。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人物形象、语言的能力。
D.“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错误。本句意思: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可见诗句是女子的回忆和忧虑。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氓》中“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有所思》中“有所思,乃在大海南”,都采用第一人称。
二者都是从女性视角来写在爱情中遇到的波折,并且在文中都用到了对比的手法。《氓》表现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前后态度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有所思》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开头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前后态度形成对比。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
两首诗都采用赋比兴手法,都以直陈其事为主,加以比兴烘托。《氓》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以及婚后生活;其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比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比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有所思》以“双珠瑇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为线索,叙写“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以“秋风肃肃晨风飔”以景物的比兴烘托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听到屋外秋风声里鸟儿飞鸣,情绪更乱。

二、【题目】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回答下面小题。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1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叙事诗采用对话形式,人物对答富有情感与个性,生活气息浓郁。

B.故夫对新人与故人做了多方面比较,并对他当初的休妻行为表示道歉。

C.女子重提当年“新人从门入,旧人从閤去”之事,对被遗弃难以释怀。

D.女子的婚姻不幸让人同情,她的遭际与《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相似。

2 】 请简要分析《上山采蘼芜》《诗经·氓》中两位女主人公形象的异同。

【答案】

1 】 B

2 】 《卫风·氓》与《上山采蘼芜》描写的女主人公都是勤劳、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所不同的是,《卫风·氓》表现女主人公的坚强以及对前夫的决绝之情。《上山采蘼芜》表现女主人公被抛弃后仍关心着前夫,表达了对封建礼建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懑。

【解析】

1 】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 项中,“对他当初的休妻行为表示道歉”分析错误,诗歌中有男子对休妻有悔恨之意,但没有道歉。故选 B 。

2 】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神态来分析;关注反应心情的词语;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的事物);分析诗歌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本题是比较两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指出其异同点。相同点:《卫风·氓》与《上山采蘼芜》描写的女主人公都是勤劳、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不同点:《卫风·氓》表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和怨恨感情,鲜明的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对前夫态度是决绝的。《上山采蘼芜》女主人公下山时遇到弃她而去的丈夫,仍旧情难忘的关怀着丈夫,问他新人何如。通过前夫的回答,可以看出,前夫仍眷念着前妻,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建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懑。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4~15题。

王风·中谷有摧①

《诗经》

中谷有蓷,暵②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脩③矣。有女仳离,条④其歗⑤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⑥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氓(节选)

《诗经》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注】①蒲tuī:益母草,古人认为其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②暵hàn:干枯、枯萎的样子。③脩:干枯、败坏。④条:深长。⑤歗:同“啸”。⑥湿:将要晒干的样子。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谷有箍》是自哀自悼的怨歌,女主人公既遭丈夫抛弃,又遇凶年饥馑,悲叹命运凄惨。

B.《中谷有箍》每节都以益母草开头,以弃妇的慨叹作结,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这是“赋”的写法。

C.《氓》中的卫国女子被弃后既有对男主人公负德变心的愤慨和控诉,也有对爱情的深刻领悟。

D.和《氓》中的女子一样,《中谷有雍》中的弃妇面对悲苦的命运,既怨天尤人,也深刻反省。

15.《诗经》善用“比兴”表情达意,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比兴”手法在两诗中的运用。(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答案】14.B (“赋的手法”错,应是“重章叠句”的手法)

15. 6分 ①《中谷有蓷》以“益母草”起兴,益母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自然地引起女主人公对婚姻的联想,(1分)以益母草的枯萎比喻女子容颜的衰老,(1分)表达遇人不淑、命运凄惨的痛苦与悲伤。(1分)②《氓》以“桑树”起兴,采桑养蚕,是女主人公的日常劳动生活,以此起兴,自然真切。(1分)以桑叶的变化比喻女子容颜由光鲜美丽逐渐衰老憔悴,以斑鸠贪吃桑葚喻女子沉溺爱情,(1分)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爱情、婚姻不幸的悲叹和领悟。(1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注释:(1)问遗:赠予。(2)绍缭:缠绕,装饰。(3)拉杂:堆集。(4)妃呼狶:妃,悲:呼狶,唏嘘。(5)晨风飔:晨风,雉鸡;飔,思。(6)高:同“皓”,东方发白。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 

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诗人以“双珠玳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作为线索,通过“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感情变化。

C.“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D.“拉杂”“摧烧”“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果断、决绝的态度。

E.本诗通过行动细节描写和景物的比兴烘托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

2)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根据两首诗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
1)CD
2)《有所思》情感变化:由气愤到伤感到无奈。(3分)《氓》的情感变化:先怨恨,后悲伤,最终释怀。(3分)

【解析】(1)C项,“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分析错误,应为期盼。D项,“果断、决绝的态度”分析错误,应为“愤激、决绝的态度”。
2)这是比较鉴赏题,从题干来看,比较的点是“情感变化”。先看本诗,“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了女主人公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后,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愤然砸毁信物,表达了愤激、决绝的态度。“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歔欷长叹。再看《氓》,第四章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怨恨。诗人用“比”的手法,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明女子的容貌已经衰减了,揭示出她被氓抛弃的直接原因。第六节“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抒写了女主人公被弃后的愤恨决绝的心情,感情慢慢转入平静。“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一股怨恨交集的激愤之感油然而起。回忆往事,对照今天,当初的“旦旦”“信誓”全被氓一手推翻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最终释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氓》
《诗经》二首导学案
氓教案
我国第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诗———《氓》赏析
《诗经·氓》:恋爱和婚姻的真相,早被这首古老的诗歌说透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