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杜优劣新论——圣者情怀:李杜优劣的根本原因(张秀成 张原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总25卷   第7期  2004年7月

张秀成  张原成

(1.攀枝花学院学报编辑部,四川攀枝花617000;2.宜宾学院中文系,四川宜宾644007)

摘要:本文对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李杜优劣问题作了新的探讨。认为,过去的李杜优劣之争没有全面认识李杜 的优劣问题,更没有揭示出李杜优劣的思想学术原因。杜诗固然有“集大成”和“金声而玉振”的特点,但真正使杜 甫被后世尊为诗圣的,还是杜甫深受儒家学术思想薰陶而养成的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圣者情怀和强烈的社会意 识。正是这样的圣者情怀,使他写出了一系列反映民生疾苦的史诗性的作品。李白则因为道家思想的影响,而有 更多的仙风道骨,他虽然也有对社会人生的关怀,却不如杜甫执著。文章认为,辨明李杜的优劣,对取法乎上者有 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李白;杜甫;圣者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4)07-0231-03



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唐诗中浪漫主义和现实 主义这两座高峰,他们都是中国诗歌史上极其伟大 的作家,对这两位文学巨人,我们都怀有崇高的敬 意,无论从什么角度,我们都没有资格妄议先贤的优 劣,笔者在这里谈李杜的优劣,实在有些像韩愈所说 的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但是,李杜优劣问 题,在历史上存在过很长的时间。笔者认为,分清李 杜优劣,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为学 术界和我们所处的社会层面,对李杜优劣问题都没 有正确的认识,成都杜甫草堂有关杜甫的介绍也没 有揭示出杜甫所以被称为“诗圣”的根本原因,因而 不能让人们了解杜甫的精神实质和他已经达到的思 想境界,自然也就不能使我们“取法乎上”而有更高 的逻辑起点。因此,笔者认为辨明李杜的优劣意义 十分重大。

一、历史上的李杜优劣论

李杜大约同时而以李白为长,唐人就曾将李杜 作过比较。朱东润《杜甫叙论》引述了前人的观点: 中唐诗人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 就说“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 说明在元稹以前,唐人已将李杜并举,但没有分出二 人的优劣。元氏则认为,李白诗在“壮浪纵恣,摆去 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诗歌”方面是可以和杜甫比 美的,但在“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 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方 面,李白和杜甫相比就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这说明, 在元稹那里,李杜是有优劣的:元是扬杜抑李的。朱 东润先生认为,元称道的只是杜甫铺陈终始,排比声韵,评价还不够全面。朱氏还举到元好问对元稹的 批评:“排比铺陈特一途,藩篙如此亦区区。少陵自 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元好问认为,排比铺 张只是一个方面,如果杜甫只会这一点就太渺小了, 杜甫自有其高妙之处。可是元好问并没有说杜甫的 “连城璧”究竟是什么。朱氏还认为,元好问把杜甫 的五言长律说成是碔砆也不免是过分的贬低。朱氏 还提到唐代韩愈对对李杜的评价,说韩愈的《调张 籍》并推李杜,也没有说李杜熟优热劣。有见于此, 朱氏力图给出李杜的优劣。他认为,从今天看来,李 杜在运用人民的语言,诉说人民的情感方面,都有伟 大的贡献,但是这里有一个时代的局限。他认为,李 杜的时代是不相同的,李白出生早了十一年,去世早 了八年,“在正常年代里,无论十一年或八年,关系都 不大;但是在庞大的大唐帝国解体的年代里,八年是 一个漫长的岁月,人民的血泪更能激起诗人的沉痛 和悲哀”,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比李白晚去世八年, 所以更多地感受到了时代环境下人民的苦难,因而 他的诗比李诗更具人民性。尽管李白的最后几年也 是在艰难中度过的,但时间太短了,所以朱氏认为李 的人民性远远不如杜甫,他们之间有一段很长的距 离。朱氏还谈到,李杜在唐中央政府中的地位也不 相同,李虽做过翰林待诏,但究竟没有参预中央的大 政,杜甫却作过左拾遗和工部员外郎,并和当时的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房取得了联系,事实上成了参预 中央大政的一员,并且在大动乱前后的几年里,杜甫 都是在中央度过的。正是这两点,使杜诗比李诗更 多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人民的企盼,因而比李诗 更具人民性。朱氏还谈到,有人说李白的天才远远超过杜甫,也有人说李白不是儒家而杜甫是儒家,因 此李白比杜甫高明得多,朱氏对此有所批评,但很不 详细,也不系统。朱氏说,我们不需要胶着于李杜的 比较,而应当重视他们如何反映他们的时代,如何反 映大唐的繁荣和解体。[1]笔者认为,朱氏的意见有 其合理性,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李杜是如何反映他们 所处的时代的,这是文学的本质所在,只有这样我们 才能从前代的文学家那里学到通过文学反映社会的 具体的文学艺术技巧,但是弄清李杜的优劣,也是很 有必要的。因为,在历史上,有的诗人是学杜的,有 的则是学李的,这些人也有优劣差异,正是学习对象 的不同,使他们有了不同的层次。尽管对我们一般 人来说,无论学李还是学杜,只要我们真正学到了他 们中任何一个本事的三分之一,我们都有可能成为 小有名望的作家,但是作为有志向的人,则应在转益 多师的同时,选择更有境界的作家作为自己效法的 榜样。从这个角度讲,辨明李杜的优劣就很有必要 了。笔者认为,在李杜优劣问题上,朱氏及其前人, 都没有全面地认识到李杜优劣差异的表现,也没有 找到李杜优劣形成的真正原因。朱氏看到了人民性 的问题,比过去只从诗歌艺术和风格看问题要全面 一些,也更为深刻,但是朱氏也没有找到李杜优劣的 根本原因,他的说法也有问题。比如,说杜甫更多地 了解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因而他的诗有更多 的人民性,就不能解释安史之乱以前杜诗中的人民 性问题。所以寻求李杜优劣的根本性原因,就显得 更为重要。这正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李杜的优劣

笔者认为,李杜的优劣,既要从李杜本身的文 学艺术水平来看,又要从李杜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来看,还要从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态度来看,更要从 李杜的思想境界来看。只有这样,我们对李杜的优 劣才会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1、李杜优劣及其表现

李杜优劣可以从他们的尊号来看。后人尊李白 为“诗仙”,尊杜甫为“诗圣”。这两个名号大不相同。 诗仙者,诗中仙子也。尊李为诗仙,是因为李白“五 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他的诗很多都有 仙风道骨,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再如《听蜀僧濬 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 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 云暗几重。”这也可以算是飞仙语了。其美则美矣, 奈苍生何也!李诗即使反映现实,有时也是一种曲 折的反映。如他的《古风》第十九:“西上莲花峰,迢 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 飘浮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 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 野草,豺狼尽冠缨。”其中主要的还是仙风道骨。所 以,虽然李白诗歌的人民性,在唐诗中已经是很突出 的了,但是和杜甫相比,却不能不稍显逊色。

人们尊杜甫为诗圣,有人认为是因为杜甫精通 诗歌。如刘新生的《诗圣杜甫》就是如此。他说,中国人将最崇拜的人称为圣人。圣是道德修养极高的 意思。刘如此理解圣人,可以说是接近了圣人之道。 可惜他又引《说文》说“圣,通也”,又引《尚书·洪范》 说“于事无不通谓之圣”,这又远离了圣人之道。当 然这不是刘先生的错,“圣”本来是一词多义的。刘 先生不是把“圣人”理解为道德修养极高的人,而是 从通才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因为孔子是无所不通, 精通一事的也可叫圣。所以,刘说,精通医学的张仲 景称医圣,书法家中有书圣,吴道子又被称为画圣, 那么杜甫被称为“诗圣”当然是因为他精通诗歌的原 因了。但是刘也说称杜甫为诗圣,“也涉及到杜甫在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近乎孔子被称为圣 人。所以刘又引了清人王士禛的话,说“尝戏论唐人 诗,王维佛语,李白、常建飞仙语,杜甫圣语。”可惜刘 又将笔锋一转,说因为精通一事的人称圣,杜甫称诗 圣是因其于诗无所不精。也不单是刘新生,其实文 学史上很多人称扬杜甫,都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是因 为杜甫“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 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 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 者。”[2]元稹这段评语为历代文学家共同接受,被认 为是了解中国诗歌史和诗人杜甫的最正确的评述, 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但是笔者认为,这 些评价并没有提示出杜甫真正伟大的所在。倒是王 士禛的“戏论”才真正提示了杜甫所以被称为诗圣的 原因,那就是因为杜诗的圣贤气象。人们一般认为,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之所以伟大就 是因为他写了大量的“善陈时事”的史诗和反映社会 现实的政治诗,但笔者认为,杜甫的伟大在于他是以 圣者的情怀在看世事,看人生,看社会,他的诗常常 表现出圣者的情怀。比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五百字》,就有很多体现圣者情怀的名句。诗一开 头,就说自己立志向古代的贤臣看齐,“窃比稷与 契”,稷与契都是虞舜时期著名的贤臣,他们一个教 民种植谷物,一个推行文化教育,辅佐虞舜成了一代 明君。面对动乱的唐朝,杜甫也要“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这种远大的志向不仅贯穿着杜甫的一生,也是他诗歌创作的思想根源。这种思想使他“穷 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也使他写出了“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骨”,“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 夫家,聚敛贡城阙”,这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也是 这样的思想,使他在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之后,由 自己的窘况联想到了天下寒士的苦难,从而产生了 甘为天下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强烈愿望,唱出 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的名句。这就是杜诗中随处可 见的圣者情怀。杜甫有着非常强烈的社会意识,这 正是他和李白不同的地方,也是他成为“诗圣”的根 本原因。

2、李杜优劣的思想根源

为什么李白多飞仙语,而杜甫却作圣语呢?这就和他们从小所受的影响有关了。从思想上看,杜 甫出生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对他有很 大的影响。李白虽然也有儒家的成分,但他更多的 是道家和法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二人世界 观、人生观的差异,也决定了他们志向的不同。李白 早年在家乡读书,除儒家经典外,还有六甲和百家杂 学,同时又习诗赋,好剑术,游神仙,又曾遍访名山大 川,他的思想比较复杂,是儒、道、游侠和法家思想并 存,而且始终存在矛盾,更多的时候是企慕神仙,向 往隐逸,在最得意的时候,他则是“申管晏之谈,谋帝 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 一”[3],他学的也是管仲、晏婴(管晏之才是不能比 孔孟之德的)。杜甫则不同,他学的是儒家。儒家推 尊尧舜,所以杜甫很早就确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的志向,有了君明臣良、国定民安的社会理 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杜甫终生都在为之而奋斗。 正是这一点,使安史之乱以前的杜诗就有了较强的 人民性,而在乱后,他“不眠忧战伐”,使杜诗总是凝 聚着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形成了沉郁苍凉的独特 风格,也使杜诗到处充溢着圣者情怀。这种圣者情 怀是李白所没有的,所以李白一方面积极要求为世 所用,另一方面又热切向往着求仙学道的隐逸生活, 这影向了他对社会事业的专注,在现实社会遇到挫 折的时候,其为社会奋斗便不如杜甫执著。这正是 我们更加推重杜甫的原因,也是笔者李杜优劣论的 核心论点。

在此,我们还不得不谈到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笔者认为,儒家和道家相比,儒 家更客观一些,他只着眼于现实的世界,现实的人 生。现实的世界我们是不能完全认识清楚的,所以 不知世界是否为空,也不知天上有没有神仙,只知道 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我们所在的现实的世界。我们由 父母所生以后,就有双亲,就有了先祖,就有了父族、 母族的种种人际关系,而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马 上又有了种种社会关系,有儿时的伙伴,有老师,有 同学,既有老朋友,又有新朋友,还有同事,有邻居, 这样,我们就又有了家庭、国家和社会,所有这些都 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成长和成绩 都不可能是我们个人努力的结果,可以说,我们是因 爱而降生的,是因爱而成长的,所以我们应该爱我们 的双亲、家庭、国家和社会,要对他人有所回报。人 生的意义就在于为人类社会的人际关系而生存,能 够很好地处理这些关系的人,在家庭、社会尽了自己 的责任而做得很好的人,就是圣贤。儒家的价值观 就是要为他人而活着,如果不为他人而活,自己活着 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们无论吃得多好,穿得多 好,都只能暂时保住我们的臭皮囊,最后总是要灰飞 烟灭的,为自己开心,为个人自由,那些都是说不清 的。儒家看到了人总是要死的,但是人来到这世上 又有了种种的责任,所以要在自己死前,努力地尽到自己的责任。为此要格致诚正,要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在人际社会中最好地尽自己的义务。整个儒 学,就是“修己安人,天下为公”的圣人之学。道家、 佛家则不同。尽管在中国社会没有纯粹的儒家,也 没有纯粹的道家、佛家,中国的佛道二家在社会人生 方面也都有很高的境界,也有许多非常杰出的人物, 但是从一般情况来看,因为佛道最初的着眼点与儒 家不同,他们看到人死的必然,一是向往着通过修道 使人长生不死,成为神仙,一是想到万物皆空,而顺 其自然。此二家都时常舍离亲人,舍离人类社会。 所以,中国历代思想家,其伟岸不群者往往归于儒 学,宋代的周张程朱,明代的王阳明莫不如此。这是 因为我们的儒学确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如大同的理 想,如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 理想,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文学创作提供思想源泉,杜 甫之高于李白,其根原正在这里。正是李杜哲学思 想的差异决定了二人的优劣差异,也就是说,正是儒 家的圣人之学,使杜甫比杂学各家的李白有更高的 思想境界。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应该以杜甫 为宗师,同时在转益多师的时候,也要更多地注意作 家关注社会、热爱集体的一面,这才是“取法乎上者” 最宜注意的问题。

最后,我们还需要说明的是,杜甫虽然是诗中圣 哲,却也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在中华民族的古代 英杰中,达到了最高境界,堪称中华民族一流英才 者,首推孔孟。因为他们研究的是圣人之学,他们为 中华民族提供的是非常高明的思想。而杜甫为我们 提供的只是一种诗,一种文化,只不过他提供的是最 好的诗,最好的文化,有助于中华思想的传播。诗是 有价值的,但有些诗,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等, 可以陶冶情操,却不能给人以思想,这就是孔孟被尊 为圣人,而杜甫仅为诗圣的缘故吧!所以,在明白了 圣者情怀是李杜优劣的关键之后,我们就会记住哲 学家王阳明的话:“使学如韩柳,不过为文人。辞如 李杜,不过为诗人。果有志于心性之学,以颜闵为 期,非第一等德业乎?”[4)。这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人 都只能钻研心性之学,但是所有的人确实都应该首 先学点心性之学,这样,我们即使只是学习某一领域 的知识,只是从事某种具体的工作,也可以先立“必 为圣人之志”,从而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人类社会之 必须。也唯其如此,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才 有可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朱东润:杜甫叙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

[2]刘新生.诗圣杜甫[M].四川文艺出版,1997.4.

[3]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简明中国文学史[M].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1984.6.

[4]鲍希福.怎样超凡人圣[M].四川大学出版社,995.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李白没能成为诗圣?
小学生必备文常积累
“诗圣”杜甫为何屡次科举不中? | 读唐诗学历史游名胜No.54
集李杜诗
小学必备文学知识积累
杜甫,称号“诗圣”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