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b97、隋·杨素诗选《赠薛播州诗》
原文地址:b97、隋·杨素诗选《赠薛播州诗》作者:

隋·杨素诗选《赠薛播州诗》


 其一

在昔天地闭,品物属屯蒙。
和平替王道,哀怨结人风。
麟伤世已季,龙战道将穷。
乱海飞群水,贯日引长虹。
干戈异革命,揖让非至公。

天地闭,天和地为一体。
【品物】犹万物。 
【屯蒙】《易》《屯》卦和《蒙》卦的并称。万物初生稚弱貌。
“和平替王道,哀怨结人风”:没有战争,平和宁静的氛围,取道了帝王的统治。悲伤怨恨的郁结,形成民风,民情。
“麟伤世已季”:不断出现伤害世俗的教化出现了一段时间。
【龙战】本谓阴阳二气交战。《易.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后遂以喻群雄争夺天下。
“乱海飞群水,贯日引长虹”:海洋混乱海水横飞,成穿日而过的长虹。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乱海:比喻天下不安定。 长虹贯日:古人认为此征兆表示君王遇害。
【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革命:谓实施变革以应天命。古代认为王者受命于天,改朝换代是天命变更,因称“革命”。
【揖让】1.古代客人与主人相见时礼节,互相作揖谦让: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 2.犹“禅让”。以位让贤者:尧舜揖让。
【至公】最公正;极公正。 

译:在那天地混沌,还未开辟的时候,万物还很稚嫩。即使统治的更替还是很和平的,为政者观察民风,民风所形成的俚谣也有哀怨之声。孔子见到受伤的麒麟,而哀泣,世道已到了礼崩乐坏的末世,世间诸国的争战;流血不止,这种道路也是不能持久的。天地间的形势已相当危险了,那海浪汹涌,像飞起来一样,白色长虹穿日而过,预示着人间灾祸即将来临。不是所有通过战争进行的王朝更替都商汤周武那样的涤清旧治,称之为革命,也不是所有和平进行的王朝更替都像上古尧舜禅让那样公心无私。


其二

两河定宝鼎,八水域神州。
函关绝无路,京洛化为丘。
漳滏尔连沼,泾渭余别流。
生郊满戎马,涉路起风牛。
班荆疑莫遇,赠缟竟无由。

【两河】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东北流,经山东省西北隅北折至河北沧县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晋陕间的北南流向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
【宝鼎】古代的鼎。原为炊器,后以为政权的象征﹐故称宝鼎。 
【八水】八川。《初学记》卷六引晋戴祚《西征记》:"关内八水,一泾,二渭,三灞,四浐,五涝,六潏,七沣,八滈。"唐骆宾王《帝京篇》诗:"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亦用来借指关中地区。
域:疆土。神州:京城。
函关:函谷关的省称。
【京洛】亦作"京雒"。泛指国都。
漳、滏:河水的名称,两水一寒一温。 别流:泾、渭两河,一清一浊。
生郊,起于近旁。戎马生郊,指战乱起于近旁,兵祸大作。出自《老子》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风牛:风马牛不相及,比喻完全不相干的事情。涉路, 前路。
【班荆】在地上铺开荆条坐下:班荆相与食。
赠缟、缟纻,古人拿两者比喻交友。

译:长江、黄河是我国南北的两条主要河流。征服了它们,就可以统一中国。“四渎”的八条支流纵横交错,又把天下分为九州。当时你(薛道衡)在北齐出仕,我在北周为官,两国的边界正好以函谷关为界,两国为敌,这通道也断绝了,晋都洛阳也因长年战乱化为荒丘。你那时在漳水、滏水围绕连接成大湖的邺城(北齐都城),而我在泾水渭水清浊分明的长安。在那时,两国连年战争,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连牛马发情乱跑这样的理由也随便拿来作为开战的理由。那么,在这古郑地上,哪里能有铺上柴荆叙旧的可能,想要像季札访问郑国子产赠送吴国特产缟绸也是办不到的。

试评:追忆两人最开始服务的是两个敌对国家的状态,见面很难。


其三

五纬连珠聚,千载浊河清。
金亡潜虎质,闰尽自蛙声。
圣期伊旦暮,天禄启炎精。
雾生三日重,星飞五老轻。
禋宗答上帝,改物创群生。

【五纬】金﹑木﹑水﹑火﹑土五星。
【圣期】1.《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汉王充《论衡.刺孟》:"五百年者﹐以为天出圣期也。"后遂以"圣期"为圣人出世的时期。 2.当世的谀称,犹圣时。
【伊旦】即伊尹和周公。周公名旦,与伊尹并称伊旦。
【天禄】1.天赐的福禄。《书.大禹谟》:"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后常指帝位。 2.俸禄。 3.传说中兽名。汉代多以石雕其形以为饰。 4.汉代阁名。后亦通称皇家藏书之所。 5.酒的代称。语出《汉书.食货志下》:"酒者﹐天之美禄。"
【炎精】1.指火德;火的本性。 2.指太阳。 3.指应火运而兴的王朝。
【星飞】如流星飞驰。形容疾速。
【五老】1.神话传说中的五星之精。 2.宋杜衍﹑冯平﹑王涣﹑毕世长﹑朱贯等五位老人的合称。 3.见"五老峰"。
【禋宗】祀六宗。
【改物】改变前朝的文物制度。多指改正朔﹑易服色。后因以指改朝换代。
金:晋朝金德,
闰:非正统的帝位
自蛙声:相传晋惠帝夜游华林,闻得蛙鸣一片,禁不住问左右随从:“群蛙鼓噪,公叫也,私鸣也?”众人面面相觑,惟有侍中贾胤反应快:“处公地,公叫:憩私宅,私鸣。
圣期:《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汉·王充《论衡·刺孟》:"五百年者,以为天出圣期也。"后遂以"圣期"为圣人出世的时期。
天禄:天命,炎精:火德
雾生三日: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星飞五老轻:凝质具体,遂为五岳,……是为五岳之帝。……下至于物,为金木水火土,于事为帝,于人为五脏,皆此五气也”。故“以 理言之,莫若随五气之所寓而称,在天中则称五老上帝,在天文则称五帝座及五方五星,在神灵则称五方五帝,在山岳则称五岳圣帝,在人身则称五脏神君,岂不通理而易行。”

试译:当那五星连珠,千年浊浪的黄河变清的祥瑞出来的时候,建立新的统一王朝的圣人(隋文帝杨坚)就降临了。西晋灭亡后,那有虎雄之气的英雄潜藏在民间,那些自称为帝的草头王从晋惠帝后就层出不穷。天下早就盼望着圣人出来拯救,天命也注定隋朝要以火德为兴。先帝杨坚带领我们南征北战,平定统一了中国,整个的五星都顺畅运转,十分轻灵。我们建立新朝,改变前朝的文物制度,以利万民,同时也虔诚的拜答上帝的恩泽。

试评:颂圣之章,用典颇多。


其四

道昏虽已朗,政故犹未新。
刳舟洹水济,结网大川滨。
出游迎钓叟,入梦访幽人。
植林离各树,开荣岂异春。
相逢一时泰,共幸百年身。

道昏:昏暗的统治。
【刳舟】独木舟。
洹水,洹河,水名,在河南。也叫安阳河。
【结网】1.亦作"结罔"。 2.织网。
【出游】1.亦作"出游"。 2.外出游历走动。 3.旧时指到他地做官或游学。
【钓叟】钓翁﹔渔翁。
“植林离各树,开荣岂异春”:树木直立的森林,互不交叉,春天草木开出花朵,难道有什么不一样?
【开荣】(草木)开花。

译:前进道路上那些昏暗无光的云雾已经厘清了,但是一些政策措施还没有来的及完全更新。圣明的天子(隋文帝杨坚)他古代的圣人一样虚心选纳贤才,就像在大河边造船要通过江海,和结网捕得鱼获一样。他像周武王一样在梦中梦到飞熊入帐,在出游时迎接到姜太公这样的贤人。我和你(薛道衡)虽然像小树苗是从不同的大树上掉下种子发芽长大成才,但我们像开花一样展露才华是在同一个时代。我们在先帝的领导下,在一个顺利奋进的时代为国出力,共同幸运着这短短不足百年之身没有白活。


 其五

有帛贲丘园,生刍自幽谷。
尘芳金马路,澜清凤池澳。
零露既垂光,清风复流穆。
倾盖如旧知,弹冠岂新沭。
利心金各断,芬言兰共馥。

贲帛:指帝王尊贤礼士所赐与的束帛。语本《易·贲》“賁于丘园,束帛戔戔。”
【丘园】1.家园;乡村。《易.贲》:"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王肃注:"失位无应﹐隐处丘园。"孔颖达疏:"丘谓丘墟﹐园谓园圃。唯草木所生﹐是质素之所。"后以"丘园"指隐居之处。 2.指隐逸。 3.指坟墓。
【生刍】亦作"生蒭"。鲜草。《诗.小雅.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陈奂传疏:"刍所以萎白驹,托言礼所以养贤人。"鲜草可养白驹。后因用作礼贤敬贤之典。
【澜清】清澄如水。
金马路:去金马门待诏之路
澳:港湾
零露:降落的露水。【垂光】1.谓光芒俯射。 2.指俯射的光芒。 3.比喻普施恩泽。
【清风】1.清微的风;清凉的风。 2.清惠的风化。 3.高洁的品格。穆:禾

译:圣明的天子(隋文帝杨坚)曾派人捧着束帛去请你这位像芳草一样生长在幽谷中的贤人。你慨然应召,向金马门行去,车马经过引起的灰尘都是香的,在你即将要负责记载撰写机要文书的中书省里就像凤凰池里来了一股清波。天上降下来的露水闪耀着太阳的反光,清风吹着大地上的禾苗像波浪一样起伏。我们俩相会在一起,就像相交多年的朋友,在仕途上互相鼓励提携是平常事,哪用时时斋沐弹冠呢?我们同心协力,那力量能切金断玉。我们都说着高雅的语言,吟诗作赋,像兰花一样共同散发芬芳。

评:赞扬薛道衡,回忆一起工作的岁月。



其六

自余历端揆,缉熙恧时彦。
及尔陪帷幄,出纳先天眷。
高调发清音,缛藻流馀绚。
或如彼金玉,岁暮无凋变。
余松待尔心,尔筠留我箭。

端揆:宰相
缉熙:光明
恧:惭愧
时彦:当代的俊彦
出纳:负责下达诏命,上传意见,隋代官名为内史。
缛藻:繁华的词藻。
松心:喻坚贞高洁的节操。 唐 刘禹锡 《酬喜相遇同州与乐天替代》诗:“旧託松心契,新交竹使符。”
筠箭:箭竹。喻坚贞。 南朝 梁 刘孝标 《与宋玉山元思书》:“心贞筠箭,德润珪璋。”

译:自从我当了宰相,我就一直惭愧,因为还有好多像您这样的俊彦光明夺目。后来,您到了天子身边做内史,负责撰写发布诏令,收集意见。那些诏书,文章像意味高古,清雅的琴曲,繁丽的词藻焕发光采,像流动起来一样。这些文章就像金玉一样,并不会随时间季节改变。我呢,也期许和您共同勉励,共同保持坚贞高洁的节操。

评:继续赞薛道衡,开始把自己联系上了。






其七
荏苒积岁时,契阔同游处。
阊阖既趋朝,承明还宴语。
上林陪羽猎,甘泉侍清曙。
迎风含暑气,飞雨凄寒序。
相顾惜光阴,留情共延伫。

注释:
契阔:怀念。《历代名画记》卷六引 南朝 宋 宗炳 《画山水序》:“余眷恋 庐 衡 ,契阔 荆 巫 ,不知老之将至。”
阊阖: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
承明:天子左右路寝
清曙:清晨

译:时光荏苒,我真怀念我们以前一起走过的地方啊。我们在一起从皇宫正门一起上朝,天子在正殿后面的生活宫殿宴请我们,我们曾经坐在一起谈话。在皇家猎场陪天子打猎,在皇家避暑的地方,清晨一起等着天子起来。我们在一起经历了很多风雨和无数个春秋。我们隔着千山万水相望,珍惜这越来越少的岁月,在岁月中留下真情,希望它能走得慢一些。

评:已谈到共同工作那段时间了。 承上启下。


其八

滔滔彼江汉,实为南国纪。
作牧求明德,若人应斯美。
高卧未褰帷,飞声已千里。
还望白云天,日暮秋风起。
岘山君傥游,泪落应无已。

南国纪:《诗·小雅·四月》:“滔滔 江 汉 ,南国之纪。” 郑玄 笺:“ 江 也, 汉 也,南国之大水,纪理众川,使不壅滞;喻 吴 楚 之君能长理旁侧小国,使得其所。”
褰帷:《后汉书·贾琮传》:“ 琮 为 冀州 刺史。旧典,传车驂驾,垂赤帷裳,迎於州界。及 琮 之部,升车言曰:'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后因以“褰帷”为官吏接近百姓,实施廉政之典。
尾联用典:晋 羊祜 任 襄阳 太守,有政绩。后人以其常游 岘山 ,故于 岘山 立碑纪念,称“峴山碑”。《晋书·羊祜传》:“ 襄阳 百姓於 峴山 祜 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杜预 因名为堕泪碑。”

译:那滔滔奔流的长江和汉水象征着您治理播州的德政,做一方父母官应该寻求德才兼备的人,您就是这样美好的人啊。您在播州治所高卧,并未卷起车帘到处奔走,那官声却已传播千里。到了秋风起时,您和同僚们像先贤羊祜一样登高望远,思念长安这片白云飘飞的天空。将来播州百姓也会像怀念羊祜一样怀念您。

评:继续美言,然薛之功绩并无闪光点,播州人民后世并无赞美于他。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隋书·薛道衡传》云:“道衡久当枢要,才名益显。太子诸王争相与交。高颎、杨素雅相推重,声名无竞一时。仁寿中,杨素专掌朝政。道衡既与素善,上(按指隋文帝)不欲道衡久知机密,因出检校襄州总管。”可见,道衡外放,是削弱杨素势力的一项措施,无怪乎薛道衡离都时,要“不胜悲恋,言之哽咽”了。

诗的开头两句:“滔滔彼江汉,实为南国纪”,气势磅礴,写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包容南国众流,千汇万状。这两句化用了《诗经·小雅·四月》中“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成句,而前句加一“彼”字,则有了一种忧伤、无奈的情味。“纪”,谓经带、包络。襄州位于汉水之滨,南望长江。友人这次外放虽出于无奈,但襄州毕竟是天下重镇、形胜要冲之地,这是诗人可引以自慰的,故句中情绪并不低沉。薛道衡出任襄州总管,作为地方军政长官,应当具有廉洁完美的德性,而他的所作所为,也正应合了这个美德。此即“作牧求明德,若人应斯美”二句之意。作牧,作一州之牧(长官)。“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后句中“若”、“斯”二字均可作“此”、“那”解。薛道衡不仅具有高尚的品格,而且有着卓越的政治才干,治理一个州郡自然不甚费力,故“高卧未褰帷,飞声已千里”。高枕而卧,无为而治,甚至连床帐也用不着撩起,却已政绩卓著,名扬千里。褰,撩起。这二句笔法夸张,“千里”的辽远,也与“滔滔”的浩荡前后相应,使全诗气势不减。史传中对薛道衡在襄州,只有“在任清简,吏民怀其惠”几个字,但即此也可证明杨素所言不虚了。

“还望白云天”以下四句是极受后人推崇的佳句。作此诗时,薛道衡早已不在襄州任所,故诗中想像其“回望”。传说黄帝时,以云命官,秋官为“白云”,故“白云天”即秋天。此处亦可按其字面意义理解,秋高气爽,白云悠悠,秋风飒飒。日暮之时,友人仍留连水光山色而不归。襄阳第一名胜,当推城南之岘山。道衡若出游岘山,不可能不去瞻仰羊祜的堕泪碑,见碑也不可能不为之泪落不已。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驻襄阳,颇有惠政,殁后其部属在岘山他生前游息的地方,建碑立庙,每年祭祀,见碑者莫不流泪,号为“堕泪碑”。薛道衡的地位与当年羊祜相似,至于他的堕泪,则伤心人别有怀抱。其可堕泪者有三:被排挤出京,一也;被君王认作杨素羽翼而不复信任,二也;友人分离,山高水远,便纵目远眺也不可望及,三也。有此三当哭者,又当堕泪碑前,又安能不潸然泪下呢?这泪有友人之泪,也有诗人自己之泪。如前所引,杨素自己受炀帝猜忌,自身不保,即不见羊公之碑,也未尝能不下泪。

这一章既叙友人经历,又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二者虚实相间,互为映发,显得感情真挚。“江汉”、“千里”、“白云天”,气象高朗,“日暮”、“泪落”,情调沉郁,两者合而观之,整章诗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之气。叙友情之作有这般气息,这不能不归结于诗人胸中自有一种豪阔境界。


其九
汉阴政已成,岭表人犹蠹。
弹冠比方新,还珠总如故。
楚人结去思,越俗歌来暮。
阳鸟尚归飞,别鹤还回顾。
君见南枝巢,应思北风路。

注释:
汉阴:承接上文羊祜镇襄阳事,表明薛在播州的施政已成形完美。
蠧:懵懂,贫困。
还珠:《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採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於 交阯郡 界。於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於道。 尝 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踰岁,去珠復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后以“还珠”形容为官清廉,政绩卓著。
阳鸟:鸿雁之类候鸟。《书·禹贡》:“ 彭蠡 既猪,阳鸟攸居。” 孔 传:“随阳之鸟,鸿鴈之属。” 孔颖达 疏:“此鸟南北与日进退,随阳之鸟,故称阳鸟。”
尾联引《古诗十九首》:胡马嘶北风,越鸟巢南枝。

译:您在播州像羊祜那样的德政已成形,但那里的人民因施政时间短,暂时未得到恩惠。这时您已生归长安之意,弹了弹帽子上的灰尘,帽子就像新的一样。但您的德政会长久的留存在播州。您就像楚王孙一样凝结了归思,那播州人民就像越国船工一样来歌颂赞美您(用越人歌之典)。您就像那鸿雁一样到了归北的季节,但又像别去的仙鹤一样频频回顾播州。您看见那越鸟在南方筑的巢,一定又会思念马儿迎着北风归乡的路。心情定是矛盾,辗转反侧的啊。

评:继续赞美。



 其十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雁飞穷海寒,鹤唳霜皋净。
含毫心未传,闻音路犹夐。
唯有孤城月,徘徊独临映。
吊影余自怜,安知我疲病。

故林:从前栖息的树林或故乡的树林
穷海:极远的瀚海。瀚海,指沙漠。
皋:音“高”。水边的高地。
含毫:濡笔作书。
路犹夐(兄去声):夐-远。
吊影:形影相吊,意指孤独。吊,伤悼,悯恤。
疲病:身心疲惫,内心悲凉

薛道衡一生历仕北齐北周和隋文帝朝,至晚年在隋炀帝于公元605年即位才转任播州刺史。杨素的这首诗当作于隋炀帝时,而杨素于炀帝即位二年即病卒,因此这首诗应作于公元605至606年间病重时。前人述杨素生平曾说:“素尝以五言诗七百字赠番(播)州刺史薛道衡,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为一时盛作。道衡叹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岂若是乎?’”以此断之,包括这首诗在内的赠薛播州十四首,可以看作杨素的绝笔,而杨素的知交薛道衡的评语,正可看作对这诗的诠释。

前四句是写景: 秋寒之际,北风吹掠老林,肃凛之秋声不堪入耳,大雁飞去留下寂凉的荒漠瀚海,孤鹤长唳在生机殆净的霜皋。诗展示的不啻是一巨幅苍凉大笔横抹的秋景画面。在这里,当然不是具体的对自然风景的描摹,而是作者杨素晚年正当名位已极却又为肃杀跋扈的炀帝猜忌、心志难伸又逢衰病的苍凉心态的写照。后六句点到了题目,也抒写了自我的处境: 濡墨作诗书,但却无法将我的心情写出,想要通达声问,两地却是那么遥远,惟有清寂孤城上的明月缓缓移动临照着我。我顾影自怜形影相吊,远方的友人能知道我心劳身病吗?这最后的两句真实地直抒了自己孤寂的心态,与诗的前半部勾划出的苍凉的氛围完全呼应融为一体。全诗的词气尽管宏拔,但却渗透着苍凉之意。游国恩等人写的文学史中说这首诗透露着作者的难言之隐,这其间的隐痛,恐怕不只是他虽然表面深受隆恩权倾朝野名位已极但却受着隋炀帝的猜忌,而且当气盛势重侵陵四众的一生过去之时,已隐隐省悟到晚景和身后的悲凉吧? 杨素这个才情横扬人品却不佳的权贵,这首诗所透露的哲理,也不能说对后人没有启示。

这首诗是五言古风,用仄韵去声,以利于表达苍凉深沉的气氛,其中也不讳四声八病之忌,遣辞命句十分自然。虽也有对句,但不事雕琢,继承了五言古风苍莽朴拙的风格,并影响着唐人古风的创作。

译:北风吹动故都(长安)的树林,那秋天的声音不堪听,听了引起悲凉之思。我看见那大雁飞到了僻远的海边,寒风烈烈,白鹤在下了霜后的沼泽地鸣叫,天地充满了萧瑟之意。我在给您写诗时把笔含在嘴里沉吟很久,不知如何表达我的心情。听说驿路上传来的消息,您还在很远的路上。只有这长安城头的那一轮月啊,起来又下去,孤零零地照着我。我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安慰,又有谁知道我身体多病,心理疲惫呢?

评:开始转入自己吐苦水。


其十一

养病愿归闲,居荣在知足。
栖迟茂陵下,优游沧海曲。
古人情可见,今人遵路躅。
荒居接野穷,心物俱非俗。
桂树芳丛生,山幽竟何欲。

遵路:遵循道路前进。
躅:践,踏。

译:身体不好需要养病时,我是很愿意卸去宰相职务闲居在家的,人要保持荣光体面就要知足。栖居在茂陵之下,在那水面广阔的大湖边上弯弯曲曲的地方优游。这一方面古人的例子数不胜数,真情流露,而我这个今人也走到这条道路上来。我在郊区的宅子挨着无尽的旷野,我的心情和景物一样不落俗流。那山上桂花树和鲜花都长得很茂盛,这么幽静是想让人干点什么呢?

评:故作轻松,实际很忧愤。《隋书列传卷十三》: 素虽有建立之策及平杨谅功,然特为帝所猜忌,外示殊礼,内情甚薄。太史言 隋分野有大丧,因改封于楚。楚与隋同分,欲以此厌当之。素寝疾之日,帝每令名 医诊候,赐以上药。然密问医人,恆恐不死。素又自知名位已极,不肯服药,亦不 将慎,每语弟约曰:“我岂须更活耶?”


其十二

所欲栖一枝,禀分丰诸已。
园树避鸣蝉,山梁过雌雉。
野阴冒丛灌,幽气含兰芷。
悲哉暮秋别,春草复萋矣。
鸣琴久不闻,属听空流水。

属听:倾耳以听。
山梁过雌雉:《论语注疏·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译:我所想的只不过和鹪鹩一样只想栖息在森林中的一根树枝上,但我所得的待遇已远超过我的天分禀赋应该所得的。现在住着这么好的庄园。鸣蝉躲在花园的树上鸣叫,雌野鸡飞过园后的山梁,就象孔子赞过的,这是多么闲适的季节呀。一丛丛灌木形成了浓阴,兰芷这些香草散发着幽香。我们在令人悲伤的暮秋分别,现在山中的春草又绿了,您这位王孙什么时候归来踏足于此呢?像伯牙那样的琴声已经很久没听到了,我只好倾听那空空荡荡的流水。

评:矫情,故作旷达而隐含悲伤。





其十三

秋水鱼游日,春树鸟鸣时。
濠梁暮共往,幽谷有相思。
千里悲无驾,一见杳难期。
山河散琼蕊,庭树下丹滋。
物华不相待,迟暮有馀悲。

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矣,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我十分怀念我们在一起于春秋季节出游的日子,看那秋天的鱼在水中快乐游来游去,而你我像庄子和惠子一样争论。而现在,我们远隔千里,我只能在这幽谷里怀念你。悲伤没有日行千里的骏马拉车载我与您相见。你我从长安出发时那一次见面后,再相见已遥遥难期。秋天已到,那美丽的花蕊飞散在神州山川,我园中的树也凝结了露水不断滴下,我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年华匆匆逝去,是不等待我们的,到了这迟暮之年,心里总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遗憾和悲痛。

评:正应薛道衡之语“人之将死”,应是其鸣也哀。

本诗的第十一、十二章,抒发了诗人的知足不辱之情,也兼及叙说与薛道衡的友谊。第十二章有句云:“悲哉暮秋别,春草复萋矣”。是说他们二人当年的惜别和诗人如今的独自对景伤情。本章的首二句,即分承这二句而来。“秋水鱼游日”,与次联的“濠梁暮共往”句,合用《庄子·秋水》上的典故,据说庄子和至交惠施,曾一起在濠梁(地名)观鱼,并作了一番关于鱼是否有从容游动之乐的愉快讨论。“春树鸟鸣时”,与次联的“幽谷有相思”,则化自于《诗经·小雅·伐木》的“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之语,谓幽谷中的鸟儿在伐木之声中飞出,升到高高的树巅,嘤嘤地鸣叫着,希望同伴也发声响应。“秋水”二句,虽已隐含昔聚今别之意,但鱼儿嬉戏于秋水,鸟儿鸣叫于春树,画面还是开朗明亮的。“濠梁”一句,虽忆昔欢,但着一“暮”字,画面便变而为暗沉:友人今已不在,故虽念及往年的欢笑,亦不能使我心情变凄凉而为欣悦。共往濠梁,这里当然是借用,指杨、薛二人共处时的相得。“幽谷”一句,语意更悲:在《伐木》里,那小鸟是脱离了黑沉沉的幽谷;如今,友人却是堕入了幽谷——远去番州,他的相思之情——“求其友声”之情,将会变得何其迫切!这四句,既两两相对,反复强调合之欢、别之悲;而画面又由欢入悲,深入强调悲情。其安排之巧妙和用典之贴切,以及从典故中翻出新意的本事,都十分可观可叹。

友人既困在幽谷,亟言相思,于是“千里悲无驾,一见杳难期”二句,便脱然而出。古人友道之笃者,有千里命驾的美谈,如今,诗人困顿在床,连命驾登车之力也没有了,于是连区区的“一见”,也不能预期了,这如何不令诗人“悲”至于极呢!当然,“无驾”的原因,自还包括政治的阴影,这一点,诗人虽不言,友人也能领会。这二句对仗极工,且将不能逾越的“千里”、不能实现的“一见”置于句首,先提起希望,然后以一“悲”、一“杳”使之淡漠,以一“无”一“难”使之绝望,读来令人生被高高举起、又重重摔破之感,遣词的次序亦极精当。

“山河散琼蕊,庭树下丹滋”,是因情生景的妙笔。千里山河,那琼玉一般美好的花蕊,都慢慢地散落了;庭院桃李,那鲜红的花朵,也飘飘地飞下了枝头。这一番无可奈何的群芳芜秽、春色凋零的景象,既是因友人难逢的悲哀而生,也引发了下面的迟暮之悲。“山河”的阔大,与上面“千里”正相似;“庭树”的狭小,也与“一见”正同调。这二句与上二句,在格局上又呈现了隔句两两相对。“散”、“下”二字,皆轻缓无声,也一如垂老的诗人默默地走向人生的尽头。“物华不相待,迟暮有余悲”,一句收拢上示,一句余哀不尽。美好的万物,是不会再等待淹留的,我呢,也终于到了人生的黄昏迟暮;花也谢了,人也散了,往日的好时光,也一去不复返了。至此,本章开首的鱼游鸟鸣的表面欢乐,终于被这淡淡的、却不绝如缕的悲哀彻底压倒了。

据史书记载,杨素并不是一个品格很高尚的人。他虽“兼文武之资,包英奇之略”,“览其奇策高文,足为一时之杰”,然“专以智诈自立,不由仁义之道,阿谀时主,高下其心”(《隋书·杨素传》)但出现在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杨素,却是一个重友情、通人性的忠厚长者形象。无怪薛道衡读了这组诗,叹息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岂若是乎!”这首诗在内容上最值得称道的便是对朋友的一往情深,执着而深沉。自己已卧病在床,想的还是“千里悲无驾,一见杳难期”,足证其情操也有高尚的一面。这组诗能传颂千古,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十四

衔悲向南浦,寒色黯沉沉。
风起洞庭险,烟生云梦深。
独飞时慕侣,寡和乍孤音。
木落悲时暮,时暮感离心。
离心多苦调,讵假雍门琴。

南浦:南面的水边,古诗中常用指送别之所。
云梦:指古云梦泽。在今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隋时已不复存在。
乍:忽然,骤然。
离心:离别后凄凉悲伤的心情。
讵:岂。假:借
雍门琴:相传 雍门子周 以善琴见 孟尝君 。 孟尝君 曰:“先生鼓琴亦能令 文 悲乎?” 雍门子周 曰:“臣何独能令足下悲哉……然臣之所为足下悲者一事也。夫声敌帝而困 秦 者君也,连五国之约南面而伐 楚 者又君也。天下未甞无事,不从则横。从成则 楚 王,横成则 秦 帝, 楚 王 秦 帝,必报讎於 薛 矣。夫以 秦 楚 之强而报讎於弱 薛 ,譬之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必不留行矣。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 孟尝君 闻之悲泪盈眶。 子周 于是引琴而鼓, 孟尝君 增悲流涕曰:“先生之鼓琴,令 文 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

译:听说您已经在奉调回京的路上,我经常怀着忧伤的心情去到渡口,渡口上的天气是寒冷又阴沉。想起在这样的天气里,您还在水上的舟楫上,可要小心洞庭湖上的风浪和云梦泽的浓雾啊。我这个人像一只孤飞的鸟一样,时常盼望着有同伴。没有人和我相和,我的叫声更显得孤零零。那树叶不断飘下,使我感到去日无多,进而心里十分悲痛(预感将到离别人世),心里十分悲痛,吟诵的诗句也都会比较凄苦的情绪在里面,哪还用得着通过雍门子周的琴艺来触动我的情绪呢?

评:终抒孤独离世之悲。


这是组诗的最后一章,其伤别和自哀的情调,大抵与前一章相同,但在这一章里,画面已全部浸入黑暗之中,连表面上的明快也看不见了。

诗之开头从送别写起:“衔悲向南浦,寒色黯沉沉”。南浦,南面的水边,古诗中常用指送别之所。屈原《九歌·河伯》云:“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按薛道衡在隋文帝末年出任襄州,炀帝初年由襄州转任番州,其间不曾回京,杨素也无由送之。另外,以他的重病之躯,也不可能真的“向南浦”,所以,这三个字只是表明诗人正在思念友人而已,读者理解时不必太坐实。“衔悲”二字,明白揭示了诗人的心境,他何以一想到友人就如此悲感,以至自然景色也显得分外阴暗沉重呢?其原因在于杨素久居朝中高位,对心胸狭隘、刻薄寡恩的隋炀帝有着深切的了解。此次道衡转任番州,显然是受挟嫌报复。据《隋书·薛道衡传》载:开皇十二年(592)七月,薛受苏威案株连而被除名,配防岭表。“晋王广(即后来的炀帝)时在扬州,阴令人讽道衡从扬州路,将奏留之。道衡不乐王府,用汉王谅之计,遂出江陵道而去……晋王由是衔之。”而此时不仅杨广已登基即位,而且那位为薛道衡出过主意的汉王杨谅已以谋反罪名遭诛戮。薛被转任番州,显然是更大迫害的前奏。事实上,就在这组诗写作的第二年(大业三年),薛道衡便被炀帝以莫须有的罪名缢杀了。所以,诗中“黯沉沉”的不仅是暮色,诗人对自己、友人以至国家的前途都是看得一片黑暗的。“风起洞庭险,烟生云梦深”二句,既是对友人赴岭南途中所历艰险的猜度,更饱含对仕途政治风浪的隐忧。洞庭湖边,为迁客骚人汇聚之所。“云梦”,指古云梦泽,隋时云梦泽早已不复存在。古云梦泽湖区,大致包括今武汉市西、湖北南部、湖南最北部一带。洞庭虽“险”,云梦虽“深”,但较之仕途的险恶,就算不得什么了。薛道衡的外放,实际上也又一次从政治上削弱了杨素的势力。所以诗人深感孤独,深感自己处境岌岌可危。“独飞时慕侣,寡和乍孤音”二句,与第十章中“吊影余自怜”意思是一致的。诗人有如孤飞之鸟,又如寡和之琴,既无伴飞之朋侣,又无唱和之知音。故见树木之凋零,便自然而生迟暮之感,更易引起对友人深切的怀念。“木落”,树木落叶;时暮,此处既指暮秋时节,也指诗人年老,已有一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感受。诗的结尾两句继续以琴为喻,而奏出的已是亡国之音。“苦调”,凄苦的曲词。颜延之《秋胡诗》有“义心多苦调,密比金玉声。”讵,岂。“雍门琴”,用雍门周的故事。雍门周为战国时齐国人,曾以琴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周引琴而鼓,于是孟尝君涕泣增哀,下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雍门周的典故,已蕴含“破国亡邑”之感。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在杨素写这首诗后仅仅十二年,它就覆灭了。而亡国的迹象,从隋炀帝一上台就已见出。“亡国之音哀以思”,这组诗就在这不绝如缕的苦调琴声中结束了。

杨素是隋代的重要诗人,清代王士祯认为杨诗“沉雄华瞻,风骨甚遒,已辟唐人陈杜沈宋之轨。”(《古诗选·凡例》)刘熙载说:“隋杨处道诗(处道,杨素字),甚为雄深雅健。齐梁文辞之弊,贵清绮不重气质,得此可以矫之。”(《艺概·诗概》)沈德潜更称赞他的诗“幽思健笔,词气清苍”。显然,前人都看到了杨素对矫正齐梁诗风的作用,这是很中肯的。杨素诗,今人能见到的仅十九首,清人能见到的大概也不会更多,而这十九首中,《赠薛播州》组诗就占了十四首(章),且系其代表作,可见以上评论也主要是针对这组诗而言的。《北史》、《隋书》之杨素本传更称这组诗“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为一时盛作。”从今天看来,其艺术成就也是极高的。

这组诗十四章,长达七百字。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其独到的成就,并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它矫正了齐梁以来“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淫靡诗风,显示了六朝诗向风骨、声律并重的唐代诗歌过渡的艺术形态。

首先,这组诗一反齐梁以来的诗风、尤其是宫体诗贵清绮不重气质的积弊,写得如建安诗人那样有充实的内容和气骨。这组诗从天下纷争说到天下一统,又从广揽人才、朝廷生活、友人外放出守,写到自己进退两难的微妙处境。诗中把与薛道衡的友谊写得真挚深切,把对友人的眷念之情写得缠绵婉转。就这一点而言,他不仅远胜齐梁宫体诗人,甚至比初唐几十年间统治诗坛的上官体诗人也似乎高明得多。

其次,这组诗一题十四章,章法整齐,音韵铿锵,给诗坛带来了生气。这十四章诗句全是整齐的五言,各章字数完全一致,这样工整的大型组诗,只会出现于魏晋南北朝诗发展的后期。诗中不仅有对仗工整的句子,也有受前代乐府民歌影响的地方,如采用连章体的形式,具有连章体民歌曲折回环的长处,各章相对独立而又意脉贯穿。句与句、章与章之间还采用“顶真”的修辞方式。从第九章起,前章结句均与后章起句有一至两个字相同,如:“应思北风路”与“北风吹故林”;“安知我疲病”与“养病愿归闲”;“山幽竟何欲”与“所欲栖一枝”;“属听空流水”与“秋水鱼游日”;“迟暮有余悲”与“衔悲向南浦”……。这种隔章顶真的修辞,密切了各章之间的联系,文气更加连贯,一气呵成。一章之间的句与句中也运用“顶真”的修辞方法,如全诗的结尾:“木落悲时暮,时暮感离心。离心多苦调,讵假雍门琴”,四句如喷瀑惊雷,又如疾风暴雨。以此结束全诗,也颇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素(隋)《赠薛播州诗十四章》楷书全文,芬言兰共馥。
【荐】杨广杨素薛道衡
诗词史话 当风流已成为往事278
因“空梁落燕泥”诗句被杀的诗人——薛道衡
两个著名诗人之死:因为写得比皇帝好
薛道衡:他以才闻名,又因才丧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