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教育,如何成人之美?——小孩子要走向大艺术,大艺术要走向小孩子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大家谈]

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重视智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认知水平;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而不重视艺术教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柏拉图

生命因艺术而润泽,精神因艺术而升华,生活因艺术而幸福,人生因艺术而完整。——新教育《苏州宣言》

对孩子而言,哪些教育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为什么越是那些对生活有真知灼见的人,越会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上海师大教授、新阅读研究所所长梅子涵教授认为:

不是说我们非要把艺术、文学强加给儿童,而是人类本身需要文学和艺术。小孩子一定要走向大艺术,大艺术要走向小孩子。这样小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了成年人就会有大情感、大情怀、大审美、大诗意、大浪漫。——《小孩子要走向大艺术,大艺术要走向小孩子》(文章附后)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艺术教育,如何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苏州宣言(2014)

朱永新|新教育研究院

2014年7月,新教育人汇聚古城苏州,辨析艺术教育的价值,探寻艺术教育的意义,展望艺术教育的明天,研究如何让艺术教育突破现实枷锁,回归到艺术本身、教育本身,让生命因此而幸福完整。我们形成了如下共识:

新艺术教育是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的知识,欣赏优秀的作品,习得艺术的技能的基础上,掌握艺术的思维,拥有艺术的品位,具有艺术的精神,传承人类的文化,陶冶丰富的情感,培养完善的人格。

新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职业艺术家,不是艺术尖子的选拔与培育,而是源于儿童天性的自由发挥,注重艺术欣赏力和艺术情怀的培育,通过艺术无处不在的中介作用,为了艺术化的人生目的与境界的教育,注重培养具有艺术精神、艺术思维和健全人格的人。其宗旨是体验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成就一种幸福完整的人生。(《艺术教育“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第十四届年会主报告(上)》)

艺术呈现人的美好。艺术教育成就人的美好。从“呈人之美”到“成人之美”,艺术教育是让每个人通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成为完整幸福的美好的人,是“成人之美”的手段;教师是最擅长于“成人之美”的人,首先帮助成就他人、同时在此过程中成就了自己的“成人之美”。

生命因艺术而润泽,精神因艺术而升华,生活因艺术而幸福,人生因艺术而完整。

对个体而言,艺术教育是生命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路径。对学校而言,艺术教育是碎裂学科的粘合剂,是倦怠时刻的兴奋剂。对家庭而言,艺术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悦化。对社会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弥合被不同标准切割的人群,提高全社会的内聚力和创新力。对民族而言,艺术教育是传续民族精神的瑰宝,是积淀民族文化的法宝。对人类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帮助我们形成看待世界的第三只眼,交给我们开启世界的另外一把钥匙。

所以,我们认为——

新艺术教育必须人人参与、舒展个性。新艺术教育必须立足生活,吻合节律。 新艺术教育必须学科渗透,走向综合。

新艺术教育开展的诸如读写绘课程、生命叙事课程、戏剧课程、电影课程等诸多具有新教育特色的综合艺术课程,既为了打破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壁垒,也为了非专业艺术教师从事艺术教育探索出新的路径。(《9部BBC艺术启蒙纪录片》)

我们知道,艺术教育困难重重,新教育人任重道远。但我们相信,教育在一线,智慧在民间。我们更知道,新艺术教育,与其说是对当下教育的一次修补,不如说是面向未来的一声号角。

亲爱的新教育同仁,让我们一起探索艺术教育的真谛,一起走在这条“成人之美”的路上,同心同行,超越困境,成就美好,创造辉煌!(《审美启蒙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超乎想象》)

(文章转自《新教育年度主报告》)

小孩子要走向大艺术

大艺术要走向小孩子

原创|梅子涵

对孩子而言,哪些教育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为什么越是那些对生活有真知灼见的人,越会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上海师大教授、新阅读研究所所长梅子涵教授认为:

不是说我们非要把艺术、文学强加给儿童,而是人类本身需要文学和艺术。小孩子一定要走向大艺术,大艺术要走向小孩子。这样小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了成年人就会有大情感、大情怀、大审美、大诗意、大浪漫。


在我看来,小孩子和大艺术是没有矛盾的。小孩子一定要走向大艺术,大艺术要走向小孩子。这样小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了成年人就会有大情感、大情怀、大审美、大诗意、大浪漫。

我们的社会总是由成年人主宰的,如果每一个成年人都是大情感、大情怀、大审美、大诗意、大浪漫来主宰我们的社会和整个世界的话,那这个世界一定会很安宁。

所以能不能把大艺术带到儿童的面前,这关系到社会未来的样子。而正因为这个世界有很多有智慧有良知的成年人,他们早就知道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向来很重视把大艺术带给儿童。

每个年代有自己的特征和限制,而我那个年代的限制显然比现在多很多。因为我们那个年代,整个中国是关着门的,而现在的中国是打开门的。所以今天的中国有外国的作家、外国的艺术团体、外国画家来到我们的面前,带给我们许多“鲜艳”的体验。

这是这个时代的优越,也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可怜。我们那个年代也有艺术有文学,但是一个孩子能不能走进文学和艺术,基本上完全取决于孩子个人的感觉和他所可能得到的某一个机会。

缺少成年人的安排和社会有系统的组织,那个年代如果一个孩子有感觉有机会的话,就可以接触到一些文学和艺术,而那些可以接触到一点文学和艺术的小孩长大以后,和那些没有这样机会的人就完全不一样。

在我的少年时代刚刚结束的时候,我就离开了学校走到了社会上,到了工厂或者农村。

我到了农村的农场之后有一点很幸运,我所去的那个连队里有一些小孩,他们小时候不同程度的因为个人的感觉和所得到的机会,走近了文学,走近了艺术。

所以在我的连队里,有会画画的人,有会唱歌的人,有会拉小提琴和吹口琴的人,也有像我这样可以写几首很幼稚的诗和几篇散文的人。

我们这样的人在几百个人当中占据的比例是很低的,同样是干活,同样是喝粥,可是我们连队里的几百个人都生活地比其他连队要轻松、要快乐。

很多年以后,当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谈论的最多的不是那个时代吃得那些可怜的食物,喝得那些肮脏的水,而是那个时候他们坐在台下,每过一个月就可以听到的好听的歌唱,小提琴、手风琴、口琴二重奏。

就是那样几个数量很少的有着艺术感觉和修养的年轻人,让其他的年轻人就有了和别的地方的年轻人不一样的十年艰苦生活。我今天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作家,很大的原因是和我那十年生活在一个虽然艰难,但是有艺术的群体里面有关系。

不是说我们非要把艺术、文学强加给儿童,而是人类本身需要文学和艺术。对于文学和艺术的需要,是人类这种没有完全摆脱动物这样一个会呼吸的群体一个很本质的特征之一。

可是我们常常看不到,因为今天中国很多的成年人,包括我们的教育界,我们整天想的是我们要给儿童什么,我们常常不想儿童需要什么,我们总是想儿童必须要有数学,甚至要有奥数,因为他们需要升学、考试,可是我们不知道儿童还需要文学、需要艺术,他们从小就能够读到文字中的美好童话,我们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么儿童们就会远离这些美好的事物。

他们虽然需要,但是没有机会。因为儿童没有钱买门票,也没有钱买书籍。如果我们知道儿童的需要,我们就会把这些东西组织起来送给儿童。

于是我们就会错误地以为是我们要把文学和艺术给儿童,而我们忘了其实本质上面是他们需要这些东西。当我们认识到儿童需要文学和艺术的时候,这表明成年人的社会对儿童的认识是明智的。

这些年,当我为了推广儿童文学阅读,坐在这样的灯光下面做演讲的时候,我所看见的是中国这十几年对儿童阅读、儿童走近艺术、艺术走近儿童这样一条道路每年的变化。

我坐在这里看到的不是台下不同的听众,我看到的是一条很长的路途,每次这样的场合,只是路途上面的一个片段两个小时的场面而已。

图画书是这些年在儿童阅读当中所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让人感动的景象,因为这种书籍的本身是充满艺术的,我看到这些书籍把一个通常只是白纸黑字的故事变得鲜艳,变得生动,变得有神采,看得见笑容、看得见眼泪、看得见幽默、看得见沉痛、看得见荒凉、看得见美丽、看得见战争、看得见死亡。

而死亡和战争在这些图画书里面也都不那么可怕,在战争当中与其说让我们看到了血流成河的场面,还不如让我们看到人类发动的那些战争所带给我们的非常深的哲学思维,死亡在图画书里也可以那么幽默,充满温暖。

于是儿童就从这种鲜艳的阅读当中懵懵懂懂地看见了生命最后的去处,也是有亮光的,不是那么冰冷的。图画书是一种充满了艺术教育的读物。

在这里,我想提一提“启发文化”,今天早上坐在书桌前,还在看这些年的书的时候,突然有一种很强烈的情感,从我对启发很熟悉的路途当中,突然很陌生很强烈的升腾起来,那就是启发文化这些年来不声不响,没有什么太大的喧哗,一下子为中国的儿童带来了那么多的好图画书。

启发文化出版了多少色彩鲜艳、情感鲜艳、哲学鲜艳的童话书,如《开往远方的列车》、《欧先生的大提琴》、《星期三书店》、《爷爷的墙》、《疯狂星期二》,他们所出版的童话书里面既有非常传统的绘画艺术,又有非常现代的、对中国人来说很陌生的先锋绘画,但是由于这些书是专门给儿童阅读的,而且受到了真正关心儿童阅读的成年人的关爱,因此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先锋的,都纷纷来到了儿童们的面前,甚至到了小学、中学的阅读课堂

这些书里面有一些本身就是非常好的艺术教育读本,既有情感的教育、哲学的曲目,又在你完全不知觉的情况下给了你艺术的、审美的引导。

我自己就非常喜欢那本《欧先生的大提琴》,这是一个关于二战的故事。

在故事里,每天都会有炮弹打落一个城市,使之成为一片废墟。而每个星期只来一次的送水送食物的车,因为随时都会飞过来的炮弹而不能准时到达,于是这个城市陷入了饥荒和绝望。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同样饥饿但不绝望的艺术家,他连走路都很困难了,但是他依然抱着他的大提琴,走到已经是废墟的广场上,把椅子放下坐下来开始演奏巴赫的乐曲,艺术的声音一旦响起,绝望的窗口马上打开,城市里那些绝望的人们,纷纷从窗口里探出了他们的脑袋,睁开了他们的眼睛。

巴赫拯救了他们,一个已经成为废墟的城市,是音乐拯救了它。后来当巴赫在拯救城市的废墟和内心绝望的人们的时候,又一颗炮弹飞过来了,欧先生没有被炸死,但是大提琴也被炸成了废墟。

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不那么绝望的城市,一下子又陷入了恐惧当中,而这种恐惧比以往更加严重。因为他们知道从此以后连巴赫也没有了,欧先生的大提琴没有了,没有想到的是,欧先生又出现了,还是拎着他的椅子,手上没有大提琴,他对着恐惧的城市、绝望的窗口深深鞠了一躬,然后从大衣口袋里拿出了一把口琴,用口琴演奏。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朱永新:让心灵睁开眼睛——铁梅说画:让你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带你欣赏百幅世界经典名画

艺术可以拯救人类,因为人类向往艺术,在多少文学故事里,当战争把一个城市打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一个童话或一首诗将人们从绝望中拯救,最终夺得胜利。

在启发的另外一本图画书里,有一个60多岁的老奶奶叫做艾玛,她有很多的后代,像这样一位有很多后代的老人怎么会寂寞呢?不,有多少后代,或者没有后代,并不一定能够决定一个老人生活得很寂寞还是很丰富。

后来她的后代就为老人画了一幅图,是老人和她的后代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会讲的她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地方,老人的后代就把这幅图画出来送给她,挂在了墙上,但是艾玛觉得这幅图,不完全是她记忆当中那个充满了情感、她生活过的生命之地。

于是这个并不会画画的老奶奶,买了颜料和纸开始作画。你有美好的记忆,还能买来颜料和画纸,那么画纸上面也许真的可以画出你所喜欢的图画来。

后来她真的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童年生活画出来了,那之后,艾玛奶奶还画了很多的画,她后来把那些画全部拿出来挂在墙上。

一个很普通的人和艺术、画、文学、大提琴、诗,其实是离得很近的。如果说我们国家所有的孩子,年幼的时候都有这样的生活有这样的聆听,他们长大以后和这样的艺术、这样的文学、这样的音乐,巴赫也好,贝多芬也好,就会离得很近。

他们就能够很自然地走进卢浮宫、走进大都会博物馆,走进去以后也可以很安然,很从容地欣赏,然后缓缓地很满足地离开,到生活里继续安静地生活。(《不同的教育,不同的人生——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人生?》)

这样的童年教育,无论是在巴黎、纽约,乃至于其他一些文化先进的国家都看到过,我们盼望的是中国这样的场景,也能够在现代和以后的年代里纷纷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到了那时候,一些有钱的中国人,再到伦敦、巴黎、纽约,他们就不会在大街上谈着他们的钱大声喧哗了。艺术可以改变人生、艺术可以改变国家,艺术可以让一个国家的人变得非常受欢迎,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就是真有钱、真富裕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梅子涵:从小接受艺术教育的孩子,长大了才会有大情怀和大浪漫
给孩子100本最棒的书
让我们一起读童书 !
什么是绘本?小朋友该不该都绘本?
谈的虽是儿童教育,作为成年人能否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从“狼来了”的故事换个角度看孩子的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