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诗般运输,重近百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如何从青岛运到北京的

1952年8月,国营青岛建筑材料公司第一石厂接到了一单大活——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石座及部分栏杆料石头开采料石。

随后,石厂负责人拿到了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给出的开采单,当他看完之后,不禁有些咂舌,开采单子上写着所需石料的要求如下:

采用青岛浮山大金顶山石场所产花岗岩石,边角要垂直方正,色泽要均匀一致,石料不得有碎纹、较大的坑洼、石绺,尽量避免疤痕。

青岛浮山

这些倒也没什么,多花费些时间、采用特殊的开采工艺,保证石材的品质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

但另一条要求,却让石厂负责人的心里不禁打起了鼓:

碑心石设计的标准尺寸为面长14.4米,上宽2.48米,下宽2.72米,厚度为0.6米。但考虑到加工余量和运输安全厚度,所开采的石料毛坯,至少为长15米,宽度和厚度都要达到三米左右。

如此巨型的石料,重量少说也得三百吨以上,甭说青岛地区的采石场没干过,就是放眼整个山东,都没有听说哪个厂曾采过。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图纸之一

难呀!

但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里,面对国家安排的紧急任务,在巨大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之下,困难也就成了必须、也必然能够克服的因素。

随后,一声令下,碑石开采工作迅速展开。

艰难开采

刚开始,石厂请来了当地被誉为“石神”的老石工——李开山,前来采石场进行指导,李开山看完石料要求之后,也是直摇头,他刚开始的建议是放闷炮,炸出这块石料。

然而,随着后续开采工作的不断进行,为了保证石料的完整性,现场施工人员最终决定,放弃“打闷炮”这种习惯做法,而是改用蚂蚁啃骨头的方式,从岩石四周一点点往下挖,将石料最终完整地“啃”出来。

浮山之内,碑石开采下的部分坯料正在整形

具体的做法为:

  • 首先,沿着石料的四周,挖出四个五米多深的槽沟,将石料外围部分处理掉,将石料凸显出来。

  • 随后,工人们在大石料底部用钢钎打上横贯底部的通孔。

  • 然后,众人开始沿着石槽,在将要剥离面的四周横向等距离处,用钢楔子分别凿出几十个对称的楔子眼。

  • 同时,在石料长边的两边,对向凿出八个窝翕,在每个窝翕处,各放置一个200吨的千斤顶。

  • 最后,近百名采石工手持重锤,将钢楔子插入设定好的剥离线中,一起均匀锤击起来,而与此同时,八个千斤顶也压足了力量,伴随着锤击一起施力。

这种方法虽然缓慢,但比起“打闷炮”来说,开采石料的稳定性和成功率都能够有所保障。

就这样,在“愚公移山”的精神鼓舞之下,到了1953年7月下旬,一块长度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达300多吨的碑心石毛坯荒料,最终按照预定的剥离面,成功与岩体分开。

然而,还没来得及感受开采成功的喜悦,一个新的问题便摆在了大家的面前——眼前这块300多吨的庞然大物,该如何运至坡下的下料石场之内呢?

运石下山

为了便于运输,8月10日,人们将开采出来的碑心石毛坯用绳索,缓缓地下滑至坡下的一处平地处后,就地进行了一次初步加工。

众人将毛坯四面做平,将其形状修理齐整,经过这番修整之后,毛坯石料的重量下降至280吨。

这是第一次加工后的石料,可见四周边缘已经粗略平整了

虽然毛坯石料的形状有所改善,重量也有所下降,但石料那依然庞大的身躯,对于当时的负责人来讲,从山上到山下的这段运输过程,依然困难重重,且充满了风险。

时任人民英雄纪念碑石料开采和搬运工作负责人华克专在《房地英模——艰难树石立丰碑》中曾回忆当年搬运纪念碑的过程:

石料开采出来后,重达280吨,完成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开采、搬运,是一项复杂而且充满风险的工作。一旦这块意义特殊而且重大的石料,在开采、运输过程当中发生任何问题,其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

为了能让碑心石石料安全下山,青岛市专门成立了大料搬运委员会组织,现场负责指挥指导,同时鞍钢公司还提供了4个能顶起100吨的“油千斤”,石景山钢铁厂也向青岛提供了大量的钢丝绳和滑轮器材援助。

8月11日下午,工人们在石料下面铺好道木和铁轨,用钢缆捆住石料,架好钢索和多组大滑轮之后,石料开始缓缓下滑,最终被安全运送到了坡下的料石场内。

石料运下山的情形

在料石场内,石料根据纪念碑兴建委员会设计人员的尺寸确认,再次进行了一次加工。

这次加工之后,石料的长度减少到14.7米,宽度为2.92米,厚度则大为削减,成为中间厚一米,两边厚0.83米,重量再次下降,减少为103吨。

粗加工完成后,碑心石已经初现雏形,接下来,便是运石的重任了。

史诗般的长途运送

首先需要进行的路线,是浮山料石场到青岛大港货运站,这段大约三十公里的路程。

当时这段距离之间,所经之地多为丘陵起伏之地,沿途需要经过一座山岭、四个村落、十座桥梁,以及当时青岛市最繁华的街道。

为了安全运输石料,青岛市政府随后从全市七八家国营工程队中,抽调出大批精干力量,连夜组成了运石突击队。

众人利用滚杠(工人在石料前面铺设枕木,在枕木上铺设钢管作为滚木,将石头放在滚木上前行,为防止石料断裂石头和滚木之间,又加了一层硬木拍子)方式,将巨石从浮山石料场运往青岛大港货运站。

从浮山石料场出发的巨石,可以看出第二次加工后,石料边缘平齐了许多

根据当时运输亲历者的回忆:

从8月19日开始,石料开始从石场运出,当时石料的前方有一个推土机在前面拉着,而后面则是两台推土机推着,动作非常慎重、缓慢,一天最多能移动一公里。

当时,为了保证纪念碑石料的安全运输,在石料所经的途中,有专门的修路、拆房队开道,同时还有不少民兵、警察在沿途放哨站岗。

在送运过程之中,所有送运人员不离石料左右,吃睡都在石料附近,直到石料安全送抵目的地。

当年运送的情形,为了运输安全,防止断裂,当时纪念碑的形状是两头薄中间厚

从浮山到大港货运站,这短短的三十公里路程,众人花了足足三十四天,最终将石料安全送达大港货车站。

接下来便开始筹备,如何将石料从货车站安全送抵北京了。

而此时大港货车站内的领导们,正发着愁。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中央铁道部还没有60吨以上的车皮。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委员会经过协调,从燃料工业部东北电业管理局小丰满发电厂,调来了全国唯一一辆能够承载90吨的平板车皮。

但此时的石料重量是103吨,加上防护包装设施,已经超过了90吨车皮所设定的,超载量10%的安全限值。

随后,石场工人们在货车站内现场对大石料进行了第三次瘦身加工。

经过加工作业,众人将石料中间厚度缩减为87厘米,两端厚度缩减为79厘米,重量最终减少到了94吨,这样,加上防护设施,车辆承载总重量不超过100吨。

1953年10月7日下午5时,装载着巨石的火车,挂起了专列大牌子,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10公里/小时的超慢速度,驶离大港货运站,沿着青岛石油公司的运输专线,向着北京方向而去。

装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的车厢

当时专列共有四节车厢,其中碑心石大石料独占一个车辆,同时为了预备沿途紧急需要,另一节车辆之上,还装载了一车厢的运输、搬运工具,另外两个车厢之内,分别坐着警卫人员和起重工人们。

火车缓缓地驶向北京,与此同时,石料途径的运输线路之上,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布置当中。

运输背后的故事

建国初期,沿途的铁路、桥梁大多为民国时所留的基建,当初设计时,从未应对过如此巨量状况。

纪念碑运输路线

为了防止发生意外,沿途所有地方,对当地的桥梁进行紧急加固,日夜排查铁轨道路状况,保证万无一失。

碑石运输的途中

同时,此番运输,途径三个道路狭窄的小村庄,按照现实情况,需要拆除5间民房。

当地政府随后将此情况告知村民,需要协助拆除房屋,由政府补偿损失。

这五户村民一听说是修建天安门纪念碑的大石料要经过这里,没等政府动员,第二天便主动把自家房屋拆除了。

纪念碑石料的运输过程,得到了沿途地方政府和老百姓们的大力支持。

1953年10月13日,上午10时30分,朱德总司令亲自带队,在北京前门西车站,迎进了装载巨大碑心石的专列火车。

一时间,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当年经历此事的人,大都会用同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心境——“激动”。

随后,从前门火车站到广场纪念碑工地,工人们继续用滚木运输方式,用了三天时间,运完了这最后的几百米距离。

随后,石料进行了最后一次加工,最终加工出来的尺寸为:

长14.4米,上宽2.48米,下宽2.72米,厚0.6米,重量逾60吨。

吊运碑心石的施工场地

梁思成先生曾感慨碑心石的巨大:

“我查阅了中外建筑史料,像这样的重量又这样长的石料,是世界上的第一块。”

而像这样远距离地开采、运输,也必然是世界级的开创之举。当年曾参与纪念碑开采、运输、兴建的人们,想必一生都会引以为傲,有些事儿,哪怕一生只做一件,就足以荣耀一辈子。

部分参与搬运石料任务先辈们的合影

致敬,当年为共和国建设,筚路蓝缕、开创辉煌的那些先辈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年人民英雄纪念碑三百多吨的碑心石如何从青岛运抵天安门?
300吨人民英雄纪念碑原石开采遇困,村民支招:可去崂山请一能人
从青岛到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何从300吨,一路“瘦”到60吨?
节目|人民英雄纪念碑巨大碑心石从何而来?
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300多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怎么从青岛运到北京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