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节为什么按公历算?

清明节为什么定在公历4月5日(或4日),也就是说,为什么是随公历走?古人用的不是农历吗?不少人想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这样的疑问乃是建立在一个误解之上,那就是误以为古人只用阴历而不用阳历,导致以为阳历是西方的专属,和传统文化搭不上界。

其实,古人并非只用阴历不用阳历。相反,古人的历法是阴阳混合历。所谓阴历,就是以月亮的圆缺周期为一个月,一年十二个月354天。因为是以月亮的盈亏为标准,而月亮又称“太阴”,所以以月亮运行为标准的历法被称作“阴历”。但古人历法并非只有阴历。古人也根据日照长短、四季循环而制定了阳历。早在《尚书·尧典》就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将一个太阳年界定为366天。这已经非常接近实际上的一个太阳年365?天了。因为一个太阳年366天与一个阴历年354天之间存在不小差距,所以古人发明了“置闰”,即在若干个阴历年中设置一个闰月(比如闰八月、闰九月),以使太阳年的年份与阴历年的年份在一定区间内大体一致,月份也大体接近。若没有阴阳混合的历法,闰月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而我们熟悉的二十四节气,其实根据的是阳历而不是阴历。正如上面所说,阴历根据的仅仅是月亮的盈亏,而阳历才反映太阳照射的长短变化。而日照长短决定了四季轮回。所以,四季轮回只跟太阳年有关,跟阴历年无关。二十四节气将一个太阳年大致平均分为二十四份,对应太阳在黄道的二十四个固定位置,每个位置的昼夜长度也永远固定。(古人没有地球围绕太阳转的概念,而认为太阳绕着黄道行走,但就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而言,黄道未尝不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文模型)比如春分就是昼夜等长的一天,夏至就是白昼最长的一天。所以,不管是“二分二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还是“二启二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它们都是按太阳历计,比如春分固定为每年公历321日,夏至固定为每年公历622日。而尤为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古人制定的太阳历已经和世界通行的公历基本一致。知道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而非阴历,我们就不会讶异于清明节为什么按阳历计。

清明本质上首先是一个节气。节气乃是一个太阳年中大致的二十四等分点,对应的是太阳直射角的某个角度(古人则认为是太阳在黄道上的某个位置)。《二十四节气歌》里唱到“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的节气固定在每月6日和21日,下半年则是8日或23日。清明节一般是446日,属于“最多相差一两天”的范围。清明节总是与寒食节联系在一起。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在唐以前则是清明前两天)。南朝梁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录“去冬节(即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冬至在阳历的1221日至22日之间。若不算闰年,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正好是公历45日或6,其后一到两天才是清明。当然古人与今人的计算难免有一定差距。但大体还是接近的。

作为节气的清明,后来渐渐演变成作为节日的清明。这或许是因为与寒食节接近的缘故。《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年四间二十四日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唐朝开元年间,政府鉴于寒食祭祀已蔚然成俗,于是规定以寒食节为法定祭祀节日。虽然寒食与清明本不是一回事,但因为接近,渐渐便融为一体。从此,清明除了作为“春雨惊春清谷天”的一个节气之外,也开始具备了慎终追远的文化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4节气是按照阴历还是阳历进行计算的?大部分人都错了!
正月初一是春节,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为啥清明节的日期不固定?
清明假?假清明?
一文读懂中国古代历法(收藏版)
2023年闰二月,“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缘何成“中国第五大发明”(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