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启功论书法

启功先生讲书法的文章不少,还出过单行本,讲课的视频也有(我看过几集),有的观点比较明确,讲过多次;《启功丛稿》(艺论卷)这本书里,就有好几篇专门讲书法的,如《书法入门二讲》《论书绝句一百首》《论书随笔》《论书散劄》《破除迷信》等,几个观点在书里也基本得到了集中的反映。(看《出版说明》,“艺论卷”是《启功丛稿》四卷中出得最迟的一卷,在“诗词卷”之后,多为前几卷未收入的书论、画论,不知为何《论书绝句》未收入诗词卷。《论书绝句》我购有单行本,内附《论书随笔》《论书札记》二文;也曾买过启先生的《书法常识》,因此“艺论卷”里部分内容,近期算是重读。)



关于执笔与悬腕之类,启先生的意思是以自己写时舒适为主,不应纠结于传统说法。他说:执笔要松,自指尖、手腕、肘、肩,无一处用力才好。当然松到拿不住笔、使不开笔也不行,但不要有半分“僵劲”……悬腕、悬肘等说也不必管,手无僵劲,写熟了,自己也忘了手在悬着没有。

古人席地而坐,左执纸卷,右操笔管,肘与腕俱无着处,故笔在空中,可作六面行动。逮宋世既有高桌椅,肘腕贴案,不复空灵,乃有悬肘悬腕之说。肘腕平悬,则肩臂俱僵矣。如知此理,纵自贴案,而指腕不死,亦足得佳书。

唐以前,古人写字席地而坐,左手拿一纸卷或一竹简,右手拿毛笔写。这样写,拿笔就像现在拿铅笔、钢笔一样,笔是斜着的;左手拿纸卷,也斜着,笔对着纸卷则是垂直的。到宋初以后有了桌子、椅子,人就坐椅子上趴在桌上写字。这样,笔得立起来,才能跟纸垂直。怎么办呢?就得前四个指头拿笔,食指、中指在管外,无名指贴在管里,拇指在管里头。这时腕在桌面上,纸也是平放着。于是有人想,像古代人那样把手腕、胳膊都悬空起来;还有人拿根绳子拴在房梁上,把右胳膊吊起来。所谓的悬腕是宋朝人想出来的,古代没有悬不悬的说法。

苏东坡有篇文章说到王献之小时写字,他父亲从背后抽他的笔,没抽掉。没抽掉不过是说这个小孩警惕性高,并不是说拿笔捏得很紧,让人抽不掉。现在还有人迷信,说要写字先学执笔,老师从后边一个个去抽,没揪出去算及格,揪出去的就不及格。包世臣是清朝人,他就说拿笔要有意地想“握碎此管”;这笔杆跟他有什么仇哇,捏碎了还写什么字呀!

.

启先生认为,写字以结构布局为第一,用笔次之。

赵松雪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窃谓其不然。试从法帖中剪某字,如字、字、字、字等,复分剪其点画,信手掷于案上,观之宁复成字?又取薄纸覆于帖上,以铅笔画出某字每笔中心一线,仍能不失字势。

启功先生认为赵孟頫说反了。一个字结构合适了,无论用毛笔、钢笔以至铅笔,都会写得很美观。他说:把王羲之的帖拿来,选一个“王”字,把它剪成一笔一笔的单个笔画,放在手里摇一摇让它乱了,往纸上一扔。再看这个字,笔画全是王羲之帖上的,可绝对不是王羲之写的“王”字了,甚至这字念什么也不认识了。那么究竟用笔为主,还是结字为主呢?

.

碑与帖,各有长短,不存在谁高谁低问题。启先生说,运笔要看墨迹,结字要看碑志。“少谈汉魏怕徒劳,简牍摩挲未几遭。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启功先生似犹爱墨迹,对《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等特别提倡“碑学”并不认同,不知是否受其老师陈垣先生影响。

什么叫帖?本来很简单,指的是一张纸条或纸片,多是彼此的通信。上边的字,写得比较随便,不像写碑那么郑重其事。有人觉得别有趣味,就把这些东西汇集起来。古代没有影印技术,只好钩摹下来刻在石头上或木板上,再用纸和墨拓下来,这种印刷品被人称作“帖”。帖本来不是指墨拓的东西,而是指被刻的内容,即没刻以前的原件。现在这个意义扩大了,凡是墨拓的刻本,被人作为字样来写及参考的,都被称为“帖”。

什么叫碑?碑本来是坟墓前面立的一块石头,是为拴绳索好把棺材放到坑里去。这块石头桩子刻上字,说明这是谁的坟。后来扩大了,有人活着给他立个碑,歌颂他,这上面刻的字就是碑文。碑上的字要写得让大家都认得,所以是当时正规的字体。清朝末年,特别提倡写碑,这个碑就是方头方脑的字。

.

关于临帖像不像的问题,不要太在乎。

或问临帖苦不似,奈何?告之曰:永不能似,且无人能似也。即有似处,亦只为略似、貌似、局部似,而非真似。苟临之即得真似,则法律必不以签押为依据矣。

临了半天怎么老不像?启先生说,你永远像不了。为什么?因为签字画押在法律上生效。你冒充别人签字绝对不行,为什么?就是因为某甲的字某乙学不了。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古代的书画,这是真迹,那是仿本,那是临摹的,还可以看出来。那学不像,干吗还学?这是另一个问题。流派不同,每个古代书法家的特点不同,他们的书写方法有他们的规律。我们学的是方法,并不是说要写得完全和他们一样。

.

关于学书(字体)顺序,应正确理解,没有什么特别讲究。

文字递嬗,其书写之法,虽有时代之异,然非前必优后必劣也。且真草以至行书,自魏晋至隋唐,逐渐完美,世人习用至今,已有千数百年之经历。其前虽为篆隶,但习真行者,非必先学篆隶始能作真行笔势也。不独此也,今人久习篆隶,甚至有翻不能为真行者。

许多人看见古代的字是先有篆、隶,以后才有楷、草、行,认为要按照字体产生的次序练字,先学篆,篆字好看了再学隶,隶学好了再学楷,楷书学好了再学行书、草书。有人一辈子写篆也没写好,什么时候才能写上隶书和楷书?其实,在隶书之后楷书之前,汉代与隶书并行的就有草书(章草),后来在真书、行书的基础上才有今草。古人没有那么教条,字体的发展与练字的次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启先生常劝人写楷书要当行书写,写行书要当楷书写。他说,楷书各笔有映带,才活。行书如公共汽车的“快车”,并不是从另一条路走,更不是从房上越过,仍然是慢车所走的路线,每站也经过,只是有些站不停罢了。楷书在结构上的一些重点(或说车站),行书必须经过。所以,写写行书(甚至草书),于楷书有益;写写楷书,也于行书有益。

学书所以宜临古碑帖,而不宜但学时人者,以碑帖距我远。学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

写字不同于练杂技,并非有幼功不可,甚且相反。

.

关于运笔,逆锋、藏锋之类,不必拘泥。

有人问启功,说书上教人写字,画许多箭头,箭头打后边绕到前边,绕一个圆球再往后写,是不是应该这样。启先生说:我就拿过古代墨迹的照片给他看,你看他揉的球在哪儿呢?真正的、拿笔写出来的、圆的墨迹,不是后人给你画出那许多箭头,绕了八个弯,再拉出去那种所谓的藏锋。藏锋是那个锋不能露出很尖的东西,有很长一个虚尖,那不行;但不是让你把笔的尖都揉在笔块里头。

.

对楷书“横平竖直”的理解,没有真正的横平竖直

我们把报纸对着灯光反过来照,字的横画还是有往右上走的一种趋势。再仔细瞧,每个横画右边总有一个小三角。那个三角为什么不画在底下,而在横的上边?平时我们写字,停笔的时候总要驻一下,上头就冒出一个尖来。横画,原本就微微向右往上抬一点儿,再加上一个三角,自然就形成了从左至右往上去的趋势。竖,本来就是一个竖方条;仔细看现在的宋体字,上边右上角斜着去一点儿,右下角斜着又去一点儿,上边右半缺个角,底下右半缺个角。这使人感觉竖不是直的,像有一个弧度。这正是要打破横平竖直谬论的一个证明。

.

对柳公权,虽临其帖,但于其人,似有微词。《论书绝句》有一首说柳公权:“劲媚虚从笔正论,更将心正哄愚人。书碑试问心何在,谀阉谀僧颂禁军。”

柳书,史称其体势劲媚;至于史传载其对穆宗有心正笔正一语(《新唐书·柳公权传》:“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实出一时权辞。神策军操之宦官,腥闻彰于史册;玄秘塔主僧端甫,辟佞比于权奸,柳氏一一为之书石。当其下笔时,心在肺腑之间耶?抑在肘腋之后耶?而其书固劲媚丰腴,长垂艺苑;是笔下之美恶,与心中之邪正,初无干涉,昭昭然矣。

《启功丛稿·题跋卷》说到柳公权书,“至于'大达’'玄秘’诸称,吾所不取,必也正名”,对通常所谓《玄秘塔碑》,启功先生一定要“正名”作《僧端甫塔铭》。

.

其他言论略引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一律叫“书法”。把写的字也叫作“书法”,省略了“作品”二字,是“约定俗成”了。

刘墉于人无称谓,上款每书某某嘱,不得已而有称谓者,又无求正之语。曾见其为果益亭书联,上款题“益亭前辈”四字为识;冶亭书册上款,题“冶亭尚书鉴”五字。故余于刘宦,但呼其名。

有说王羲之爱鹅,他给人家写《黄庭经》,写完就把道士养的一群鹅用筐子拿回去了。拿回去是吃了呢,还是养着下蛋呢?这历史上也没交代。说王羲之什么都与写字有关系,我看这些书是越看越生气,恨不得把书都撕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阅读整理——启功老爷子给你讲书法
启功书法研究(1-7)
徐利明 |启功先生书法教学思想浅识
张玄墓志与张猛龙碑,这两种魏碑谁第一,谁更受欢迎?
启功论书诗19:翁方纲、刘墉差强人意,我只看好铁保、成亲王
书法碑帖书法作品欣赏笔法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