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欣赏王羲之书法艺术之美

王羲之书法人人都知道好,但好在哪,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道出缘由。笔者试论一二,权当抛砖引玉。

首先,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同一时期政治的发展,艺术作品本应“当随时代”而具有时代之美。

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蓬勃发展亦与当时的政治发展密切相关。东晋王朝是一个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社会大动乱之后暂时安定的王朝。当时从中原南迁的士族阶级及其制度极为腐朽没落,统治阶级主观上已无心于国家的重新统一,更没伐北的客观实力。因此,老庄思想、佛学、以及玄学开始大行于世。这种玄学思想有别于先秦道家的“无为”思想,它主张超越有限去追求无限,强调个性,追求自然、自由的境界。这个在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的时代,造就了王羲之书法风格。同时,少年王羲之随家族南渡,也间接影响着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取向――崇尚风神,灵和飘逸,明净自然。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是朝廷选官吏的主要制度,这造成了士族大家左右朝政的门阀制度盛行。朝廷权利的弱化和分散,反而是朝廷淡化了对艺术的控制,即为文化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条件,因而空前活跃的魏晋学术思想形成了。此外,魏晋时期造纸术的改进及纸的批量生产,也为书法从实用向艺术过度提供了物质条件,纸的广泛应用,使书法产生了质的飞跃。

魏晋玄学相关课程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

魏晋玄学是在老庄思想基础上融合道家与儒家学说而成的一种哲学思潮。道家崇尚自然,主张寡欲清心、返朴归真;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玄学崇尚清淡,提倡“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竹林七贤图

当时王羲之深受玄、道思想的影响,他崇尚自然、寄情山水、追求自由、放荡不羁,同时这种思想倾向深刻影响着王羲之的书学思想及其书法风格。如:王羲之在《书论》中说:“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偃”与“仰”,“侧”与“斜”,“小”与“大”,“长”与“短”皆言用笔变化自然之态,同时体现着老庄的“自然观”思想。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汲取前任书法精华,独创一家,其书法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姨母帖》

以王羲之的行书为例,具体而言有如下三方面特点:

其一,他的书法雄逸,具有矫健美。梁武帝赞王羲之说道;“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其二,他的书法具有妍丽美。张怀瓘在《书断》中批评王羲之草书“有女郎才,无丈夫气”。这个说法不局限于他的行书,其楷书和草书也具有妍丽的特点。

其三,王羲子的书法具有中和之美。中和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最高理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王羲之《上虞帖》

王羲之《远宦帖》

在解读王羲之书法特点的过程中,我逐渐地认识到了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中国的书法具有象形性,字形是由特殊的线条、笔画、结构而组成的,对于这样特殊的艺术,如果就仅仅以实论实赋予一点想象就体味不出来其中的妙处。所以,历代的书法家们总是以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书法艺术以合理的比喻。如王羲之把“横”、“竖”两画分别比喻为如“孤舟之横江诸”,“若春笋之抽寒谷”。梁武帝形容萧子的书法为“书如危峰阻目,孤松一枝,荆可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比喻萧思话的书法为“舞女低腰,仙人啸树”,就这样把两种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的书法十分形象的描绘出来了。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局部

书法和美术是紧紧相连的,书法作品中也同样具备美学之美。首先,书法上的这种美学风格具体落实在用笔、结构、布局等层次上。

王羲之 章草《寒切帖》纸本现藏天津巿艺术博物馆

诸如点画上的长短、方圆、肥瘦、粗细、干湿等;在用笔上有轻重缓急、藏锋、露锋、转折、偏正等;在结构上有大小、斜正、疏密、虚实等变化。每种技巧的运用,无非是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互为的两个极端之间进行调节而取其适宜的行为,并在同一层次的各种技巧之间又有相互协调合作的关系。

王羲之《快雪时情帖》

其次,在用笔、结构、布局三个层次之间,也应遵循“固中致和”的法则。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

终篇结构:首尾相应,起伏隐显,阴阳向背,皆有意态。

至于用笔、用墨,亦是如意;浓淡枯瘦,皆要相称……行款中间所空素地,亦有法度;疏不至远,如织绵之发,天地之间,须得要耳。”这就是说,只要每一笔点画、每个字和整幅的布局达到所谓相称相应相宜的最佳程度,这三个层次才能达到协调统一。这样,整幅作品也就达到了“中和美”。

王羲之《行穰帖》

王羲之十分注重书法中各种对立面的关系,他的各种书论论及了诸多相至对立的要素,如:大与小、平与直、高与低、疏与密、快与慢、远与近、方与圆、宽与窄、粗与细、短与长、缓与急等等,为了调和书法中的各种矛盾,王羲之用了“折中”的方法。我们都知道,儒家以“中和”为审美的最高标准。后世评论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具有“中和”之美。唐代宗李世民曾在(《晋书—王羲之传》题后)中说“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孙过庭《书谱》)中说“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相比较而言,王羲之的书法更具有“自然”之美,他的书法的妍美、洒脱、冲淡等风格特征也正是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晋韵。”王羲之既是一个实者,又是一个虚无者;既怀理念,又高蹈出世,是一个典型的儒道结合论者。在魏晋玄风的直接影响下,王羲之的书法美学既是推崇“中和之美”,又倡导“自然”之致。王羲之以他的天才创造把这两种书风完美地融合。从而把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推向了高峰。

王羲之《游目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究 | 魏晋玄学视域下的书法表现与书学特征
郭廉夫:王羲之书法美学思想
道家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之影响
书法中的道家思想/中国文化报
《兰亭序》的书法文化 ,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道家思想与书圣心迹之契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