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里邪出表,阴病转阳,揭示六病痊愈之...
在扁鹊及仲景医学体系中,都会特别重视表邪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致病规律,故而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也必然存在着由深出浅、由里出表的痊愈规律,是以《伤寒论》中三阴中风皆是得阳脉、浮脉而愈,《伤寒论·辨脉法》亦云:“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此处之“生”是病浅向愈之意,“死”
是病进加重之意。)

此即隐藏在仲景经方体系中“里邪出表,阴病转阳”的正邪消长与表里病位规律,若能把握此规律,不仅可将三阴里病病解而成为表位中风,或进一步使得病邪从阳从表而透解,从而杜绝邪入里位而形成“五藏风寒积聚”而病入膏,更可以为益寿延年奠定基础,如《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所谓“若五
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所云“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使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是以《伤寒论》中三阴病皆需得阳脉、浮脉始能转愈。

如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长脉是阳脉。

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浮脉是阳脉。

327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浮脉是阳脉。

以上三条皆明确提出了三阴中风得阳脉、浮脉而愈的病理规律。

《伤寒论·辨脉法》言:“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揭示了阴病、寒病、虚病得阳脉,如脉见浮、长、实象则为出表转阳而病浅向愈;表病、热病、实病得阴脉,如脉见沉、小、弱象则会传里阴而病进加重的规律。

1.里邪出表法
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身体洪肿,汗出乃愈”,“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是把水病阴病治成表病中风或透疹而解的示范。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痒为泄风”,痒是里位风寒等邪气出表之反应,里邪出表则可给邪气以出路,给邪气出路即是给病人生路。

但在泄风的同时,风邪也会耗散津液,故疏泄日久,则会“久为痂癞”,表位津液被耗,肌肤甲错或生痂癞疮疡。于是仲景在此提醒医者,后续之施治法则需在解表中加强固护津液。故“里邪出表”的本质即“津液一元论”在“表里观”中的体现。

又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言:“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这也是把握时机将黄疸治成太阴中风黄汗从表而解的示范。

黄汗病(水热证以水为主)是太阴中风的第三个层面,如果病传到阳明,则会发生黄疸病(水热证以热为主)。这是邪气的来路,即黄汗病传病进而为黄疸。

而黄疸病的治疗则需要把握时机适时解表,出透一身黄汗则愈。

如“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黄疸病阳明水热郁结,利小便是常规治法。

“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即前文病传路径所述,若黄疸是由太阴中风黄汗病传入于阳明病位,并以阳明水热为所急所苦,而给邪气以去路之病解路径,则需与病传来路相反。

故当正气抗邪、里邪出表而脉现浮象时,则不可再妄利小便,需及时把握时机解表发汗,如条文中用太阴中风补津液而解表发汗的方式,使邪气得汗出透表而解。即:

邪气来路:黄汗一病传—黄疸。

邪气去路:黄疸一病解黄汗。

这就是经典经方体系定义《伤寒论》辨治规律为“首辨表里,尤重表证”的原因。有表急则立足于“表里观”先解表,无表急则立足于“正邪观”,创造机会透邪出表。

再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愈。”此乃太阴病血痹证用针砭解表引邪外出之治法,与扁鹊“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施治理念
本无二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自学】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45
郝万山讲《伤寒论》笔记 第十一集
临诊碎玉小发汗方临床细解
郝万山讲伤寒论11桂枝汤适应证
孙鹏飞讲伤寒论答疑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