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彩石风物之野生动物(一)

  野生动物(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西彩石,整个社会经济还基本处于以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状态,各类开发活动尚未开始,自然和生态环境受到很好的保护,处处山清水秀,再加上山区丘陵多样性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孕育着极为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那时的村内野外栖息着众多与人为邻小型动物,给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孩子们的童年凭添了无穷的乐趣。九十年代后整个彩石地区进入开放开发新阶段,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野生动物栖息地受到挤压,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各类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自然环境受到破坏,许多动物或迁徙他处,或在西彩石地区绝迹。

八十年代之前西彩石地区常见的动物:

一、野兽类

狼:西彩石土语称“马虎”,为西彩石一带最大的野生动物。旧时西彩石周边常有野狼出没,干旱季节村外水湾干涸时甚至夜间进村至水湾或井湾寻水,有时亦袭击人畜,造成人员伤亡和牲畜损失。上世纪三十年代某年春,大隅头西街一刘姓家中老妪清晨去村东大杨树下捡拾杨花(俗称“无事忙”)时遭狼袭击而亡,七十年代中期三大队位于土地庙的羊圈的绵羊被咬死数只,八十年代村南五村集体牛圈数头耕牛亦被咬死。狼踪与狗等类似动物踪迹的区别是,狼脚印呈单行排列,而其他动物则呈双行或相对散乱。每逢村中闹狼灾,家家户户夜间均紧闭门户,白天亦不许孩童独自外出。至九十年代后期西彩石地区狼已鲜见,狼警解除。西彩石村周边的野狼多栖于村南一带深山中,村西南有山沟名“狼峪”(现奥体赛马场之南),因常有野狼出没而得名。旧时村中有民谣曰“麦子打包,马虎降糕”,意为麦子孕穗时,正是狼产仔季节。

狐狸:土名“貔子”,是西彩石周边山地比较普遍的动物。狐狸生性机敏,多筑巢于深山密林中的岩石下,临近村庄的白土山、槲坡等山之隐蔽处亦有狐狸巢穴。冬季来临,无处觅食的狐狸经常扑食村头农家的鸡鸭等,故被人恨之入骨。狐狸属人们传说中的灵异动物,旧时村中有许多关于狐狸成精或成仙的故事,例如学人说话,学人耕作,给人看病,化装人形等,有些传说甚至活龙活现指名道姓,甚是神奇。这些传说很可能是受旧小说影响。西彩石以东小龙堂村北八岔府有狐仙庙,据说此处狐仙有求必应非常灵验,周边百里之内百姓多有来此求仙或还愿者,一时香火旺盛。本世纪初经十东路拓宽时狐仙庙被拆除,后被着好事者迁址西彩石村北赵山之次高峰之巅并占据一旧庙基重建。但好事者犯了一大忌,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道家为仙,狐仙为妖,赵山乃道家修仙之地,怎能和妖同处一室,在道家光环的笼罩下的狐仙庙注定不会再灵验了。狐狸主要防御措施是遇紧急状况时放出一种难闻的气体,称“放臊气”,人们闻到后会被熏得晕头转向,曰“被狐仙迷了”。因此,只要狐狸不偷鸡摸狗地骚扰民众正常生活,人狐之间就会相安无事,人们一般不会轻易主动招惹狐狸。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狐狸在西彩石周边地区绝迹,现在仍不见其踪。

獾:土名也称獾,民间根据其足迹又分为猪脚獾和人脚獾。獾亦为村周边常见的野生动物,多筑穴于隐蔽的坟窟、堰窟、洞穴之内,昼伏夜出,冬眠。该动物体型圆胖较笨拙,活动范围较小,常偷食洞穴周边的玉米、地瓜、水果、豆类等农作物,故而容易暴露踪迹被人发现。察觉到獾迹后,村中猎户便夜间带獾狗(一种专门猎獾之狗)、钢叉、土枪等在洞穴周边守候“逮獾”,时常会有所获。如果白天发现獾洞穴,亦有人会随即点火堆向穴内吹烟把獾熏出后再捕获者,用这种办法猎獾曰“沤獾”。獾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较强,在西彩石周边仍存,但数量较过去明显减少。

果子狸:土名“青咬”,栖息于林区的小型动物,主要出没于村南黑峪林场一带,但数量很少,村北诸山则无该动物。旧时村民亦有猎食果子狸者,称其肉质不佳。该动物九十年代后亦绝迹。

猞猁:土名“野狸”、“野猫”。猞猁类猫,但体型较大,人们常误认为是大猫,夜间两眼闪着令人恐怖的绿光。猞猁多生活于村周边的山脚处,主要扑食鼬、鼠等,也经常进村偷食农家鸡鸭,此时如遇人驱赶会穷凶极恶地与人争斗,野性十足。该动物九十年代后在西彩石地区绝迹。

兔子:土名“野兔子”,土黄色,乃西彩石地区最常见、数量最多的野生动物。野兔繁殖能力极强,一窝数个,一年数代,因其常偷食庄稼特别是刚出土的豆苗之类,被农家称为一害。故西彩石民谣曰:“听兔子叫不能种豆子”。西彩石周边诸山和农田内可常见到野兔窝,割麦时常常会哄起数只兔子引来人们追赶嬉闹。旧时济钢、炼油厂、化肥厂、铁矿等企业职工周末或休息日常结伴来西彩石一带山区打野兔,人们称之为“打兔子的”,也称“打围的”。西彩石本村也有少数业余“打围”的狩猎者,但多是好吃懒做顽劣无赖之徒,在村中口碑不佳,村民送称号曰“无淡悠”。后来“打围”者减少,田野中野兔泛滥,人们改用铁丝扣套野兔,多者一夜可套十数只,收获颇丰。现西彩石周边仍然野兔泛滥。

黄鼠狼:土名“黄鼬”,多栖身于民家空闲院落或柴垛中,主要捕食老鼠、小鸟等。黄鼬在西彩石是既被人爱又被人恨的小动物。所谓爱,是民间有黄鼬分黑嘴、红嘴两类,黑嘴为财神,到谁家即可以给其带来财运。其实旧时西彩石农家院落的偏僻一隅常建一粮垛状的小庙,定期供祀,曰“财神垛”。“财神垛”处于僻静之处,故周边常有黄鼬神乎其神出没或在里面做窝,人们便疑其为财神化身。如果黑嘴黄鼬在家中出现,家中老人便呵斥孩子不让打闹嬉戏,并且露出恭敬的神态目不转睛地盯着黄鼬在家中瞎转悠,直至目送着它离去,以免惊吓着财神。所谓恨,是因为黄鼬又是偷鸡贼,旧时农家丢失老母鸡中的百分之八十是被黄鼬偷吃的。有时夜深人静,特别是寒冷冬天的下半夜人们睡得正香时,村中经常传来瘆人的“哇呀——哇呀——”的鸡叫声,那一定黄鼬在偷鸡。西彩石人将黄鼬偷鸡称作“黄鼬拉鸡”,儿童们所玩的“老鹰抓小鸡”游戏也被称作“黄鼬拉鸡”。遇到黄鼬拉鸡,家中年轻姑娘、媳妇和孩子们都吓得把头缩进被窝里一动不动,老人们则边披衣服嘴里边“吵嗬——吵嗬——”地喊着起床赶黄鼬。这时往往鸡已被黄鼬从鸡窝里拖出拉着进了阳沟①且被堵阳沟石卡住,老人们便活生生地把老母鸡从黄鼬口中夺回来。胆大的黄鼬眼见到口的鸡将要被夺回,一是拼命地与人抢夺往外拉,二是呲牙咧嘴地向人示威,但最终是劳而无功地灰溜溜地逃之夭夭。黄鼬拉鸡的结果多是虽然鸡被夺回,但却重伤不治身亡,第二天便沦为孩子们的美餐。凡事也有例外,黄鼬中的偷鸡老手会一口将鸡的脖颈咬住,不待鸡发出哀鸣便致其于死地,不留一点响声和动静把鸡偷走。对这类高超技艺西彩石人也非常敬佩,送歇后语曰“偷鸡不叫唤——有一手”。黄鼬最珍贵的是它的毛皮,旧时人们待其深冬毛皮丰厚时做夹子或用风箱扑捉。黄鼬尾巴上的毛尖是做毛笔头的上好材料,做出的毛笔曰“狼毫”。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黄鼬在西彩石一度绝迹,现在随环境改善村中又踪迹重现。

刺猬:土名亦称“刺猬”,多栖身于野外,有的也藏身于村中隐蔽的沟壑内,昼伏夜出。旧时夏夜人们在街头乘凉,常见有刺猬慢悠悠地在街上觅食,鸣叫时会发出“呜——呜——”的类似人哭声。刺猬行走动作缓慢,在街上闲逛风险大,常常会被过往车辆压死,有时人们早上会见到街上被压扁的刺猬尸体。由于刺猬浑身是刺,人们捕捉时多用芭蕉扇,把团成圆球状的刺猬用扇子托起来捉回家,然后糊上泥放在火中烧着吃。刺猬为温顺的小动物,对人畜无害,故人们多对其采取宽容和保护态度,不妄加伤害。现村中仍有刺猬踪迹,但数量较上世纪明显减少。

家鼠:俗称“老鼠”。全国各地均有,不多加介绍。旧时农村老鼠颇多,生产队和家中粮仓更甚,但现在随农药的大量使用和生态改善其天敌猫和黄鼠狼的增多,农村老鼠明显减少。村中童谣曰:“小老鼠,爬灯台,偷油喝,下不来,急得嗷嗷叫奶奶。奶奶抱他不下来,擀饼哄他不下来,气得奶奶提着小把子拉下来。”

田鼠:土名“地老鼠”,与家属的区别是身体胖,尾短,主要生活在野外,偷食豆类、玉米等农作物。旧时农田中多田鼠穴,特点是在地表以下拱出长长的地下通道,通道的表层土层松动痕迹明显,人们顺着这些通道可以挖到其栖身洞穴。冬季农闲时亦有村民去野外挖田鼠穴找粮食者,曰“掏地老鼠窝”,多者一次可从穴中挖出数十斤粮食,粮食种类多是大豆、玉米。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田鼠在西彩石一带绝迹。

蝙蝠:土名“盐飘虎”、“盐飘虎子”,是一种带翼能飞的小动物,主要生活在农家墙缝、架眼②或山洞中,冬眠。因蝙蝠长相似老鼠,旧时村中老人常会向孩子讲老鼠偷吃盐后就会变成蝙蝠,故名“盐飘虎”。蝙蝠习惯昼伏夜出,旧时春夏秋三季傍晚时分可见到外出捕捉昆虫的蝙蝠漫天乱飞,孩子则把鞋子抛向空中,嘴里便喊着“盐飘虎子早来,给你做双好鞋:盐飘虎子晚来,给你做双草鞋”,企图扣下几只来蝙蝠来,但往往事与愿违。九十年代以后村中的蝙蝠明显减少,但尚未绝迹。

二、飞禽类

鹰:土名“老鹰”、“老雕”、“鹞子”、“狠虎”等,实际上旧时西彩石一带飞鹰类别很多,如鹰、雕、鹫、鹞等,但村民们分不清楚,一律称之为老鹰。鹰为西彩石一带最大的鸟类,旧时无论冬夏人们抬头就会看到天空中会有鹰在盘旋,忽而翅膀一动不动地滑翔着绕圈,忽而煽动着翅膀停在空中不动。孩童们看到鹰在空中翱翔,都会一边跳着拍手,一边欢快地嚷着“老鹰老鹰转三遭,转不过来折③了腰”。鹰主要扑食野兔、小鸟等,据说兔子只要看都老鹰在地上的投影,就会吓得跑不动被鹰轻而易举的叼走。鹰有时也会到村头宽敞处忽然俯冲下来抓走人们喂养的小鸡。西彩石一带的鹰多筑巢于村南的深山悬崖之上,黑峪林场有一名曰“鹁鸽楼”独立崖壁,其上鹰巢众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鹰在西彩石地区绝迹。

大雁:土名“雁”,候鸟,本身不栖息西彩石地区,但过往时会落在野外麦田中或山头上过夜。旧时村北白土山顶之“北寺大殿”——即大圣院遗址处时常有大雁夜宿。大雁性机警,落地后总有数只像哨兵一样警戒,遇攻击时随即发出警报全体立即起飞。西彩石民谣曰:“北方吃蛋,南方吃雁,中间瞪着眼看”,意即大雁是候鸟,其过往地区的人得不到实惠,充其量是昂首观赏而已。旧时亦有受伤、迷途或遇恶劣天气而从天空跌落下来的大雁,那时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不强,被捉到后一般都成了桌上的野味。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每到深秋季节冷空气南下,成群的大雁不断随风南下,天空雁啼声此起彼伏地不断,但九十年代后雁鸣声明显少了。

猫头鹰:土名“夜猫子”、“咕嘟喵子”,为一种分布较广的留鸟。猫头鹰昼伏夜出,鸣叫时发出类似“咕嘟喵”或“咕嘟咕嘟喵”的叫声,故而西彩石人亦称之为“咕嘟喵子”。旧时人们普遍认为猫头鹰是不吉利的鸟,它落在谁家的树上叫谁家就会倒霉,要么死人,要么遇到不顺心的事。故有俗语说:“夜猫子进宅,没安好心”或“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每逢遇到夜间夜猫子落在树上啼叫,这家的女主人都会口出脏话高声乱骂带吓唬赶它飞走。有时猫头鹰还会发出类似人笑的叫声,大家认为这种叫声更不吉利,曰“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当然这些说法都没有科学根据,但旧时的人们思想封建,都宁可信其有,不信其无。现在猫头鹰在西彩石地区仍时有出现,但数量大不如从前。

杜鹃:土名“光棍夺锄”,候鸟,一般小满前后来到西彩石一带,然后昼夜不停地鸣叫,入伏后叫声停止。西彩石有一关于布谷鸟来历的故事。大意是布谷鸟前身本是一位勤劳美丽的姑娘,在一次独自锄地时遇到一光棍汉欲行不轨,在她强力反抗下阴谋没有得逞,但光棍汉落荒而逃时顺势夺走了她的锄头。姑娘边追赶边大声喊着“光棍夺锄”,如此这般地追了很久,最后因渴累而死。姑娘死后变为一只美丽的小鸟,口中仍然不断叫着“光棍夺锄”到处寻找她的锄头。旧时村中百姓传言,“光棍夺锄”喝了伏天水就会嗓子变哑,故而不在啼叫。现在杜鹃在西彩石仍存,数量亦未见减少。

燕子:土名亦称“燕子”。在西彩石村人们认为燕子是吉祥鸟,燕子在谁家做窝,预示“凤凰要把高枝占”,这家人会人丁兴旺,事业发达。故家有燕子窝的人家都会在窗子上留上燕子出入的洞,有时燕子将窝垒在堂屋正中八仙桌之上的房檩上,主人宁可在窝下加以接燕子粪便的筐具也不把燕子赶走。西彩石谚语:“一百五,燕子来到济南府”。现在燕子在西彩石仍存,但数量比过去减少。

石鸡:土名“嘎鸡子”、“嘎嘎鸡”,一种类似于家鸡但体型略小的草黄色野鸡,因其鸣叫时发出“嘎、嘎”的声音,故村民称之为“嘎鸡子”。旧时西彩石村边山坡地段及远山地带到处都有这种野鸡行踪,每到春天发情期,傍晚时分漫山遍野到处都是“嘎、嘎、嘎、嘎”的声音,此起彼伏像开锅似的连绵不断。嘎鸡子的窝常做在山坡处的树根、草丛、石窠或地堰的石缝里,每窝产蛋二十个左右,夏季天气炎热时节孵化。小鸡出壳后就会跑得很快,故而西彩石人常说小嘎鸡子顶着鸡蛋皮人也撵不上它。嘎鸡子不容易被人捉到,往往看到眼前不远处有一大群鸡,当你追赶时会越追越少,最后几只在你准备捉它时却张开翅膀飞走了。其实嘎鸡子的颜色与草色相近,又善于隐蔽,追赶时它边跑边找茂密的草丛或石壁后一躲便不容易看到了。剩下的几只是故意引你追赶的雄性或体壮的嘎鸡子,待完成任务后它便张开翅膀飞了。看来小动物也有自我保护的本领。嘎鸡子不好捉,但它的窝却很容易找到。嘎鸡子习性是经常在窝边活动,转来转去地不离其家,有时还会傻傻地在旁边乱叫,准备进窝时先挺着脖子四处瞭望,自认为没了危险便钻头不顾腚地一头扎进窝里。只要掌握了这一习性,看准它经常在某处活动,并且叫声戛然而止又突然不见了,那么嘎鸡子窝一定就在附近,只要细心找就会找到。旧时在田间干活的村民常一边耕作一边瞅着嘎鸡子的行踪,然后将其一窝鸡蛋端掉。嘎鸡子蛋略小于鸡蛋,蛋壳颜色为土黄色,吃起来味道与家养鸡蛋无异。但嘎鸡子的产蛋量很低,一年也就产二十只左右,这样一来一对鸡夫妇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由于人为的因素和周边环境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这种可爱的野鸡在西彩石周边逐渐灭绝,大约九十年代后完全绝迹。

凤头百灵:土名“亚连”、“亚兰”,一种比麻雀略大的小鸟,因头顶部有凸起的羽冠故名“凤头百灵”。但西彩石人多不知其正式名字,多数人称之为“亚连子”。亚连子多在农田中的平地上做窝,窝之大小和形状均如浅底饭碗,用软草铺就后内衬羽毛。亚连子蛋有成人食指第一节般大,每窝达五卵便孵化一次。旧时麦收时节割麦,经常会在麦田中发现已经浮出但羽毛未丰的幼鸟,这些幼鸟往往被人发现后带回家得不到很好的照顾而夭折。亚连子鸣叫时发出清脆的类似“起风——、起风——”的声音,还有一种不知名的小鸟叫声类似“滴水——、滴水——”,人们便把这种鸟叫做“滴滴水子”。亚连子和滴滴水子同时叫时发出此起彼伏的“起风、起风”,“滴水、滴水”声,村民们都会打趣说“明天就要刮风下雨了”。旧时春天暖风和煦的日子,野外满山遍野到处都可听到这两种鸟的叫声。上世纪九十年代亚连在西彩石几乎绝迹,现在随环境改善又偶有所见,但数量已不如从前。

喜鹊:土名“老鸹”,北方最常见的留鸟。喜鹊在西彩石一带属很受欢迎的喜鸟,“喜鹊当头叫,喜事要来到”。由于喜鹊叫时发出“喳喳、喳喳”的声响,西彩石人称喜鹊叫曰“喳喳”。如果某人家事前未得到告知突然来了客人,主人便会说:“怪不得一大早树上老鸹喳喳呢,原来今天有贵客到了!”喜鹊一般都把巢穴做在高高的树杈上,曰“喜鹊把高枝占”,故家中有大树能引来喜鹊筑巢主人会很自豪,全家人也会对树上的巢穴和喜鹊细心保护。有时孵出不久的小喜鹊从窝里掉出来,家人多会小心翼翼地把它重新放回窝内。喜鹊只有在春夏季节产卵和孵化期才在巢穴中度过,待小喜鹊能独立生活飞离后就不再在巢中居住。旧时西彩石村中有“老鸹九九不宿窝”的说法。情况也确实如此,进入寒冬腊月,喜鹊夜间都露宿在树上,即使大雪纷飞也不进巢穴或房檐下躲避。喜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段时期内数量骤减,近几年随环境改善又逐渐增多。西彩石谜语:“天上一个碗,下雨下不满”,谜底为“老鸹窝”。

灰喜鹊:土名“长尾巴郎”、“拉老鸹”、“黑拉巴勺子”,亦为最常见留鸟。长尾巴郎形状和生活习俗与喜鹊相近,但颜色为灰色,故曰“灰喜鹊”。灰喜鹊啼叫除了发出类似喜鹊的“喳喳”声外,有时也发出“啊——、啊——”的叫声,故又名“拉老鸹”。清晨时分,灰喜鹊还经常有一种声音类似“打光腚——”的叫声,旧时西彩石人催小孩起床时都会说:“长尾巴郎都喊打光腚了,快起床吧”!灰喜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也一度数量减少,现在已颇多。西彩石童谣:长尾巴郎,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沟里,把媳妇背到炕头上。擀油饼,熬肉汤,媳妇媳妇你先尝,我去山间背老娘。老娘变了个屎壳郎,推小车,卖大钱。

乌鸦:土名“黑老鸹”,常见留鸟,因通体为黑色故名“黑老鸹”。黑老鸹长相丑陋,啼叫时发出“哇——哇——”声,声音凄凉刺耳,故而不被民众喜欢。旧时人们若遇到乌鸦迎面“哇——哇——”乱叫,都认为是晦气或不吉利的象征。特别是傍晚时分暮霭冥冥,再遇到乌鸦哀鸣瘆人的叫声,会惊得行人浑身颤栗并有穷途末路的感觉。乌鸦喜欢成群活动,旧时经常见到成群的乌鸦聚集在一起像旋风般在空中一边盘旋,一边呀呀地叫个不停,或者成群结队地从空中一掠而过,飞往不知去向的地方。乌鸦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西彩石一带一度也近乎灭绝,现在数量也颇少。

贱贱子:学名不知其祥。上世纪六十年代颇多,大小类喜鹊,善飞翔,性好斗,全身黑色,与其他鸟类争斗时发出“啊——、啊——”的尖叫声。这种土名“贱贱子”的鸟最突出的习性是自己不筑巢,产卵孵化季节便集体侵占喜鹊、灰喜鹊等筑好的巢穴,西彩石人称之为“讹窝”。每当“贱贱子”讹窝时,两种鸟成群结队地争斗,从树上打到天空,又从天空争斗到房脊上,经常反反复复地争斗三四天时间,最后是喜鹊溃败而放弃筑好的巢穴。旧时大隅头婪水井以东院内有一株大榆树,树上有数个老鸹窝,每年春末夏初树上都会上演讹窝大战,天刚黎明战斗就开始,一直持续到天黑。每逢这时,许多过往行人都会驻足腆着脸观看。那时老人们边看便给孩子们讲:“贱贱子”是一种很懒惰的鸟,把老鸹窝争到后,其产卵、孵化甚至排便都在窝内进行,等孵化完后代之后窝内已经是臭气熏天,它便一飞了之,喜鹊因为巢穴被污染也不再来栖,好端端的一个鹊巢就废弃了。中国有句成语叫“鸠占鹊巢”,或许这种土名“贱贱子”的鸟学名曰“鸠”,但它却不是斑鸠,斑鸠性温和,不好斗。“贱贱子”有可能是“鸠”中性情暴烈好斗的一类。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这种鸟在西彩石绝迹,此后数十年一直没再出现过。西彩石童谣:瓶瓶子、罐罐子,黑拉巴勺子、贱贱子。其中的黑拉巴勺子指灰喜鹊,贱贱子就是所述之鸟。

斑鸠:土名“咕咕”,拟其叫声而命名。斑鸠为北方常见的留鸟,叫声多为“咕咕咕——咕”,有时亦“咕咕——、咕咕——”地叫个不停,不知两者有何区别。斑鸠常单独行动,性机警,遇异常便很快飞走。西彩石一带常见,上世纪九十年代多沦为村中无赖少年的猎物。六十年代小学语文有《小斑鸠》一文,曰:“小斑鸠,咕咕咕,我家来了个好姑姑,同我吃的一锅饭,跟我住的一间屋。白天下地搞生产,回家扫地又喂猪,有空教我学文化,还帮妈妈做衣服。妈妈问她苦不苦,她说不苦不苦很幸福。要问她是哪一个,她是下放的好干部。”

天鹅:土名“哇子”,因啼叫为不时发出的单个“哇”、“哇”声而得名。哇子多为夜间叫,白天鲜见其踪,老人们都称之为“哇子”,但都描绘不出是一种什么鸟,估计应为天鹅中的某一类。西彩石人认为“哇子”叫声可以预报阴雨,故村中有“早哇阴,晚哇晴,半夜哇子到不了明”的谚语,意思是哇子早上叫主阴,晚上叫主晴,半夜叫则雨在当夜。现在村中夜晚仍能偶尔听叫“哇子”的叫声。

鸽子:土名“鹁鸽”,有家养和野生两类。旧时西彩石一带的野鸽子多栖身村南黑峪一带的高山中,筑巢于悬崖之上。黑峪深处之孤立悬崖“鹁鸽楼子”即因野鸽子众多而得名。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野鸽子在西彩石绝迹。

麻雀:土名“家雀”。夏季产卵孵化季节筑巢于房檐或瓦片缝隙及架眼之中,冬季则栖身空闲房屋的房廪上或柴草堆之中。旧时村中少年暑假期间常抬着梯子掏麻雀窝,冬季则用手电筒照着捉麻雀。麻雀夜间眼盲,看不清东西,故名“雀盲”,人亦有患“雀盲眼”病者。上世纪九十年代麻雀在农村曾一度减少,现在又逐渐泛滥。

啄木鸟:土名“喰达母子”,常见留鸟,不多述。西彩石歇后语:喰达母子拉薄屎­——肚子不济嘴硬!

黄雀:土名“黄家雀”,类似麻雀,羽毛呈黄色故名“黄家雀”。黄家雀多生活在野外,村中鲜见,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绝迹。旧时游走四方的算卦先生经常用驯化的黄雀抽取卦帖,然后解贴中之卦,村民称之为“抽帖算卦”,现已不多见。

鹌鹑:土名“鹌鹑”或“没尾巴鹌鹑”,类小鸡状,因尾短似无故曰“没尾巴鹌鹑”。旧时村北赵山及村南黑峪诸山多有野生鹌鹑,村民在割山草时常会发现其踪,飞行时两翅快速摆动若旋转状。上世纪七十年代野生鹌鹑在西彩石一带绝迹。

野鸭:土名“水鸭子”,候鸟,冬季飞水草丰沛地区越冬。西彩石上游狼猫山水库尤多,旧时村中唐湾、村东土湾常见,西湾等地也偶有所见,湾中水封冻后亦见其栖于冰上。后来诸湾废弃逐渐填平,野鸭已鲜见。

鸬鹚类长腿水鸟:土名“打渔郎”,旧时村东土湾以东有大片湿地,秋冬季节常有鸬鹚类水鸟出没,因其主要扑食水中小鱼虾,村民呼之曰“打渔郎子”。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此处湿地垦为沃野良田,水鸟绝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联艺|南阳方言对联
被遗忘的老鸹窝
老鸹窝里出凤凰
《“乌鸦、老鸹、喜鹊”辨 》
(6)社旗方言对联
搞笑有趣的歇后语大全及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