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湖吴氏 • 古韵昌溪
来自话题
#最美中国,游在中国
12.8万篇

  歙南第一村——昌溪  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古村落,距歙县城南30公里。在古歙民间有“南吴北许”尊称。即,歙南衍族以吴姓为盛,歙北衍族以许姓为盛。据考古发现,汉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唐代时曾有姚、叶、朱、方、王五姓在这里耕作生息,逐成村落,村名曰“沧溪”。 至南宋绍兴年间,吴姓迁居“沧溪”,更村名曰“昌溪”。至此,太湖吴氏在这里衍族达860多年。至清代中叶是昌溪古村的鼎盛时期,户逾七百,人逾八千,号称“千灶万丁”,被称其为“歙南第一村”。随着战乱及外迁衍族等因素致人口减少,如今昌溪古村约有近千户三千人口。几百年来,昌溪吴姓与其村中二十多个氏族居民相濡以沫、和衷共济,人丁兴旺,衍成今日之文明古村。

  昌溪古村落  呈蝶形,北依来龙山、楮岗岭,东连沧山、福金山,西临安岭、西山,南傍昌源河,南岸为耿船顶、火焰山、观音岩。昌溪村头东北角有沧山源“燕窝山庄”自然村,村尾西南隅“船形”周帮头自然村。古村落东起务本堂,西至西静庵,水口古树参天,来龙山林木密,村前在70多米宽的昌溪河上架有三座通车水泥桥和一座板凳式木板桥,出行便捷。村中前街后路,全由青石板铺设,200多条巷弄纵横交错,200余栋宋、元、明、清时的古民居及古庙、宗祠、书院、亭阁、园林、陵园、牌坊、水塘、古井等点缀其中,藏有宋徽宗御笔题画,朱元璋御书匾,以及康有为、李鸿章、海瑞等大伽墨宝等。村后有大塘坑、小塘坑两股清澈的溪水穿街过巷,在忠烈庙前的“街心公园”融汇成“S”形溪流,注入昌溪河。整个古村落顺沿昌源河绵延3公里的建筑群,走进古村,街巷民宅鳞次栉比,扑朔迷离,宛如进了迷宫。

  昌溪吴姓郡望溯其源  吴氏本姓姬。帝尧时,后稷教民稼穑,举其为农师;后有功于天下,帝舜遂封之于邰,号曰后稷,姓姬氏。至周时,姬氏衍至泰伯,其后嗣周章因有功,被武王封于吴国,遂以国吴为姓,尊泰伯为吴氏得姓始祖。吴王寿梦四子吴季扎不恋王位,携家迁往延陵(今常州与无锡间),延陵成为吴氏郡望。据昌溪吴氏史料记载,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吴氏60世祖吴义方从江西赴新安歙州讲学,次子吴少微(61世祖)从江西移居至休宁石舌山(后改为凤凰山),吴氏少微被尊为新安吴氏始祖,因少微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举进士为晋阳尉,后为左台监察御史,故又称“左台派吴氏”。新安吴氏9世孙吴光(又名吴晃,吴道隆次子)于公元860年从休宁迁徒歙县西溪南(又名丰溪、丰南),被尊为西溪南吴氏始祖。南宋绍兴丙子年(公元1156年),吴氏77世祖吴一之(吴旦第6子)因纳赋京师(临安),舟过歙县深渡,登凤凰塔,遥望昌源山水环抱,瑞气萦绕,探源而入,行至太湖丘,随从灵犬坐卧于此,良久不起,流连忘返。擅长堪舆(风水)的一之公认定此处为吉祥福地定居于此。公元1156年成为昌溪吴氏族肇基之年,迄今已有八百六十多年历史。因昌溪吴姓居住地位于太湖坵,故称太湖吴氏,尊一之公为昌溪太湖吴氏始祖。

  昌溪村自来水工程

  昌溪下村(田干和周邦头)

  昌溪太湖吴姓分田干与庠里二枝:即为左台派吴氏(一之公从西溪南迁入),称太湖吴氏,又称田干派吴氏;另为莲塘派吴氏(壬一公从徽州府城问政山迁入),称痒里吴氏。田干派又有六分和八分两枝,六分奉吴仕昭长子富春公(昌溪太湖10世)为支祖,建有敬严堂,生有六子;八分奉吴仕昭次子功茂公(昌溪太湖10世)为支祖,建有荣公所,生三子,建有细和堂、积善堂、承思堂、寿乐堂(员公支祠)、怀远堂、理和堂。田干派轮祚排行字(自13世启用):“国金壹继,文道之正,天象鸿广,锡亦叶(兆)云”,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族谱以“云”字接续,“云成宝焕,延运笃昌,介以繁祉,茀禄尔康”。庠里派建有作德堂、敬义堂、存里堂、务本堂、贻清堂、敬伦堂、保和堂、嘉庆堂、怀德堂、仁裕堂等。庠里派轮祚排行字(自16世启用):“惟家启道,景绍承鸿,元以(忠)淑本,崇德传宗,修安立达,宽厚明通,吉光广耀,昌盛恒隆”。

  昌溪中村(田干)

  昌溪上村(庠里)

  昌溪安置新村(村头对河)

  昌溪名商,自古在泱泱徽商中独树一帜,巨贾、名流汇聚,“吴茶”、“周漆”闻名遐迩。“吴茶”有两支队伍:一是以吴炽甫及其远祖所形成的队伍,吴炽甫(1847--1929)乡人称其“炽甫老大”(兄弟五人排行老大)的父亲吴亦炜的茶叶生意以京都为基地,向全国各地辐射,吴炽甫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大,经营茶叶生意以京都为基地,集收购、加工、窨制、批发、零售于一体,向全国各地辐射,产业遍及皖、浙、苏、闽、赣、鄂、冀、辽、京、津等诸省市,成为古徽州最大的茶商,歙县南门首富。另一支是清朝末代状元吴承仕太祖吴启琳在赴京会考时,将随身带的一些茶叶在菜市口摆地摊出售,见有赚头,便弃仕而从商后所形成的队伍。其子吴道隆在京城开设吴裕泰茶店,并在天津设有分店,“吴裕泰”招牌 (始创于1887年,现为“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沿用至今,1995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以“中华老字号”称号,也是中国茶业界第一个中华老字号。“周漆”是指昌溪下村周邦头人所从事的漆业。清末以来,全国漆商首推徽帮,而徽帮漆商又首推周邦头的周友仲和周宗良。周友仲(1874-1945年),在湖北老河口设“利生裕”漆庄,并在江浙一带开设“商号”,名声大振,被世人称为“油漆大王”。周宗良(1876-1957年),1910年被委任为上海谦信洋行业务主持人,从德国进口的“狮马牌”颜料,独家经营,获推销专利权,生意兴隆,名噪商界,尊为“颜料大王”。1998年,旅美华侨周裕隆遵祖辈宗良遗嘱,捐资50万元重修“周氏宗祠”。

  昌溪太湖祠  始建于南宋(1240年)。至明万历七年(1579年),昌溪吴氏举全族之力建吴氏宗祠——太湖祠正堂,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建成后堂。昌溪吴氏太湖祠,宽17.5米,进深40米。两旁有议事厅、生活区、戏台和其配套建筑。太湖祠大门五开间,前立六根黟县青石柱,中间屋顶高于次间,有五凤楼的雏形,屋顶为硬山顶。大门中间三开间设木栅门,两侧为清水砖墙。大门两侧置有黟县青抱鼓石“门当”, 门框之上置有圆形“户对”四枚;大门上方挑出的檐底,悬挂着“第一世家”四个端庄醒目的擘窠大字,为明太祖(皇帝)朱元璋为吴仕昭进士因辅政有法,升授承德郎亲笔御赐,以旌其功。

  太湖祠有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大门楼两侧有博风板木雕,雕刻精美的灵芝、蝙蝠、祥云等图案。大门前后建拱形轩廊,补间斗拱为一斗三升,祠堂内天井四周皆置黟县青方石柱。祠堂二进为享堂(正堂),比门厅高三级石阶。大堂主厅中间两根楠木大柱柱围5.1尺,柱上悬挂楹联:“惜衣惜食缘非惜财而惜德,求名求利只须求己莫求人。”以告诫吴氏子孙以道德处人处事,以勤奋成名成仕。正堂方砖铺地,照壁正中悬“叙伦堂”匾。屋脊的八条鳌鱼栩栩如生。享堂后有天井,天井四周以石栏板包围,中间有一口长方井。后进为二层楼寝堂,享堂到寝堂两边有各上七级台阶,二层楼板中间有一块镂空花格,即可为一层通气通烟,又方便二楼观察下方情况。祠前有可容七八千人的广场,每逢二月十八、十月十八日(昌溪人祭拜汪公大帝第八子的盛大节日)、春节,演出节目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好个热闹。护祠墙下建有月池,池中“映日荷花别样红”。

  “进士”吴仕昭  据史料记载:昌溪太湖吴氏九世孙吴仕昭,字仁师,号清隐道人。为明初洪武17年(公元1384年)钦选进士而立匾。擢授承直郎,任刑部主事。因辅政有法,升授承德郎,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第一世家”匾,以旌其功。其后,他在广东任职时,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时广东因战乱、天灾、瘟疫,百姓死亡不少,生活艰难,他如实直谏,却触怒了朱元璋,被下旨斩首;后虽经百官上疏求情,得以改判发配充军,但36岁的吴仕昭性情刚烈、难忍其辱而含愤自缢。明成祖时方得平反昭雪。此外,吴仕昭还是一位著名画家和诗人,其画作《昌溪清隐图》价值价值不菲连城。

  门当户对  源自中国传统建筑大门的构件。门当是中国传统建筑门口的相对而放置呈扁形的一对石墩或石鼓(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推崇)。户对,与门当相对,为门楣上突出之柱形木雕(砖雕),上面大多刻有以瑞兽珍禽的图案,成双数,故名“户对”。

    在古代建筑中,门是脸面、是威望,也是社会阶级之间从大门来区分。“户对”门簪在门框之上,有圆形,六分方形,长按中槛厚一份,连楹厚一份半,再加本身径的四分之五即长,径按中槛高的五分之四或按门口宽的九分之一。这种大门上方的“户对”,少则两枚,通常四枚,少有数枚,具有装饰效果,成为旧时大门的常见构件。等级较高的金柱大门、蛮子门均有四枚门簪。

  砖牌坊——太湖贞节坊  该坊砌在昌溪吴氏祖祠太湖祠右边的墙体上,高4米,宽3.5米,坊上砖雕细腻、精致,上有“圣旨”、“贞节”和旌表妇女名单。此砖坊在歙县现仅存两座,一座在县城,一座在昌溪。据昌溪老辈人说:坊上吴弘赐安人方氏是被旌表之一。方氏因为无法忍受丈夫的离世,日日以泪洗面,终殉烈绝食七日,追随丈夫而去。方氏对爱人的誓死忠贞,感动了当地村民,并联名上书,逐级上报,要求立坊,以示后人。这座砖坊上还有另三个女人也是誓死忠贞或誓志守贞,亦侍终身的妇女楷模。楷模?荣耀?可谁人不知被旌表女性的无奈与悲伤,又岂是一座牌坊所能抚平呢?

  宋代酒肆茶楼  位于太湖祠左侧(寿乐木牌坊右侧)石板古巷内,建于明代中期,仿宋代风格式建筑,该楼呈古朴之风,窗栏用小木条组成“福禄寿喜贵”等图案字,造型奇特,寓意深远。

  寿乐木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员公支祠木牌坊,又称“寿乐木坊”,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面宽8.8米,坊高7米,四柱三层五凤楼式,是员公支祠(“寿乐堂”)门坊。坊柱采用优质柏木,下置抱鼓石;上部有月梁、额枋,斗拱,呈宫殿式,重檐歇山顶,坊间匾刻“员公支祠”,坊上博风板雕刻林芝祥云图案,中间藏有“寿”字,堪称“中华一绝”,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木牌坊。《中国建筑史说明》一书写明:“像这样(寿乐木坊)造型布局之合理、雕刻技艺之精湛,保护如此完好的木牌坊,全国仅此一例。”又称:“此坊与坊前月池和坊后颇深的祠堂建筑浑为一体,给人以气吞山河的感觉”。

  员公支祠,又称“寿乐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面阔13.5米,进深45米,三进两明堂建制,堂柱全部采用优质柏木,俗称“柏木厅”。建筑艺术极为精湛,大门前有拱形轩廊,五开间,门楼及博风板上有精美木雕。大门两侧置抱鼓石,门楣上置圆柱体户对四根。门楼正中悬御赐“七叶衍祥” 楠木匾,匾高1.3米,宽0.6米,周边雕双龙戏珠,匾上正中刻“御赐 七叶衍祥”,左刻“中宪大夫吴怡园”,右刻“咸丰丙辰年(1856年)吉月立”。此匾咸丰皇帝为嘉赏昌溪村中宪大夫吴大楠(吴怡园)家族“七代五世同堂”所御赐。门两侧清水砖墙面,刻有精美花纹,中间有万字纹。屋脊采用万字纹通花砖,上有鳌鱼与獬豸等脊兽。座斗、坨墩全部雕刻灵芝。雀替龙吐水灵芝形大图,仿明代风格。正堂正梁长13米,高约1米,为“徽州第一大梁”。 享堂后天井围栏精选十二块带有山水、花草、雷电等自然图案的天然石料;天井中间还有一口外围用石条砌成椭圆形井沿的井。堂屋座斗、坨墩全部雕刻灵芝。第三进寝堂,二层楼,地面比享堂高五个台阶,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寝堂正中悬“荣开千紫”牌匾(为黄山籍书法家谷亮题)。享堂柱联:“积善门庭人多寿显,传家孝友致大吉祥。”“寿岁延熹修齐治平树人期百载,乐施行善匡世正俗品茗悟千年。”“礼门义路森规矩,知水仁山俨画图”。

  中宪大夫吴大楠  据《昌溪吴氏家谱》记载:吴大楠(1781-1859年),字君让,号怡园,太学士,诰奉直大夫,晋赠中宪大夫。他性情淡泊,居爱闲静。教子以读书为务,建“杏花书屋”为子孙读书处,五十开寿后就把家事交给子孙打理,玩游泉石,颐养天年。年届八旬,精神矍铄,子孙繁众,亲见元孙。清咸丰六年(1856年) 咸丰帝御赐“七叶衍祥”匾额旌其闾,清朝货币理论家、财政学家,《资本论》里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王茂荫为其撰写寿幛,赠其“林下清风”匾,祝福双寿。

  出售名画买“水龙”( 下图,现存放在寿乐堂内) 1957年,昌溪吴氏为添置村里灭火设施,决定将藏于支祠积善堂的唐伯虎名画“春夏秋冬”四吊屏,由族中长老护送到上海博物馆卖得1600元钱后,将此钱从上海震旦铁厂买回新“水龙”(人工压制消防水泵)及报警器、水带等消防器材,切实解决村里灭火设施。昌溪人并不是不懂唐伯虎名画价值连城,而是吴氏族人铭记“宁可三餐无食,火不可一日不防”的祖训,在“镇堂之宝”与“消防设施”的选择上,义不容辞的选择了添置“消防”灭火器材。

昌溪名点一一油撸粉粿

  昌溪忠烈古庙  习称“庙坦”。位于昌溪村太湖坵“街心公园”后侧,建于元代至正14年(1354年)。庙基长17.2米,宽14.2米,三开间。左间供奉土地菩萨、社公、社母神,以保五谷丰登,烟火不断。右间供奉关帝及关平、周仓神像,以保四季平安,德义永驻。正间供奉汪公大帝(越国公汪华)及其第八子(汪俊,村人尊称“八老爷”)父子神像,以保人丁兴旺,百业昌隆。忠烈庙前广场占地约500平方米,用各色石英石、云母石铺缀成“鹤鹿同春”、“丹凤朝阳”、“连升三戟”等图案,极其少有。庙坦前石磅下是横贯东西的圆弧形长街,街边石护栏(高约50厘米)下是从村后大塘坑、小塘坑两股清澈的溪水在此融汇成“S”形小溪(族人称其为八老爷的玉腰带,故称玉溪),流经沙坵墩处入昌源河。古庙后有着近2000年的“中华银杏树王”一株,树围8米,高42米,主干挺拔,侧枝峥嵘,称其为'八老爷的马鞭',此树1982年因小孩在树洞中玩火,树心遭受近十小时燃烧之灾,市、县消防队用两台抽水机扑救近7小时,致主干上端20米被烧毁。庙坦前沙墩上栽植有鸳鸯槐、龙凤樟等古树,在村街心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昌溪民俗——祭八老爷 每年二月十八、十月十八则分别由庠里、田干两枝吴氏族人举行祭拜八老爷盛典。这天八老爷身着苏绣袍,头戴紫金冠,腰系玉带,手握铜锤,慈祥的面容中透着威严,端坐于太师椅上,由八位身材魁悟的中年壮汉抬着,举五面五色旗,十幅蜈公幡,六十门冲天铳,十副锣鼓,鸣锣开道,高奏管乐,燃放爆竹,沿街巡游,为百姓消灾赐福。

巡游结束,并在张灯结彩,鼓乐齐鸣的太湖祖祠举行大典。正堂照壁悬挂吴氏祖像,桌上摆“十八猪”( 吹气大肥猪)、十三荤、十三素、十三种干鲜果,两斤重红蜡烛十对,灯火通明,十个红绢跪垫一字排开,供族人祭拜。每进各有两名礼生唱堂,厅内香烟燎绕,人声鼎沸。入夜,祠前戏台上好戏连台(连唱三天三夜),台下数千观众驻足观看。大典同时,族人派两队前往西溪南、休宁石舌山祭拜先祖,显示吴氏源远流长,子孙繁昌。

  昌溪大柏园和小柏园(园内是大户人家的坟地)

  沙坵墩一一古水口林  昌溪族人历来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在忠烈庙前的沙坵墩及其周围,迄今仍保存有树龄达几百年乃至千年的古银杏、古樟、古松、古罗汉松、古槠怀樟、古槐、古采椤等名贵树种。奇树槠怀樟高10米,树围3米左右,槠树与樟树树冠各占一半,两树同根连枝,相依相偎;龙凤樟是两棵神态怪异、互相依偎而品种不同的千年樟树,直径3米,高38米,枝干粗壮,树冠若巨伞;千年银杏树高42米,干围达8米,主干亭亭玉立,周遭枝叶均匀分布,向上紧拢,不旁逸斜出。如今走在“水色山光满眼醉”的昌溪庙坦前沙坵墩上,古树枝繁叶茂,夏可遮阴避暑,冬可挡风御寒,是“忠烈庙”防风防洪的天然屏障。人们坐在沙坵墩上休闲纳凉、下棋、娱乐、玩微信等,悠然自得,乐享其中。

  昌溪石板巷子

  昌溪民俗——嬉灯舞狮  昌溪灯会自仕昭公(太湖吴氏九世祖)始建。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元宵佳节,灯会组织开展灯活动。嬉灯品种多,制作精冮美,有标语灯、财神灯、十二生肖灯、十二月花名灯、戏剧人物灯、花担灯、走马灯等。既有沿街嬉灯,又有舞狮、舞草龙。入夜,花灯内烛光通明,锣鼓迎春,竹(爆竹)报平安,龙狮起舞,百“花”齐放,为传统佳增添喜庆气氛。

  昌溪民俗——舞草龙  唐宋时期,昌溪人建桥修庙以龙字命名,有“龙滨桥”、“龙庆桥”,元代有“龙关庙”( 忠烈庙),地名“龙坑头”,“龙凤樟”,“来龙山”等。可见昌溪人对龙的喜爱已久,于是节日舞龙便流传开了。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舞草龙”,此时气候渐变干燥,为防火患,增强村民防火意识,保一方平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扎制草龙的材料主要用竹篾、稻草、麦杆等,草龙长20米,在精湛的民间老艺人手中扎成的草龙形似真龙,龙头威武神气,龙鳞清晰可辨,龙体遍插神香,轻巧机灵,活节相连,舞动自如。入夜,舞龙队伍从村头出发,“草龙”随着锣鼓声翩翩起舞,摇头摆尾或盘旋昂首,路经村主街至村尾,所到之处,锣鼓声、爆竹声不绝于耳,店铺门敞开,以迎接神龙到来,图个吉祥如意、生意兴隆。舞龙结束,在群众的欢呼声中,将“草龙”送入昌源河中,寓意龙归大海,举村平安。已列入黄山市非遗传承项目保护。

  昌溪舞草龙,舞狮,嬉花灯图片取自网络。

  昌溪民俗——打观音醮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昌溪便举行隆重的打醮活动。先由族中德高望重者率领一支迎神队伍前往昌溪村后山“东云岩”恭请观音大士神像;另一支更壮观的接神队伍列于村口。前面是八人大轿抬着“八老爷”,锣鼓开道,鞭炮齐鸣,旌旗招展,管乐高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四季平安。

  三眼井又名“思古井”  相传两晋南北朝时期,昌溪人们为解决村民饮水,选在村中地下水充沛的木竹坞掘井取水。由于居民在掘井周围建房居住越来越多,便在井口之上安置了直径2.2、2.3和2.4尺的三个井圈,方便村民取水。由于井底岩层来水多,井上用过的水通过暗沟直通“员公支祠”前的月池,供居民洗刷马桶及其他,并在池中种荷花、养鱼,点缀景色、调节环境,还是周围消防应急的重要水源,可谓一举三得。

  石牌坊——姚氏贞节坊  该坊为两柱一间三楼冲天式石牌坊。据《中国建筑史》载:清康熙三十四年(1685年)立,灰凝石,三楼二柱,平板坊置四柱冲天,宽3.7米,高8米。檐下有斗拱,前后有八块靠背石碑,龙凤板“圣旨”、字匾“贞节”和额枋“旌表故儒吴永玠妻”等字样。此坊虽小,貌不出众,但对生活在山旮旯里的女人,要修成正果,树起一座流芳百世的石牌坊,并非易事,况且能被载入史册,亦是代表作吧!

    据传:该坊主人姚氏,年芳二十,以续弦身份嫁吴永玠为妻,婚后不久,其夫病逝,姚氏立誓为夫守节,并独自挑起吴家十余人的生活重担。既要侍奉常年卧病在床的公婆,还要抚养正妻遗留下的几个幼子及叔侄一辈。等到送走公婆,小辈们陆续成家立业,姚氏已耗尽青春。为颂扬姚氏的贞节孝义,特奏请皇上立此石坊。

每一座牌坊,都深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虽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流连其间,依然使人心生莫名的感动,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后记:2020年8月12日,小雨转多云。早上在万年桥头歙州公园公交站台,搭乘7点从县城开往昌的溪头班车,一路上飘散着小雨,担心此次昌溪沧山源之行会“泡汤”,8点1刻车到昌溪大桥头我下了车,雨没了,天空乌云密布,觉得在这暑热天里舒服了许多,我抓紧时间在桥头拍了几张村居倒影,随后沿昌(溪)石(潭)新公路溯流而上,走到太湖坵水口对岸,看见火焰山上有个水泥台,我顺着施工便道爬上山顶,看见工匠正在施工,一问才知是在建村自来水水池,站在水池顶上,昌溪全景尽收眼底,昌源河宛如一条银光闪烁的腰带,把整个昌溪及周邦头古村落围在来龙山、楮岗岭、沧山、安岭、西山等群峰下,新老徽居及古祠、古庙穿插其中,错落有致,太湖坵水口恰似绿色的明珠点缀在腰带之间,千年银杏树枝繁叶茂,整个古村焕发生机。

    在古徽州,村落选址讲究背风向阳,依山傍水,前有朝阳山,后有来龙山,溪水似玉带,“天人合一”的风水吉地。“伴水结村,依山造屋”是亘古不变的格局,况且更加重视水口培植。因为,水是村落的灵魂,有水皆成村,山环水抱,“为有源头活水来”,预示着财源滚滚来。水口则是一村精神的象征,几乎所有古村落或村口或村尾,都建有融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园林景观——水口。这就是徽州村落,乃一村福祉和宗族兴旺的精神象征。而昌溪古村落这里引用一首古诗来佐证:“蝶飞千山村吉祥,船行万里人平安。燕舞碧空志千里,昌溪黎民万代昌。”可见祖宗选址独具匠心。

    昌源河水潺潺不断,太湖文脉渊远流长。昌溪古村有着千年白果树作伴,太湖子孙有着千年文脉薰陶。勤劳智慧的昌溪人定会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追梦大潮中,通往直前,生生不息,根深叶茂。尤其村中那现存的石牌坊、砖牌坊、木牌坊三者皆备,这在中国尚属独有。古迹古董古巷遍布全村,故事佳话盛传于巷陌,崇德向善的精神根植于心,乡贤文化传承发扬光大。期待你来昌溪探访、传颂……

    昌溪,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本人是昌溪太湖念八世孙,六分祖“寿乐堂”人。我外婆曾是昌溪安岭脚人。小时候每年都要去昌溪,少年时还砍柴挑到昌溪去卖,工作以后去昌溪就逐渐少了,对昌溪的新近变化了解不多了。这次,是因沧山源古村落勾起了我的念头,遗憾的是'燕窝山庄'已成无人村,所以本篇没用一张照片,待后续篇。本篇就昌溪走走、看看,拍拍所念想的镜头,并学习查证有关史料,以慰藉自我,致此唤起您的向往……

  谢谢你的欣赏!

    欢迎提出修正建议!

        20200903于园艺新村

来自话题
最美中国,游在中国
12.8万篇内容 90.7万人参与
订阅
更新于 2020-10-15
来自作品集小松鼠
打开美篇APP查看全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座千年古镇,藏着数不尽的故事……
【行走徽州】昌溪:歙南第一村
安徽歙县昌溪古村,只是个2A,却被称为歙南第一村
皖南春光好(第二季):昌溪吴家古村
堪舆风水的村落社峰村
岳王庙,颂扬一个精忠报国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