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终身成长》

你好,我是陈章鱼,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做《终身成长》,副标题是《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简单来说,这是一本讲“成长型思维”的书。对这个词语,你肯定不陌生,它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的才能是可以不断增长的。比起智商和情商,思维模式的差异才是人生的分水岭。

听书解读过的不少书里也提到过“成长型思维”,但《终身成长》这本书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是提出这个概念的鼻祖。卡罗尔·德韦克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动机、人格及发展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领导者,其研究成果获奖无数。她致力于研究人们的动机与成就,2000年时,在对成千上万的学生进行了研究后,她出版了著作《Mindset》,中译名是《努力的意义》,并首次提出了“成长型思维”。2007年,《终身成长》一书首次出版,十年后,《终身成长》中文版上架了。也正是在同一年,因为对“成长型思维”的突破性研究,卡罗尔·德韦克获得了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

这一概念有什么魔力,能够穿越二十多年,至今还在不断被人提起?这本书能给我们答案。人人都知道“成长型思维”更好,但依然会在无意识中陷入“固定型思维”。一种思维能这样根深蒂固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它是具备了什么特质,让我们不舍得抛弃呢?这本书同样可以给我们答案。还有,《终身成长》这本书里还提供了转变思维的方法,比尔·盖茨就曾经这样评价这本书,他说:“德韦克的方法表明,仅仅对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行一番深入了解,你就能让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彻底改变。”所以,今天我想借助这本书来和你好好聊聊“成长型思维”。

在正式开始解读前,我想先问你两个问题。设想有两名大学生,其中一位学习非常努力,每天自习到深夜,另一位不怎么去上课,每到考试前几天才开始复习,最后他们两个成绩差不多。你觉得他们哪个更有能力?好,请记住你的第一反应。我再问你第二个问题,假如你有孩子的话,你平时是怎么夸他的?是夸他聪明、智商高,还是夸他的策略、他的努力?同样,请记住你的第一反应。下面,请带着你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一起进入这本书。

在对《终身成长》这本书的解读中,我将融入《努力的意义》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因为《努力的意义》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有两种不同的思维,而《终身成长》告诉了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将分三个部分来解读,

在第一部分,我们先来了解清楚作者是如何研究得出、又是如何解释这两种思维的;

在第二部分,我们会开始进行转变思维的第一步,了解我们对于能力和成就的一些错误的想法;

在第三部分,我们就来聊聊到底应该怎么做,怎么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好,接下来我们就正式开始。

第一部分

著名的高尔夫球运动员本·霍根童年时肢体完全不协调,美国著名摄影艺术家辛迪·谢尔曼没有通过她第一个摄影课程的考试。为什么有些人能充分发挥潜能,获得成功,有些人从小聪明,但他的潜能却被浪费了呢?卡罗尔·德韦克对这件事情感到好奇,于是她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研究,希望能理解这件事。从学前班到大学,从村镇到都市,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成千上万名学生参与了她的研究。

研究初期,她发现,在面对失败时,学生们展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反应。有些学生显得非常无助,在遇到困难时就开始自我贬低,说自己智商不够,不太聪明,记性不好。与之相反的是,有些学生能继续保持乐观和努力,甚至更专心地完成手头的任务。为什么他们显现出了如此不同的反应呢?是天性如此吗?作者经过研究发现,这一分化的原因是他们的目标不一样。是为了避免失败、保持聪明的形象,还是为了真正地学到些什么,让他们做出了不同的反应。那为什么他们的目标不一样呢?当作者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时,她发现,这与人对智力的认识方式有关。于是她区分了学生们关于智力的两种理论:“实体论”和“增长论”。实体论认为智力是一种固定的实体,增长论则认为智力是一种动态的可增长的特质。后来,这两种理论发展成了我们更加熟悉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脑电波图像也印证了不同思维模式的人之间的区别。作者邀请了具有两种思维模式的人来到脑波研究室,向他们提问很难的问题,之后告诉他们,他们的回答是对是错,错误的答案到底错在哪里。结果发现,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他们在听答案的时候非常专注。他们高度关注那些能够帮助他们学习的信息,在听到他们答错的题为什么答错时,他们的大脑非常活跃,高速运转,剖析错误并从中学习。而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呢?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的成绩能在受试者中间排多少名,自己比多少人的成绩更好,在听到这一类信息时,他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至于讲到错题为什么错,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的时候,仪器显示,他们的大脑几乎就没有什么活动了。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看起来只是两种不同的观点,但正是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塑造不同的观念、行为乃至人生轨迹。

固定型思维者恐惧困难的挑战,他们担心自己是“不聪明的”,或者显得不够聪明。对于固定型思维者来说,失败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身份,不是单纯的“我失败了”,而是“我是一个失败者”。面对挑战是危险的,因为他们随时可能暴露自己的不足,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拿我自己举例吧。我小时候经常会被老师、家长夸赞,说我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学习速度很快的人,我也逐渐这么看待自己。后来我发现,我开始排斥一些困难的挑战,比如学习一门乐器,或者学习一项体育运动。因为擅长一门乐器或者一项运动需要长久的努力,而无法快速掌握给我一种不安全感。无法很快地演奏出好听的旋律,无法很快地协调好身体,会让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么聪明,所以我很快地放弃了。不尝试,就不会受挫,就不会失败,这会让我觉得舒适且安全。

在作者眼里,这就是固定型思维的典型体现。固定型思维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一方面,它简单明了,我们的思维有惰性,偏好简单直接的答案,固定比变化要简单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刻板印象是固定型思维的一个典型体现。另一方面,固定型思维让人感到舒适、安全,这符合人的本能。尝试和努力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固定型思维者会逃避挑战。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固定型思维者害怕成为失败者,显得自己能力不足。就算胜利了,接下来还要去持续获胜才行。做个胜利者也是件压力很大的事情,做个顾影自怜的平凡人或许更简单。无论是想维持自己的聪明形象,还是做个安全舒适的平凡人,固定型思维都更符合人的本能,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持有部分固定型思维。

与之相反,持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会把困难看作对自己智商的挑战,或者停留在舒适的安全区。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而困难就是自我发展的机会。他们不会因为失败而自我否定,而是将其看作自我进步的好时机。他们不是时时刻刻都充满自信,但即使他们知道自己不擅长某事,也能全身心地投入并且坚持做下去。

比起努力的人,我们好像更希望自己是毫不费力的人。就如同我在刚开始时向你提问的那个问题,你认为哪个学生更有能力?你会不会下意识地认为,那个不太学习,但能考出不错成绩的人更有能力?你喜欢夸自己的孩子努力,还是夸他聪明?我猜可能大多数人倾向于后者。不知道你的学生时代班上会不会有这样的同学,明明晚上在家里刻苦复习,第二天在班上却会说,“我回家后都没有再学习了”。这其中,可能就有“想让自己的好成绩看起来毫不费力”的心态。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念头?对于努力的价值的强调,和对于天才儿童的追捧,是否就代表了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我们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越努力越幸运”,但我们却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有天赋的聪明人”,而不是“努力的人”。那归根结底,对于能力和成就,我们是不是有一些错误的观点?

第二部分

我们要如何从固定型思维转换为成长型思维呢?这本书里边作者告诉我们,第一步是先改变那些错误的想法。我们就来看看,那些关于能力、成长的想法,可能并不是事实。

第一个错误想法是关于人的智力。人的智力到底是不是无法改变的?一部分人认为人能否成功取决于他的智力和天赋,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更多是因为人们背景、经历、接受过的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的不同。有趣的是,智商测试的发明者,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是第二种观点的坚定支持者。我们以为,智商测试的发明,就是为了评估孩子们稳定的智力水平。但事实上,比奈设计智商测试的目的是识别出有哪些孩子无法适应学校,并通过一些干预方法帮助他们走上正轨。他完全没有假设这些孩子存在不可改变的缺陷,而是认为他们的智力可以通过恰当的教育获得成长。他曾经说过,通过练习、培训,来设法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判断力,能让自己变得比以前更聪明。

第二个错误想法是关于天赋和天才。天赋到底有没有那么重要?必须承认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出生时的资质都是一样的。我们以为,天才儿童的意思是,在某一领域表现出超凡脱俗的认知能力。但在《天才儿童》一书中,研究者发现,天才儿童的天赋不是能力本身,而是无休止的好奇心和探寻。这些天才儿童生来就在某方面有近乎迷恋的兴趣,并且能经过坚韧不拔的追求,最终取得傲人的成就。

比如我们会认为,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身体的天生条件是最重要的。但是在成为拳王之前,穆罕默德·阿里没有通过身体条件的测量。他拳头的大小、臂长、胸围和体重都不符合当时高素质拳击运动员的标准,他不是天生的拳击手,甚至说他打拳的方法也完全不对,出拳很业余。但阿里的过人之处不在于此。他观察他的对手,学习了对手的格斗风格,甚至还读了关于他对手的所有采访,和他对手身边的人聊天,仔细分析自己得到的信息,尝试弄清楚对手的思维,再用这些去打败对手。你看,拳王阿里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拳击手,但是他用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再比如,如果我要你去想象爱迪生的话,你会想象出一个什么样的画面?当作者问别人这个问题时,对方的回答总是差不多的,他在实验室里,一个人被一堆仪器围绕着进行工作,他是一个孤僻的聪明人,喜欢自己思考。但事实上,爱迪生并不是一个孤僻的人,在关于电灯泡的研究中,他有30名助手,其中包括其他训练有素的科学家。电灯泡也不是突然被发明的,它是由多项发明创新组成的。爱迪生不是一个孤僻的书呆子,而是一个精明的企业家,懂得如何讨好媒体,也懂得如何宣传自己。他小时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男孩,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思维模式和不懈的努力。他一直是一个好奇心强烈、喜欢拆拆补补的小男孩,当其他年轻人都已经工作很久之后,他还搭乘火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学习关于电报的知识,通过不断地自学和发明,从电报员的岗位不断升职,他对自我提高和发明的热爱从来没有间断过。

世界著名的舞蹈家泰拉·萨普写过一本《创造性的习惯》。她认为创造性并不是一个出自灵感的神奇行为,而是努力工作和倾情奉献带来的结果。在电影《莫扎特传》里,莫扎特快速地写出一部又一部佳作,而他的对手非常嫉妒。萨普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太荒谬了,她说,“天生的”天才是不存在的。

我们想象中成功者从小就能显露出“冠军相”,但是实际上,许多被称为天才的人,都曾经被权威人士评价为没有未来。一位教育研究人员对120名杰出的成功人士进行了研究,他们的职业分别是钢琴家、奥运会运动员、世界级网球运动员、数学家等等,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在童年时并不出色,在认真接受培训之前也没有展现出什么明显的天赋。是他们持续不断的动力和投入,加之身边人的支持,让他们登上了顶峰。所谓的“天才”,所谓从小就展现的“天赋”,其实并不存在。因此,不要用“我没有天赋”“我天生如此”来为自己的怠惰开脱,这就是在无意识中滑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深渊。

第三个需要重新修正的观念,是关于成功。成功到底是什么?是学习的结果,还是智力的证明?固定型思维者往往认为人的能力是难以改变的,他们害怕挑战,畏惧变化。他们或许能取得暂时的成功,但难以维持成功,因为巅峰状态的持续需要一种健康、积极、不断进取的思维模式,不推崇智商或者成功本身,而是将关注点放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不畏挫折的态度上,也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所需要的特质,它格外重要。思维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想法和行动,你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打上了你思维模式的烙印。我们能够通过有意识的自我提醒,来转换我们的思维。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要怎么做,如何教育孩子,如何管理员工,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第三部分

在《努力的意义》这本书中,由于作者对成千上万的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对于如何教育孩子,作者提出了许多建议,这些建议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人的思维模式不是与生俱来的,儿童时期父母、老师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思维模式的形成。因此,首先,我们来聊聊如何教育孩子。

作者认为,现代教育理念中有一个误区,也就是要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多地表扬孩子。但作者研究发现,不同的夸奖方式会让孩子们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看上去最能提升自我的表扬,比如“你真聪明”“你很擅长做这个”,反而会让孩子们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不想做任何可能暴露自己缺点的事,于是在遇到困难时,他们显得更加无助,甚至会通过撒谎,比如谎报成绩,来维持自己的聪明形象。相反,那些针对策略和努力的表扬能让孩子更加坚韧,比如说“你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通过努力实现了它”,这样的表扬有利于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

人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行动都在向孩子传递信息,这些信息告诉他们如何看待自己。这条信息可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你的能力永远不会变,而我在对你的能力进行评判。也可能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你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人,我对你的成长很感兴趣。而孩子们对这些信息的敏感和关注程度是非常惊人的。

事实上,三岁半的幼儿在面对失败时就已经有无助反应了,比如自我责备、无法坚持等等。是什么让儿童变得更脆弱或者更坚韧呢?大多数小朋友自我感觉是良好的,脆弱儿童与坚韧儿童的区别就在于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是不是有条件的。如果父母经常以评价性的方式回应他们的行为,他们就会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作者对一群孩子做了跟踪研究,追踪他们从6岁到大学的成长情况,他发现那些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往往认为,他们必须实现父母的期待,父母才会爱和尊重自己。比如有一位受访者就说:“只有我做了我父母期待的工作,他们才会认可我。”

而成长型思维告诉我们,

先,不要整体性地评价孩子,而是聚焦性地评价评价孩子的努力和策略。当孩子面对失败时,不仅要肯定孩子的努力,还要帮孩子弄清楚为什么这种努力是无效的,并且引导孩子选择别的策略和资源。

其次,不要让孩子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要给孩子成长和犯错的空间,能帮助他们塑造更独立的人格。

如果说教育孩子也算是一种管理,那在真正的商业管理领域,这两种思维模式又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在书里,作者提到了一个名词叫“CEO综合征”,意思是说一种想要站在神坛并让自己看上去完美无缺的倾向。CEO们时时刻刻都在面临选择,他们是应该直面自己的不足,还是给自己创建一个完美的小世界?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相信人有优劣之分,他们必须不断确认自己属于优秀的这个级别,而公司就是他们展现自我的平台。这些领导者往往只关心自己“个人是否伟大”,对他们来说,证明自己比别人更厉害,这一点比公司好不好还重要。在这种心态下,员工有个好想法,手下能力更强,领导者不会觉得高兴,反而觉得被威胁了。久而久之,这个公司一定不会好。

那具有成长型思维的领导是什么样呢?管理大师沃伦·本尼斯对世界上杰出的企业领导者进行了研究。这些杰出的领导者说,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当领导者的。他们对证明自己没有兴趣,只是在用巨大的动力和热情去做自己热爱的事业,自然而然就有了之后的成就。在管理员工方面也是如此,偏向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企业相信发展文化,相信员工通过正确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可以获得成长和进步。用成长型思维要求自己,对待员工,能让一家公司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最后,无论是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是作为管理者来管理一家企业,最重要的是先让自己完成从固定型思维向成长型思维的转换。为了完成这一转变,作者为我们总结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接受,拥抱你的固定型思维。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我们都会惧怕困难的挑战,担心自己显得不够聪明,又或者沉湎于安全区,习惯于自暴自弃。我们不应该为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感到羞耻,因为它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但也要警惕它出现时带给我们的危害。

第二步,观察,明确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也就是说这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会在什么时候出现,这也是作者强调的最重要的一步。可能是你面对一个巨大的新挑战的时候,这个人格就会对你小声说:“也许你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也可能是你搞砸了一件事的时候,他又告诉你:“你永远无法成功”;又或许是你拿到员工工作报告时,这个人格就开始评价他,而不是想办法帮助他成长。你要观察这个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掌握他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从而提高自己的警惕。

第三步,给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个名字,是的你没有听错。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位管理者说:“当我们遇到困境时,我脑海中的Z就会出现。Z让我变得对每个人都非常挑剔,我变得蛮横、苛刻,而不是去支持我的员工。”你可以给他起一个你讨厌的名字,来提醒自己他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

最后一步,第四步,就是要去教育这个人格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的出现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它让人躲在自己的安全区内,舒适的同时也限制了个人成长的可能。因此,当你的那个人格再次出现时,告诉他,给你一些时间和耐心,你们可以一起踏上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四个步骤说完了,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四个步骤恰好与注意、聆听、处理和改变一一对应。主动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一个角色,与它拉开距离,来更好地审视自己内心的想法,说不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结语

好了,到这里,《终身成长》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得差不多了,我们来做个总结。

卡罗尔·德韦克把人的思维模式区分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直到今天,“成长型思维”这一概念还在不断被人提及。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人们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反应,而这是因为他们思维模式的不同。固定型思维持有者认为智力是不变的,他们担心自己看起来不够聪明,更在乎证明自己,又或者沉湎于自己的安全区内,不愿接受挑战;而成长型思维者则认为人的智力和才能是不断发展的,他们欢迎挑战,也不惧怕失败。我们都想成为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两种思维的混合体。固定型思维是根深蒂固的,比起努力的人,我们更可能希望自己是看起来毫不费力的人;我们深知努力的价值,但更崇尚天才;我们以为天才是具备了超乎常人的天赋,但事实上,他们是具备了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好奇心。努力,可能比所谓的“天赋”更重要。

在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启发下,我们聊了要如何去教育孩子、管理员工。要用成长型思维来教育孩子,夸赞孩子的策略和努力,向孩子展现出自己对其成长的兴趣。要用成长型思维来管理企业,避免“CEO综合征”,重视员工的潜能和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注意、聆听、处理和改变自己的固定型思维,逐渐改变自己的信念,打败自己心里的那个“Z”。

话说回来,其实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主流观念都是强调努力的,努力的意义对我们来说不言而喻。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能否始终用发展的眼光和乐观的心态,保持努力。这并不是要求你无限地自我鸡血,而是对自己永远不要失去信心。拥抱成长型思维是在拥抱一种信念,那就是相信自己有无限的潜力。当任何人对你进行斩钉截铁的负面评价时,你内心的声音都会告诉自己,他在用固定的思维和眼光判断我,而他根本不知道我能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拥有这股劲儿,是一种特别珍贵的能力。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希望你能对“成长型思维”有了更具体的了解。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喜欢这本书,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普通人到天才,你应该用这个底层逻辑,重构个人心智模式
《终身成长》告诉你,不同思维方式,决定不同的人生走向
《终身成长》:你永远不知道,你能活出多大的世界
比起智商和情商,思维模式才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分水岭
《终身成长》:你与成功的距离,也许只差这一个思维模式
读书小记·终身成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