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桂平西山:人文遗迹之西山石刻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为你讲述浔州府桂平城过去的美景故事!

山山水水,自有诗意;

山山水水,即是风景!

西山山门

桂平西山,只因在城西,而被习惯称作西山,另有一名曰思陵山。据清代《浔州府志》所载,山上自南北朝时期开始有人为建设,一度是桂平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也因为来往人多,人气渐盛,这里慢慢的成为桂平的一处闲情禅悟之所,山水风景也日渐成形,人文历史积累沉淀之下,慢慢的,就生出一种石刻文化。

石刻,是一门古老的造型艺术,一般分两种:体量小的,叫刻石,如石碑之类石制品;体量大的,叫石刻,如摩崖石刻!换句话说,容易搬动的,叫刻石,难以移动的,叫石刻!这无论是刻石,还是石刻,都是从最原始的生活品,建筑构件的打造,石面的浅刻,发展到陵墓,宗教石刻艺术,这些本意都不是有意识的文化传承,不知何时起,这种艺术形式被人应用于书法领域,流传于世,就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广泛的文化传承方式。

这种石刻,刻石艺术,最广泛的出现在各地的大山名川之中。有言到:人过留名!为让人记住一些人或事,前人也就喜欢留下些传世的东西,特别是历代文人骚客,对此特别热衷。作为传世的东西,有很多种载体可以选择,但是从质地来说,纸易损,木易朽,金玉难造,而石硬易得,又比较耐岁月,当然也就作为首选了!

碑文碑刻早已被人熟练应用,而自然山水间的山石崖壁,更是随处可见,千古难移!不说一刻永流传,那也是一刻传千年的物件!文人雅客就喜欢山水间的风情,感慨之下,咏怀,叹世,抒情,这也是山水风景之地留下众多人文石刻景观的原因之一了。

在雅客文风影响之下的山水之地,可以说,没有几方摩崖石刻,那都称不上什么名地胜迹之处,山景再好,也是没有人文灵魂的,也不会受到宣扬。所以,往往一方摩崖石刻,也许就会成就一地山川,而出了名的山川往往也使石刻更加著名,后人也不断效仿,于是也就有更多的石刻产生了!

桂平西山虽称不上什么大山名川,但也是一方别致,在外来的这类文化影响之下,千余年间,前人在山上留下的,除了庙宇香火,林间小道,一山风景,那就是还有众多的人文石刻!西山石刻,相信本地人,来爬过山的人,多少都有印象!“石奇”,就是现在西山特点之一,而附之于石面的石刻,自然就给人留下一点印象了。

从最早北宋理学周夫子的“畅岩”到现在,千年余之间,各式石刻就在山中各处,或显或现,具体数目不详!现在游人从上山到下山的游程中,举目可见的,也不过数十方而已。

有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虽然西山上石刻众多,但细究起来,从宋到现代,宋,元,明的,要么难见其踪,早已风化难辨,如“畅岩”二字,要么刻石无名,不被重视,渐渐被草木掩盖;现今见到最多,最为清晰,最为称道的,也只是清代到民国所遗存的二十多方石刻,碑记!这些都醒目刻在游览主要山道边的大石面上。

形成这样的现象,其实也是和桂平的历史,西山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关系!

宋代以前,西山初有人影长现,但山荒树杂,人的活动范围还是很少的,最明确的记录,则是唐末御史李明远在吏隐洞长住避世。虽然他最后羽化仙去,但仅此也不足已改变这一方清静,山依然荒芜,树依然杂生,石依然乱叠,这样的水景山色,自然也留不下什么值得传世的石刻,人文了。

宋时浔州府桂平城才开始在下山平地建城,也就是现在桂平老城的位置,繁荣之下,道家,佛家开始在西山上建庙,建观。乳泉一带才开始真正有人常驻活动,随之山中寺观的香火也跟着有了起色。

纵观宋这一朝,文风兴盛,是继唐以来再次的文学高峰,但,浔州地处蛮地,文风尚浅,除了本地人上山礼佛祈祷,也来不了几个文人骚客。缺乏赏识之人,山中景色自然就没人咏,没人叹。所以,除了“姚坦与佛家对弈”的传说,也就鲜见其他石刻,碑记的记忆了。即使有,也是些名不见经传的乡野之作,登不上各类典籍,也就渐没荒芜了。

元这一朝,前后时间也就百年,行政上对于地处大陆之南端一带,统治不到位,社会不平稳,加上元朝对宗教的态度影响下,估计当时西山的香火都难以为继,就谈不上有什么发展,轻视之下,自然也就没有谁会在山上留下什么传世之刻了!

同样,整个大明朝,浔州境内的瑶民起义不断,明朝用兵频繁,刀光剑影持续了二三百年,连浔州府治桂平城都一度被侯大狗攻陷,近城西山上的寺,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道家难以静心修炼,佛家难以静心禅悟,百姓难以维计生活,庙宇也就没有能力维护生存。动乱之下,道家离山,佛家惨留,如此凄凉,谁又有心在山石之上刻下美言传世呢?

近年,不断有人提到,“驴友之祖”——明末徐霞客到桂平的事,说他当年过桂平西山而不上,是遗憾也!如果他上西山考察过,写一篇《桂平西山游记》,那今天的西山就如何如何!这是以现在的眼光,看到现在的西山,才有的假设!可是,提这问题的人是否想过,当年徐霞客过桂平时,西山当时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西山又有什么样的名声吗?

徐霞客当年是晚饭时候到达的桂平城北江码头,从上北门进入桂平城,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从大南门出,在南津渡坐渡船过对岸,然后直接去了白石山,写下了名篇——《白石山游记》!此后又两过桂平城而不入,始终没提西山半字!为什么?

还是因为当时西山的环境不行,名气不行!先不说他来浔州就冲着白石山,罗丛岩的独特地质地形而来,就说这白石山,罗丛岩的道家洞天,福地之名,已经名声在外,响当当的,是天下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而桂平西山,虽有也开始有天下西山之名,但此时根本就是天下西山中的末流之辈,不值一提,除了本地百姓,往来任职的官吏,又有谁在意过他的名声呢?

持续的刀光剑影,这里佛,道不盛,风景无名,什么“林秀、石奇、泉甘、茶香”,“秀南天”,谁有闲心来看呢?何况此时,对西山的重要建设,也仅仅是现在李公祠!真正人迹常临的,也仅是到达姚翁岩,吏隐洞这一片区域,吏隐洞往上,还是十分原始的林木乱生,杂草乱攀景象。

徐霞客这样的一个地理大家,高级驴友,也就宁在白石山中绕上两三天,也断不会为了这无名西山特意跑一趟的!

西山真正的大发展时期,则是清这一代,顺治海筹和尚募建洗石庵,巡按御史李秀重建西山李公祠,乾隆浔州知府胡南藩扩建龙华寺,道光盟初和尚辟建观音岩。

特别是在康乾盛世之下,天下太平,一片祥和,西山得到了新一轮的发展,乾隆年江西进士胡南藩到来桂平上任浔州知府,大力发展了桂平城和西山,对龙华寺的扩修,对乳泉的进一步开发,胡知府的“乳泉”石刻至此留下千古美名!

正是这清前中期的四代人,奠定了西山现在四大寺的基础!也是西山现在的佛家文化发展的根基,龙华寺侧门,“揽胜”石刻下方外侧平台,有几个佛塔,供奉着西山前代佛家人,其中就有盟初等几位龙华佛寺的中兴法师。

再到后来,咸丰年“天地会”在桂平建大成国,西山的所有再次被破坏,盛世不再,人心不稳,庙宇残,僧侣散,石刻虽流传,但江山已易人!

不过,大成国运不昌,仅历几年,烟销云散,浔州再次迎来太平!广西补用道张荣组(相当于现在副省长)再次着力建设西山,西山也就再次得到繁华,四大寺重新修缮,乳泉再次喷出乳白的甘露。这也是封建社会里,对西山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建设!

张荣组的一则铭文《乳泉铭》透露了他的心境,刻记在乳泉边,此文颇有当年刘禹锡的味道:

山有仙兮则名,水有龙兮则灵。乳泉涓涓兮不竭不停,可以洗心兮可以鉴形。照山间之石壁,对江上之峰青。持心如水,守口如瓶,汲斯泉兮念常醒。大智不凿,流水不腐,胸洞洞兮眼惺惺。不学赤松兮不读黄庭,不近帝座兮不犯客星。吾寻吾之本原兮,吾养吾之心经。饮斯石乳者,鉴此泉铭,俾我浔民其敬听。”

不知道张荣组是得到了什么感悟,或是对西山有什么样的敬仰,才借泉咏怀。整篇选用了篆文阴刻的方式,这是西山现今遗存的唯一一方篆文石刻。这篆文,如不拿着这译文对照看,字看得再清,觉得再漂亮,那也是十不认八九,剩下一个还是雾。就如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的识字水平,也就是这样了。

进入民国,桂平西山又是一度繁荣的,陆荣廷的乳泉亭茗茶,李宗仁的飞阁明志,释巨赞法师的杀贼学佛,无一不为西山增加了更多的精彩。

西山之名,也因此得到了广为传播!也正是近代人文的重视,西山才有了“华南佛家重地”,“秀南天”等等一系列名号!

巨赞法师的一方“揽胜”,道出西山人文的精髓所在!起码,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是这样理解这两个字的!至于,西山是不是游人们心目中的游览胜地,那就是各人感受了!

当然,西山石刻的内容再好,得到传播与赞扬,那也只是因为作者本身的影响,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认为,还有一批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刻石的石匠!也只有他们,才是真正把那些内容真实形象的流传下来的人!因为他们的刻石技艺,才使今天的人们看到更多的西山人文,桂平人文。他们也是桂平人文历史的重要传播者!

正所谓:

一草一木一春秋!

一言一语一百世!

一锤一凿一千古!

一山一石一万年!

桂平西山石刻的故事,还有很多,西山一游,除了知道石刻的艺术美,关于石刻背后的故事你又了解多少呢?

我在桂平,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休闲摄影:美丽的花毛茛
造型可爱的乒乓菊(花卉摄影)
抓拍啄木鸟【摄影】
紫藤花【手机摄影】
摄影:从摄影师的角度审美(391)
摄影:美丽中国村寨(11)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