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多少中国家长误解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教育口号,中国家长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句话诱惑了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从小奋战在没有硝烟的学习战场上,导致许多不正确的做法,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例如,许多家长过早让孩子执笔写字从而养成错误的写字姿势;让孩子早早上奥数班,超前学习高于自身发展水平的数学知识,使孩子错过了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要求老师不能减少作业,让孩子写作业到深夜,等等。

而深入分析家长们误入教育歧途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对孩子的学习特点缺乏基本的认识。孩子的学习如同植物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节奏,只有懂得孩子的学习规律,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适合的学习方法和这一阶段学习动机的来源,才能遵循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规律,对孩子的学习开展科学、有效的指导,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实现有效学习。所以,科学指导孩子学习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特点。


在人的一生中,学前阶段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每隔一段时间,家长都能明显地感受到孩子的各种成长和变化。特别重要的是,孩子这一时期的经历和发展状况也将为他未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要首先了解这一阶段的孩子应该学习什么、怎么学习,才能真正利用好这一关键的发展时期。需要注意的是,学前阶段孩子的学习有其特殊性,无论是抓咬物品、到处爬,还是听故事、看动画片,孩子每一天的游戏和活动都是其学习的过程。

学前阶段孩子的学习和小学阶段的正规学习是非常不一样的。只有了解学前阶段孩子的学习特点,家长朋友们才能更好地对孩子开展有效的学前教育,才能减少“育儿焦虑”,才能增强自身对不同“学前教育产品”的鉴别力,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01

学前阶段孩子认知能力的特点

注意力

注意力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开始,当然也是我们开始学习的第一步,是我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注意力“指向”某一个事物,大脑才能对其进行“信息加工”,所以注意力对学习很重要。

在学前阶段,孩子总是“坐不住”、容易分心,这是由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引起的。这一阶段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兴奋性高,抑制力差,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具有颜色鲜亮、会出声音、形象生动、造型新颖、能动会变等特点的事物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年龄越小,孩子注意力的稳定性越差。例如 2 岁前的孩子,即使在看动画片时也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或事件所吸引,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注意力的稳定性逐渐增加,保持专注的时间逐渐延长,有时一些稍大些的孩子在看电视时甚至“听不见”家长喊吃饭。

学前阶段的孩子很难同时注意较多的事物,也很难“一心多用”,因为此时孩子的注意力分配能力较差,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注意有限的事物。例如,他们在看图案丰富的图片时,可能只看到颜色鲜艳事物的某一些细节,而忽略了很多其他的内容;画画时,孩子很难边看边画。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注意力分配能力有所提高,但即使到了小学阶段,孩子也还是很难做到“一心二用”。

因此,学前阶段孩子的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注意力的稳定性差、不能一心二用,基于这些特点,我们不能让孩子像小学生、中学生一样学习,而是要通过形式丰富、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记忆力

记忆是我们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本手段,对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大脑发展不完善,学龄前的孩子较难将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进行储存,且难以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记忆信息,因此,很容易出现“丢失信息”的现象,表现为健忘。比如,有时候家长问孩子“你还记得昨天在科技馆看到什么了吗”,孩子不一定能回答得出来。

学前阶段孩子的记忆往往缺少目的性,他们更容易记住那些令他们感兴趣的、印象鲜明的事物。孩子在 3 岁前并不能真正完成有目的的识记任务。有目的的有意记忆要到幼儿园中班或大班才开始有所发展,在整个幼儿阶段,一直以无意记忆为主。因此,3 岁的孩子不一定能记住老师课上教了什么字,但可能记得今天来了一个新的小朋友。

学前阶段孩子的记忆以形象记忆为主,即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如让孩子看过、摸过、尝过的柠檬,他们会记得更牢固。此时孩子也容易记住伴有强烈情绪的事物,如最喜欢、最厌恶、最害怕的事物对孩子来说都是记忆最深的。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遇到很开心的事情,在回家后更可能跟家长分享。

思维能力

0~2 岁的孩子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心强,凡事都要动手、动嘴“亲自”操作。

有一个时期,每当看到新的玩具,孩子就会马上抓起来咬,这是孩子在用嘴巴和舌头探索外界。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动作就体现了孩子的“思维”过程。例如,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就会直接动手去拿,在拿的过程中发现手碰到桌布,玩具也会跟着动,他就会通过拉桌布来拿到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

2~6 岁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开始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考。他们事事都直接先动手、动嘴的倾向明显减少了,能在大脑中“悄悄”思考后再行动。

例如,孩子想拿到柜子上的糖果,会先想想有什么工具可以帮助自己够得着柜子的高度,在找到高度合适的凳子后,站上去伸手拿糖果。随着这种符号思维的发展,孩子会玩一些假装游戏,如扮演厨师和顾客,把小棍子当作筷子,把积木当成蛋糕,沉浸在自己假想的世界中。

由于此时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会表现出“泛灵论”,认为所有物品都有生命,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

在“泛灵论”的影响下,孩子喜欢看童话故事,相信动物会说话。此外,此时的孩子也表现出思维的“不可逆”性,如两个一模一样的橡皮泥球他们认为一样大,但如果当着孩子的面把其中的一个橡皮泥球压扁了,他们就会认为压扁了的这个比另一个大,不能在大脑中反向思考刚刚变化的过程。

孩子的这些思维特点决定了孩子能学什么、不能学什么、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不能一味地让孩子超前学习知识。

02

学前阶段孩子的学习动机

好奇心和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源

越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的事物,就越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越能让孩子记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就会对一些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好奇心,“求知欲”强烈,会主动探索新的外界信息,学习不同的“技能”。

看到家里买来的新书,孩子会忍不住翻一翻;看到商场里有新的玩具,就想马上买回家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慢慢地对某件事物或某种活动产生兴趣。而这种兴趣会让孩子想要进一步地探索和学习。对于感兴趣的图书,孩子会让家长每天晚上都给自己重复讲,向家长提不同的问题。

引发学前孩子产生好奇心和兴趣的事物是变化的、不稳定的。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有时对某样事物兴致勃勃,但有时又兴致索然。而且孩子感到好奇和感兴趣的事物是非常广泛的,如路上的小野花能让孩子驻足停留观察很久,新买的机器人也能让孩子玩到“废寝忘食”。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兴趣会逐渐稳定,变得“聚焦”。在5~6 岁的时候,孩子的兴趣会逐渐明晰,如对绘画感兴趣的孩子,喜欢动手做一些小手工,一有时间就想涂涂画画。

外部学习动机的影响逐渐增强

成人的肯定、激励和表扬对学前孩子的影响逐渐增强。无论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还是拥抱、表扬等精神奖励,都能对学前孩子的学习行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当遇到难度较大、挑战性较强的任务时,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和支持能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努力、坚持的时间更长。

在进入幼儿园之前,父母的奖励和肯定是孩子坚持“学习”的重要动力源。例如,在家长的不断鼓励和支持下,孩子愿意多次尝试,用彩笔画出他想画的东西。

进入幼儿园之后,老师的奖励和肯定成为孩子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又一重要动力源。例如,为了获得老师的小红花,孩子会在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话,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不少幼儿园的孩子会将“我们老师说了要这样”作为自己的口头禅。

具体、明确的近期目的作用更明显

与小学阶段的孩子相比,学前孩子更关注具体的、明确的近期学习目的,而这些目的往往是短浅的、狭隘的。例如,学前的孩子愿意上幼儿园,除了因为幼儿园好玩外,还可能是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奖励。孩子很少会说出“为了将来找到好工作”“为了考上好大学”等抽象、远大的长期目标。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才会渐渐地意识到要为长远的目标而努力学习。

03

学前阶段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

在学前阶段,孩子好动、好玩,游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有时候拿着香蕉自言自语,把香蕉当成电话,想象着跟远方的人通话;有时候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捉迷藏,把头藏在窗帘后面,腿露出来了而不自知;有时候独自专心堆积木,妈妈喊吃饭也好像没听见……

在学前阶段,学习和游戏基本是分不开的。游戏是他们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最重要的学习途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世界在游戏中向儿童展现,儿童的创造才能也是在游戏中显示的,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满的智力发展。

游戏犹如打开了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地把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湍流,通过这扇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

首先,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的感、知觉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玩游戏使孩子的感觉、动作逐渐带有目的性,如看着玩具移动而学会让视线跟随物体运动,用彩色橡皮泥制作简单的物品可以训练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等等。

玩游戏也能让孩子积累知识,如在层层叠高的积木中依次抽取积木而不让积木倒塌的游戏中,孩子逐渐知道抽哪个位置的积木不容易倒,这个知识是孩子自己从游戏过程中总结出的“个人智慧”。

不要小瞧这些简单的知识,从简单的抽积木游戏中孩子学到的是对于多种物体叠加稳定性的认识,久而久之,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将这种知识运用在摆放、拿取物品等生活事件中。孩子从各种游戏中总结出的知识和经验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第二,游戏能够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事物,为以后形成各种概念打下基础。玩具和实物相近,有真实可爱的形象,适合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如玩拆装玩具或积木,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玩形状配对的积木盒子,把与盒子空洞形状一致的积木放进洞中才能进入盒子里,可以帮助孩子加深对形状的认知,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归纳和抽象。

第三,游戏能促进孩子运动器官的发展,促进孩子身心的协调,增强体质。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调动眼、耳、手、脚、脑等多个器官参与活动,能促进身心协调发展。如拍打皮球、相互传球等游戏可促进孩子的大肌肉发育、促进感觉统合协调。

第四,游戏可促进儿童良好品德、个性的发展,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游戏中,孩子会体验成功和失败。而游戏轻松、自由、愉悦的氛围会让孩子愿意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多次尝试,可谓“屡败屡战”,如孩子在搭积木时一直搭不高,每达到一个高度,积木就会“整体倒塌”,但他们会不断地重新搭积木,换不同的组合,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经过不断尝试,他们会体验到“奋斗”后的成功感。这也锻炼了孩子遇到困难不放弃、坚持下去的良好品质。如果家长能在这一过程中合理地引导孩子,孩子也就容易将这一品质迁移到日常的学习中,遇到难题也“不畏难”,更容易坚持下去。

游戏的形式丰富多样,有感觉动作游戏、假装游戏、社会性游戏、构造游戏、规则游戏等。不同的游戏其特点也不同,适合不同年龄的孩子。

感觉动作游戏

它是指简单操作物体、运动身体即能产生愉悦心情的游戏,如挤压玩具发出悦耳的声音。在 4~6 个月的时候,孩子已经学会用一些动作来探索世界,如踢东西、摇手鼓。在 9~12 个月的时候,孩子特别喜欢玩那些简单操作即可感觉到变化的玩具,如打开玩具小火车的开关等。这类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的动作及感知觉的发展。

假装游戏

它是指需要孩子用某一个物体来代替真实的事物的游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家家”。通常,18 个月左右的孩子就可以开始玩假装游戏,之后频率不断增加,直到 4~5 岁时达到最高。这类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能力,还可以训练孩子用符号表征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社会性游戏

它是指需要与同伴互动、交流的游戏,如和其他小伙伴合作整理玩具、“我来比画你来猜”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与小伙伴玩社会游戏的频率会逐渐增加。这类游戏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理解等语言能力,还可以锻炼孩子与人协商、合作、相互帮助等社交能力。

构造游戏

它是指带有一定目的、运用表征思维操纵物体的游戏,即需要用一些东西来构建一些事物的游戏,如画画、搭积木。随着孩子大动作和精细动作逐渐发展成熟,孩子会越来越喜欢玩构造游戏。构造游戏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将心中的想法通过游戏的形式表达出来。

规则游戏

它是指需要按照事先约定的规则和限制开展的游戏,如玩具分类、下棋、打扑克牌等。在学前阶段,孩子开始玩这类游戏,但频率较低,一般是一些相对简单的规则游戏;进入小学阶段,孩子玩这类游戏的频率明显增加,在 10~12 岁时达到高峰。规则游戏除了能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还可以锻炼孩子遵守规则、学会合作与等候等社会技能。

总之,作为学前阶段孩子的家长,如果不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特点,只是抱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而一味迷信市面上各种各样号称“益智”“开发大脑潜能”的产品,给孩子报

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让孩子每天不是在兴趣班就是在去兴趣班的路上,对孩子的成长不仅无益,甚至是有害的。

我们不反对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要从小开始关注,但只有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才能真正理解孩子,也只有遵循孩子成长规律的做法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并为孩子未来的人生奠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童注意力训练经典游戏
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耐心专注的好习惯?
为什么你的孩子专注力不好?原因竟然在这....
70%的孩子不是输在智商上,而是专注力!
亲子游戏丨积木简单?你未必会玩。
史上最全专注力培养分年龄段方法汇总~~孩子能否成为学霸关键就看专注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