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奈曼旗远古文化溯源
    文/刘中秀

奈曼文化积淀厚重,是西辽河流域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蜿蜒雄壮的努鲁尔虎山脉孕育了热河生物群落,奔流不息的老哈木伦河水积淀了古老华夏文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以及上层文化、小河沿文化、富河文化在这里发源。早在八千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原始聚落,开启了古老农耕文明先河。


奈曼地处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和沿海过渡地带,境内北部多草原湖泊,南部多丘陵山地,史前时期这里是针叶林与阔叶林交混生长的森林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复杂的生物链给采集和渔猎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丰厚的条件。新石器时代,辽河流域的先民就在这里开始了农作物的栽培。从兴隆沟遗址浮选出来的炭化黍(糜子)和粟(谷子)经鉴定属人工种植,是中国北方最早的栽培作物之一,证明辽河流域是中国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约10000-5000年前

随着原始农业、家畜饲养、制陶与磨制石器的相继出现,也形成了原始村落。全国第三次不可动文物普查发现,奈曼有义隆永大营子等兴隆洼文化遗址10处,这些遗址和出图文物表明,从大约距今10000年,奈曼乃至辽河流域已进入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开始萌芽。8000多年前起,这一地域的人群进入了原始农耕文明时代,有了打造精良的石器工具,掌握了农耕技术和制陶技术,创造了龙崇拜观念。那时,陶器、玉器开始进入人们日常生活。1986年兴隆洼遗址发掘出土的骨笛,是目前发现的西辽河流域最早的、音律最准、音孔最多的骨质笛乐器,有完整的7个音阶,表明早在8000年前,这里先民就已经认识和掌握了乐器的制作技术,熟练掌握了制笛技术与演奏方法,并达到了相当精准的程度,并在生活、生产、祭祀中,用熟练、熟记的乐谱进行变调吹奏。证明那时先民的社会形态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已很丰富。

约5000年前

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陶器被普遍利用,并带有彩绘、花纹。玉器的磨制,工艺技术较高,制作精细。奈曼境内位于义隆永镇大柳树底村南偏东的柳树底遗址等十几处遗址,地表遗留了大量三足器和口沿、腹壁、石斧等。这一时期,有了规模宏大的与宗教祭祀礼仪性建筑坛庙冢。原始礼制与神权的高度发达,证明这里已跨进古国时代,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已经产生。特别是与中国玉文化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等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了独特的红山玉文化精髓,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约4400年前

约公元前2550年黄帝与炎帝结盟,华夏族形成。约公元前2450年——公元前2297年,黄帝的后代颛顼、帝喾等在老哈河、大凌河、青龙河一带广大地区活动,奈曼一带并入华夏版图,这里的先民已纳入华夏子民行列。

帝喾,姓姬,讳俊,号高辛氏。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其三妃为有娀氏之女简狄。《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便是商族的祖先。山戎是向华北平原发展的原始通古斯部族的一支,始自唐虞以上,存在了1600年之久。商人之母族有娀氏就是北方山戎之戎。唐尧虞舜时期,山戎人逐渐向南赿过燕山和太行山形成“商”。

约42003100年前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主人——山戎,开始在奈曼这片土地上营建房舍,过着从事农业兼营狩猎和饲养的定居生活。他们还掌握了酿酒和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管子·内言》:“山戎有冬葱,戎菽,今伐之,故其物布天下。”山戎民族种植冬葱、戎菽,齐桓公北伐山戎掠夺回来,才在中原广泛种植、食用。山戎民族最早发明种植豌豆和大葱的。《本草纲目》曰:戎菽、胡豆是豌豆。其它豆类也称戎菽。冬葱即大葱。山戎人即能畜牧和狩猎,也会种黍稷,春天播种,任其生长,待到秋天时去收获,窖藏于山下,到冬春之节缺食之时,掏去黍皮,用瓦鼎煮熟,杂冷水而食之。三普表明,奈曼境内有新镇上石碑等100多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遗留的陶鬲、陶罍、陶罐等质地为夹砂褐陶,多为手制饰以绳纹或素面。该文化拥有呈立体分布的城堡群、彩绘陶器、青铜器、仿铜陶礼器及成组玉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礼制已经形成,是雄踞燕山南北、盛极一时、能与夏王国为伍的北方强大方国,古文献中之北土“燕亳”可能与这支文化有关。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器是之最精彩的内涵之一,其纹饰构成如勾连纹样及兽面纹等与商代铜器纹饰无不毕肖,反映了两种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学者根据商文化起源于北方说,论证了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商文化的源头之一。夏家店下层文化之后,辽河流域经历了以燕文化为主多民族文化交互融合的反复过程,随着铁器普及奠定的物质基础,最终实现了燕秦汉帝国在东北地区的有效管辖。到战国山戎民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归顺了东胡、奚等其他民族。山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山戎民族对开辟我国东北和北部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约31002300年前

西周(前1046前771)初年,原来居住在商正北方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先民东胡扩展到周朝北方正东,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民山戎,一部分逐渐南移,一部分融入东胡。东胡逐渐成了内蒙东部草原的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包括奈曼中北部的新主人。周初至战国时期,东胡人在奈曼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和中原的燕赵频繁接触。此时奈曼已成为中原连接东北亚大陆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成为中原文化和东北亚文化的交融、传播中心。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东胡主要活动在当时燕国的北部和东北部,也就是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

夏家店上层文化属晚期青铜文化,主要在叫来河、孟克河、老哈河流域最为密集,系中华民族史上影响较大的北方少数民族东胡族所创造,被史学界称为“东胡文化”。遗物多为本土铸造的大量青铜器,融中原和漠北青铜文化于一体,与中原同期青铜文明互相影响、互见短长,工艺精湛,特色鲜明。位于新镇东南2.5公里的扣根村遗址,出土了折腹罐、四耳红陶罐、石斧、铜戈、青铜刀。从出土器物表明,铜器虽数量不多,但已有铜制武器,随着青铜器的出现,逐渐代替了石器,属夏家店上层文化类型遗址。同类遗址在新镇北部、八仙筒北部及苇莲苏一带也有许多发现。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伐山戎救燕国,灭孤竹,奈曼成为争战之地。成语“老马识途”源于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辽宁朝阳和奈曼一带。公元前679年,中原霸主齐桓公会盟各诸侯,订立盟约,要求共同抵御外族。因北方的燕国时常受到山戎的骚扰,便派使者到齐国求援。公元前663年,齐桓公亲率大军到了燕国,但山戎已退回北方。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追击,山戎大败。山戎王密卢逃到孤竹国(今辽宁省朝阳一带)。齐桓公和管伸决定再去征讨孤竹国。到了孤竹国附近,只见孤竹国的大将黄花带着密卢的头颅来请降,齐桓公相信了黄花,并让他作向导带领齐国大军去追赶孤竹国大王答里呵。直到傍晚,大队人马来到今辽宁朝阳北部奈曼境内黄沙飞舞的“旱海”沙漠,大将黄花早已不见踪影。齐桓公这才知道自己中了“诱敌深入”之计。又累又渴,齐燕大军迷失了方向,似乎只能葬身于茫茫沙漠了。管仲足智多谋,他挑选出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没想到大队人马在几匹老马的带领下果然走出了沙漠。基于这个故事,后来就以“老马识途”来称赞有经验的人了。自此,山戎民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公元前283年秦开却胡千里,公元前279年诸侯国燕置塞上5郡,今奈曼南部属辽西郡地,奈曼中北部属东胡地。公元前244年,燕筑造阳(今河北省宣化、张家口以北)至襄平(今辽宁省辽阳)长城,经过奈曼南部地段。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馀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与鲜卑。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实行郡县制。今奈曼南部属秦辽西郡地。奈曼旗善宝营子古城就是辽西郡六县之一的文成县治所,后汉时期废弃。奈曼旗土城子古城,有大量战国和秦汉时代的陶片和建筑构件遗存,此城是汉代辽西郡新安平县治所。公元25年,奈曼北部为东胡人后裔一支东部鲜卑栖息,奈曼南部燕长城以南为东汉幽州辽西郡,东胡人后裔一支乌桓所居。公元49年,乌桓部众部分南迁,另一部分留居原地归属鲜卑。汉光武帝刘秀复置乌桓校尉。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率众9000余人内附接受汉帝册封,诏封为侯、王、君长者81人。是时,五郡塞外遂为鲜卑所据。公元132年,鲜卑入侵辽东属国(今辽宁西部,包括朝阳、奈曼南部地区)。公元155年,段颖为辽东属国都尉。鲜卑犯塞,段颖率兵迎击,将鲜卑兵全歼。公元163年5月,鲜卑攻辽东属国(今辽宁西部包括奈曼南部)。公元177年12月,鲜卑万余人于柳城(今朝阳)劫持东汉辽西太守赵苞母、妻为人质,赵苞率骑兵2万迎击,大败鲜卑兵,舍亲收复柳城及奈曼南部一带。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2年公元589年)

公元220年,奈曼北部为东部鲜卑宇文部活动的中心,南部为魏幽州晋昌黎郡,乌桓所居,后归附慕容部。3世纪初,乌桓大部分归附曹操,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有万余落随曹操入迁中原,渐与汉族融合。留居原地乌桓分别归附鲜卑慕容氏、宇文氏、段氏统治,逐渐与鲜卑融合。有一部分最后加入库莫奚之中。

公元265年,奈曼为鲜卑之东部鲜卑地,奈曼南部为西晋昌黎郡,奈曼北部为鲜卑东部鲜卑宇文部活动。公元281年10月,鲜卑慕容涉归攻昌黎(今朝阳),晋安北将军严询率军迎击,斩获1万余人。11月,鲜卑攻辽西,被平州刺史鲜于婴击退。公元283年,鲜卑慕容涉归死,弟删篡立。删欲谋杀涉归之子廆,廆被迫逃往辽东徐郁家。次年,慕容删被部下杀死,部众迎立涉归之子慕容廆。慕容廆进攻辽西,杀掠甚众。晋命幽州军与廆战于肥如(今河北卢龙北),大败慕容廆。此后,慕容廆数年频繁骚扰昌黎(今辽宁义县一带含奈曼南部)。公元289年,慕容部归附于晋,拜为鲜卑都督,今奈曼南部属慕容部管辖,奈曼北部为鲜卑东部鲜卑宇文部活动。307年,五胡乱始时期,西晋永嘉元年12月,慕容廆自称鲜卑大单于。奈曼南部属慕容部管辖,奈曼北部为鲜卑东部鲜卑宇文部活动区域。

东晋十六国时期,奈曼大部为契丹所居,奈曼南部为前秦平州、后燕昌黎郡,魏后为北燕屠何昌黎郡。公元317年,东晋前期,奈曼为宇文部所居,奈曼南部燕长城以南为东晋昌黎郡平州。东晋中后期,奈曼南部区域属慕容皝所建前燕领地,奈曼北部为鲜卑东部鲜卑宇文部活动。公元320年3月,慕容廆遣裴嶷至建康(今江苏南京),称颂晋帝威德。晋帝封廆监平州(治所今朝阳)诸军事、安北将军、平州刺史,增邑2000户。公元333年5月,慕容廆死,子皝继位,以平北将军、行平州刺史督率部内。公元337年10月,慕容皝即燕王位,史称前燕。奈曼南部为前燕,北部为宇文部活动区域。公元341年1月,燕王慕容皝在柳城(今朝阳)之北、龙山(今朝阳凤凰山)之西筑龙城、建宫室、修宗庙。改柳城为龙城。次年10月,燕王慕容皝迁都龙城(今朝阳)。公元343年10月,燕王慕容皝亲身到各郡县巡察,劝导乡民种地养蚕。公元344年1月,燕王慕容皝遣兵三路,攻宇文逸豆归于紫蒙川(今老哈河川),斩其猛将涉奕干,全部俘获宇文氏士兵,徒宇文氏部众5万余户落于昌黎(今朝阳)。据《资治通鉴》载,在这一次决定性战役中,宇文部终于被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政权灭亡,部众被迁移后散灭。宇文部鲜卑有一旁支后来在南北朝时发展成库莫奚族,该族于隋朝后被称为奚族。而另外一支迭剌部也在南北朝时发展成一个在后世颇具影响力的部族——契丹。

公元378年,宇文部鲜卑的一支发展成一个新部族——契丹古八部。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絮部、黎部、吐六于部八个部落的首领聚集在了两河汇流处的广平淀,举行了部落联盟的议事大会,各部落首领一致推举赛保机为部落联盟长,晋升联盟长汗号,曰奇首可汗。奇首可汗在奈曼旗西孟家段北建奇首可汗城,称龙庭。契丹古八部联盟从此建立了起来,契丹人的社会组织形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此时八部仍然是“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战则同行,猎则别部”,各部“不相统制”。据朝鲜《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小兽林王八年,即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契丹人犯高句丽“北边,陷八部落”。公元400年,东晋隆安四年,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的契丹族,由原来的青牛、白马两个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为新的八个部落(徂皆利部、乙室活部、实活部、纳尾部、频没部、内会鸡部、集解部、奚部),今翁牛特旗东部、奈曼北部(辽称木叶山)为其发祥地。

南北朝(420589)时期。奈曼为契丹、库莫奚所居。奈曼南部为北魏营州(北魏以旧平州为营州),到东魏(534550)时期,奈曼南部为东魏昌黎郡营州。《魏书·契丹传》记载,早在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契丹人就活动在白狼水东,即今阜新、北票、奈曼、库伦一带。414年5月,契丹、库莫奚归降北燕。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奈曼这片土地及周边地区又先后出现了乌桓、鲜卑以及由鲜卑分化出的宇文部、契丹、库莫奚、室韦等。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9年-960年)

隋唐时期。此前活跃在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部分衰落,退出历史舞台。隋代,契丹古八部形成,活跃在奈曼及周边地域。唐中期以后,契丹、室韦势力日益发展,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为辽金蒙元时期契丹和蒙古的崛起奠定了历史基础。也就是这一时期,契丹在奈曼一带龙兴。公元583年4月,隋文帝命幽州总管阴寿征讨龙城,营州刺史高宝宁逃奔契丹,隶属营州的奈曼南部划入隋王朝了的版图。605年8月,契丹侵犯营州,隋遣将与突厥启民可汗联兵击败契丹,俘男女4万人,杀死男子,把女子及畜产的一半赐给了突厥。610年,隋炀帝命韦冲为营州总管,命其准备征伐高句丽。613年4月,隋炀帝亲征辽东,同年6月,因杨玄感造反班师经过奈曼南部和柳城。隋炀帝因过度消耗国力,最后引发了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义宁二年(公元618岁年)五月,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隋朝灭亡。

唐代。625年,唐高祖命程名振为营州长史,封东平郡公。奈曼南部隶属营州,中北部为契丹地。640年,张俭任营州都督,兼护东夷校尉。高句丽联合契丹等侵入营州,张俭大破契丹联军。644年7月,唐太宗命营州都督张俭率幽、营二州及契丹、奚等士兵伐高句丽。648年4月,契丹首领曲据率部众归附。唐太宗命契丹领地为玄州,隶属营州都督府。679年10月,突厥诱引奚、契丹兵侵犯营州,再予以击败。11月,唐高宗遣裴行俭、程务挺、周道务(营州都督)、李文暕等率兵30万击突厥。680年11月,突厥诱引奚、契丹侵犯边境,营州都督周道务命户曹参军唐璇率兵迎击,大破敌兵于独护山。696年5月,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等攻陷营州城,营州都督府徙治幽州渔阳。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据营州。公元700年,契丹侵犯唐营州边境,唐武后又命唐璇为夏官尚书检校,幽、营等州都督,安东都护。720年夏,契丹再度侵犯营州,唐玄宗发关中兵救援。730年,契丹将可突干率兵侵平卢(今朝阳),唐军在捺禄山大败契丹兵。734年6月,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大破契丹。12月,又斩契丹王屈烈及大臣可突干。张守珪率大军到达紫蒙川(今老哈河川),检阅军队,犒赏将士。736年4月,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使平卢讨击使安禄山(今朝阳人,幼时曾在奈曼土城子一带生活)讨伐奚、契丹,安禄山战败。737年2月,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在捺禄山大败契丹兵。740年,唐玄宗以安禄山为平卢兵马使。755年11月,安禄山反。

五代时期。公元901年,耶律阿保机出任遥辇氏部落联盟的于越,就是掌握实权的军事首长,率领各部四出征讨,掠夺大量人口和财物,成为事实上的部落联盟首领。902年4月,耶律阿保机率兵四十万征伐河东、代北,即今山西中部和北部一带,攻下了州城九座,俘虏人口九万五千人和数不清的驼马牛羊等牲畜,成为他私有的财富,于是同年9月在契丹本土两河交汇处兴筑起龙化州城,用以安置在战争中掠夺的俘虏。龙化州成为耶律阿保机的根据地后,便于904年扩筑了龙化州的东城。龙化州成建有开教寺、大广寺,自此佛教在奈曼这片土地上兴起。

906年,遥辇氏部落联盟首领痕德堇可汗去世,部众按照他的遗命,要立耶律阿保机为可汗。907年耶律阿保机举行仪式登可汗位,立即遭到契丹奴隶主们的强烈反对。907年7月,平州刺史刘守奇率部众数千降辽。辽太祖命安置在平卢(今朝阳)。911年5月,辽太祖弟刺葛、迭刺、寅底石、安瑞等谋反。太祖率军至土河(今老哈河),养马休兵。派北府宰相迪辇率精锐骑兵在榆河擒获刺葛和涅里衮阿钵等。太祖同诸弟登山,杀牲祭告天地,发誓后赦免。912年10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命刺葛攻陷平州。

916年,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筑坛举行隆重的登基典礼,正式建立了辽王朝,上尊号为大圣大明皇帝,通称做大圣皇帝,庙号太祖;述律皇后尊号为应天大明地皇后,通称做应天皇后。国号契丹(后改称辽)。辽文化在奈曼这片土地兴盛了216年。

1117年12月,金将干鲁古大败辽将耶律捏里于蒺藜山(今阜新北),又陷显州(今北镇),豪、徽、成、川(今北票及奈曼南部)、惠(今建平境内)州皆降金。辽王朝走向衰落。自金时期开始,到元明清,奈曼进入了蒙元文化时期。

总的看,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奈曼这片地域就已有人类活动。公元前3世纪后,东胡族系各游牧民族在当时奈曼这块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环境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存在。他们农耕放牧狩猎,创造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与周边主要是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发生了十分密切的交往。华夏建立的政权如战国燕、赵、秦、汉王朝、隋唐王朝等主要对这一地区进行了经略和管辖,实施了设置郡县,修筑长城,迁徙人口,进行农业戍边、贸易等措施。从事不同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人们,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这一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谱写了中国历史独具华彩的篇章。

从文化脉络上看,在奈曼这一地域,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了渔猎、游牧和农耕文明的萌芽,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到距今5000年的红山文化奠定了奈曼文化之根,经东胡族系包括山戎、东胡、鲜卑、乌桓、库莫奚、室韦、契丹等文化的传承、优化、融合和发展,形成了蒙古族文化与汉文化长期共存,高度融合互补,并融汇满族文化元素的奈曼独特文化体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北民族史:乌桓,鲜卑,契丹,蒙古都是它的后裔,它是谁?
奚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
契丹王朝2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
五分钟了解《东胡》东北汉族东胡、濊貊、肃慎为古代东北四大民族
匈奴、契丹究竟是不是外族,他们算不算中国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