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教养生思想
道教养生注重现实的存在,重视生命本身,爱气养神。具体说来有以下内容。
  1.重人贵生
  在道教徒看来,要想做到长生不死,肉体成仙,首先应当从爱护、重视和养护自身生命和躯体着手,注意现实的自身锻炼和养护。为此,东汉时期的道教最重要的经典《太平经》提出了重命养躯、乐生恶死的主张。《太平经》认为:“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一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
  道教养生通过什么来致长寿呢?《太平经》提出:“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也就是说,人应当对自身性命躯体加以重视爱护并加以自我锻炼和养护,才能够求得长寿。这是一种积极的古代养生认识。
  《周易参同契》云:“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审思后来,当虑其先。”《老子河上公章句》认为“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法如是,乃为真人。”西晋著名养生家葛洪更指出:“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道教养生家的论述,反映了一个主旨:即要尊重人的生命,重视养生,以主动精神去探索和追求健康长寿,通过各种道教养生修道养性来促进健康长寿,所谓“我命在我不在天”。

2.元气论
  《太平经》认为,气分为天气、地气与中和之气,三气“交而为合”、“相亲相爱”,以养芸芸万物众生。“元气与自然太和之气相通,并力同心,时悦悦未有形也,三气凝,共生天地。天地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凡物。凡物与三光相通,并力同心,共照明天地。凡物五行刚柔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万物。四时气阴阳与天地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兴生天地之物利”。《太平经》认为人是天地中和之气的产物,人欲养生长生,应修其根本,以养气炼气为主要手段方法:“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故天专以气为吉凶也,万物象之,无气则终死也。子做不终穷,宜与气为玄牝,象天为之,安得死也。”
  道教养生元气论的论述是:混沌之先,太无空焉。混沌之始,太和寄焉。寂兮寥兮,无适无莫,三一合元,六一合气,都无形象。窈窈冥冥,是为太易;元气未形,渐谓太初;元气始萌,次谓太始;形气始端,又谓太素;形气有质,复谓太极;质变有气,气未分形,结胚象卵,气圆形备,谓之太一。元气先清,升上为天;元气后浊,降下为地。太无虚空之道已生焉,道既无生,自然之本,不可名宣,乃知自然者,道之父母,气之根本也。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气,本一一者。
  道教养生理论认为天地生阴阳,阴阳交合,乃生万物。“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这就是说,人的情性形命皆禀自元气。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养生以炼养元气为根本,因此,道教养生无论是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补导还是日常卫生,目的无不在于炼气养气,使人体元气充实,精神旺健,最终达到健康长寿,长生不死。《上清洞真品》指出:
  人之生也,禀天地之元气,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天气减耗,神将散也;地气减耗,形将病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故帝一回风之道,沂流百脉,上补泥丸,下壮元气。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元气实则髓凝为骨,肠化为筋,其由纯粹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故能长生矣。

3.人天观
  道教养生思想以“天人合一”论为核心,反映了道教养生家们在养生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道家认为人体的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它们有共同的生成、变化、盛衰规律:“人者,乃象天地,四时、五行、六合、八方相随,而一兴一衰,无有解已也。故当豫备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乱,可长久矣。”
  道教养生家继承了《黄帝内经》提出的“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以养生治生的主张,并贯彻于养生实践之中。道教的很多炼养方法都十分强调按季节、月份、时辰进行修炼,而服食养生和房中养生也很讲究时间性和季节性。日常摄养卫生之法更有一系列对时间和环境的考究。这些方法的理论根源,都是由道教的人天观决定的。
  道教养生家认为人体与宇宙是同构的。不仅人的身体器官构造与宇宙结构相应,而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同构体系中。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放大的人体,人体是一个缩小的宇宙。《周易参同契》利用阴阳五行理论阐述了这一观点:“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遂借天符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为火候,法象示人。盖天地俨如鼎器,日月乃药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间,往来出没,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诸身,自可默会火候进退之妙矣。”

5.养生观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的肉体生命存在的宗教。道教徒认为,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人生最大目标应该是努力去养护、珍惜、延长生命本身。所谓“得道”,就是通过养生的手段得到长生久驻。《太平经》云:“今学道为长生,纯当象天也。天者好生,故学长生者,纯守天第一生之气。其为行,当随天道意也。”西晋道家葛洪也说:“天地之大德好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道教将长生视为信仰的核心,所以将身体的养护和生命的延长作为日常修炼的目标。
  《太平经》云:“皆当重其命,养其躯,……惟思长寿之道,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唐代著名修道者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说:“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也,得道之质也。”
  道教养生观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我命在我,保精受气,寿无极也”。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引《大有经》说:“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长全足,加之导养,年未可量。”这就是道教养生延年的积极思想。
  道教养生在养生方法上又可分为以下4种:
  ①清静养生观。其具体方法,则在于“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
  ②运动养生观。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是说人要坚持运动而又不至于过劳伤力。
  ③性命双修观点。主张在养生实践中,将有形的物质性形体器官和精神意识合而为一,视为养生的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修炼对象。认为“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死无生,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
  ④众术合修观点。道教养生家葛洪首倡“籍众术之共成长生”的主张,认为“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倚赖也”。

 6.形神观
  《黄帝内经》指出:“形乎形,日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神乎神,耳不闻。自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供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去,故曰神。”也就是说,“形”就是现实的可感知的人体,“神”则是可悟而不可见闻的精神意识。对于二者关系,《内经》认为神依赖于形,形又以神为生命标志。它在回答“何者为神”的问题时指出:“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古道家和医家的这种“神形相依,形为神舍”的神形观给予道教养生思想以极大启示和影响。早期道教养生经典《太平经》认为,“精神消亡,身即死矣”。它继承先秦两汉养生家守神养形的主张,提出“独贵自然,形神相守”的见解。由此出发,《太平经》主张采用“守一”的养神练气方法来养生:“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
  西晋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则将“形”比作堤,“神”比作水,以此来说明“神舍于形”的关系。同时,他又用烛和火的例子来阐明形与神的依附关系。他在道教养生经典《抱朴子至理》中指出:“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形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和之道
【道家养生讲座】第七讲 气功——呼吸锻炼的各种功法
什么是道家养生?道家养生的主旨是什么?
道医大师传秘方,备急千年救世人
今日道历 | 每日一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