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凌宗伟:只有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得到教育

康德有这样一个观点“对人来说,教育是最大的也是最难的问题。事实上,见识有赖于教育,教育又有赖于见识”,人是复杂的动物,在人身上,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努力挖掘和放大人性之“善”,康德说,“好的教育是世界上所有的‘善’的根源”

教育“应以未来人类可能获取的更佳状况为准——这里的更佳状况是指,合乎人性的理念极其所有的使命”,“人要想成为人,只有教育这一条路可走。除了通过接受教育在他身上所成就的东西,他什么也不是。重要的是要注意到下面这一点,即人只有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得到教育”。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表面上也是在扬善,但实际上却是在助恶。不妨看一看时下的教育平时对孩子们灌输的是什么,我们的言行又让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教材尤其是文科类的教材呈现的又是什么。当学生离开学校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与教材大相径庭的时候,他们会怎么看教育,怎么看老师,我们是不在乎的。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平时的言行举止,往往又是与教师身份不相符的,是不在乎学生对我们的听其言观其行的,在乎的是学生为什么不尊重我们的劳动。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我们习惯于用大道理,高标准要求孩子,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说的和干的则是与这些大道理背道而驰的,于是现实的教育与理想的教育的悖论就这样产生了。于是乎,几十年的学校教育,使得学生在我们这些人看起来“善”而实则“恶”的嘴脸和训诫中渐渐的以“恶”为“善”了,他们身上原本的向善的种子,就这样被我们一点一点地消解了。

我们为什么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以恶为善的呢,康德早就看清楚了我们的嘴脸了:“为人父母操心的是他们的‘家’,王侯们心里想的则是他们的‘国’。他们两者谁也没有把普世/普遍之善和人性(自身的禀赋)注定要达到的完美性,当作终极目的”,所以,康德主张“教育计划的设计者,必须从普世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计划”。教育的计划,教学的设计,最要紧的是要从彰显人性之善出发,引领孩子去求真,扬善,唯美。

所谓好的教育对教师个人而言,最要紧的恐怕就是要提升个人修养了,品质的,学术的。学生身上的许许多多,就是从教师身上来的,更要命的事,一个人人品不好,学问很高的话,他对学生的毒害也就会越大,而这种毒害还是冠冕堂皇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真实的学问的麻烦就在于,是非不分,黑白不辨,于是乎教材写什么就说什么,上面考什么就教什么,也就习惯了鹦鹉学舌,善恶不分。


在大的格局不可能改变的情形下,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当每一个人都往好的教育方面努力了,大的格局也就不可能铁板一块了。其实我要说得意思已经很清楚了,我们不要埋怨体制,我们也不要埋怨教材,我们更多的恐怕还是要想想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想一想,好的教育从我开始呢。教育人,首先自己要受教育,这教育,其实就是长期的自我修炼。如果我们想到了这一点,并将我们的所想付诸实践了,也许我们离好的教育就会越来越近了。“只有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得到教育”,恐怕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不是以爱为名的伤害
浅谈教师的爱与责任
人性化的缺失封锁了成千上万个青春的心
我们如何进行文学教育(转)
张卓玉厅长:再往远走,我国课改该做、能做、要做什么
常见教育学人物及思想(备考教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