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循道悟医,创新中医脑科新理论——评《脑心命门说与临床应用》

循道悟医,创新中医脑科新理论

——评《脑心命门说与临床应用》

                        湖南中医药大学  陈大舜

贾耿、周德生主编的《脑心命门说与临床应用》,20227月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该书依据张景岳注释《黄帝内经》“命门者目也”的“睛明所夹之处是为脑心,乃至命之处,故曰命门”的释义,认为两目之间脑髓中央形似泥丸的丘脑就是脑中之脑的“脑心”,脑心就是《黄帝内经》的目睛命门所藏的先天之精,“精成而脑髓生”的本质应该是“精成而脑心生”,脑心与血肉之大心相比,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小心”,它是人体内太极的化身,从而把邵雍“心为太极”的哲学概念与中医的“太极命门”相统一,它就是中医的“小心命门”。小心命门就是脑心命门,该书从易学和道学中寻找哲学方面的理论依据,从脑髓的神经功能解剖学中寻找现代医学的理论依据,并从脑病专科的典型医案以印证其临床应用的价值,中西合璧,西为中用,从而确定了太极命门的部位和形态,捋顺了命门与脏腑经脉的天地阴阳升降关系,形成了太极脑心命门学术思想,创建了中医脑科新理论。

一、突破思维定式,成就脑心命门理论的新发现、新探索

基于本体论创新。中医学具有科学与人文学的双重属性,该书吸纳了大量的道学生命文化和生命哲学的内涵,它的精髓全部集中在道家的泥丸宫,自然是由于泥丸宫中的泥丸脑心是生命之根源的缘故。道家的泥丸宫蕴含着极其丰厚的哲学智慧和生命哲理,这也是道教医学的历史成就,是对传统医学的重大突破。只有理论创新才是科学进步的里程碑,而科学本身是要求继承与叛逆双重精神的,脑心命门学说理论的创建无疑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一次重大洗礼。

古中医学的伟大,不在于具体的操作技术上,而在于它深邃的思想和切入生命极具特色的角度,该书通过对古典中医学和道教医学一些重要概念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虽不能说字字珠玑,但必句句原创,新思维、新思路、新观点自始至终,冲击着固步自封的壁垒,具有启发性、创造性。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是目前比较权威的研究综述,它集中了中国人两千多年的研究成果,然而就在这部多次获奖的图书中,释名、版本、校勘、训诂、词义、音韵、修辞、语法等占了435页之多,而在其他理论层面,综述古代人研究成果的又占了绝大部分,现代人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具有启发性、创造性的成果几乎等于零。我们统计,薛清录主编《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共收录建国前医学著作12124种,其中经典性著作及理论性著作仅有318种,仅仅占比2.62%;在建国后至今七十多年里没有一部划时代的中医药理论作品问世,中医药理论核心革命性的原始创新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客观地说,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医家的钻研,然而最终所有的人会发现:我们一辈子都在《黄帝内经》这座大厦中转悠,对它的整个理论体系却绝少有创见。怎么谈得上中医药理论自信?国医大师陆广莘基于对中医原旨的独到见解,归纳出“中医学之道是养生治病必求于本为主旨的生生之道,是辨证论治的发现和发展人的生生之气,是聚毒药以供医事转化利用为生生之具,是通变合和谋求实现天人合德生生之效的健康生态的实践智慧学”,以此标准参照建国后的中医药理论研究成果,有没有引以为傲的东西?张伯礼、李振吉主编,胡镜清执行主编的《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收录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涉及到中西医结合或中医药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基本上因袭了“科学”模式化中医形式。

中医的进步必然要不断汲取同时代的科技营养,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学原理,才能符合当代中医的发展之道。命门学说具有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它高于五脏,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独立性,是具有独特生理功能的高层次系统,不把命门独立于五脏之上,不把“小心”的本质搞清楚,不能确定命门的部位和形态,那么中医脏腑理论上一些自相矛盾的问题就难以解决,源头上不厘清中医理论存在的这些重大问题,下游任何固守成规的研究都是枝叶皮毛的研究。

奇恒之府化生神机。作者突破现有的中医研究路径,从理论源头入手,引入太极概念,应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天道之太极明人伦之太极,以天地之心明人体之心,强调太极不仅是一个哲学的概念,还是一个可复制的实体,而“心”和“命门”则是太极的化身,二者名异实同,其实就是一个脏器,即《黄帝内经》的“小心命门”,化生神机的奇恒之府。

荀子说:“千变万化,其理一也。”我们发现,现代生物物理学已经到了一个超时空和超微观包罗万象的科学,而中医学却在久远的过去描写了阴阳,同样也是一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具有包罗生命万象意义的理论,如果我们扬弃时间与历史观念对思维的束缚,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意义原本也并没有那么遥远,其融合常常发生在思维方式转换的一瞬间,传统医学的哲学思想与现代医学的哲学本质之间存在着某种确定的联系,理论上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万物归一,生命的道理只有一个。

二、整合提升,构建脑心命门说理论系统框架

命门为太极。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俱特征的一个基本概念,具有哲学思辨、逻辑推理、天地造化、生命溯源之妙用。邵雍有“心为太极”“道为太极”的著名论断,王阳明更是有“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的心学理论,作者把“心”与“命门”、“太极”、“道”置于同等的高度,以探索生命的本源和本质。

哲学指导医学,医学来源于哲学,但是以“心”为核心的中医学,“心为太极”“心即是道”的哲学概念却销声匿迹,使得《黄帝内经》“心为君主之官”的理论依据匮乏而受到质疑,并受到“命门为十二官之主”的挑战。虽然中医学有命门为太极的认知,也不否认命门功能的真实存在及其先天之本的地位,但是命门部位和形态的不确定,无法拥立其君主之官的地位,使得太极命门被打入冷宫,现在的教科书也是一笔带过。

丘脑即脑心。全书以《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三部经典理论为思维基础,以儒、释、道思想贯穿其中,从无极生太极追溯太极的来龙去脉,最终落实到脑髓中央的丘脑就是“心为太极”的心,并就此以丘脑为生命之根源梳理了脑心命门与脏腑经脉的天地阴阳关系,中西医整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脑心命门说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人们读了千百年,读来读去,其实很简单,只有两个字:阴阳。可以这样说,离开了阴阳,就没有了中医理论。《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使,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中医学把生命的所有活动都简化为阴阳,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乃至于养生等方面。什么是中医的阴阳,它必须有固定的指向、固定的内涵,不能再是天上的云彩,它必须变成雨滴,落回大地。该书把丘脑是机体内外所有感觉信息(阴)和运动信息(阳)的转换机制,看做是“阴消阳长”“阴进阳出”“天地更用”而能够“决死生”的“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丘脑的阴阳转换机制可以“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而为生命的中心所在,是《黄帝外经》具有“阴阳颠倒之术”的“阴阳之原”,是人体实实在在的阴阳之根源。

丘脑“感而遂通”的信息转换机制不仅是人体阴阳哲学的顶层设计,也是对生命的至高领悟,还是人体阴阳的具体内涵,从而演变成医学概念,具有真实的阴阳生理原型。感觉信息是阴气,运动信息是阳气,人体的阴阳具有了固定的指向和准确的内涵,并形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信息循环系统,一气流转,“通天下一气耳”!丘脑抱元守一,则是这个系统的心脏、发动机、转换器、原动力,从而推动上下环转,一气周流。

脑心命门。命门做为一个脏器,如同五脏本身就包含了解剖学意义上的实体脏器一样,脑心也应是目睛命门解剖学意义上的实质性脏器,心眼相连恰如其分。为人体立心,为生命立道,为人身立命,用脑心命门与五脏上下升降的关系诠释“人身小天地”的概念,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以正性命,才能为往圣继绝学,为人身开太平。庄子说:“天下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就是人类历史本体论所讲的“人自然化”的最高境界,执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回向人间,天地观与人类的世界观、人身观相统一,这便是“道”的一统作用。

《易传·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即是心,心即是道;器即是物,物即是器。七节之上形而上者的脑心即是“道”,七节之下形而下者的五脏即是“器”,形而上者唯心论,形而下者唯物论,心为太极的脑心和五脏一样,都应是有形的实体,只是有上下之分、天地之别,“人身小天地”的概念清晰可见。

脑心主宰生命。太极之道是心的哲学概念,心则是太极之道的载体。循道悟医,明心见性,方可见性命之根。中医学是以“心”为核心的生命之学,循道悟医,悟得《黄帝内经》的“小心”就是脑心,脑心才是人体真正的心,是替天行道的实体,具有根源性的力量,然后顺藤摸瓜,才得以捋顺脑心命门与脏腑经脉的天地阴阳升降关系。

《黄帝内经》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该书抓住了脑心这个命根,抱元守一,一通百通,就此对历代中医争议最大的膻中、膈肓、心包、三焦、君火、相火、命火、心火、阴火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正本清源,中西合璧,图文并茂,令人耳目一新。认清源头,重新出发,一以贯之,脏腑经脉的复杂关系就会迎刃而解,这是作者循道悟医得到的真谛。《黄帝内经》的“心”本身就有两个概念,血脉之心和“小心”,并且没有元神的概念,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厘清心和神的概念,重新审视以心神为主宰的中医学说,这对重新认识中医基础理论及其脏腑关系尤为重要。

命门学说是中医传承、创新、发展的“命门”,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传统医学体系,可为命门学说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动力。该书充分借助现代生命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成果,来解读道教泥丸宫的生命文化和生命哲学,解读中医经典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将“心为太极”与“太极命门”融为一体,涅火新生,创建了脑心命门理论体系。

主不明则国之乱,让我们呼唤真主,唤醒沉睡的命门,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魂归命门,问心无愧,给予命门一个明确的定位和身份的确认,给小心脑心一个独立的地位,寻道悟医是厘清中医脏腑混乱关系的有效途径

汇通中西。西医学近两百年来是靠器物与技术的进步而发展,重在研究“形而下之器”的种种事物,是典型的唯器唯物论者而为下医,中医学几千年来是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天道推人道,循道悟医,形而上学,巧夺天工,进而指导临床诊疗实践,是典型的唯道唯心论者而为上医。

唯心论为有神论,中医的心神学就是唯心论的产物。“神”授中医,不仅折射出了哲学的美丽,也邂逅了丘脑三维解剖学“形如鸡子,状似蓬台,昆仑是也”的真实面貌和道家不可不知的最高奥秘,着实反射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三维神经解剖学飞速发展的魅力。一个思想在遥远的古代,而另一个思想却离我们很近,他们互相都是一个奇迹,当我们将两者联系起来时,咫尺天涯的距离感就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上帝”造物时一个巧夺天工的安排。

西医本质上没有求道的欲望,是一个没有明确“中心”和“根本”的医学,犹如无水之源,无根之木,再努力也只能得其形而失其神,得局部而失整体。中医以理证道,以道统理,道理合一,是一个以“道”为根本、以“心”为中心而形神皆俱、统筹兼顾的整体医学。但是,中医也需要与时俱进,中西汇通,西为中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西方思维的现代科技,解读中医学原理,才能彻底搞明白《黄帝内经》中真正的“心”。心明则道明,唯道是从,从道为事,与道合真,道是生命的根源,阴阳是生命展开的模式,中医更大的气象在于“道”。

《会心内集》云:“人能于阴阳之道,会悟于一心,则知阴阳之道即性命之道,性命之道即阴阳之道,阴阳性命总无二道。”道在心中,心是道之体,道是心之用,循道悟医,机体以丘脑为中心的信息转换机制必将载入阴阳之道,会悟于心。抱元守一,抓住心,也就是抓住了道,以“心”为主宰的中医学自然就会顺道而行。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描述了《易》和《道》相通的基本格局,点明了阴阳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是最高的哲学范畴。作者从河洛中心的“十五”得到启示,从《周易·乾凿度》“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的更深层次挖掘了《易》的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才是《道》的本质。从周易的源头河图洛书来看,河洛中心的十五是河洛阴阳之数相合的最大和数,是“大和”“太和”之数,具有最大的能量而能主宰一切,这与能量主宰一切的现代认识是相同的。主宰就是心,心就是道,也就是说“心”之所以是主宰,是在于它具有最大的能量而能颠倒阴阳、更用天地,从而推动上下环转、一气周流,也就是说,机体以丘脑为中心的信息转换机制能够驾驭阴阳,“通天下一气耳”,这也正是《黄帝内经》“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根本所在,是张载“太和所谓道”的根本所在

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大明大统历解》曰:“盖天道无端,惟数可以推其机;天道至妙,因数可以明其理。”这正是河图洛书数理变化之机理的玄妙之用,只要河洛的中心“心中有数”,具有最大能量的“太和”之数,便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统天下,我们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生命的根源,寻找中医的根。河图洛书是一门未被搞清楚的玄学,现代医学是一门能够被证实的科学,中医学介于两者之间,该书试图发现河洛所隐藏的象数信息用以解释生命的道理,自有见地。

三、循道悟医,以脑心命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循道悟医。哲学是科学之母。中医是哲学,西医是科学,中医是科学,西医就是科技,中医西医都是医学,衷中参西才是上医。医学不能是纯粹的科学,中医学也只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于道家的中医学,早已渗透了周易的精髓。《周易》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尤其宝贵的是其精深的医学哲理,故有“医易同源”之说。张景岳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门棒喝》曰:“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说明了《易》的阴阳之《道》对中医学的影响,循道悟医才是正道。

中医学是人类的奇迹,是十分高深的医学,但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完全读懂中医的理论,以至有人要废除中医理论,只保留可操作的中药和针灸,于是人们急功近利,研究中药治病的方法居然很有心得,而中医理论却一直被束之高阁。本书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西医进行整合,殊途同归,揭示了“脑心命门”生命之根源的本质,创建了中医脑科新理论,形成了新的医学知识体系,这就是整合医学,也是未来中国医学发展的出路所在。

脑心与五脏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命门与五脏的关系,命门与五脏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天与地的关系,脏腑关系无论如何复杂,其实很简单很简单,大道至简到只有两个字:天地。“人身是一小天地”。但什么是人身的“天”?什么是人身的“地”?却没有明确可信服的答案,天地不立,阴阳不明,所以脏腑阴阳关系混乱不清。先天地,后阴阳,没有脑心命门形而上者的天与五脏形而下者的地,谈何阴阳?以天地立论,以阴阳为终始,天地为尊,阴阳为次,提挚天地,把握阴阳,演天地之理。天地之别,阴阳之要,七节之上脑心命门形而上者之谓天道,七节之下五脏形而下者之谓地道,天地两极,道器分明,天尊地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阳主阴从,阴阳是有主次之分的。

理论创新常常是引领和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源泉,脑心命门说将对捋顺脏腑关系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张景岳的《真阴论》《大宝论》《三焦包络命门辨》对命门  及其与五脏的生理、病理、治则、治法早有全面的论述,以及用左归丸、右归丸调理命门真阴真阳的临床应用也十分详尽,但由于命门部位和形态的不确定,命门后来被“肾阳”所取代,“小心”被肉心所掩盖,又错把五脏之一的“肾”作为先天之本,认鸟为鸾,指鹿为马,脏腑关系混乱不清,才有了废医存药的声音。

本书认为小心命门就是脑心命门,有了至高至尊的地位,无愧为“十二官之主”,君临天下,名正言顺,问心无愧,命门与五脏的天地阴阳关系实至名归,“人身小天地”的概念则落地有声。脑心命门说开启了悟道寻医的路径,毕竟是开始,如何修正错误,弥补不足,那将是通向完美的助推器。

中国文化奉行实用主义。《素问》记载: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医学的根本目的指向生命的养育、保存和完善,集中于人的改善。中国的文化是中医学产生的土壤,中医药的传承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中医学的命门与现代医学的“脑心”重合,这是医学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我们对待传统医学的所有文献,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卑不亢的拿,做到古为今用。

网络时代英雄辈出,谋面与否已不重要。赞赏贾耿、周德生两位作者处于南北两域,一位基层医生,西医爱上了中医,一位大学教授,中西医脑科专家,两人通过文章相识,虽未谋面,但同气相求,以神相交,志同道合,通彻天地,神意感触,成此著作,为自己人生之信仰,于苍生有益而成医者之责。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无书无言,天道无法彰显,精神无以传续,正如国医大师孙光荣先生在其序言中说:“《脑心命门说与临床应用》一书,以期展示中医脑科理论研究之全新视野,或可有助于中医学术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而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让我们心怀共同的期待和希冀,来共同走上基于现代医学的最新发展和对传统医学的重新探索,以发现两种不同思维方法的交汇所创造出全新的关于生命和调控生命的理论及方法,找到生命共同的道路,惟愿中华文明之医脉,薪火相传,再创辉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学原理——评《脑心命门说与临床应用》
命门学说(图)
张其成:医易同源概说
观点| 医易学研究概述
解密|不一样的“中医命门”
试论中医八卦九宫脏腑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