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共读】《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古本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

孰为此。

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

得者同于得,失者同于失。

同于得者道亦得之。

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今本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谢国仲】《老子禅解》


希言自然


“希言”,把我们心中的言语都放下,妄心、攀缘心都放下。“自然”,返还到本来,处在自在的状态,即《心经》的“观自在”。所以我们之所以进入不到自然,是因为心中的言语太多。落入后天,进入不了先天无为的境界,所以首先要“希言”,这是本章的核心,是修行的方法。


接着,老子以天地来比喻道: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形容有为法徒有其相而无法恒久,生灭轮转,诸行无常。即使是天地,其有为法尚且不能久,更何况人呢?我们随着心中的欲望,在这个红尘中努力奋斗、疲劳奔走,碌碌一生,但这一切最后都将消灭,不可能长久。天地都做不到,何况人呢?这是老子要我们放下。


那么无为法,也就是一个道者的风范,又是怎样的呢?特别是在入世的时候是如何的表现呢?这里要注意,老子说“放下”,不是不生活、不应世,而是要我们释放心灵,去掉内心的执着,所以他开始教我们怎么在不执着的同时又能应世: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这几句描述的是一种“玄同”的状态,即内心没有任何分别,处在一种空灵中,心里不装任何言语,应万物的时候以众生之心为心,不管这个众生是有德、有道、有得、有失,只是像镜子一样,来什么照见什么,去了也不执着,“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一个“信”,指信息,第二个“信”,指相信。在人世“同”的过程中,你的信息一定要很真实,好像镜子照得不完整,信息量不够,那么就不能真正应万物,无法和万物同步。这是一个修行境界的问题,即你的心量是否能够真正达到空,达到无我,不去投村你的意识。当你心中还有“我”,还有言语,就一定向外投射,于是得不到真实的信息,无法完整地照显万物,内心无法和外物同步,就有不信。反之,你若能信足而有信,与万物同步,就能够“和光同尘”(第五十六章)。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本章和十七章是相对应的。十七章揭示出严刑政法的高压政策,徒然使百姓“畏之侮之”,因而呼吁统治者莫若“贵言”,抽离政权压力去辅助人民。在本章中,老子再标示出“希言”的政治理想,“希言”就是“少声教法令之治”,即是行“清静无为”之政以不扰民为原则,百姓安然畅适,这才合乎自然。若以法戒禁令捆缚人民,苛捐杂税榨取百姓,这就如同狂风急雨般的暴政了。老子警戒着: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施政的后果,有如俗语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统治者如果清静无为,则社会当有安宁平和的风气以相应;统治者如果恣肆横行,则人民当有背戾抗拒的行为以相应;统治者如果诚信不足,则百姓当有不诚信的态度以相应。


【傅佩荣】《解读老子》


'希言',少说话。以统治者而言,是少颁政令,让一切自己如此。如果统治者力求有为,就会像'飄风'、'骤雨'一样,无法持久生效。类似的观点是'贵言'(十七章)。当然,最理想的是'不言'(二章)。


'天地尚不能久',是就其特殊运作(如飄风、骤雨)而言,所以与'天长地久'(七章)并无矛盾。事实上,从'天长地久'的角度来看,飄风、骤雨并未超出生态平衡的范围。老子借此比喻统治者的有心造作必定归于失败。


'同于德者'以下四语,在王弼本是'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王弼注曰:'言随其所行,同而应之',这似乎重复了前一句的意思,并且三者都是'乐得之',又有何'得失'之辨?因此,本文据帛书乙本改之。其次,'德'是指'万物得之于道者';'同于德者'是指顺着万物的本性与禀赋去行动。'同于失者',则是倒行逆施,成了失德或无德,结局当然是自取败亡了。


【今人悟】


在这一章里,老子说得道的圣人(统治者)要行“不言之教”。他说,只要相信道,照着做,就自然会得到道。反之,就不可能得到道。在本章里老子举自然界的例子,说明狂风暴雨不能整天刮个不停、下个没完。天地掀起的暴风骤雨都不能够长久,更何况人滥施苛政、虐害百姓呢?这个比喻十分恰切,有很强的说服力。它告诫统治者要遵循道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暴政是长久不了的,统治者如果清静无为,那么社会就会出现安宁平和的风气,统治者如果恣肆横行,那么人民就会抗拒他;如果统治者诚信不足,老百姓就不会信任他。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哪一个施行暴戾苛政的统治者不是短命而亡呢?中国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仅仅存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原因何在?就是由于秦朝施行暴政、苛政,人民群众无法按正常方式生活下去了,被迫揭竿而起。另一个短命而亡的王朝隋朝何尝不是因施行暴政而激起人民的反抗,最后被唐王朝所取代呢?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的是统治者清静无为,不对百姓们发号施令,强制人民缴粮纳税,那么这个社会就比较符合自然,就比较清明纯朴、统治者与老百姓相安无事,统治者的天下就可以长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通道通德
《老子释微》——第二十三章
老子:“希言自然”,随道而行,如有神助无往不利
《道德经》必须合道同德,才能无往不利!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第23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