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学泰:有些书,要读到作者坐在你的脑子里
文/苏娅 图/吴艳如
在王学泰家的小客厅采访时,当谈到对待书籍的态度,他起身到里屋拿出本《过于喧嚣的孤独》,翻到用圆珠笔画下波浪标记的段落。赫拉巴尔笔下小说主人公汉嘉的思想方式让他震动,他说:“捷克人写的小说,过去只看过昆德拉的,但赫拉巴尔比昆德拉写得更细腻。他笔下的汉嘉不是唯物主义者,但他处理事情的方式又是很唯物极精确的——他称一称他姐姐的骨灰,还给他的机器保了险,这些都很奇特。”王学泰叙说着小说的重要段落,记忆清晰,语调是旧时的韵味,夹杂着几个过去的用词,比如“过生活”,一个句子的尽头常拖出一个低回的叹息似的音节,消逝于光线清幽的房间。
王学泰是山西人,父亲 16 岁离乡,到内蒙古绥远学织地毯,满师之后,到北京办厂子,逐渐发展起来,全家便定居北京。父亲的文化程度是私塾小学四年级水平,小时候家里没书,最早看的书是“黄历”。父亲大概是遗憾自己没念过几年书,希望他早去念书,多念些书,对他的期望蛮大。“小时候父亲还给请过武术师傅,练了三天就没再练。还给请过一个梳大长辫子的女老师给补习功课,我记得父亲坐着洋车拿着礼物送我去老师那儿,补了一个寒假,考了甲等第七,比一年级的丙等第三有了很大长进。”
智识明显开悟,是小学二年级之后。最早看的书是半本《三侠剑》、《名贤集》,上五年级看了第一本正式的小说——巴金的《家》,书中关于雪夜的描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小说写了什么却几乎不记得了。初中开始读武侠小说,最喜欢以郑政因为代表的武打击技派武侠小说。“这个人是保镖出身,他保过镖,你想他写武侠小说还不真实吗?” 1954 年那会儿,还许可租书店存在,专门租武侠小说,两分钱两天,租书店的人总是把一本武侠小说拆作好几本,能多租出点钱来,“我一天能看三四本,一个硬木椅子上跪在那儿看。郑政因的《鹰爪王》,前后一共 33 本,还有附集、旁集大概有七八十本,都看得差不多了。”
王学泰把书分为“正经书”和“不正经的书”,在他看来,“正经书”是看了之后还想再看的有意义的书,而“不正经的书”是为消闲解闷儿,过了那段时间就不愿意再看了,“尤其等到成年之后,懂得珍惜时间了就不太愿意再看了。”
王学泰说,自己买书是为了读,没有收藏的意识,所以现在的藏书中多少有点价值的,是百十本购于五六十年代的平装书和线装书。“扫四旧”之风兴起的时候,他母亲把他这些书藏在一个大箱子里:“当时我在农场当反动学生,我母亲带着弟弟、妹妹过生活。她觉得我买书真不容易,在‘扫四旧’之前就把我的几百本书搁在一个大黑箱里,逃过了‘扫四旧’之风。”
B=《外滩画报》 W=王学泰
B:哪些书是一直反复读的?
W:《史记》、“杜诗”是年轻时候就喜欢,今天还在反复读的,《论语》我也特别喜欢。你读《论语》就能感觉到孔子是一个多好的人,一点儿不偏激,而且他知道自己的缺点,也不乏幽默感,他懂得自嘲。年轻时候背的东西,现在每天早上锻炼的时候也还在背。所以我跟我孩子说,一定要背书,有些书你只有记在心里,才跟你的人格融为一体,对你产生影响。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唯有读书可能改变,因为你脑子里坐着一个别人,特别是你读得很熟的人。你脑子里如果老有一个司马迁一个杜甫在那儿坐着就知道人该怎么样活。
B:最近买了什么书?在读什么?
W:最近其实买了不少书,余英时的,葛兆光的,还有王蒙出了本《中国天机》,讲高层政治,我也想买来看看。经常有一些书想买,可是买了之后也没怎么看。
B:一般怎么买书?
W:我主要在当当和卓越上买书,实体书店偶尔去晃晃,有时候开会在三联附近就去看看。
B:现在的藏书大概有多少册?
W:大概有六七千册。我每年书的自然增长大概有二三百本,包括自己买的、别人送的,因为我屋里搁不下,每年就得处理掉二三百本。
B:有没有想过自己藏书最终的去向?
W:嗨,我没有什么宝贵的藏书。有一点五六十年代买的线装书多少有点儿价值。我买书比较多的一个时期是 1973-1974 年。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之后,海王村中国书店的内部书开市。这里卖的书分两个档次,西廊专卖解放前后的平装书和线装书,线装书主要是明代以后的普通本,拿着介绍信就可以买;北楼卖善本书,明万历后到清康熙年间的刻本最常见,还有一些港台版图书,像包天笑的《钏影楼回忆录》和解放后出版的“内部书”。北楼买书要凭更高级的介绍信,起码得司局级以上,当时我在学校做普通教师,只能用普通介绍信。我每天都到西廊去,有一度几乎每天早上 9 点开市的时候就到那儿等。
B:你觉得自己读书读得最好,时间、精力、学识的积累都很好的一段时间是什么时候?
W:最好的时间还是高中和大学期间,那会儿懂得读书的必要了,懂得该怎么读了,记忆力也好,我现在能背的书大部分是那时候读的,过去《诗经》我都能背,现在背不下来了,“杜诗”过去我能背一千多首,《离骚》和《招魂》我也差不多都能背。高中的时候我买了一本马茂元的《楚辞选》,每天晚上放学后坐 9 路电车回菜市口的家,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一路在背。等到我上大学时老师讲《楚辞》,同学们觉得很难,但我觉得非常容易。
后来去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看书,看到晚上 8:45,过了 7 点半图书馆就只剩两个人了,一个我,另一个搞京剧剧目研究的老头儿陶君起先生,我坐在大阅览室靠西边的位置,他坐在靠东边的位置。那会儿一到晚上,整个阅览室只有两个桌子上的灯亮着。
北京图书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里花的香味儿,冬天的腊梅、秋天的桂花,给我留的印象太深了。
B:喜欢上中国诗词是什么时候的事?诗词对你最本质的影响是什么?
W:小孩子从小适应了什么就很难再改变,中国诗词是我从小就适应的。喜欢上诗歌是初中二年级那会儿的事,我的班主任、教自然地理的王树声喜欢诗词,去年我们见面,他跟我说:“我第一次见你,听你念‘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当时想:你那么点小孩怎么有那么多悲哀呢?”
到了高中二年级,第一次全校批判老师,我就适应不了,我不能说谎话啊。一被中国诗词陶冶过,就不能适应这种形势了,全民都在说谎话的时候,你就觉得真没劲!实际上,我作为小孩,并没有要反对谁,只是我有一些想法跟大家的不太一样。所以,读书也误人,让人产生跟他人不一样的想法。如果在一个合理的社会中,这些想法毫无问题,但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就成了问题。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链接:http://www.bundpic.com/2012/08/19441.s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文:金庸武侠小说中出现的诗词,喜欢的就转走
书房|王德无名书斋:无名胜有名(上)
谢其章:两位父亲的买书
王心田药书 欢迎阅读
王学泰:读书是我唯一的嗜好
买书于我是一种病 且无药可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