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湿气重、气弱自汗、血弱、气短脉弱、小便涩……活用五个脾胃方子

胃中元气健旺,就会能吃而不会受伤,也不容易感到饥饿。脾和胃都健旺,就会因能吃而肥健;脾和胃都虚弱,就会因吃不下而瘦削。

有的人吃得少却长得肥胖,四肢难以抬举,是因为脾脏实而邪气旺盛。还有的人能吃却长得瘦,胃中潜伏着火邪之气,人就会变得能吃。脾脏虚弱,肌肉瘦削,吃得再多也是如此。王叔和说“即使吃得多,肌肉也会虚弱”,就是这个意思。

饮食没有节制,胃就会生病,胃生病了,病人就会气短、精神不振、生大热,有时火气上行,只燎烧面部。《黄帝针经》说∶面部发热,是足阳明经的病。

胃既然生病了,脾就会失去供给,而脾是死阴,不主四时,因此也会随着生病。形体操劳,脾就会生病,脾生病了,人就会倦怠、懒惰、喜欢躺着,四肢软弱无力,大便泄泻;脾既然生病,胃就不能独自运化津液,因此也会随着生病了。

因为脾胃虚弱,阳气就不能生长,就好比春夏的节令不行,五脏的气息就不能萌生。脾病会往下传给肾,脾土克肾水,骨头疲乏无力,称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下地,这是阴气重叠,是阴盛阳虚的病证。遇到这种情况,发汗就会痊愈,泻下就会死亡。如果用辛甘的药来滋润胃阴,使阳气升浮,使生长之气旺盛。这里说的发汗,并非真正的发汗,而是为了帮助阳气生发上升。

胃生病了,脉会缓慢,脾生病了,脉会延迟,而且病人肚脐中有气息在动荡,用力按会疼痛。如果火侵犯了土的位置,病人的脉洪而缓,还有身热、心中烦躁的病证。这是因为阳气衰弱,不能生发,不应当按照五脏的用药方法来治治疗,应当从《脏气法时论》中寻找升降浮沉补泻的方法来用药。

如果脉缓,倦怠、懒惰、喜欢躺着,四肢难以抬举,或者大便泄泻,这是湿气重,应该用平胃散。

如果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者大便泄泻,或者皮毛枯槁,头发脱落,用黄芪建中汤。

如果脉虚血弱,从四物汤中选一味或者两味加入正药之中。

兼有真气虚弱,以及气短脉弱,应该用四君子汤。

兼有口渴,小便闭塞艰涩,颜色赤黄,用五苓散去桂枝,选一两味加入正药里面。

以上五个药方,应当按照原来的病证以及其兼证来加减。如果表虚自汗,春天和夏天,加黄芪;秋天和冬天,加桂枝。

气息不能运转流畅的,不要加。虽然气息不能运转流畅,但脾胃气息不能调和的,不要去,只加浓朴来破滞气的时候,也不可以多用,加甘草的五分之一量就可以了。腹中夯实满闷,并非腹胀,而是气息散而不收,可以加芍药来收敛。

肺气短促或者不足,加人参、白芍药。中焦用白芍药,脾中阳气上升,使肝胆的邪气不能再侵犯中焦。腹中窄狭以及缩急,减去白芍药,还有各种酸涩的药也不可以使用。

腹中痛,加甘草、白芍药,甘味属己土,酸味属甲木,甲和己一起化作土,这是张仲景的妙法。腹痛兼有发热,加黄芩;恶寒或者腹中感觉寒冷,加桂枝。

倦怠、懒惰、喜欢躺着,有湿气,胃部虚弱不思饮食,或者低沉犯困,或者泄泻,加苍术;自汗,加白术。

小便不利,加茯苓,口渴也加。

气弱,加白茯苓、人参;气盛,加赤茯苓、缩砂仁;气息运转不畅,有热,加少量黄连;心中烦乱也加黄连。

小便少,加猪苓、泽泻;汗多导致上焦津液枯竭的情况不要加。口不渴,小便闭塞不通,加炒黄柏、知母。

小便艰涩,加炒滑石;小便淋涩,加泽泻。五苓散治口渴又小便不利,没有恶寒的,不能用桂枝。

口不渴,小便顺畅,目妄见、耳妄闻,是瘀血证,用炒黄柏、知母来除肾中燥热。

淋证孔窍不能通畅,加泽泻、炒滑石。只治孔窍不通畅,用六一散中加木通也可以。心脏发热,用钱氏药方导赤散。

中满或者只有腹胀,加浓朴;气不顺,加橘皮;气滞,加青皮一、橘皮三。

气短,小便顺畅,用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芪来补气;如果腹中气息不能运转,再加一半量甘草。

有便意但大便没有出来,是血虚,血虚就会有里急的症状;还有血气虚弱导致眼睛疼痛,都加当归身。

头痛,加川芎;口苦头痛,加细辛,这是少阴经导致的头痛。

头发脱落以及肚脐下方痛,加熟地黄。

资料来源:《脾胃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脾胃胜衰论
脾胃盛衰论
补益方
病从脾胃生:血虚、气虚、湿邪、阳虚、痰邪的防治
补气补血补脾超强方,流传900年,像北斗一样明亮
中医一张补气补血补脾超强方,流传900年,像北斗一样明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