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阳致利或呕的理由
两阳相合,蕴于中焦,逼上则呕,逼下则泻
气上行畅则呕,下畅则下,不上不下则蕴中成湿热
不知可否?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
太阳为开,病则开出问题,这样营卫就会出问题,
血气运行就会不畅,这个会影响到内脏的运行,寒入(这个寒入就是影响到)到少阳也有入阳明的,.因为这个在皮肤下,可以直接看到的.循经入络,经络的解协能力不强,必然会影响到脏器的功能
气血的的运行靠的是脏器间的调配,不是说心脏或者肾脏就可以独立完成的 ,
太阳有手足,邪入太阳最容易侵犯的是小肠,而小肠是火器,主吸收营养,就是水谷精微了,小肠火不足,无力化大肠之水,此水成积就会影响到大肠的排泄功能,这就是患了伤寒是易;拉肚子的.便溏等,同时小肠又担负着化膀胱水上行的职责,所以不化水就会小便不利,仲圣用五苓散的原理就在这里,------------这是所以胃口不好的原因。桂枝,干姜都可以使心火下到小肠。

白术用来燥脾胃之湿,加强脾胃的功能,即加强其正气.协助之后的心火的下达
泽泻就是通调水道,性上行,益正水,也就相当于是正本清源的意思,----三焦与血脉中水皆可导通
茯苓是利肺水下行,用来调节心脏的功能,
桂枝就是正心火以达小肠,和茯苓一起协调作用,小肠火可以蒸发油膜使水得解。----水停的问题。
猪苓直接利膀胱之水
 

既然是火不足,那么水不足化气,气就可能上行不足,病人与可能会口渴,也可能不口渴(水不行之渴).
心火是提供火给小肠的下行受阻,有可能郁在那里 ,也有可能上行,上行就会致呕,因为这个火\会影响到的肺的功能,去调节肺的内压来换取这个排火的正常平衡,所以这个在生病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保护的症候,但是相对于正常的来说,是不正常的,要针灸药摩来达到正常
阳明有大肠胃,这几个都是府,宜通不宜闭,通过头了就会泻
其实就是要看那个邪影响正的程度
,有些地方说不清楚,还望见谅,不对之处还望大家指正------------作者:那个高度
 
 
上半部分的水用半夏去之,下半部分的水是白术枳实去之。横膈膜为分界。
 
必自下利,言其常,不利但呕,言其变.
邪气外甚,里气不和,气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下利.----医方中
 
 
伤寒大家黎庇留医论--伤寒论辩疑
现列举两例提供研究。一,辩太阳病脉证篇中,“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条(新辑宋本《伤寒论》第二十三条)。此条大有疑义。余在自著《崇正篇》中提出,谓两经热迫下利,热渴必矣。太阳病必有头痛,发热,恶寒;阳明病必有汗出,热渴。方中骂桂生姜,难解热渴,用之能保无耗真津乎?余于辛卯年正月治一病例可悟及也。病人发热无汗,大渴,面焦,舌焦黄,上吐下利,喘而腹痛。有粗识仲景书者,治以葛根汤,自以为中肯也,然尔服后病益剧,大吐大利,腹更痛。后与余商治,诊其一团热气,表里充实,急与葛根黄芩黄连汤。二时服药,六时吐已止,渴减。并告知病者暂食白菜干粥以清热养津。是夜下利也止。次日,照原方半剂与服而痊愈。实证固自易医,可见此书不能泥也。此证余所用方并无麻桂,其表热亦退者,因清里折里和表自和,且葛根取陷者举之,亦能达表也。二,“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新辑宋本《伤寒论》第十一条)。余在自著《崇正篇》中提出,此条大有疑义,以阳根于阴,理固玄妙,然有不可泥者。夫身大热,不欲近衣,凡太阳病发热甚者,所在多有,治之之法,表实用麻黄汤以发表,表虚用桂枝汤以解肌,无不应手而愈。若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余曾治黎某一症可异也。病人躯魁伟,元气充实,己酉四月忽病头眩,心悸,医以六味地黄汤等多服,阴胜格阳,脉微欲绝,全身肤冷,奄奄一息,反尔尽弃其衣,并加风扇不停吹风,此真阳欲脱之阴象,若以为热在骨髓而清其热则死必也。余急以大剂四逆汤,白通汤与服,始可停扇,稍能转动。此等格阳大症,病人全身大寒。甚至四肢厥逆,频吹风扇甚于不欲近衣,当时形势如救溺之急,稍纵即逝。然非对《伤寒论》全书融会贯通,安能认识此等剧症。由此观之,“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疑是错简,热利应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为是。病人发热反欲得衣,未必表热里寒;而身大寒反不欲近衣亦难遂断为外寒内热。此条虽未立方,然据此以用药,遗害非轻。
----------足见医家总有不见之处。如果虽然下利很臭还有表证怕冷无汗,这就是葛根汤证。如果下利不臭有表证怕冷发热,是桂枝人参汤也。如无表证热下利则是葛根芩连汤。
 
 
葛根汤证及葛根加半夏汤证是太阳经的不能排放的毛病与阳明经不能受纳的毛病凑在一起了,故称合病。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邪之清轻者必上行而出则呕,邪之重浊者必下降而出则利。若清浊相混则可能出现不上不下之痞证或吐利同作的霍乱。二者为其常。

黄芩汤证为太阳与少阳把自身的任务加之于阳明并超出了阳明的纳受能力。阳明本身是正常的,只是能力有限。故称太少合病,不称三阳合病。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172)黄芩3两,芍药2两,甘草(炙)2两,大枣(擘)12枚

胆汁过度排向阳明,故口苦。--------------张玉和:
天下中医网。

==========================剃刀的解释
 
病于阳位,中寒是病因,发热是身体的反应,不同的病位是因为个人当时脏腑强弱而分别.
身体有病自己解决的办法自然是呕吐,出汗,小便,再就是从大便而解.
之所以它们是在阳位而不是在阴位,这是仲景给定了提纲来界定.当然这本身也符合阳病发热,阴病发寒的一般定义.
如何把热量和邪害带出去,
 
阳位中病都以发热。身体要以发热做汗,尿下,大便出,呕吐来解决热量和邪害
太阳中病,总要产生发热现象,这是汗不出不能带走热量和邪害
如果其他二经代谢正常,自然只会出现太阳病,解法仲景给了,汗出而解,不同的汗法而已。
阳明病或者少阳病,也是发热,如果这时候太阳在病,那么汗这条路自然无法解决问题了,汗能解决就不存在太阳病了,那么身体的反应肺这里,汗走不出皮毛而走大肠也是可以的。或者脾位发散停留在胃内外,汗走不出肌肉而产生呕吐,这是身体自己受限制产生的结果。
那么药物的办法就是因势而利导,前者葛根黄芩黄连甘草使大肠汗走通畅,后者用黄芩3两,芍药2两,甘草(炙)2两,大枣(擘)12枚使汗热出去,并保护脾。

 

葛根黄连黄芩汤证其一(附列门人治验)

李(孩) 疹发未畅,下利而臭,日行二十余次,舌质绛,而苔白腐,唇干,目赤,脉数,寐不安,宜葛根芩连汤加味。

粉葛根(六钱) 细川连(一钱) 淮山药(五钱) 生甘草(三钱) 淡黄芩(二钱) 天花粉(六钱) 升麻(钱半)

【按】李孩服后,其利渐稀,痧透有增无减,逐渐调理而安。湘人师兄亦在红字会医院屡遇小孩发麻疹时下利,必治以本汤,良佳。又有溏泄发于疹后者,亦可以推治。

麻疹之利属于热者,常十居七八,属于寒者,十不过二三,故宜于葛根芩连汤者十常七八,宜于理中汤或桂枝人参汤者十不过二三。一或不慎,误投汤药,祸乃立至,可不畏哉!
=======(太阳病被下,或寒化成桂枝人参汤,小肠冷脾寒者也。或者热化葛根芩连汤,胃小大肠热也。或者黄芩(芍药甘草大枣)汤,胆热也。 葛根可以提升津液入肌肉帮助发疹。
曹师曰:
固知葛根芩连汤惟已经化热者宜之耳。惟其化热者宜之,而舌苔白腐,唇干目赤,乃无乎不宜,不惟热利为然也。
 
 

孙宝宝(住厅西路)

初诊 满舌生疮,环唇纹裂,不能吮饮,饮则痛哭,身热,溲少,脉洪而数,常烦躁不安,大便自可,拟葛根芩连汤加味。=======(为热寻找出路也)津液不足退热而出,又将成便结

粉葛根(四钱) 淡黄芩(钱半) 小川连(六分) 生甘草(三钱) 灯心(三扎) 活芦根(一尺)

【按】孙君维翰,友人也。其小公子未二龄,甚活泼可爱,体肥硕,肖其父。每患微恙,余必愈之。顾以事繁,常无暇面诊,有时仅凭孙君之陈述而疏方焉。一日,孙君又言其孩身热,咳嗽,口渴,不安云云,当遥拟辛凉轻剂与之。服之二日,不差反剧。谓口舌生疮矣。当请面诊,允之。细察之下,乃知本为葛根汤证,今乃化热进而为葛根芩连汤证矣。葛根汤证何以化热变剧?盖辛凉轻剂不胜重任故也。

孙孩服此之后,将一剂而愈乎?曰:不然。次日,其病不增不减,仅维原状而已。

二诊 口疮,投葛根芩连汤,不见大效,宜进一步,合承气法。

粉葛根(四钱) 细川连(八分) 生川军(二钱) 生甘草(三钱) 淡黄芩(钱半) 枳实(钱半) 玄明粉(钱半分冲)-----似可不用枳实也。调胃承气汤。

【按】又次日,孙君来告,此方之效乃无出其右,服后一小时许,能饮水而不作痛状,夜寐甚安。越宿醒来,舌疮大退,肯吮乳。嘱减量再服,遂愈。乃知大黄内服,却胜冰硼外搽,因此散我固曾用于二三日前也。

葛根汤证化热,为葛根芩连汤证,葛根芩连汤证化热,则为承气汤证。我因失治缓治于先,故补治急治于后,不待其大便闭结,而乘其即将闭结,预用硝黄以图之,此急治补治之说也。然设使我能及时重用葛根芩连,又何需乎硝黄?我能及时重用葛根汤,又何需乎芩连?溯本穷源,为医者不当若是乎?

昔我治一妇人,舌尖下发一白点,渐内蚀,饮食辄痛,不能触咸味,尤不可碰热菜。我曰:此属热,宜师白虎汤,服石膏。妇服之数日,腐点不动,而胃纳反差。闻人言,服黄连可效,竟一剂而愈。我乃恍然若闻道,知葛根芩连汤与白虎汤本属并肩,各有主治,不容混淆,设使互易为治,必两不奏功。===========黄连去心移热小肠而见舌也。

曹颖甫曰:葛根芩连汤既为化热而设,服之不效,肠胃燥实即为热病之结果,故佐景谓合承气法为进一步也。

 

葛根黄连黄芩汤证其三

徐(左美亚十厂六月十二日) 小便已,阴疼,此本大肠燥气,熏灼膀胧,《伤寒论》所谓宜大承气汤之证也。而治之不当,服某种丸药,以致大便日滞,小便转数,阴疼如故,足腿酸,上及背脊俱酸。而胃纳不减者,阳明燥气用事也。阙上略痛,阳明余热为病也。右脉滑大,仍宜大承气汤。惟虚者不可重虚,姑宜葛根芩连汤加绿豆,以清下陷之热,而兼消丸药之毒。

葛根(一两五钱) 淡芩(三钱) 川连(一钱) 绿豆(一两) 生草(一钱)

【按】吾师所谓小便已阴疼,立大承气汤者,义详《伤寒发微》。本汤之加绿豆,与葛根场之加粳米,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证当用大承气汤,以其虚,故退一步用葛根芩连汤。前案,以其实,故进一步合承气法。能进者病以速愈,能退者疾乃无危。夫进退之法,兵家之事也,今吾于医术亦云,且凡百证治皆然,第于本案发之。

曹颖甫曰:予用此方不过因热利而设,初未尝有退一步想,然亦何尝非退一步想也。小便已阴疼,原属当下之证,设非先经妄下,何至不用硝黄。此与佐景加硝黄于本方中者适得其反,固知治病用药,当观其通,墨守成方,直土木偶人---------进退应实虚之变化

 

三阳合病并病

《伤寒心法要诀》
合病两三经同病,并病传归并一经。二阳合病满喘发,自利葛根呕半同。太少利芩
呕加半,明少弦负顺长生,滑数宿食大承气,三阳合病腹膨膨,口燥身重而谵语,欲眠合
目汗蒸蒸,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二阳并病汗不彻,面赤怫郁大青龙,表
罢潮热手足汗,便难谵语大承攻。太少头项痛眩冒,心下痞硬如结胸,禁汗吐下惟宜刺,
谵惊不食利多凶。
【注】一经未罢,又传一经,二经、三经同病,而不归并一经者,谓之合病。二经、三
经同病,而后归并一经自病者,谓之并病。二阳,谓太阳、阳明也。太阳则有头痛、发热、
恶寒、无汗,阳明则有肌热、恶热、心烦、不眠之证,相协议病也。满喘,谓二阳合病当
下利不下利,更加胸满而喘,宜麻黄汤发之。自利,谓二阳合病当有之证,宜葛根汤也。呕
半,谓二阳合病,不下利但加呕者,宜葛根汤加半夏也。同,谓二证同用葛根一方也。太
少,谓太阳、少阳合病也。太阳则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少阳则有寒热往来,口苦耳
聋,目眩胸胁痛之证,相协议病也。利芩,谓太阳、少阳合病当自下利,宜与黄芩汤也。呕
加半,谓太阳、少阳合病不自利,但加呕者,宜黄芩汤加半夏也。若不呕利而见太阳、少
阳之证,非合病也;宜用柴胡桂枝汤两解之。明少,谓阳明、少阳两经之证同见下利合病
也。弦负,弦为少阳木脉,木胜则土负,负则死也。顺长生,长为阳明土脉,土盛则木
不能灾为顺,顺则生也。滑数,谓阳明、少阳合病,下利粘秽者,脉必滑数,是宿食也,
宜大承气汤;呕酸苦者,宜大柴胡汤。三阳,谓太阳、阳明、少阳合病也。腹膨膨,谓腹
胀满也。口燥,谓口中干燥也。身重,谓身重难转侧也。谵语,谓妄乱言也。欲眠,谓
喜睡也。合目汗蒸蒸,谓合目出热汗也。遗尿,谓失尿不知也。面垢,谓面似有油垢也。
此皆三阳热盛,津液枯竭之证,设使脉浮,禁不可汗,脉大亦不可下,惟宜用白虎加人参,
益气生津清热可也。若未经汗下,津液未伤,三阳合病,轻证惟宜柴葛解肌汤,清解三阳
可也。二阳,谓太阳阳明并病也。汗不彻,谓邪在太阳,发汗未彻,又传阳明也。面赤,谓
邪犹怫郁于太阳、阳明之表,未并阳明之腑,宜大青龙汤解两经之热也。表罢,谓太阳证
罢也。潮热、手足汗、大便难、谵语,谓已归并阳明腑也,宜大承气汤,攻阳明实热也。
太少,谓太阳、少阳并病也。头项强痛,目眩昏冒,心下痞硬,如结胸证,谓太阳少阳
二经之证尚未归并,其邪未定,禁不可汗下,惟宜刺大椎、肝 、肺 ,以泻其热也。若
误发汗,则必发谵语。若误吐下,则必心烦而惊,水浆不入,下利不止。变此恶候,命
多凶也。义详合病并病篇。

三阳合病治验
臧长忠 孔繁斌
  三阳合病者太阳、阳明、少阳三经症状皆具,有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综合症状。治疗
时不能用汗法,亦不能用下法。邪热内陷的深浅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故临床辨证论治中,
应综合分析,审察病机,,辨其虚实,针对主要矛盾治疗,才能得心应手,疗效确切。
  老年三阳合病
  孙氏,女性,68岁,因发热神昏3日,住院治疗1个月未见好转而来诊。患者发热,精神疲
惫,头 痛,全身痛重不能转侧,欲睡不寐,往来寒热,小便黄赤,舌苔黄厚,脉浮大。三阳症皆见,
故用和解 清热法治之。方选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0g、党参10g、清半夏10g、黄芩12g、当归1
5g、 丹参15g、白芍12g、栀子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服药2剂后症状好转,
头痛 身痛消失,神志清醒,欲进饮食。但有时仍往来寒热,汗出,大便未动,苔黄厚,脉洪
大。汗出及大 便未动,脉洪大,为里热渐盛,予和解攻里法论治,方选小柴胡加芒硝汤加减:柴胡20g
、党 参10g、清半夏10g、黄芩10g、白芍12g、芒硝10g、栀子10g、枳实10g、甘草6
g、 生姜3片、大枣3枚。服1剂下5~6枚干屎,2剂又下5~6枚较软屎块,热退身凉,神志清醒,
稍有 胸满,吐血痰,舌苔白腻厚,脉弦滑。患者平素体态丰满,属痰湿气虚体质。故予舒肝健
脾,清 化痰湿善后,方选小柴胡汤加苓桂术甘汤:柴胡12g、党参10g、清半夏10g、黄芩10g
、云苓15 g、白术15g、桂枝10g、砂仁6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药3剂后愈,
康复 如常。
  按:老年患者病达月余,虽有内热,但热而不实。欲睡不寐是内热神昏,非为少阴不寐。若
少阴不寐 ,脉应微细,今脉浮洪大,又见头痛、身痛之表证,实属三阳合病。不可妄自攻下,又不能发
汗,故 取和解、补血、润便的方法,予小柴胡汤加当归、丹参。症状减轻后观其脉症,内热已实
,再用小柴胡加芒硝汤解表通里,而收佳效。
  壮年三阳合病
  杨某,男性,28岁。感冒4日,自服解热药无效来诊。患者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胁下满,干
呕,口 渴欲饮,舌苔微黄,小便赤热,脉浮大数。患者感冒已4日,症见头痛、恶寒、项强,属太
阳经 ;胁下满、干呕属少阳经;口渴欲饮属阳明经。三阳证见,治从少阳,方选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 20g、黄芩12g、清夏12g、党参10g、葛根15g、白芍12g、花粉15g、甘草6g、
生姜3 片、大枣3枚,服药3剂痊愈。
  按:患者年青气盛,感邪后化热较快,但表证较重,用小柴胡汤加葛根辛凉解表,加花粉清
热生津,表解则热清,故药后即愈。
  月经期三阳合病
  刘某,女性,20岁,未婚。患者感冒1周,服中西药物无效而来诊。诊见头痛欲裂,发热身痛
,口 苦咽干,欲呕,胸下满,渴欲冷饮,心烦目眩,舌苔黄厚,脉浮洪大。又值月经来潮。观其
脉症 ,三阳证见,加之月经来潮,恐热入血室,应从和解、清热、活血治之。方选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 20g、黄芩10g、党参10g、清夏10g、丹皮10g、赤芍20g、桃仁10g、栀子10g、
甘草 6g、生姜3片、大枣3枚。服药3剂后脉静身凉,诸症消失,行经量多,3日干净。
  按:患者病情较复杂,虽属三阳合病,但适来月经。三阳合病表里俱热
。女性患者正来月经或月经刚过,或产后,由于血室空虚,易
导致热入血室,应预加防范。
臧长忠(山东省阳谷县中医院,252300)
孔繁斌(山东省阳谷县中医院,252300)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柴胡汤合葛根芩连汤验案(急性胃肠炎)
葛根芩连汤∥每日一经方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葛根芩连汤合桂枝汤
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辨治有别
【经方家园】葛根芩连汤证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