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flomo 布道师】古典 - 你不是读书少,是记不住和用不上

所谓成熟,就是理解了世界的复杂性,不再要求一味走直线。在路线问题上,拥抱折射,在最终结果上专注不动。两点之间,阻力最小的线最快。

迟钝的人懂得克制第一反应,等待重要的事情浮现。每个领域的高手都懂得忍住自己的第一反应,等待第二反应。

多年前在《跃迁》这本书上摘录的内容,今天依旧有启发价值。

做产品最开心的,便是曾经觉得并没有什么交集的人,通过彼此的产品而相识,且对彼此有所启发和帮助。和古典老师的相遇便是因为 flomo。

更有趣的是,他在使用 flomo 100 天以后,基于卡片笔记的方法和 flomo,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 SS 卡思路,比较简单,也很实用。我在他们组织的《个人成长共读会》中看到了许多小伙伴用了这种方法后对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 因为强迫自己把摘录的东西用了起来。

在一次聊天中,古典老师对 flomo 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我们在信息的海洋里,应该像一株珊瑚,不要去抵抗潮水,而是将其中的碎片信息整理归纳,让自己不断成长 。

所以我冒昧地问古典老师要了几张他写的卡片(在下文中有提到),连同这套方法,以及关于阅读的误区,一起分享给大家。同时古典老师还为广大 flomo 共建者们录了一段音频,希望对彼此有所启迪。

我在 flomo 的善思会写卡( SS 卡)|古典古少侠 00:00 / 02:44

01. 重要的不是阅读,而是解决问题

我们过去是如何阅读的呢?

有人很自豪地说,我一年读 50、100、300 本书,但你真的问他,你复述下上一本书讲的内容是什么?读完后,你对自己生活有什么真实改变?

他们双目茫然。

他们喜欢的,仅仅是读书的过程,以及合上书发朋友圈的赞叹罢了。书里写了什么,脑子里存了什么,行动中有什么改变,一概不知道。

即使脑子里偶然发生了些思想火花,划上了线(再说一次,划线这件事情已经一次(Karpicke,Butler,and Roediger,2009)、又一次(Brown,Roedinger III,and Mc Daniel,2014)被证明对于记忆没有效果),甚至还在书上写了笔记。

但隔 1 周去翻书,还是觉得没读过一样。

他们喜欢的只是读书的状态,而不是读书的结果 —— 解决真实的问题。

他们甚至还告慰自己 —— 读书是灵魂的避难所。

有没有想过 —— 正是因为自己读完也没啥改变,生活才会变成地狱?

其实,这是上个时代的读书方式。

说来惭愧,我在民族大学还给人讲过一段《西方流行音乐史》,靠的就是一箱打口碟和 2 本书,还有年轻时候的傻乎乎劲儿。

其实很多老师也和我差不多,就是多读了几本教科书,就敢上台讲课。那个时候书不多,注意力也集中,读一本就代表一本的知识增量,读完就代表一个新领域,你比别人厉害。阅读量还真的是个硬指标。

但今天游戏完全变了。

一个正常人,通过互联网,不用特别费力,就能看到世界上所有一流大学的课堂,几乎所有的论文,各种品类的书籍。即使你读不完,还有人讲给你听。互联网变成人的第二大脑,它比你记得更深、更多、更快。

在信息的爆炸面前,大家不是没书读,而是注意力稀碎,根本读不完一本书。

这个时候,阅读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阅读量为目标读书是无效的,因为你不可能干过电脑;以认知提升为目标读书是虚无的,因为你无法检验是不是真提升了。

唯一的路径,只能以输出、解决真实的问题为目标来阅读

正如信息论提出者香农说的,知识,应该为生活 “消除更多的不确定性”。

当电力成为基础设施,发明电器,用电解决生活场景问题,变成了胜负手。

当知识爆炸,更好地用知识解决自己的问题,变成了关键要素。

02. 重要的不是阅读,而是认知加工

怎样从阅读,走到解决问题呢?

先看看从书本知识到解决问题的四步骤:学(阅读)、思(认知加工)、行(行动)、证(求证) 四个步骤。

首先要阅读,有信息增量。

然后要思考,有认知加工,理解才能记忆,最好的手段是自我关联(在《古典:给「热爱学习」却「改变有限」同学的 4 个建议》一文里详细诠释了 “没有记忆,只有关联” 的道理)

然后是行动。回到行动中,验证这个认知,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是不是能做到?是不是能持续地做到?

最后是求证,证实、证伪都不重要,但是要自己形成闭环,这样才能打开下一端学习。

这个过程听上去很复杂,以前要很多工具、心法才能记住。

其实用 1 个动作就都能覆盖。

写卡。

为什么是写卡呢?难道不是讲一遍吗?

费曼技巧说,教是最好的学。这个方法对他有用,因为他是大学老师,你哪里能随时找到别人讲呢?

最便捷的方式,是对自己讲 —— 用自己的话文字叙述一遍,不用一定追求文采金句。即使你不看原句,默写一遍都有收获。因为那些表达不精确的,漏掉的部分,就是你不理解的部分。

为什么参加共读会的人,会觉得 “记忆变好了?、新知开始落地了?”

因为在这里,我们要求读到某个阶段,有所感悟的时候,停下来,写一张善思会写卡(后简称 SS 卡,「善思卡」的汉语拼音首字母)

一张 SS 卡包括了 4 个部分:

· 原文摘录:方便以后写作和讨论引用原文

· 我的转述:确认自己理解了

· 个人体验:关联自己的个人体验。所有你 “开脑洞”“有感触”“恍然大悟” 的知识,其实都是你过去撞的墙,踩的坑。只有和个人生活经验有链接,知识才不会满天飞不落地。

· 行动指引:写下自己 “当…… 的时候,我要……” 的行动提示

注:下面是古典老师自己的实践,写的略长。他建议大家刚开始尽量写短些,300 字 15 分钟内搞定就行。重要的不是完美,而是开始写~

具体还有很多细节,我都写在了 #写卡攻略 101 里。(注:这里的 101,是指古典老师的《个人发展共读会》,详细介绍在这里

当按照这些步骤写完这张卡的时候,一个知识点,也就深刻的和自己的感受体验关联起来,在自己的生活里鲜活起来。

现在,这个知识就长在你身上,长在你的专业知识和人生体验之上。

不需要什么大师、权威,你完全可以独立感知(请注意,不是理解,是体验上的感知)这个知识是否能解释你过去的生活,指导你未来生活,并开始行动。 这就是学思行证的过程。

而当你面临新的问题时,如果在 “行动指引” 里提到过,大脑会开始反向工作,把卡片的知识抓取出来。

比如我们团队在讨论该如何设定读书节奏的生活,《动机心理学》里一个关于 “自控和减重” 的卡片突然冒了出来 ——

每周有 “破戒日” 的人,比没有破戒日的人减重效果好很多,如果你提前认真规划破戒日(比如周六是破戒日我要吃牛肉火锅),这一周你也会过的更加幸福。

于是共读会把第四周为留白周。这一周没有安排阅读任务,你可以赶赶进度、看看精华卡、四处闲逛、写点书评…… 整体效果非常好,留白里,产生了很多我们根本没有设计的东西。

03.「必要难度」和「慢就是快」

听到这里,大家一般都会提两个问题?

这样会不会很难?这样会不会很慢?

首先,比刷书难,但是必要。

认知科学近年来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必要难度。

如果把大脑比喻成硬盘,这个硬盘是几乎是无穷大的,真正制约学习的,是存储与提取速度 —— 简单说,读不进去和想不起来。

而过去大家以为,记得越快,就学的越好。近年的研究却发现 “存储越难,提取越容易”。你输入的时候有些吃力,提取会更好。相反的,那些很容易存入的东西,往往都很难记得。

比如爱学习的人,喜欢边听课边做笔记,下了课,往往有好几页笔记,却发现不容易记住。还不如结束后,自己在本子上列出几个要点,往往理解得透。一个单词,在单词书上,不好记忆。但在不同的语境里遇见几次,反而好记忆了。

这都是因为前者缺乏必要难度。

通过 SS 卡,让自己输入的时候有必要难度,反而在用的时候很容易提取。大家以前写作阻力很大,因为脑子里提取不出出来东西。

而现在 “起步很快毫无压力” 或 “写论文写得轻松愉快”,“听到题目能想到一些观点” 这都是大脑的提取能力,被必要难度激活的表现。

这样会不会很慢?

一开始有点慢,大部分人在共读会练习一周以后,20 分钟能写好一张。到写到第 6 张的时候,大概 10-15 分钟可以完成。

也就是少读了 10 页书吧。

但是,在一周、两周以后,依然还记得,能在写作、演讲、工作的时候轻松调用。其实是快的。

过去的阅读方式是不断地读书 —— 没什么变化。

没变化 —— 焦虑 —— 读更多书。

最后不仅无收获,还越来越焦虑。要我说,这才是慢。

我反复地讲,慢就是快,好的方法,都是笨办法。方法极简,一开始慢,然后越来越快,加速度绝佳。各种口诀,一开始快,然后越来越慢,都是虚幻。

最后的话

「善思会写」法不是一套什么阅读方法,其实是一套基于认知科学的思维方式。其中核心思想是:

不要信任自己的才华、动机、立 Flag、自律,而是信任一套简单、好理解的工作流程,让这个流程带你去很远的地方。

人类有这种特质 —— 我们并不怕苦,怕苦得没有意义,不怕累,怕累得没有价值。

那些觉得 “不焦虑”、“自我价值更高了”、“有自我节奏、不骄不躁” 的人,也是体验到了这个简单流程可能的巨大成就。看到这种看似笨拙背后的智慧,也就对于自己小小的进步,感觉到完全安心。

这样,阅读的过程,变成了一个修心的过程。

这才应该是阅读原来的样子。

新的一年,希望和你一起,这样读书。

我会持续的写一系列文章,介绍 SS 卡如何用于阅读、写作、论文、做课、演讲,以及工具(比如极好用的知识管理软件 flomo)。

欢迎加入 flomo 共建者群

如果还有更多问题,也可以加入 flomo 的共建者群一起交流。一个人走得快,但是一群人走得远,我们等你一起前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陈的帖子
阅读建议:读完书后如何写读书笔记(从碎片到体系)
高效阅读
想读书,行动起不起来,参加读书社群有用吗?
【读书实践】我的 flomo 读书笔记方法(纸质书、电子书)
写在教师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