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网师园|渔隐彩霞池,虎埋殿春簃

网师园含蓄,从车水马龙的十全街一转入阔家头巷,市井间的嘈杂似乎一下子远去,从沈德潜旧居再往前,没几步,就到了。
挂着苏州昆剧传习所牌子的沈德潜故居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原为宋代藏书家、吏部侍郎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园名“渔隐”。后几经兴废,到清乾隆年间归宋宗元所有,于旧址筑厅建堂,初名"网师小筑",后改名“网师园"。网师即渔翁,仍含渔隐的本意。比屋而居的沈德潜曾为其作《网师园图记》,有“幽岩耸峙,修竹檀丽,碧流渺弥,芙蕖娟靓,疏梧避炎,从桂招隐,凡名花奇卉无不萃胜于园中”的描绘。
然而宋家不久败落,园大半倾圮,至乾隆末年,又归太仓富商瞿远村,增建亭宇轩馆八处,仍沿用“网师”旧名,俗称为瞿园。网师园布局即奠定于此时,后虽屡易其主,多有修葺,但基本延续了放浪江湖、隐逸世外的主题,便如钱大昕所形容的: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
▲网师园平面图,来自《中国古典园林史》
网师园没有独立的园门,从东南角的宅门进入便是轿厅,之后是万卷堂和撷秀楼,组成了典型的三进院落

万卷堂前有“藻耀高翔”的砖雕门楼,语出《文心雕龙 · 风骨》中“唯藻耀而高翔”。门楼为乾隆间物,顶部一座飞角半亭,屋顶翼角高翔。檐下砖石细藻饰,是香山帮精湛砖雕技艺的代表,其雕镂之精,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中同类门楼之冠。

黑白主色调的主厅是主人会客议事的地方,大厅屋宇高敞,庄重典雅,厅中悬挂文征明手书万卷堂三字。万卷堂之后的撷秀楼,为光绪年间拥有此园的李鸿裔嗣子李赓猷所建,为女眷燕集之处,故也称为女厅。
▲网师园中部园林俯瞰图
看过这三进布局谨严的宅院,从轿厅西首入园,进入以彩霞池为中心的中部园林,这才是网师园的精华所在。
苏州园林中的最小石拱桥——引静桥

进园有曲廊接四面厅,厅名小山丛桂轩,轩前隔以花墙,时值夏日晨雨初霁,银薇绽放,香藏不散。
花树下有一处石桥值得留心,即苏州园林中的最小石拱桥——引静桥,桥宽不足一米,桥长三四步,但石栏、石级、拱洞一应俱全。桥下有溪,自南蜿蜒而来,两岸用写意法叠成陡崖岩岸,藤葛蔓蔓,涧水幽碧。

拨开桥南侧累累而垂的络石藤枝叶,则看到涧壁上刻有“槃涧”两个大字,语出《诗经·卫风》,所谓”考槃在涧,硕人之宽“,旧指山林隐居之地。
▲左边小桥为引静桥,右为黄石山“云岗”

小山丛桂轩的北面用黄石山围隔,称"云岗",这是园中第一山景。云岗以西,小阁临流,名“濯缨”,与对岸的看松读画轩隔水相呼。
左边濯缨水阁,右为月到风来亭

随廊越陂,有亭可留,名“月到风来亭”,亭子三面环水,视野开阔,远可看云水变换,近可观鱼鸭闲游,期间明波若镜,渔矶高下,画桥迤逦,俱呈一池之中。“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招个月儿来,画栋频摇动,芙蕖尽倒开。”亭名正写此妙境。

看松读画轩是园的主厅,其前古松若虬,老根盘结于苔石间,仿佛一幅画面。轩旁有廊一曲,与竹外一枝轩接连,东廊名“射鸭”,是一半亭,与池西的月到风来亭相映,凭阑得静观之趣。
引静桥上看彩霞池
园不在大,泉不在广。整个园子围绕中心彩霞池而建,池周山石,平易近人,蕴藉多姿,各处亭、台、廊、榭无不面水,使全园处处有水可依。杜甫诗所谓“名园依绿水”,正好为此园写照。正如陈从周所言:
万顷之园难在紧凑,数亩之园难在宽绰。紧凑则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则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而奴役风月,左右游人,极尽构思之巧。网师园无旱船、大桥,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停停当当,像个小园格局,这在造园学上称为“得体”。

在看松读画轩往西,还有一个内园,由“潭西渔隐”月洞门入,门内花容绰约,花街铺地,奇石当户,别有一番天地,这就是传誉海内外的殿春簃小院。“殿春”之名是因为原来园中栽植芍药,因为一春花事,芍药开在最后,即取宋人邵雍“尚留芍药殿春风”句意。
小院占地仅一亩,诸景均小,亭小台小,轩小门小,假山轻巧,渊潭一点,却完美体现了“写意的咫尺山水园林”的特色。
庭中用卵石平整铺地,地面铺成草木动物图案,别有趣味。庭中假山尺度不高,却姿态万千、连绵不绝。庭院无水,唯西南隅有涵碧泉一泓,渊潭森碧,深藏于山石岩壑之中。
泉上有一冷泉亭,倚墙而筑,体量纤小。此小园与中部彩霞池同一原则,都是以大片面积,形成水陆的对比。前者以水点石,后者以石点水,在总体上都是利用建筑与山石的对比,相互更换,使人看去觉得变化多端,富于韵味。

关于殿春簃小院,还有两段近代的故事特别值得一谈。一个就是关于网师园中养老虎的故事。
故事要从1917年大帅张作霖以30万银元买下网师园讲起,张大帅买下园子不是自己住,而是送给了自己的老师、前清奉天将军张锡銮作庆寿大礼。但张锡銮不习惯南方气候,直到辞世都没到网师园住过。因与张锡銮儿子张师黄熟悉,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受邀于1932年底从上海西门路寓所搬到了网师园,就此借寓殿春簃,重新树起”大风堂“的名号。
张善孖是张大千兄长,一生爱虎、画虎,视虎如子如伴,自号“虎痴”。据艺术史学者考证,张善孖在这个园子一共养过两只虎仔。第一只为东北虎,一九三三年春节时已是网师园中的宠物,惜因生活不惯,病死园中。这只东北虎死后,张善孖很伤心,一直想再找一只虎来喂养。第二只虎来到网师园,是在一九三五年。
这一年,国民党第九军军长郝梦麟被调入贵州,他的部队在黔地的深山洞窟里抓到一虎崽,不久带回汉口送给了总参议朱伯林。朱伯林与张善孖相熟,知他喜虎,便电报张善孖,张善孖抱病到汉口,载虎而归。回到苏州之时,经过观前街、带城桥一带,沿路观者如云。
张善孖一家与虎儿合影
这虎落户张家后,全家爱抚备至,宛如家猫一般,特取汉代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语意,先命名为“虎子”,后因“子”字仄声,叫起来声音不响,于是便改名为“虎儿”,更显亲切。为了使它渐长不伤人,张善孖除了给虎仔喝牛奶、吃生鸡蛋外,特地购买来牛肉,洗干净上面的生血,再给虎仔吃。后来,张大千在台湾忆及当年张善孖与虎相处的情景时说:“当年家兄与虎儿,确实寝食与俱。虎儿有'夜宵’习惯,半夜踅到家兄寝处要夜宵吃……”
张善孖、张大千驯养虎儿

▲张善孖、张大千等人与虎儿合影
经过一段时期的饲养,这只虎仔越来越驯服听话。在张氏昆仲写生时,它会非常驯顺配合,或作卧伏状,或作蹲踞态,或作跳跃势,还会引颈长啸。最特别的是,这只虎仔与所饲养的家禽以及猫、狗等,天天在一起,十分融洽,特别是与一只大黄猫最为友好,经常一起嬉戏玩耍。张善孖戏称它们为“虎甥猫舅”。这期间,张善孖、张大千还乘兴创作了许多以虎为题材的作品,特别是脍炙人口的⎾十二金钗图⏌,善孖作画,大千题词,写十二只形态各异的虎,以⎾西厢记⏌中十二句艳词作题,虎、景、艳诗,别出心裁,相得益彰,观者无不叫绝。
▲《十二金钗图》之一: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关于这只具有传奇色彩的虎儿是怎么死的,有多个版本,据张大千的回忆,抗战初起,张大千困在北京,张善孖准备前往庐山,张大千家眷避难郎溪农林场,惟独这时虎儿难疏散,张善孖就让弟子吴子京留守网师园照顾。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日机开始轰炸苏州。“网师园没有防空洞等设备,又恐炸弹惊虎,万一墙破受惊的老虎出去会伤人,吴子京在逃空袭之前,就把老虎关入铁笼里,那个铁笼重达一千零廿斤,虽是为老虎定造的,以前从来没有使用过。吴子京把虎关进去后,就放了几十斤牛肉够虎儿一天的粮食,自己逃到苏州城外木渎去避空袭,以为一天就可以回来,谁知三天后才能回来,老虎就这么饿死了。”吴子京避空袭回到网师园,见虎儿饿死,只得埋于园中,其后曾修墓立碑。
自虎儿死后,张家兄弟就此作别网师园。张善孖投身于抗日宣传,多次义卖画虎之作,后来过度劳累病逝于重庆。而当初在贵州捉住虎儿的郝梦麟则在之前就已战死于抗日疆场。
1982年,海外漂泊的张大千念及往事,特意写下了“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寄回苏州,这一手迹被镌刻成碑,嵌于殿春簃外的墙壁上,此处据说正是当年埋虎之处。
关于殿春簃的另一个故事则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有关。
1977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董事、阿斯特基金会负责人文森·阿斯特夫人想给刚购得的一批中国明代家具设计一个陈设空间,就有了在大都会博物馆内建造一座中式庭园的想法,事情交给了时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主任方闻教授。当年秋天,方闻随美国“中国古代绘画考察团”首次访华,经多地考察后在苏州与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会面,并一同参观了苏州园林。两人一致认为网师园的殿春簃小院是衬托明代家具的最佳背景。
▲左为方闻,右为陈从周

就这样,经过中美双方反复讨论,以殿春簃小院为蓝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建造一座中国明式古典庭院“明轩”的方案敲定了。
项目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经国务院特批,工程所用楠木全部从四川采伐,其他木构件也都选用上好的银杏、香樟木;并专为此工程恢复了苏州陆墓御窑烧制砖瓦(1796年乾隆在紫禁城营建一座苏式园林时的砖瓦便全部出自这里),苏州市政府为此批调数万公斤砻糠,采用传统烧制工艺,每块砖均打上“戊午苏州陆墓御窑新造”的印记。

为建造明轩,工人在砍伐楠木,四川
定制砖瓦的陆墓御窑及印记
而且,按照中美双方合同,“明轩”要做两套,首先是在苏州东园做一套实际大小的模型。在美方对模型验收成功后,整整193箱庭院构件飘洋过海,于1980年初“明轩”在大都会博物馆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施工。具体施工的是特别征调的一批苏州“香山帮”的能工巧匠。施工期间,尼克松、基辛格、李约瑟、洛克菲勒等多位各界名流都到现场参观。
尼克松到明轩建设现场参观
经过五个多月的施工,明轩在80年5月30日通过工程验收,并最终在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一时引起巨大轰动。
明轩建造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楼的玻璃天棚内,光亮、温度、湿度都被严格控制。庭院建有楠木轩房、曲廓假山、碧泉半亭、花界小景等,俨然是殿春簃小院的孪生姐妹,全园布局紧凑、疏朗相宜、淡雅明快,苏州古典园林的精华尽现,成为境外造园的经典之作。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一角
明轩也就此开创了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先河,从美洲到非洲、欧洲,40多座“新苏州园林”陆续出口海外,加拿大温哥华建造的逸园、新加坡建造的蕴秀园、美国纽约建造的寄兴园和波特兰建造的兰苏园等,都是当年建造明轩的余绪。

逛完彩霞池和殿春簃,从东北角梯云室出网师园,往前不远,回到十全街的市廛喧哗。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喧嚣。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最后,以白乐天的句子为网师园小游作结,小园极则,渔隐虎啸,尘封往事,旧时云烟,夏日消暑,人在姑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遗产:苏州经典--网师园(3)
精雅殿春簃——林下品园之网师园
明轩如何从苏州走向纽约——“中国园林之父”陈从周纪事(一)
【庭园】网师园的前世今生
跟我走 | 寻找藏在网师园的一段故事
苏州最精致的园林——网师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