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边城凤凰|沱江水,听涛山,寂寞沈从文
晚云又是商量雨,遮得秋山一半无。
走进凤凰的旧街巷,抬眼是翘起的墙角,更远处是雨外青山,半遮半掩,蓦地念出了这两句诗。
一路行来,印象中应该是喧腾吵闹的古城里游人寥寥。
蜡染店敞着门,主人不知去了哪里。留守的老人们趁着细雨稍歇,在天后宫的街边谈着天。草鞋铺子旁边墙上的字迹,不知是什么人的调侃。
阴雨天里,当地戴起竹笠,省了伞的麻烦,负手悠然而行,一种说不出的惬意。
盘旋到中营街沈从文故居处,一位售票员站在门口,或许是因为没有游客的光顾,百无聊赖中有些失神。一时让人也失去了进去参观的兴趣。
随意闲行,绕过文庙和熊希龄的旧居,再往前一座城楼耸立,红色条石垒起,上面青砖加盖,这是北城城门——壁辉门
穿过壁辉门,眼前就是沱江了。
一江碧水穿城而过,两岸诸峰摇绿如舞,虽然阴沉的雨后,依然难掩沱江的幽翠。
游船从容划过河面,水波漾开。两岸去水三十丈,是高高低低的吊脚楼。那些小说的故事一时浮现出来。
沱江边不复昔日游人如织的场面,船老大无所事事的在船上抽着烟,看到有人要拍照,瞥了一眼,把头扭了过去。
一位老人在岸边低头做着针线活,旁边摆着售卖的银饰和手工的绣花鞋。
偶有情侣在江边换装拍照,还有人借了苗族服装,全套披挂起来,亮丽的衣装成为细雨沱江边的风景。
再往南行,一位姑娘撑着伞,独自望着江面,对岸是万名塔,同样婷婷玉立,在北岸以风姿迎人。
此塔原物是嘉庆年间集中焚毁废旧字纸的所在,现在这七级六角的砖塔是八十年代黄永玉召集当地人募捐重修的。
与黄永玉相关的还有沱江上的几座桥,风桥、雨桥、雾桥、雪桥也都是黄永玉捐建并设计的。几座桥的名字起的好,典型的黄永玉风格。
几座桥与虹桥一起,成为沱江上独特的风景。几座桥都是翘脚的阁楼桥,往来的游人在上面观景拍照,当地小商贩们也可在桥上避雨歇脚。
沱江是凤凰的母亲河,也是沈从文的灵感之源,"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永远没在水边。我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我有极大的影响。"
我起初觉得这话有些离奇,但真正见到群山环抱中清绿水流时,方明白这话的意思。一条不息的江流,穿梭于山脚镇边,汇集了沿岸的种种人事,再与别的河流相汇,交融揉合,自然会有许多悲喜。一面是人事,一面是山水,山水的秀美辅以淳朴的人情,便增添无数美丽,一旦浸注笔端,就泻出美丽而浪漫的文字。
沿沱江南岸往听涛山行去,岸边一座三开间的小庙,一看是伏波宫伏波就是伏波将军马援,曾平定南越,也曾进兵湘西平息苗乱,最后困死于壶头山,沅水流域每一码头几乎都修建有伏波宫。
沈从文在《沅陵的人》中写道:青浪滩滩脚有个大庙,名伏波宫,敬奉的是汉老将马援。行船人到此必在庙里烧纸献牲。庙宇无特点,不出奇。庙中屋角树梢栖息的红嘴红脚小小乌鸦,成千累万,遇下行船必飞往接船送船,船上人把饭食糕饼向空中抛去,这些小黑鸟就在空中接着,把它吃了。
伏波宫旁有一个石刻,四个大字“兴废周知”,民国的,落款是黎元洪,不知黎大总统怎么会在这儿题这四个字。
再往前就是听涛山了,山脚台阶下石间嵌着七个大字:沈从文先生墓地。台阶上去有两块石碑,是湖南省政府的文保碑。
旁边还有1992年凤凰县里设立的“沈从文先生墓地简介”,有文字曰:“杜家村听涛山距县中心一公里半,远则积山万状,争气负高,含霞饮景,参差岱雄;近则圭璧联植,镶美幽丽,沱水通脉,青盈秀沏,岩泽气通,如珠走镜,似仙境也。”不知是谁的手笔,简短几句描摹出此处的山水佳处。“饮景”一词是神来之笔,明澈的江水倒映着苍翠的树木、连绵的群山、幽深的小巷、古朴的吊脚楼。
沿台阶继续往上,转角是一块石碑,上面镌刻有黄永玉的题词:“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笔墨酣畅淋漓,但不知道为什么,那几个字用草绿的油漆着色,仿佛有些黯淡。黄永玉曾说,这段题词“献给他,也献给各种'战场’上的'士兵',这是我们命定的、最好的归宿。
再上一个山坡,看到一块巨大的石头背倚听涛山面朝沱江,掩映在茂密的树林中。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的墓地了。
说是墓,其实就是一块立在山林深处的五彩石,周围铺了一些江边的鹅卵石,旁植几株幼松和万年青。墓石上已有青苔,下方是几把枯萎的花束。无论如何,那是人们对这位“乡下人”的怀念。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病逝于北京,1992年5月,家人将他的骨灰一半洒入沱江清流,另一半安埋于此。2007年5月,夫人张兆和的骨灰合葬于此。
五彩石,取故乡的山,上面刻录沈先生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思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抽象的抒情》中的话。
巨石的背面是沈从文姨妹张充和的题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字是晋人小楷,是嵌字格,非常贴切。
听涛山上还有多处石刻,可惜很多已风化,文字漶漫,只有“云窟”和“听涛”这四个大字还算清楚。
天色已近傍晚,暮色笼罩山间,黑灰色的岩石在绿树青竹间更显幽暗。山间寂静,一路上只碰到一位男子坐在“听涛”的摩崖石刻旁,默然的抽着烟,远望沱水通脉积山万状。
走下山坡,再次抬起头,仰视沈从文先生的墓地。这个墓地,没有坟墓,没有围栏,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肃穆和庄严,有的只是随意和安静。一代文学巨匠就这样静静地躺在这样一个绿树翠竹掩映的地方,可以安静地倾听故乡江水的流淌,忘我地仰望故乡的日出日落。
想起的是那个著名的尾声:“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题阅读:我来凤凰看望您
沈从文的凤凰
端午,边城看望沈先生
【西散原创 • 征文展示】范诚作品 | 枕着沱江入梦
龙心摩崖石刻之谜揭开啦!
天榜山营盘、天Z教小修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